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热烈祝贺《第二届中国楚域品牌文化创新发展大会》将于明日在武汉隆重开幕!</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四篇宪问篇第十九章教学录'音</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一起分享《论语》第十四篇宪问篇第十九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yǔ)治宾客,祝鮀( tuǒ)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 xī)其丧?</p><p class="ql-block"> 句子中“奚而”是“为什么”的意思,“夫如是”是“既然这样说”的意思,仲叔圉、祝鮀、王孙贾三人是卫国大夫。”“康子”是指鲁国执政季康子。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这样。 </p><p class="ql-block">孔子谈到卫灵公无道,季康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没有丧国呢?孔子说: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治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丧国?</p><p class="ql-block">卫灵公是谁啊?卫灵公,姓姬,名元,卫国第二十八代君主,在位四十年,死于公元前493年。孔子公元前496年开始周游列国,第一站是卫国。实事求是讲,卫灵公晚年多猜忌且脾气暴躁,虽然没有用孔子,但对孔子还是礼遇有加。孔子第一次到卫国待了近一年时间,发现卫国将发生大乱,于是就离开卫国准备去陈国。陈国是舜帝后裔妫满的封国,文化保留得较为完善,是孔子向往的地方。 但是二次从卫国出发去陈国,途中都出现了危险,都被卫国相救,又返回了卫国。终究孔子还是离开了卫国,改道曹国、宋国、郑国,最终到达陈国。在陈国住了近三年,接到楚昭王的邀请,然后向楚国进发。后来楚昭王变卦,孔子折返回中原,依然还是回到卫国。孔子是从卫国回到鲁国的,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说起来是周游列国,实际上孔子到过的国家只有卫、曹、宋、郑、陈、楚等六个国家,在卫国居住前后加起来大约9年时间,其次是在陈国待的时间长,将近3年,其他2年时间基本上都是在路上。</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孔子喜欢住在卫国?窃以为,一是卫国是周文王第九子康叔的封国,传承周公礼制与鲁国相似;二是卫国有孔子的一个徒弟叫颜仇由,与子路是同门师兄弟,子路的妻子与颜仇由的妻子是姊妹;三是卫灵公以及卫国大夫不敌视孔子,不反对他的儒家学说。据史书记载,孔子的孙子子思子孔伋就长期生活在卫国,似乎是受影响,喜欢卫国。有人说,孔子年轻时候与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是情人关系,窃以为,此乃坊间传说,不足为信。</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孔子认为卫国将要发生内乱?卫灵公的夫人叫南子,原是宋国公主,长得非常漂亮,关键是不守妇道,与宋国的公子朝私通,给卫灵公戴绿帽子,此事成为公开的秘密。卫灵公很是奇葩( pā),不但不生气,竟然亲自安排南子与公子朝见面,是不是亮瞎了我们的眼球?孔子到卫国时,还曾经拜见过南子,把子路气得够呛,说孔子不该去见南子,传出去有损形象,孔子一个劲地解释,还指天骂誓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意思是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就让老天厌弃我吧!有一次,卫灵公心血来潮,邀请孔子坐车游街,他和南子坐在第一辆马车上,让孔子坐在第二辆,孔子气愤地说:“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意思是说,哎,罢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色一样。卫灵公的太子叫蒯聩( kuǎi kuì),实在不能忍受南子与公子朝的私通,密谋欲杀南子,不料东窗事发,被南子发现,卫灵公大怒,要拿蒯聩治罪,蒯聩吓得跑到晋国去了。卫灵公去世,南子掌握朝中大权,竟把蒯聩的儿子姬辙( zhé)扶上位,史称卫出公。蒯聩岂能善罢甘休,于是带兵回来与儿子争夺君位,于是卫国爆发了一场长达十余年的父子争夺君位之乱。孔子是何许人也,他判断卫国不久必将大乱,三十六计走为上。但天意弄人,孔子有国难回,还是居住卫国时间最长,似乎违背了自己所说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的箴( zhēn)言。孔子是公元前484年回到鲁国的,那个时候卫国内乱还没有结束,子路后来到卫国大夫孔悝( kuī)那里做官,为了救孔悝自个却死在这场内乱中,死得很惨,被乱军砍成肉酱。不过,子路死得很英勇,死前还把帽子戴好,史称“子路结缨”。</p> <p class="ql-block">关于卫灵公的无道,诸多典籍都有记载:一是好色,大行淫乱之事;二是好饮酒作乐,斗狗驯鹰( yīnɡ);三是不理朝政,不参与诸侯会盟。就是这样一个“无道”的君主,他所统治的国家居然没有被毁掉。其实,不单是卫灵公,历史上类似的事情不在少数。许多“不着调”的皇帝统治的国家安然无恙,而许多励精图治的皇帝却身死国破,这不能不令人费解。在这里,孔子揭示了问题的答案。他说,尽管卫灵公个人品质不好,但他手下有许多了不起的人才,仲叔圉负责外交礼仪,祝鮀负责祭祀典礼,王孙贾统领军队。内政、外交与军事都做得非常好,所以卫国的政务不出差错,国家尚属太平。</p><p class="ql-block">《四书训义》曾对此作出注解说“人才关乎国运”,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不管是国家,还是一般的企业,它的最高领导者固然非常重要,但是能任用出色的执行人才,有时候比拥有好的领导者更重要。如果拥有得力的管理人才,哪怕领导者非常平庸,甚至是像卫灵公那样“无道”,组织也能保持正常运转。但是,如果失去了贤才,那么这个政府组织将无法正常运转,离垮掉也就不远了。</p><p class="ql-block">商朝末年,周武王任命姜太公担任太师,周公旦为宰相,效法文王治理国家。武王九年(约公元前1048年),周朝君臣商议,讨伐残暴的商纣王。大军集合以后,武王亲自率军向东方进发。周军渡过黄河到达孟津,来这里和武王会合的诸侯已经有八百多个了。当时,武王并没有约请他们,这些诸侯都是自愿前来的。当时,众诸侯建议武王迅速推进与商军决战。但是,武王却下令部队停止进军,几天后宣布班师回朝。群臣大为不解,询问个中缘由。武王认为,当时商朝朝廷,贤臣比干、箕( jī)子、微子都还在任,伐纣的时机并不成熟。</p> <p class="ql-block">商纣王听说周武王发兵渡河,开始很吃惊。随后又听说周军不战自退。纣王认为周武王害怕商朝,于是放松了警惕,继续过着那荒淫糜烂的日子。两年过后,纣的暴虐有增无减,而且在妲己( dá jǐ)的教唆下,变得更加残酷无情。他不但听信谗言,杀了前来进谏的王子比干,还把忠臣箕子关押了起来,微子被贬为庶民,连太师和少师也抱着祭器和乐器投奔到周。这个时候,武王认为伐纣的时机成熟了,便召集众诸侯,组成联军向东方进军,一举灭掉强大的商朝。</p><p class="ql-block">孟津观兵以后,武王之所以下令退兵,就是因为商纣王的三大贤臣还在。当纣王杀害驱逐这三大贤臣之后,武王迅速出兵,一战成功。可见,任何一个王朝只要有贤才在位,政府组织就能正常运转,国家也不容易被打败。即便受到打击,也会重整旗鼓。如果没有贤能之臣,这个国家和政府绝对是不堪一击的。</p><p class="ql-block"> 再举一个例子。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在渑池会盟时力挫秦王,被封为上卿。老将廉颇不服,要找蔺相如的难堪。蔺相如躲避廉颇。门人不解,蔺相如说:“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再也。”之后,才有负荆请罪将相和的故事。事实确实如蔺相如所言,强大的秦国因忌惮廉颇和蔺相如二人,而不敢攻击赵国。</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组织的根基在人才,有了人才,根基才算打牢了,才能长盛不衰。所谓“地基不牢,地动山摇”,没有人才维系的组织,是不可能有战斗力的。在现代企业中,也存在这种现象。一个企业,只要有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别的企业就很难将这家企业搞垮。就算是企业一时遭受了某种挫折,也会靠着人才重新站起来的。</p><p class="ql-block">窃以为,无论卫灵公行事风格多么怪诞荒唐,但他礼贤下士重用人才是春秋时期不多见的君主。史书记载,孔子到访卫国,卫灵公是很高兴的,回到后宫兴高采烈地把孔子到卫国的消息告诉夫人南子,对孔子也是礼遇有加,只是他不认可孔子的治国之道。《论语.卫灵公》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 zǔ)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意思是:“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据说卫灵公对孔子的离开过意不去,在孔子第二次返回卫国时,卫灵公亲自到城门外迎接。尽管如此,孔子深深知道,“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是不会在卫国做官的,于是坚持离开。说实在话,孔子如果真是“官迷”,在卫灵公手下做个大夫一点也不难,一年粟六万的待遇没有问题。由此说明,孔子喜欢做官不假,但若不能“以道侍君”来完成心中的大业是不可以的。</p><p class="ql-block">今天通过学习这段话看出,不像韩非子,孔子并没有“黑”卫灵公,反而孔子从侧面肯定卫灵公礼贤下士,能使用人才。200年后,法家人物韩非子写了一个《分桃典故》,着实把卫灵公“黑”了一把。故事说,卫灵公非常宠爱长得很美的一个大臣叫弥( mí)子瑕( xiá)。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天,两人在桃园观赏踏青,弥子瑕摘下了一个桃子,吃了一口,觉得很甜,就招呼卫灵公一起品尝,竟把吃了一口的桃子给卫灵公吃,结果把卫灵公感动坏了,他对随从们说“看看,还是弥子瑕爱我吧,他最喜欢吃桃子了,吃到这么好的桃子还没忘了跟我分享。”而若干年后,弥子瑕年老色衰时,再说起这件事,卫灵公话锋又掉了个个,“太过分了,弥子瑕可恶至极,竟然敢把自己吃过的桃子给我吃,是可忍,孰不可忍。”故事虽然很精彩,但韩非子其心是“黑”卫灵公。</p><p class="ql-block">窃以为,孔子是一个真性情的人,而且知恩图报。卫灵公死后,卫国陷入内乱之中,但孔子依然还是选择居住在卫国,而且还同意自己心爱的大徒弟子路在卫国做官,谁敢说孔子不是还卫灵公知遇之恩呢?鄙人深以为是,此时似乎看见了夫子那颗通人情世故的常人之心。鄙还以为,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在编著《论语》时,“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是他们自己的观点,不是孔子的看法,孔子并没有说卫灵公无道。当时的场景应该是这样:孔子与鲁国执政季康子谈话,旁边有弟子陪同,季康子问起孔子卫灵公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孔子说了一些卫灵公荒诞的事情,季康子说,这么荒唐的国君怎么不灭国呢?孔子说,有三位贤能的大夫辅佐他,怎么可以灭国呢?窃以为,孔子有言外之意,鲁国也需要贤才,比如孔门弟子个个都是贤才,孔子有举荐自己的学生之嫌疑。事实上,孔子晚年,他的学生有很多都被季康子任用了,比如曾参、冉雍、冉求,包括被孔子骂过“烂泥巴糊不上墙”的宰我也出去做官了。大家知道,孔子就是被季康子派官员携带重礼从卫国接回鲁国的。</p><p class="ql-block">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