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陶成语知多少——路不拾遗

馆陶县实验中学

<p class="ql-block">路不拾遗(拼音:lù bù shí yí)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p><p class="ql-block">“路不拾遗”的原义是路人看见道路上的失物而不会据为己有,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在句中作宾语、定语;含褒义。</p><p class="ql-block">成语出处</p><p class="ql-block">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p><p class="ql-block">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路不拾遗”。</p><p class="ql-block">成语故事</p><p class="ql-block">《路不拾遗:大唐盛世的和谐之风》</p><p class="ql-block"> 在大唐盛世,天下一片繁荣昌盛之景。在这广袤的国土上,发生了许多令人赞叹不已的故事,“路不拾遗”便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出处是在唐朝时期的武阳郡(今河北大名、馆陶一带)。</p><p class="ql-block">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有一位常年奔走于各地的商人。他的行囊里装满了各地搜罗来的奇珍异宝,而在这些物品之中,有一件衣服尤为特别。这件衣服是用上等的丝绸制成,绣工极其精美,凝聚了当时最顶尖的刺绣手艺,是商人的心爱之物。</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这位商人途经武阳郡。一路上,他被武阳郡的热闹景象所吸引,街道两旁商铺林立,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富足和幸福的笑容。也许是被这繁华迷住了双眼,在他不知不觉中,那件心爱的衣服竟然从行囊中掉落了。而商人自己毫无察觉,继续赶路,一直走了几十里地后,当他想要整理一下行囊中的货物时,才突然发现衣服丢了。</p><p class="ql-block"> 商人顿时心急如焚,这件衣服不仅价值不菲,更重要的是他对其有着深厚的感情。就在他焦急万分的时候,同行的人劝慰他说:“莫急,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不妨回去找找看。”商人听了这话,心中半信半疑。在他多年的经商生涯中,见过太多人在利益面前丧失了品德,很难想象真的会有一个地方能做到路不拾遗。</p><p class="ql-block"> 然而,抱着一丝希望,商人还是决定返回寻找。当他沿着原路返回时,一路上不断地询问当地的百姓有没有看到一件衣服,百姓们都纷纷摇头表示没看到。商人的心越来越凉,可就在他几乎要绝望的时候,在之前经过的路边,他赫然发现了自己丢失的那件衣服,正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等待着主人的归来。</p><p class="ql-block"> “路不拾遗”这个成语的释义就是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在这个故事中,武阳郡的百姓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个成语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的运用也十分广泛。比如在描述一个社区和谐,邻里之间相互信任,不会随意侵占他人财物时,就可以说这个社区路不拾遗。</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它让我们看到,当一个国家安定繁荣的时候,人们的生活得到保障,在物质富足的基础上,人们的思想品德也会随之高尚起来,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又会反哺社会,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地发展。武阳郡路不拾遗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要注重品德修养,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