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西传奇 ||《嘉陵江》2024年第3期·北城纪事

《嘉陵江》杂志

<h5><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o5nol6?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嘉陵江》杂志 2024年第3期(总第77期)</a></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杨亚西传奇</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姜孝德</span></h5> <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杨亚西(1915-2001),四川渠县人。18岁差一点成了红军,上世纪40年代,资助过进步报纸《中国学生导报》,资助过地下共产党员杨汉秀,还曾奇迹般地从国民党二处的监狱越狱……1949年以后,他一直在重庆市江北区工作,担任过三届人大副主任、六届副区长、三届民建主委还担任过工商联主委等职。他一生心仪共产党,但直到75岁时才入党。</span></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差一点成了红军</b></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15年,他出生在四川渠县静边镇麻柳场。这是一个偏远的农村,十年九旱,加上军阀混战,可谓民不聊生。12岁那年,父亲病故,母亲一个人拉扯他们四兄妹,真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实在没法,母亲便托人,将他送到侯家场一家叫“长生春”的中药房当学徒。那个时候,学徒的日子苦极了,老板与老板娘稍不遂意就是拳打脚踢,唯一的安慰就是师兄可以教他认几个字,他也时常“捡”字去请教师兄——因为中药房的抓抓匠必须认识药方,所以识字是必须的,也因此师傅(老板)就睁只眼闭只眼。1933年,红军进驻侯家场。因为杨亚西粗通文墨,于是便加入到红军宣传队里,帮红军刷写标语。他觉得红军待人特别和蔼,还把地主家的粮食拿出来分给穷人,他认定红军就是穷人的救星。不久,红军走了,杨亚西舍不得,便去追赶,他想参军。临走时,他让一个伙伴给他妈带了个口信,说他当红军去了。母亲听了这个消息惊呆了。好不容易把杨亚西养大,他走了,自己就得独自抚养另外的三兄妹,也太难了。于是,母亲请了一位亲戚连夜朝红军走的方向追赶。追了一夜,在第二天早上红军又要出发时,亲戚流着泪告诉他,你若走了,你母亲不心痛死,也要累死,你还有三个未成年的弟妹呀!</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亚西望着远去的红军队伍,伤伤心心地哭了一场,然后跟亲戚回去了。这事成了杨亚西一辈子的遗憾,也是一辈子的痛,他极少对人讲过。</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红军走了,“还乡团”回来了,他们疯狂报复,铲除了红军建立的农民政权,对帮助过红军的人,杀的杀,关的关。杨亚西曾经帮红军刷写过标语,母亲怕他遭遇意外,急忙叫他远走高飞——这个时候,母亲也顾不得将要一个人独自抚养三个小的。杨亚西逃亡到重庆,得到了渠县同乡会的帮助,被介绍到江北城木关街“天人和”卷烟厂当学徒。从农村来到城市,杨亚西看到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他也觉得自己的文化知识太少了。于是,他用厂里发的“洗浆费”买来纸笔,下班后,就把自己关在屋里练字、打算盘。算盘的响声惊动了隔壁的邓厂长,他见这个年轻人吃喝嫖赌一样不沾,还常常在油灯下自学到深夜,便鼓励杨亚西好好学下去。第二年三月,邓厂长就推荐他到 “天人和”卷烟厂总批发处担任营业员兼会计。这样的工作,让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眼界也更开阔了。</span></h5><h5><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资助《中国学生导报》</b></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可能是杨亚西曾受过红军的影响,他发自内心地愿意支持一切进步事业。</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亚西曾经资助过一张报纸,但这张报纸的名称,许多人都没写对,甚至包括《江北区志》。这张报纸的全称是《中国学生导报》,创刊于1944年,停刊于1947年。表面上,这张报纸主要由复旦大学(北碚夏坝)主办,但事实上则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川东地下党直接负责的一张报纸。周恩来曾告诉负责发行的甘祠森:“报纸不要太激进了,这样有利于长期存在下去,要更广泛地团结学生,现在抗战虽然胜利了,前面还有许多困难,要争取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也能生存下去。”</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亚西资助这张报纸,是因为陈以文。陈以文,湖北沙市人,地下共产党,复旦大学学生,中国学生导报社副社长。《中国学生导报》停刊后,曾到大竹参加华蓥山武装起义,1948年被捕,1949年11月牺牲于渣滓洞。杨亚西是通过同乡侯遇富认识的陈以文。</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初,杨亚西从渠县到了重庆后,经常跟渠县同乡会的人活动。在这里杨亚西认识了老乡侯遇富,两人性情相投,逐渐成为知己。</span></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br></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44年12月,《中国学生导报》创刊,只维持了三个月,经费就捉襟见肘了,主要原因就是货币贬值。陈以文找到杨亚西,杨亚西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尽管此时,杨亚西独自经营的烟栈经营效益也不好,但他觉得朋友有难处才会找自己。据刘同飞所著《杨亚西同志二三事》一文介绍:“这份抗战以来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进步学生刊物印刷所需的油墨纸张几乎全部由他包下来,直到该报被迫停刊。”查了一下,《中国学生导报》四开四版,第37期前为单一报,以后分沪版和渝版,常规发行量在四五千份之间,最高时达到七千份。四五千份的费用并不少,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杨亚西支持进步事业的一份爱心。</span><br></p><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亚西资助《中国学生导报》的事,极少有文章提到,这真是件令人遗憾的事。</span></h5><h5><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完成杨汉秀的托付</b></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亚西无党无派,但他侠肝义胆,敢于仗义执言。1944年,重庆地方税局违规收税,让重庆烟草业的老板们叫苦不叠,大家公推杨亚西出面,状告地方税局。杨亚西请沈钧儒担任律师,经过艰苦卓绝的舌战,最终打赢了这场官司。杨亚西因此赢得了同行的尊重,被推举为重庆国烟业同业公会理事长。1945年,在鲜英、陶行知的介绍下,他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亚西热衷于进步事业、同情革命,被身边的同志引为知己。他与共产党员杨汉秀算得上是生死之交。</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汉秀是大军阀杨森的侄女,但她却心向光明,热爱共产党。1938年,她独自一人远赴延安学习。1946年,党组织安排杨汉秀回四川做统战工作。回到四川,她有一段时间住在渠县金家坡10号,认识了杨亚西的一个姓侯的亲戚——可能是修遇富。她要到重庆的时候,希望侯先生给他介绍一个可靠的人,侯先生就介绍了杨亚西。因为彼此姓杨,对时局的认识又颇为相似,于是便成了好朋友。</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9年5月的一天,一个麻脸大汉来到江北城正街30号杨亚西家中,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现住在市民医院(通远门市妇产科医院的前身)三楼特一号房间,你务必于三天之内来一下,因为我最近要回渠县。”落款是杨汉秀。看到纸条,杨亚西很惊讶,因为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和杨汉秀联系了,而且也不知道她的去向。突然,接到这么一张纸条,他怕纸条有诈——怕是特务“钓鱼”,但又转念一想,若是杨汉秀真的想我见一面,爽了约就不好了,若是误了大事就更遗憾了。于是,他决定“即使是龙潭虎穴我也走一遭。”第二天下午,天擦黑的时候,他悄悄溜进了市民医院,然后又梭进了病房。病房很大,只住着杨汉秀一个人。见到杨汉秀,杨亚西急切地问:“哪里不好?”</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汉秀脸上带着笑容,语速较快地说:“没有什么不好,前些时候我把一些事情处理完准备回渠县,不料走到山洞就被捕了,先押到渠县,后又解到重庆,现在把我弄到这里软禁起。我得想办法逃出去,渠县、广安还有一些事要办。”</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要我做什么?”</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重庆我没有几个深交,只好找你,因有事要做,急需一大笔钱,想请你帮忙。”</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需要多少?”</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需要20两黄金,最少也要10两,我在渝舍街边有两间房,你帮我抵押出去。”</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而今时局不好,房子一时半会儿肯定抵押不出去的。”</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那……不管怎样,你都得帮我。”</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好的好的,我三天之内给你扯回销。”</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谢谢你!”杨汉秀眼神里充满了感激,握手与杨亚西告别。岂知从此一别,竟成永诀。</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告别杨汉秀,杨亚西为难了。此时,时局动荡,货币严重贬值,除了生产、生活用品,一切都不值钱,甚至于包括钱。要凑足20两黄金,杨亚西想,就是倾家荡产也凑不齐那么多钱。左思右想,最后杨亚西想到了人家寄存在烟栈的烟叶。管不了那么多,杨汉秀既然这么信任我,我也不能让她失望。于是,他卖了几十担烟叶,凑足了20两黄金。</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三天,那个麻脸大汉再次来到杨家,手提一刀腊肉、一篓广柑,像走人户一样。杨亚西将20两黄金交给他带走了。</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此,杨汉秀没了消息。解放后几天,重庆的《新华日报》发出快讯,共产党员杨汉秀于重庆解放前几天被反动派杀害。见此消息,杨亚西肝肠寸断,泪流满面。后来才听说,杨亚西给杨汉秀的钱,主要用于救助革命烈士王璞与左绍英之女王凯。为了革命工作,王璞与左绍英夫妇将女儿王凯寄养在共产党员袁尊一家中,王璞牺牲后,左绍英又被捕入狱,袁尊一便是王凯唯一的依靠了,然而,不久,袁尊一也被捕入狱了。左绍英在监狱里知道此事,心如刀割,却爱莫能助。她知道杨汉秀的特殊身份,于是便委托杨汉秀:“假设、如果、万一你能出狱,你一定去找找我家凯凯,然后找一家可靠的人户抚养。拜托啦!”话未说完,已经泣不成声了。</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所以,杨汉秀出狱后,不顾杨森的警告,冒着再次入狱的危险也要做好这件事。最终,她把凯凯托付给了一位姓李的农民,并给孩子改名叫李凯。</span></h5> <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 font-size:15px;">杨汉秀,中共党员</span></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inherit;">天明前的越狱</b></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9年8月17日,《大公报》上登出一则消息:“国烟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杨亚西于8月16日晚在江北城失踪。”尽管措词委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被捕了。</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头一天,杨亚西在江北城水沟街一位朋友家里谈事。那屋子有点黑,突然一道亮光照到脸上,同时有人在外面叫:“杨亚西,有人找。”杨亚西刚一跨出门,两个彪形大汉扑上来,一边一个扭住他的手。</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你们要干什么?清光白天的!” 杨亚西大声质问。这个时候,国民党政府倒行逆施、践踏民主、暗杀成性,杨亚西又何尝不知道呢,之所以大声质问,是希望弄出点动静,让人给他的朋友报个信。报上的消息,事实上是朋友在帮他,一方面是在传递消息,另一方面也是给当局一点压力。</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亚西被捕后,关押在西南长官公署二处的牢房里。开始时,敌人还客气,审问时还给他一杯水,后来原形毕露,皮鞭、老虎凳、辣椒水轮番上场,让人苦不堪言。杨亚西感觉到敌人只是在怀疑,缺少真凭实据,因此,他的肌肤之痛虽然痛彻心扉,但他的心里异常踏实。杨亚西记得很清楚,他坐过三次老虎凳,灌过二次辣椒水。</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9年9月,杨亚西被押送到渣滓洞监狱。监狱那边以“案情不清”为由拒收,于是又押回西南长官公署二处监狱。这个时候,解放军大军南下势如破竹,国民党军政人员人心惶惶,监狱管理有几分松懈。牢房里关押着10个人,开初都有戒心,多坐几天,大家有了信任,于是,策划破窗而出。终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大家开始行动。望的望风,破的破窗——窗上的铁条不是太粗,一用劲就弯了。窗子的铁条掰开后,大家轮流钻出去,然后各奔西东,分头逃命。</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亚西没敢回江北,他跑到陕西街先前的中国学生导报社隐蔽起来。人们常说,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这话一点不假。当然,重庆要解放了,敌人逃命都来不及,哪还有工夫来管这10个逃犯呢?没有几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和四野先后兵临城下,杨亚西和温少鹤、柯尧放、范众渠等知名人士一起,打着小彩旗到海棠溪去迎接解放军入城。 </span></h5><h5><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inherit;">了却夙愿</b></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亚西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重庆谈判时。此时,杨亚西已经是民主政团联盟的一员了,他与许多同志一起到枇杷山苏联大使馆看望毛泽东。毛泽东与苏联大使罗申一起出来接见了大家,他还与毛泽东握了手。他觉得那手好大、好软、好温暖,他的余生中,好多时候都会回忆起这一时刻。</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亚西第二次见到毛泽东是1951年,国家政务院邀请西南工商界人士进京参加国庆观礼。重庆有杨亚西、胡子昂、萧松立、卢作孚、童少生、程道生等6人前往。他们先参加了9月30日晚上举办的国庆招待会。他们从怀仁堂东门进入,前往宴会厅。在宴会厅门前,代表们分别与朱德委员长、宋庆龄副主席、周恩来总理一一握手。6点正,毛主席准时出现在宴会厅的主席台上,他的两边是刘少奇、朱德、宋庆龄、张澜等人。先是毛主席简短地讲话,讲话完,毛主席举杯祝愿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全国人民大团结万岁!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当毛主席的祝福话用6种语言译送出来的时候,全场欢呼,掌声雷动,经久不息。酒会开始后,由于杨亚西的席位靠近毛主席,得以率先向毛主席敬酒,毛主席微笑着与他碰杯畅饮一宵。</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10月1日,杨亚西和西南代表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礼。游行开始后,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先行,气势磅礴,战车隆隆,银燕掠空;随后便是百万人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地通过天安门城楼前。看着这样的游行,每个人都热血沸腾,每个人都感觉到中国强大起来了!</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观礼完之后,杨亚西参加了由中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学习。这一年,杨亚西才36岁,真是意气风发,挥斥方遒。</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5年1月至1965年12月,杨亚西担任江北区第一届到第六届人民政府副区长,为江北区的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走出那场大风暴,云开雾散,政通人和。1980年到1990年,杨亚西担任了江北区人大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即便如此,他仍有一个遗憾——这个18岁就开始想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人,这个1945年就加入了民主政团联盟的人,却一直没法加入中国共产党。他1948年、1953年、1989年前后三次递交入党申请书,都没被批准。他不明白为什么,但他从不灰心。1991年,杨亚西已经75岁了,他被批准入党了,终于站在了党旗下举起右手宣誓。他写道:“使我最难忘的是当我75岁时,1991年6月15日,在‘三·三一’死难烈士群葬墓地纪念碑前举起我的右手,对着党旗向党宣誓:‘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span></h5><div><span style="font-size:15px;"><br></span></div><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01年,杨亚西走完了他的一生。儿子杨家勋写道:“父亲去了,走得平静,安详。他走过了86个春秋,走完了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span></h5> <h5><b style="font-size:15px;">姜孝德</b><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男,1954年生,重庆潼南人。江北区文化馆退休,曾任江北区文联副主席、江北区作协主席,现为重庆市非遗保护项目《吴癞子的传说》代表性传承人。与女儿联合编著有《重庆江北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卷、第二卷,重庆出版社出版,每卷100万字以上),创作有《黑院墙里的大师们——国立艺专在江北》《掩隐在历史深处的江北》《重庆江北历史名人故事一百个》《江北兵工简史》《徐悲鸿与石家花园》《重庆市地名研究》等。</span></h5> <h5><b><br></b></h5><h5><b>参考资料:</b><br>1、杨亚西(传略),《重庆市江北区志》,方志出版社,2011年。<br>2、杨家勋《回忆父亲杨亚西》,载重庆市江北区政协文史委《江北区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2004年。<br>3、刘同飞《杨亚西同志二三事》,载重庆市江北区政协文史委《江北区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1991年。<br>4、刘同飞《党的挚友杨亚西》,载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风雨同舟话真情》,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br>5、杨亚西《缅怀伟人风范·德言永昭人寰》,政协重庆市江北区文史委《江北区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1993年。<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