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丛台公园

虎跑泉

<p class="ql-block">丛台公园,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市中心,是邯郸市建设最早,规模颇大,以武灵丛台为中心开辟成的一座大型历史文化公园。</p> <p class="ql-block">东大门主门采用色彩华丽的金线苏画,连廊的38个包袱分别采用了独具邯郸特色的38个成语,突出了邯郸古赵文化。连廊采用黄线苏画,绿瓦覆顶,白砖墙面,花岗岩铺地石,散发着浓郁的古风古韵,它与气势雄伟的武灵丛台位于东西垂直线上,从大门望去,者遥相呼应,浑然一体。大门前蹲踞着一对威武高大的石狮,形体高大,昂首挺胸,威风凛凛,令人生畏。大门上方的“丛台公园”的题字,是从历史学家郭沫若为丛台题写的诗中所辑,大门背面的“丛台公园”四个字由原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邵华泽题写。</p> <p class="ql-block">丛台公园工农兵雕塑</p><p class="ql-block">大门主体为歇山殿式建筑,卷棚与正脊组合式屋顶,主门高9.9米,南北宽17米,两侧的配房与主门通过连廊连接,连廊采用垂花门、歇山、卷棚等多种古建筑形式,红柱绿瓦,雕梁画栋。</p> <p class="ql-block">丛台公园得名于园中心的武灵丛台,相传建于赵国武灵王时期(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丛台公园全区面积360亩,园中古典建筑,亭台楼榭,掩映在苍松翠柳中,山色湖光,倒映出点点轻舟。公园正中偏东为丛台湖,湖面42余亩。其中还有植物花卉区、少儿游乐区、动物观赏区、显示出古朴优雅的气氛。丛台湖中建造了亭台楼榭等建筑,周围还有长廓,假山,花圃等建筑,岸边有杨柳的陪衬,每一处景观都伴随着一个历史小故事。</p> <p class="ql-block">中华大街步入丛台公园,迎面是由郭沫若题字“丛台公园”的仿古式建筑大门,进门后是工农兵塑像和苍翠挺拔的雪松,雪松的南北两侧是月季园和牡丹园,沿主路正西方为公园主体建筑古丛台,周围有望诸榭、七贤祠、邯郸碑林等文物古迹游览区。古丛台的东南部为儿童游乐区,丛台的东北部为植物花卉观赏区,有槐荫园、玉兰园、盆景园。丛台的西南部为观赏动物区。</p> <p class="ql-block">丛台公园始建于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为当时县知事杨肇基倡议、社会各界捐资修建。邯郸人冀升九测量绘图设计,刘寿山负责组织施工。除维修古丛台、七贤祠及亭、榭等建筑外,又增建了八卦亭、临湖轩、茅亭(现无存)等景点。并堆土为山,砌石路、架木桥、载种花木。建成后的公园,东、北两方以城墙为界,西、南两方密植刺槐以为墙(刺槐无存,约在中湖西岸),总面积为43.5亩,总计投资5600元(旧币)。定名为“邯郸县丛台公园”,为全开放性公园。</p> <p class="ql-block">丛台北面是“七贤祠”。由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三忠祠”和“四贤祠”改建而成。内塑春秋战国时斯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七位名人塑像。他们都曾为赵国作出过卓著功勋,被称为”三忠四贤”。</p><p class="ql-block">正门为垂花门,上悬为时任国家计委主任后任国务委员的方毅于1983年题“七贤祠”匾额。左右为青砖透花景墙。祠为卷棚歇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宽五间,进深一间。顶复黄色琉璃瓦,廊下立朱红圆柱四根,前脸为木制雕花阁扇。建筑面积131平方米。为原邯郸市城乡建设局副总工程师胡绍英设计,园林管理处基建维修队施工。1980年10月奠基,1983年10月竣工。</p><p class="ql-block">祠前,一对琉璃狮雄据左右,庄重威武;二株白皮松列植东西,苍劲挺拔。院内铺有青砖甬路,西有旁门与碑林相通。祠内,祀公孙杵臼、程婴、韩厥、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塑像七尊。神态各异,形象逼真。为邯郸市美术工作者杨青锋、米靖奎、李梦林、贾为民等四人于1983年塑制。</p><p class="ql-block">七贤祠西面是碑林长廊,内有历代书法家撰书碑林,艺术价值颇高,在此可以领略书法艺术的风采。</p><p class="ql-block">内有历代书法家碑刻数十方,藏碑三百余块,艺术价值颇高,还有中国最大的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武灵丛台、赵武灵丛台遗址碑、邯郸城市原点、明代城墙残段、亭台与城堡邮票发行纪念碑、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石刻</p><p class="ql-block">武灵丛台,建于赵国武灵王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载,丛台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在当时扬名于列国。</p><p class="ql-block">丛台经历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的破坏,多次改修重建,现所见之从台,是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修建的,以后又进行过重修。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多次登台观赏赋诗。</p><p class="ql-block">丛台高26米,南北皆有门。从南门而上,东墙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个古体大字,正门外有郭沫若1961年秋登临丛台时题写诗句的碑刻。从北门沿着用砖和条石铺成的踏道,登高跨过门槛,迎门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帝《登丛台》律诗,背面是《邯郸行》词。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旧馆,西屋为如意轩,院中间有回澜亭,为1931年增设。院内台壁上嵌有进士王琴堂和举人李少安分别画的“梅”、“兰”石碣。丛台的二层坐北朝南的圆拱门门楣上,写有“武灵丛台”四个古体黑字,门里边还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红大字,流传很久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进圆拱门,有个建筑精美的小凉亭,红柱碧瓦,画栋雕梁,重檐兽角。再上三级台阶,推开红色雕花木门,进入约一间屋大小的方形亭间,面对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墩,很像是撩袍端带的帝王将相刚刚离去。</p> <p class="ql-block">望诸榭</p><p class="ql-block">望诸榭位于丛台公园中湖湖心岛上,俗称湖心亭。相传为纪念乐毅而建,旧“望诸榭”系全木结构,布瓦其上,规模较小。解放后,旧望诸榭因历经沧桑,风雨剥蚀,破败不堪,难以修复,遂于1971年11月重建。六角攒尖式建筑,上复绿色琉璃瓦,榭高10.2米,六角微翘,结构精巧。建筑面积101.44平方米。榭上缘柱间连以水磨石连凳,供游人憩息、观景。内侧柱间墙面嵌有半透明式花窗。南北各有门。榭之南,建有水泥花池二,莳种四时花卉;榭之北,立有太湖石假山;榭之周,为垂柳环抱。水、榭、山、木相映成趣,使小岛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榭西建有水泥结构平桥与湖西岸相接。北有长堤北行而东折,直通丛台下。堤上有四角“宛在亭”一座,立于二拱桥之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