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陈少禹 朗读|浩海</p> <p class="ql-block">《东坡志林》记载:《南史》里记载一个故事,一天,有人指着刘凝之的鞋子说,这是我丢失的。刘凝之把鞋子脱下来给了对方。可是,过几天,那人却说丢失的鞋子找到了,要把鞋子还给他,而刘凝之却不肯再要那双鞋了。又记载一个叫沈麟士的人,也被指认脚上的鞋子是邻人丢失的。沈麟士笑着把鞋子脱下来送给邻人。无独有偶,过几天,邻居说自己丢失的鞋子找到了,要把沈的鞋子还给他。沈问道:“真的不是你的鞋吗”?说罢,笑着把鞋收下了。苏轼的态度是,“此虽小节,然人处世当如沈麟士,不当如刘凝之。”</p> <p class="ql-block">《选读》作者感慨:我理解刘凝之的心情,但是,还是赞成苏轼的观点。沈麟士做得确实要好些。好就好在,他给对方一个台阶下,表示理解了对方的冒失,让对方(估计也是一个穷人)有了改过的机会,心里会好受一些。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管遇到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懂得换位思考。这样,事情的处理结果可能会更好一些。</p> <p class="ql-block">对此观点,我深以为然!沈麟士这种无所不包的恢宏气度,分明是饱经风霜后的“自在与通透”。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两个故事估计会很不理解,因为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年轻人都是穿的名牌鞋子,这种事在生活中不会发生。如果硬要身临其境,做一道选择题,估计支持刘凝之的要多,对沈麟士的做法反而不理解。这只是我的猜测而已,没有做过调查。</p> <p class="ql-block">《东坡志林》还有一则笔记:苏轼经过扬州与石塔长老短暂相会,临别时说:“这次经过很仓促,我还没有见到真正的石塔。”石塔长老回答说:“我不就是一座石砖砌成的塔吗?”苏轼说:“石塔有缝隙。”石塔长老答道:“若无缝,如何容纳天下的蝼蚁!”</p><p class="ql-block">石塔长老启迪我们,人要生存,蝼蚁也要生存,要给蝼蚁留下生存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据毛泽东的秘书谢静宜回忆,“有一次,毛主席在车厢里望着北国大地快要成熟的金色的麦子,非常高兴。我当时也站在他身旁向外眺望。突然看见一位肩上挑担的农村妇女好像是往地里送饭后返回村庄,呼啸而过的列车对她来说习以为常,毫不介意。她一边走,一边一把接一把地捋着麦穗上的麦粒往口袋里装。我惊讶地对主席说:‘主席,您看,偷麦子的。’主席连忙低声制止我说:‘别出声,别出声!’他生怕伤害了那位妇女的自尊心,似乎忘记了自己是在火车上。列车风驰电掣,轧声隆隆,车外怎能听到车内的说话声?毛主席一直望着那位妇女的身影消失在窗外,才怅然所失地自言自语道:‘看来,农民的粮食还是不够吃啊!不然,她何苦去抓那几把麦粒呢?’”毛泽东一生心系人民,他总是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p> <p class="ql-block">《论语》有一段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另一篇文章又说:“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要想立身、通达,也要让别人立身、通达。</p><p class="ql-block">这真是儒释合璧,殊途同归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