<p class="ql-block"> 黄州之于苏轼,当真是人生的分水岭。自黄州起,一路惠州、儋州,流放漂泊的距离只有远和更远,生活贫寒窘迫的程度只有糟和更糟,可也正是从黄州起,苏轼的心态确也完成逆天的反转,所有的隐忍、委屈、孤独、惆怅,全都烟消云散,是他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豁然,亦是生命适于平静后的淡然,而真正帮助他完成灵魂升华的,则是老友王定国的侍妾柔奴的一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此后苏轼,便成了我们更加喜爱、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苏东坡,完成了从一个政治明星到诗、词、文、赋、书、画以及思想境界都达到令世人惊叹的高度的大家。或许,这是命运给予他的一种补偿。</p> <p class="ql-block"> 沈园之于陆游,是一生无法避开的伤心之地。这里见证了他的爱情,也成为他终身难愈的伤口。偶然遇见又匆匆别离,长久思念却不得不隐忍压抑,直至夫人离世,那段始终亏欠、剪不断理还乱的旧情,竟成了他回避致仕不顺,报国无门的情绪出口。那只老猫,陪他在老学庵里度过了人生最后二十年神游般空洞的光景。那支笔,还好他有一支笔,在诗歌史上,用他毕生的心血,把爱国主义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 七夕,这个美好的日子,素来被人们赋予吉祥、温馨的意味,不仅象征爱情,也蕴含着对勤劳智慧的赞美、对家庭和谐的追求、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自然和时间的敬畏。可七夕之与君王李煜,终不知道那是个“幸”或“不幸”的标记。他没有当君王的意愿,却偏偏被推到了前台,他只想偏安一隅,卑微的苟活,悄然的自在,却终逃不过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人性使然。七夕节生,七夕节死,可与那148年后,被押送北上的徽钦两帝所受到的屈辱相比,何尝不是给他,这个被皇帝一职耽误了的艺术天才、词作大家,还算体面的结局。</p> <p class="ql-block"> 从大明宫内昂首阔步、肆意张扬的诗仙,到白帝城畔欣喜若狂,调转船头,奔向新生的诗人,笑过了,醉过了,狂过了,即使谢幕,也是最有诗意,最为悲壮的绝笔。从未老去的李白是因为贯穿生命的自由自在,狂放不羁,未曾年轻的杜甫则因为他饱含深情的家国情怀与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始终愤懑终坻不过人有意而落花总无情。可不管是谁,无不坚守着继续期待,哪怕是生命到最后时光接到需要的召唤后依然欣然奔赴;可还有谁,不是用文字,用诗歌,来标注那段曾经裘马轻狂的时光。是那个曾经的桀骜少年,又千年一遇的将军文豪辛弃疾,是那个前半生幸福美满,后半生孤苦无依,却集千古才情于一身,易安难安的李清照,还是那个主持了“千年科考第一榜”,却选择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醉卧省心的欧阳修。</p> …… …… …… <p class="ql-block"> 这些人,我们见过。</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他们更加鲜活。</p><p class="ql-block"> 这是国庆节的最后一日,合上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后,在常生龙老师的推荐中,遇到的《跨山海》。近两年,跟着常老师的领读,完成了不少书籍。这一次,不止因他推荐,还有那始终藏在心中、融入血液的,对于古诗词的钟情与偏爱,以及无从掩饰的,对于如上般14位熟悉的故人、偶像,真实人生的更进一步探看。</p><p class="ql-block"> 成书,其实是《千古风流人物》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文字还原。14位中国历史文化偶像的人生故事、艺术成就,用最精致的语言,最深刻的剖析,辅以画龙点睛式点评,加上央妈出手,美轮美奂的画面截图,勾勒出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核。</p><p class="ql-block"> 书中的每一位,结合他们的经典名篇,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走访他们生活过的每一个地方,追寻他们的人生轨迹,走进他们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快乐、痛苦与失落。读完之后,特意再去观看的视频,制作者用心完成的故事情景,辅之以动画、三维特效等形式,进一步完美地呈现了这些深深地印刻在中国人记忆甚至血脉间的文化大家,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以及他们之于朝代更迭,国家发展甚至世界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山河难安、壮志难酬、佳偶难成、恩义难全……他们是文之大家,他们更是国之重臣,他们在宦海中沉浮,也面临着诸多无奈和挣扎,他们有着天纵英才,却也身处坎坷、际遇多舛。幸运的是,他们有笔,有诗,有词,有画、有酒,在跌宕起伏中,在万里山海的行走间,升华了心境,收获了旷达超脱的生命感悟,留下了一篇篇绝世美文,成就一个个文坛盛世。</p><p class="ql-block"> 时代的洪流下,伟大的诗人,或许与我们一样,化作微尘散落一地,了无踪迹。可他们毕竟不是普通人,即便相隔千年,也能用一篇篇诗作,若灿烂的星河,鲜活着自己,也慰藉着每一个在诗词中可以找到自己,找到共鸣的生命。</p> 常生龙老师在领读中提到:只有读慬了诗人,你才能理解那些诗。他以“生活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来理解曹植和李煜,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来标注李白和杜甫,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试图还原诗人们与酒的故事和渊源……而我,却只关注到,在黄州的苏轼,用他特有的自恰感和松弛感,呈现给我们的人生范式——土地是讲理的,它至少会承认一个人的付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简单而淳朴的劳动方式,蕴含着无可比拟的道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