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是毛泽东诗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的名句。其中一个"茫"和一个"碧"字不愧为点睛之笔,把闽赣两省的地貌特征作了生动而精准的概括。作为一个近乎与共和国同龄的我,虽然没有经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我参军入伍所在地同属福州军区,人生足迹踏遍闽赣两省山山水水。我以为,除了南方气候条件成就了"碧"之外,植物的树种也是一个关键因素,而最富有地方色彩的应当首推翠竹! <p class="ql-block"> 竹,号称“岁寒三友”之一,长青之树,冬季而不凋敝。花中“四君子”也有其一,因竹子枝干挺拔,代表不屈的骨气与谦逊的胸怀;因竹子四季常青,寓意顽强生命;因竹子生而有节,象征高风亮节。从我上小学接触语文课本开始,就不断读到描写“竹”的诗文,印象深刻的当属郑板桥的咏竹诗,如“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行竹叶,自然疏疏淡淡,何必重重叠叠”,是其外在形象的描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对品格的颂扬。还有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雅俗共赏,令人拍手称绝。后来读到作家袁鹰写的《井冈翠竹》,借竹抒怀,热烈颂扬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这篇散文竟在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位于号称“闽中屋脊”的戴云山下,这里重峦叠嶂,延绵数百公里,与井冈山好有一比,植被也大体相同,苍松翠柏,竹林密布,曲径通幽。我小时候曾经跟大人一道徒步登上1856米高的小戴云和1654米高的九仙山顶。这里是竹子的世界,品类繁多,竹竿有绿的、黄的,圆的、方的,体态有大有小,山脚下粗壮稠密,越往上走,枝叶逐渐稀疏。多年落叶的累积,踩在路面上软软的,很舒适的感觉。这里同样有着红色基因,留下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和闽中游击队在艰难岁月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p> <p class="ql-block"> 当然,对于那个尚不能保证温饱的年代,人们似乎更关注柴米油盐,关心一切与生活相关的事物,其中就免不了与"竹"打交道的经历。在我家里,有竹椅、竹床、竹席、竹蒸笼、竹筷子,竹篮子……记得每年春节前,阿嬤阿母都要蒸上一大屉的萝卜米粿,切成大块,放在竹篮里,吊在梁上,可保证吃到元宵不坏。</p> <p class="ql-block"> 跟生产有关的工具,如斗笠,轻巧通风。如簸箕,大小不一,各不相同。旧时我家有两三个巨大无比的簸箕,作用可大了,阿嬤用它晒稻子、晒干菜、金针花;弟弟小时候就放在大簸箕里,任由他滚爬、玩耍,阿嬤则在一旁忙其他活儿。再说那最粗糙未加工的竹子,通常拿来扎篱笆,做行架,搭棚子。三年困难时期,公社允许冬季农田让居民种植一些蔬菜,我家种了几亩芥菜高丽菜,一下子吃不完,大人们就把菜晒成半干,调好盐巴,塞进竹筒里,可以存放好久,需要时,掏出来炒了吃,那味道香甜极了。我们还在房前屋后充分利用空间,架起几个竹棚种瓜,待到丰收季节,棚上吊满拳头大小的佛手瓜,成了一大家子充饥的食物。那菜地里用竹子精心编织的行架,爬满丝瓜黄瓜苦瓜长豆扁豆,我曾在中学作文中写过一首小诗,比喻教书育人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株刚出土的豌豆苗,</p><p class="ql-block"> 细小的身躯在风雨中飘摇,</p><p class="ql-block"> 我整日不敢合眼,</p><p class="ql-block"> 无时无刻提防天敌的侵扰;</p><p class="ql-block"> 你是一头扎进田里的行架,</p><p class="ql-block"> 你用挺直的脊梁让我攀爬,</p><p class="ql-block"> 待到我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 你却把伟岸藏进我的衣裳。”</p> 民以食为天。与竹子有关的美食,全国多如牛毛,比如风靡全国的沙县小笼包,扬州蟹黄汤包,闽南苦笋小肠煲等等。我在江西工作年间能吃到笋壳包的饭团和灌进小青竹里辣味的香菇腊肉糯米饭,最出名的当属“将军县”兴国的“四星望月”,“四星”指的是拌鱼丝、清炒雪豆、腊肉炒春笋、梅菜扣肉,而这“月”指的是“蒸笼粉鱼”,赣南客家十大名菜之一,名字为毛泽东同志所起。 <p class="ql-block"> 竹子自身也是很好的食材,竹笋、竹荪完全可以进入山珍的行列。我老家盛产竹笋,尤以冬笋为佳,入冬之后酒席上免不了上一盘冬笋炒腊肉,那股子鲜脆美味,别提多让人馋涎欲滴了。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笋干,乡民们往往选择刚出土的嫩笋,炭火烤干,可以储藏数年不坏。70年代中叶我在部队刚谈了个对象,有一个星期天,我约她来营房看看。我是一个单身干部,住一个小单间,吃饭只能去营部食堂,可对象脸皮薄,让她在大庭广众前露面肯定不愿意,我思来想去,决定打饭在宿舍吃,但总得加个菜吧,我想到前不久回家探亲,阿嬷往提包塞的一大把笋干,于是我提前一个晚上泡发,早起去食堂切成细丝,上士替我买了半斤五花肉,顺带送我一小片墨鱼干,装上钢精锅,带回宿舍,用电炉慢慢地煮,一时香味飘到走廊上,不时有人敲门,问我煮什么这么香?我知道这些人的心思,无非想借机一睹未来嫂子的芳容。不过说真的,笋丝酥肉加上墨鱼真是绝配,那味道除略输我阿嬷做的外,绝不比酒家做的差。我妻子后面给人说起这事,就调侃说,是我用一小锅笋干把她骗到手的。</p> <p class="ql-block"> 戴云山的主峰坐落在闽中德化县境内,属泉州市管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这里盛产优质高岭土,瓷器以“中国白”享誉世界,我的先祖乾隆年间迁居德化,至今传世十三代,祖祖辈辈以陶瓷为生,很早就创立"林记金陞"瓷号。小时候,曾经在上过水(侧房上厅)的杂物间里看到黑黄黑黄的竹篮与小簸箕,不知先人做什么用途,近年来重修家谱,经行家鉴定,才知道那是太公和阿公阿嬷走街串巷、替人陶瓷彩绘用来装各色颜料的提篮和台面,现已成为家族珍贵的老古董。到了第十代我父亲林质彬这辈,可谓把瓷艺发挥到空前绝后高度。他是“文革”前福建省首批授予的"陶瓷彩画艺人",领导和创作了供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使用的青花瓷。我至今还收藏着他生前以竹为题材的创作手稿和当年德化瓷厂生产的竹节杯子、笔筒和一套茶具,画面清新雅致,浓妆淡抹总相宜。</p> <p class="ql-block"> 竹子以它的外形与寓意等特征,为各种门类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余以为它还有一种可贵的品质,那就是"抱团",竹子大多群居,少有一枝独秀的。这大概与它发达的根系有关。不可思议的是竹子的底部还能长出无数根茎,沿地面向四周延伸,盘根错节,长度可达15至40厘米,郑板桥诗中的"咬住青山不放松",好一个"咬"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竹子挺拔向上且屹立不倒的原因。这个地下的茎也称“竹鞭”。竹子的繁殖方式大多是通过地下茎的繁殖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的。在适宜的条件下,地下茎的节上会发出芽,这些芽可以长成新的植株。每场春雨之后,毛竹便一变二、二变四地生长,节节窜高,密密匝匝,郑板桥有诗曰“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表现出竹子的顽强生命力,所以,竹常与"林"组词,寓意竹林之深之广。我忽然想起"竹林七贤",高谈阔论,挥斥方遒;我忆起盛夏酷暑,穿越竹林小道,清凉扑面;我渴望有生之年,再上一次井冈山,再登一次戴云之巅,俯瞰巍巍群山、竹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 最后,再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的名字有一个"德"字,在闽南话中,德与竹同音,我又姓林,自然,竹林便成了我的偏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建德 写于2024年10月</p>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致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