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音乐:《小八路》</p><p class="ql-block">摄影:任广鹏等</p><p class="ql-block">编辑:孙建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9月30日参加胶东子弟兵纪念广场揭幕仪式结束后的胶东子弟兵后代们立即启程重走父辈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牟平中华老报馆开始寻访、历经雷神庙战斗遗址、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纪念馆、中共胶东特委旧址、胶东育儿所纪念馆、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奠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和来自上海、浙江、安徽、河北、重庆、福建、江苏、陕西以及山东省内的胶东子弟兵后代,以重走父辈路的方式度过了新中国第75个生日,10月1日我们参观文登“红色胶东纪念馆”、“胶东特委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共胶东特委旧址”位于天福山乡沟于家村。均为草房,有正房4间,厢房3间,系胶东抗日革命领导人张修已故宅,是中共胶东地区特别委员会秘密活动的地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5年和1937年,中共胶东特委曾在此筹划“一一·四”暴动和天福山起义。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胶东人民军政委员会等党政军机构都曾设于此。特委书记理琪曾在这里居住,并起草了《给各级党同志的的一封信》等文件,是当时胶东革命的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中共胶东特委旧址”驻地的抗战纪念馆的展板上有我们的老前辈孙滋溪的简介和画作展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孙滋溪先生,龙口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45年参加八路军,是当地部队中年龄最小的战士。军旅生活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他的很多作品带有自传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小宣传员》是孙滋溪先生八十年代的画作,寒风中的小八路正在书写宣传标语,那雪中飘动的红色围巾格外耀眼。</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0月4日寻访龙口市黄城阳村。黄城阳,革命之村,人称“胶东小延安”。这里曾是八路军胶东兵工厂、被服厂、修械所、北海后方战地医院等机构的驻地,抗战期间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和医疗服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龙口黄城阳抗战展览馆依托抗日战争时期黄城阳革命根据地遗址建立,系统展示了龙口市乃至胶东军民在抗日战争期间不畏强敌、英勇顽强的历史。纪念馆内展示了胶东兵工厂、被服厂、修械所和北海后方战地医院等重要机构的历史,以及黄城阳作为抗战期间胶东后方补给中心的角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黄城阳抗战展览馆的展板上有一副孙滋溪先生的画作《小八路》(印刷品)。战争年代,军民关系情同鱼水,部队到了哪里,就帮哪里的老乡干活,挑水、扫院子,农忙时还帮老乡抢收庄稼。《小八路》将这一场景聚焦于“小八路”和房东大娘身上。“小八路”担水过门,小狗一跃而入。人小水桶大,小战士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水桶还是碰到了门槛,里面的水洒了出来。房东大娘见状,连忙伸出手帮“小八路”把扁担往上抬。“小八路”的顽强、羞涩,房东大娘的开心、疼爱,都化作各自脸上的笑容,动态的瞬间凝固成动人的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重温1984年孙滋溪先生应邀为《获奖作家谈获奖作品》一书写的回忆录:从生活到艺术——“石版画《小八路》的创作历程”,让我们一起了解《小八路》背后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版画《小八路》成稿于1976年,但它的构思却始于六十年代初。</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我想画一套表现部队“小鬼”生活的组画,共构思了十几幅,《小八路》是其中的一幅。1963年开始动笔,先完成了一幅《同学》(这幅画表现的是一个小八路和一个老八路并肩席地而坐,以膝盖当课桌,学文化的情形)。本想一口气把这套组画画完,不料接连的政治运动和十年动乱把这个计划冲垮了。直到七十年代中期,从农场“下放”回来后,才又拾起画笔,继续这中断了十几年的创作计划。</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八路》的创作历程是漫长而曲折的,政治风暴和病魔的冲击使它一再中断。从最初构思时算起,它整整经历了十五年的岁月才得出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八路》问世后,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先后有20多种出版物以各种形式出版了它。1983年,它又荣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届文艺奖”。社会对它的欢迎和肯定,使我感到欣慰和鼓舞!</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能画出《小八路》,首先是由于我比较熟悉“小八路”生活的缘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出生在山东胶东农村,我的家乡是老根据地,抗战初期,八路军就来到了这里。那时我九岁,我的哥哥姐姐都当了八路军,我也到哥哥的游击队里当过几天小“勤务员”,十六岁时正式参加了八路军,所以,我也是个“小八路”。石版画《小八路》里所描绘的生活,也是我当年亲身经历过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争年代,革命军队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亲如一家,那时部队每到一个地方,就帮助那里的老乡挑水、扫院子,农忙时还帮助老乡抢收庄稼。我们这些“小鬼”,也以老同志为榜样,每到一处,就抢着帮助老乡干活,给房东挑水,就是“小鬼”们常爱干的一种活。“小鬼”们个子矮,有的还没有水桶挑子高,就把铁环在扁担上缠两扣,一路上歪歪斜斜地挑着一担水,边走边洒,进门时水桶被门坎一碰,水洒得更多,等到往缸里倒时,常常只剩下半桶了。这时,就格外引起房东大娘的疼爱!我在石版画《小八路》里,画的就是这种情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争年代的生活,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它们使我难以忘记。我时常沉浸在对那些岁月的回忆之中,就连做梦也时常回到那难忘的岁月里。我怀念那些艰苦的,却是愉快而有意义体现着淳朴美的斗争生活,怀念那培育我成长的革命队伍。时隔愈久,我对它们的怀念愈深,只要一提起画笔,便想到要表现它们。这种对当年革命斗争生活的深切怀念,便是我创作《小八路》的感情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八路》艺术形象的构思,曾经历过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起初,我把着眼点,单纯放在表现“小”字上。因为我觉得这幅画就题材论,并不新鲜,表现军队给老乡挑水扫院子等题材的绘画和摄影过去都有过,但表现小战士给老乡挑水的作品还没有见过。所以我想:只要抓住“小”字,就能在题材上出新脱俗,就能在事物的共性中抓住个性。在这种思路指导下,《小八路》最初的一些构图,大都是在小战士和水桶担子二者形象大小的对比上作文章,主要是想用夸张水桶的“大”和“重”来反衬小战士的“小”和“嫩”。例如:为了更好地展示水桶挑子同小战士形体的对比,我将小战士处理成侧面,为了表现小战士稚嫩的形象趣味,我让小战士肩上的那担水桶,前边那只大,后边那只小,在小桶的桶梁上,还拴上一条长长的绳子(当时老人和孩子上井台挑水时,常常是先用这种小桶从井里取出水来,倒进大桶里)。小战士为了平衡两只水桶的重量,就将前边那只体积大份量沉的大桶拉近自己的胸前。于是,小战士和他肩上那担一头大一头小一头近一头远的水桶挑子所构成的形象,便饶有趣味。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我因不舍得丢掉这个形象趣味,而使构图的探索停滞不前。后来我决定放弃这个构图,也是因为思路的突破。我想:这个构图所提供的画面形象,虽然比较鲜明有趣,但主题挖得不深,人物形象(主要是小战士的形象)太弱,而成功地塑造小战士的形象应是这幅画的主要任务。为完成小战士形象的塑造,仅仅在水桶和人物之间的形象对比上转圈子是不行的。这样,充其量只能表现出小战士形体的“小”,而不能表现出小战士性格的“强”。只有把小战士形态上的“小”和性格中的“强”统一起来,才能使小战士的形象更加鲜明,从而较好地完成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寻找最能揭示这种人物形象特征的表现瞬间,我再次打开回忆的大门,让记忆的脚步,紧紧跟随挑水的小战士,从井台边到水缸旁,对一路上的情景,一一仔细地回味。当我想到小战士挑着沉重的水桶跨越门坎时,我的心突然一亮,当年的情景蓦地浮现在眼前。我仿佛又看到了小战士挑着沉重的水担子过门坎时的情形:小战士那咬紧的嘴唇、那用双手奋力托起扁担的神态、那被门坎绊歪的水桶和从桶中洒出的水、小战士那顽强而羞涩的窘态及老大娘急忙来助小战士一臂之力时那又开心又疼爱的表情等,刹那间都活现在我的眼前。我决定选画“过门坎”这个瞬间。因为我觉得这个瞬间不但能形象地表现出战争年代军民间那种鱼水深情,而且也能形象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当我按照这个思路把构思呈现到纸上看时,我感到了一阵兴奋(每当我在创作中寻求到自己满意的构图时,都会产生这种兴奋感情)《小八路》的构图就这样确定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翻阅了六十年代初搞的那些构图,决定先画《小八路》。这不但因为它的构思较其它几幅成熟,还因为它能抒发我当时的心境。在农场下放劳动期间,我看到军民关系不像战争年代那样亲密,很是感慨!更激起了我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怀念!这是我决定画《小八路》的重要原因。我想通过这幅画来赞美战争年代军民间那种令人怀念的鱼水之情,赞美被"四人帮"破坏了的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赞美人民战士的子弟兵本色,赞美小战士的顽强性格和透过这性格洋溢出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于是我以难以抑制的激情开始了这幅画的创作,当时“开门办学”任务很忙很累,没有多少时间画画,我就利用午休、晚上和星期日的时间画。没有条件画油画,我就把它先画成仿版画。不料这时我又生了一场大病,创作再次中断,直到“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传来,我才兴奋地从病床上挣扎起来,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把它制成石版画,参加了“第二次解放”后的第一届全国美展。1977年,《小八路》被选中参加联合国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绘画展”,我怀着欣喜的心情,带着病又把它重画了一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在这个构图里,采取了由室内向外看的“取景”方法,让观众好象从这个农舍的室内,透过门框,看到正发生在门口的一个喜剧镜头。这样,不但有利于正面刻划人物,而且由于有那门框的烘托,人物在构图上显得更为集中和醒目。我在门内的一边,画了一把扫帚,它不但是为了调整构图的均衡,也是为了使人们联想到小战士可能是刚刚扫过院子的;我在小战士身旁画了一只正在跃过门坎的小花狗,它不但能增加画面的欢快气氛,还能使人们联想到小战士和小花狗的友情,从而使小战士的性格和他同房东的亲密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揭示。同时,在构图上,它还可以起到把室内外联系起来的作用。为了烘托主体形象和加强主题,我在远处画了几个正在晨曦中扫街和挑水的战士,还有一个正在村墙上写标语的战士,他刚刚写出“军民团结”四个大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八路》虽然构思过程长达十几年,但它在制作上花的时间并不多,前前后后加在一起也不过是两三个月。最先是用炭笔画了一幅素描稿,而后根据素描稿用油画色做成一幅仿版画,然后才将它画成了石版画。后来根据出版部门的要求,还将它画成过年画和学校教育挂图。小战士和老大娘的形象,由于早已在我心里活了起来,所以很顺利地就完成了对这两个主体人物形象的塑造。</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八路》在1977年全国美展上展出时,我爱人告诉我,她在美展上看见几位外国朋友,在《小八路》画前,兴致勃勃地品评和拍照,对这幅小画表示了很大的兴趣。我在病床上听到这个情况很高兴。同时想:绘画的形象,理应不需解说就能使人看懂才对。不但本国人应能看懂,别国人也应能看懂,不但当代人应能看懂,后代人也应能看懂。因为绘画创造的是一种视觉形象,这种形象首先应当是鲜明的,一目了然的,同时又应当是深刻的,百看不厌的。这样的绘画,才算得上是好的绘画。我在《小八路》的创作过程中,正是按照我的这种认识,不断努力要求自己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6年,孙滋溪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石版画《小八路》就是创作于这一时期。版画用的石板中国不产,只有德国有,是进口材料。孙滋溪完成创作《小八路》并印出数幅纸质作品以后,石板被学校其他老师拿去磨掉前作进行新的创作,因此《小八路》的原版未能留存。2004年,孙滋溪依据这幅石版画创作了油画《小八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金秋送爽的季节里,可爱的“小八路”和无数前辈的身影在脑海萦绕,寻访他们的足迹,探寻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一群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的胶东子弟兵后代的寻根之旅仅仅是个开始,缅怀先辈的丰功伟绩、铭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传承前辈那份不朽的革命精神,路还很长,得一直走下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