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博:锡伯赤子的家国情怀

臧学志

<h1><b> 2024年8月11日去沈阳博物馆除了拍摄“丹青互鉴——清宫画家郎世宁开创的艺术世界”外,沈阳博物馆同期还有其他的展览。看!这是“锡伯赤子的家国情怀展”!</b></h1> <h1><b> 这个展览的全称是“锡伯赤子的家国情怀——纪念锡伯族万里戍边260周年图片展”。</b></h1><h1><b> 指导单位:沈阳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b></h1><h1><b> 主办方:沈阳市文博中心 沈北新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b></h1><h1><b> 承办方:沈阳博物馆</b></h1><h1><b> 协办方:中国锡伯族博物馆</b></h1> <h1><b> 这是<font color="#167efb">“序言”</font>:</b><div><h1><b>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补、祟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b></h1><h1><b>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b></h1><br><h1><b>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b><b>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b><b>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锡伯族是中华民族中</b><b>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沈阳市是我国锡伯族</b><b>人口最聚集的地方,锡伯优秀传统文化是辽宁及沈</b><b>阳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b><b>割的瑰宝。2006年“锡伯族西迁节”被列入首批国</b><b>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b><b> 1764年,锡伯族一支4000多人的队伍,浩浩</b><b>荡荡从沈阳出发,历经艰难险阻,长途跋涉1年5个月,</b><b>完成了万里戍边这一壮举。在其后的260年中,</b><b>远赴天山的锡伯人民世世代代忠诚履行为国戍边的</b><b>神圣职责,同时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留在沈阳的锡伯儿女则在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中忠心爱国、血荐轩辕,两地族人都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突出贡献。万众一心听从祖国召唤,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义不容辞保卫边疆安全,代代接力建设共同家园,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赓续精神血脉。</b></h1><h1><b> 今年是锡伯族西迁260周年。让我们重温西迁故事,追忆戍边壮举,再现锡伯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b></h1></div></h1> <h1></h1><h1><b> 这个展览是图片形式。共分几个部分。这是第一部分:</b></h1><h1><b><font color="#167efb"> 锡伯溯源 骁勇民族</font></b></h1><h1><b><font color="#333333"> 锡伯族的历史沿革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存在着强大的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趋势。</font></b></h1><p></p><h1><b> <font color="#39b54a">畜牧迁徙 射猎为业</font></b></h1><h1><b> 锡伯发源有两种比较普遍的说法:“鲜卑说”和“女真说”。大多数专家</b><b>更认同“鲜卑说”。“鲜卑说”一般认为锡伯起源于中国古代北方部族联盟东</b><b>胡的拓跋鲜卑部,古时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在秦汉时期分裂为鲜卑和乌桓两</b><b>大部族。其中,比较强盛的鲜卑部族“拓跋氏”,被普遍认为是锡伯族的直系</b><b>祖先,活跃在“大鲜卑山”嘎仙洞。公元4世纪,大部分拓跋鲜卑进入中原建</b><b>立了北魏王朝,另一部分仍留居大兴安岭地区建立部族,史称“南室韦”。隋</b><b>唐时期,南室韦迁徙到洸儿河和绰尔河流域聚落而居,成为今天锡伯族的直系</b><b>祖先。</b></h1><p></p><h1><b> (图左)<font color="#39b54a">嘎仙洞</font></b></h1><b> 嘎仙洞</b><b style="color: inherit;">遗址位于内蒙古鄂伦春族自治旗。</b><b><br></b><b> 1980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距洞口15米处的西面洞壁上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共19行201字。这一重大发现,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拓践鲜卑的祖庙石室,也就是锡伯族祖先在汉代前后的活动中心和共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地方。</b><h1><b> (图右上)<font color="#39b54a">力士搏龙金牌饰 </font> 通辽市博物馆藏</b></h1><h1><b> (图右下)<font color="#39b54a">鲜卑瑞兽形象</font></b></h1> <h1><p></p></h1><h1><b> <font color="#167efb">辽金元明 屯垦耕种</font></b></h1><h1><b> 公元10世纪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武力残酷征服洸儿河、绰尔河流域的</b><b>锡伯族先祖。公元12世纪,辽亡金兴,锡伯族先祖又改置于金国统治之下。</b><b>金朝为了解决军需,在锡伯族先祖聚居的泰州等地设立屯垦区,令其提供军粮,</b><b>此举使锡伯族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br></b></h1><h1><b> 13世纪初,元太祖成吉思汗率大军南下,锡伯族在辽阳行省管辖范围内,</b><b>继续以耕种、渔猎为业,为蒙古贵族提供粮食。<br></b></h1><h1><b> 1376年(洪武九年)明朝取得了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之战的胜利,奠定</b><b>了明在东北的统治。至此,绰尔河、洮</b><b style="color: inherit;">儿河等地的锡伯部族处在了明王朝统治</b><b style="color: inherit;">之下,朵颜三卫中都有锡伯族人。明末,朵颜三卫大部南迁,北方的科尔沁部</b><b style="color: inherit;">趁机扩张,洮儿河、绰尔河等地区的锡伯部又处在了科尔沁蒙古统治之下,被</b><b style="color: inherit;">蒙古贵族压榨与压迫。</b></h1><p></p><h1><b style="color: inherit;"> (图片上)</b><b>哨箭也称鸣哨、响箭,</b><b style="color: inherit;">古代锡伯部族常用器具之一,</b><b style="color: inherit;">在行军作战、大行围猎时,</b><b style="color: inherit;">可利用哨箭传递信息。哨箭头、冰钏子和刮皮刀;</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中)木匠所使用的熬胶工具:渔猎工具、鞍具、三足铁锅;</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下)传统木舟、胶轮车。</b></h1> <h1></h1><h1><b> <font color="#167efb">编入八旗 南迁两京</font></b></h1><h1><b> 明末,女真建州部崛起。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科尔沁、锡伯、叶赫等九部</b><b>联军抗击努尔哈赤,结果败绩,史称“九部之战”。部分锡伯贵族投奔努尔哈赤,均被</b><b>归入“佛满洲”(“旧满洲”之意),受到礼遇,并辅佐努尔哈赤开疆拓土,屡立战功,</b><b>其中有的被授以官职,被称为“锡伯世管佐领”,与满洲人一视同仁。</b></h1><h1><b> 1636年(天聪十年)皇太极更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仍受科尔沁蒙古统治的锡</b><b>伯人被分散编入科尔沁蒙古十旗之中。1692年,在康熙皇帝要求下,科尔沁蒙古王公、台吉等,将其统治下的锡伯等族众14458名全部“进献”给清政府。清政府将他们编入满洲镶黄、正白、正黄上三旗,并派往齐齐哈尔等处驻防。这是锡伯族在清代史上的第一次南迁。后锡伯部又被移防到盛京所属的开原、辽阳、抚顺等地,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起迁入盛京(今沈阳)驻防和屯垦,后迁入京师(北京),史称第二次南迁。盛京锡伯部众筹集白银60两,置买民房五间,始建太平寺(今锡伯家庙)。</b></h1><h1><b> (图片上右)鳇(huáng)鱼,学名达氏鳇(</b><b style="color: inherit;">Acipenser sinensis),主产于</b><b style="color: inherit;">黑龙江水域,身躯庞大,一般体重</b><b style="color: inherit;">50~100公斤,大者可重达1000公</b><b style="color: inherit;">斤,有“活化石”之称,现已十分</b><b style="color: inherit;">罕见。锡伯人以夏季以“鳇鱼圈”</b><b style="color: inherit;">畜养鳇鱼,待到冬季上贡皇家。</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左)</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 “原居(海拉尔东)南扎拉</b></span><b style="color: inherit;">托罗河流域,嗣于齐齐哈尔、</b><b style="color: inherit;">墨尔根、伯都讷等处编七十</b><b style="color: inherit;">四牛录,历时四十余年。康</b><b style="color: inherit;">熙(三十)六年……分为三</b><b style="color: inherit;">队,于康熙三十六、七、八</b><b style="color: inherit;">年迁入盛京,分驻各地效</b><b style="color: inherit;">力。” </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清沈阳太平寺锡</b><b style="color: inherit;">伯家庙碑文节选</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中)北方民族使用的马刀、靰鞡鞋;满汉文满洲佐领图记、哲里木盟长印;</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下)锡伯家庙、沈阳太平寺锡伯家庙。</b></h1> <h1><b> 这是第二部分:</b></h1><h1><b><font color="#167efb"> 万里戍边 西迁伊犁</font></b></h1><div><h1><b>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盛京将军舍图肯接到兵部咨文,令其</b><b>筹办锡伯官兵移驻伊犁事宜。当年四月初十、十九日,锡伯族官兵</b><b>连同眷属4295人从盛京(沈阳)出发,远赴新疆伊犁戍边屯垦。</b></h1><h1><b><font color="#39b54a"> 风起天山 亟待强兵</font></b></h1><h1><b> 乾隆二十二、二十四年(1757、1759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及大小和卓</b><b>叛乱,完成了天山南北的统一。伊犁地区因其“表带山河、控压雄远”的重要战略</b><b>地位而得到重视。但当时伊犁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沙皇俄国又不断向东扩张,</b><b>需要强有力的兵力驻守。清政府首任伊犁将军明瑞上任后,深感伊犁现有兵力不敷</b><b>调遣。<br></b><b>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月二十二日,明瑞上奏清廷请求增派官兵:“奴</b><b>才等闻得,盛京驻兵共有一万六七千名,其中有锡伯兵四五千名,伊等未甚弃旧</b><b>习,狩猎为生,技艺尚可。近几年出兵时,未曾遣派伊等。奴才等以为,于此项</b><b>锡伯兵内,拣其优良者一同派来,亦可与黑龙江兵匹敌。”乾隆皇帝批准了明瑞</b><b>的奏请。</b></h1><h1><b> (下图依次为:首任伊犁将军明瑞、伊犁将军府、纪录片《大西迁》中的锡伯族西迁场景、锡伯族</b><b style="color: inherit;">锡伯箭士苗再新</b></h1></div> <h1><b> <font color="#167efb">家国召唤 奉旨西迁</font><br></b><b>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清政府决定从盛京抽调锡伯官兵“骁勇善战者”一千</b><b>名移驻伊犁,携眷驻防,并指定了行军路线为“由塞外行走”。盛京将军舍图肯</b><b>接上谕遵旨急办,调遣锡伯官兵携眷起程,其选择条件是,家庭无所牵挂、年富力</b><b>强、马背技艺谙练、善于打猎的,“于三月末四月初起程,出彰武台边门,由驿站</b><b>前往,行抵蒙古驿站后,派理藩院笔帖式、领催各二员引导送至乌里雅苏台”。</b></h1><h1><b> (图上)西迁路线图(图片来源:中国锡伯族博物馆)</b></h1><h1><b> (图下)盛京所属各城抽调西迁锡伯官兵数额表(图片来源:中国锡伯族博物馆)</b></h1> <h1><b> <font color="#167efb">宰牲祭祖 泪别家庙</font><br></b><b> 乾隆</b><b>二十九年(1764年),伟大的锡伯西迁开始了。在协领阿木胡郎(盛</b><b>京城镶黄旗协领)和噶尔赛(熊岳城协领)带领下,锡伯族官兵1020人,携</b><b>眷属共计4295人从盛京(沈阳)出发,远赴新疆伊犁戍边屯垦。全员共分成</b><b>两队,第一队于四月初十出发,第二队四月十九日出发。农历四月十八日,锡</b><b>伯族人在沈阳锡伯家庙太平寺杀牲祭祀祖先,焚香祈祷,与亲人洒泪话别。<br></b><b> 当年,朝鲜一考察团团长金祖正目睹了西迁官兵及其眷属与亲人离别的场</b><b>面,他在日记中写道:“诸军齐会西门外,亲戚送别男女啼哭惨不忍闻,俄而</b><b>三次炮响,哭声顿止。”锡伯人毫不犹豫,擦干泪水,毅然踏上为国戍边的漫</b><b>漫征程。</b></h1><h1><b> (图片依次为:锡伯家庙、西迁史画之一;西迁史画之二、西迁史画之三。)</b></h1> <h1></h1><h1><b><font color="#167efb"> 高原凛冬 挣扎求存</font></b></h1><h1><b> 西迁队伍从盛京起程,出彰武台边门,经克鲁伦和蒙古路,于八月下旬抵</b><b>达乌里雅苏台。此时的蒙古高原已是寒气逼人、青草无存的季节。经过了4个</b><b style="color: inherit;">月的长途跋涉,人的身体极度疲惫,马匹、牛羊大量倒毙,加之瘟疫流行,从</b><b style="color: inherit;">盛京出发时所带的牛3036头,倒毙众多,仅剩下440头。西迁队伍实在无法行</b><b style="color: inherit;">走,只能在乌里雅苏台过冬休整,等来年青草返青,再赶往伊犁。</b></h1><h1><b> 西迁队伍在乌里雅苏台过冬休整了六个多月,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月初十日,漠北高原青草返青。经乌里雅苏台将军成衮扎布奏准,由当地牧场借给锡伯人500匹马、500峰骆驼,西迁大军每人带上四个月的口粮和一个月的茶叶,重新踏上西迁的征程。(图片依次为:西迁史画之四、西迁史画之五。)</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洪水阻隔 野菜充饥</font></b></h1><h1><b> 1765年(乾隆三十年)5月,当西迁队伍走到科布多一带时,正值阿尔泰</b><b>山积雪融化,数河俱溢,水深流急,连日等待,不能行进。这时军中口粮短</b><b>缺,“所剩兵丁之口粮,只足月余之食”,马、驼倒毙无数,道路艰险、行军极</b><b>度困难。管带协领阿木胡郎一面请求伊犁将军派人前来接济,一面绕科齐斯</b><b>山而行。此时,余粮已尽,只好采集野菜充饥。翻越阿尔泰山,偏又逢额尔</b><b>齐斯河汛期,锡伯军民只能用绳子拴着木筏搭浮桥艰难渡河,额尔齐斯河边</b><b>留下了“锡伯渡”的地名。(下配图片:锡伯渡碑、多年前锡伯渡口正在摆渡的大船。)</b></h1><h1><b> 锡伯渡碑记: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四月,一千余名锡伯族官兵奉命携带家眷,从奉天所属盛京城出发,踏上了西迁新疆伊犁屯垦戍边的征途,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干辛万苦,于次年春翻越阿尔泰山,行抵额尔齐斯河畔。时逢春季,山雪融化,水流湍急。经过勘查,安然过河,如期到达目的地。由此,人们将此处称为锡伯渡,流传至今,在实施额尔齐斯河改造工程时,拆去旧桥,架起新桥。光阴荏苒,桥梁更迭,地名由来,当为世传。故立此碑,以志纪念。(下配图片为:西迁史画之六。)</b></h1> <h1></h1><h1><b> <font color="#167efb">历尽艰险 完成壮举</font></b></h1><h1><b> 乾隆三十年(1765年)七月,锡伯官兵终于抵达伊犁,历时一年零五个月,</b><b>胜利地完成了西迁的伟大历程,达成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大英雄壮举。一路上许</b><b>多人牺牲减员,但又陆续出生了350余名婴儿,加上从盛京起程时有405名</b><b>官兵的家属不忍骨肉分离而自愿跟随而来,实际到达新疆伊犁的人数达5050人。虽然万里跋涉,极度疲惫,但锡伯官兵们军纪整肃,技艺不废。伊犁参赞</b><b style="color: inherit;">大臣爱隆阿等亲临检阅了锡伯官兵的情况,他上奏朝廷,充满赞誉:</b></h1><h1><b> “……奴才等亲临查得,兵齐丁多,老幼甚寡……令其兵丁演习马、步箭,其中谙练者众。不谙练者稍加训练,均可成为强兵。”</b></h1><h1><b> (图为:西迁史画之七、西迁史画之八。)</b></h1> <h1><b> 第三部分:</b></h1><h1><b><font color="#167efb"> 保家卫国 戍守边陲</font></b></h1><div><h1><b> 锡伯族军民胜利西迁后,在新疆伊犁安家落户,不</b><b>但积极保卫了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而且维护了地</b><b>方安宁,并在屯垦建设中与当地各民族建立起了深厚</b><b>的情谊,对西北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b><b>极的作用。</b></h1><div><b><br></b></div><h1><b><font color="#39b54a"> 驻守卡伦 换防台站</font></b></h1><h1><b> 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伊犁地区成为天山地区军事和政治中心,伊犁将军驻守</b><b>伊犁河北岸,统辖天山南北,并设立了众多卡伦。锡伯族到达伊犁河南岸后便组成了</b><b>锡伯营,主要任务是驻守卡伦,换防台站和巡边、巡狩,以及远赴塔尔巴哈台(今塔</b><b>城)、喀什噶尔(今喀什)等地换防。锡伯营按照八旗制度进行管辖,除了清政府照例</b><b>分发应给饷银之外,平时所需的粮食用品等皆需自给自足,自耕自食,清政府不再另</b><b>外补给。总体来说,锡伯营作为军事性质的组织,不仅要防守卡伦,守卫台站,来保卫</b><b>边疆的安定,也要担负着发展生产,屯垦戍边的职责。</b></h1><h1><b> (图片依次为:洪纳海卡伦遗址、阿布散特卡伦遗址;梧桐孜卡伦遗址、纳旦木卡伦遗址。)</b></h1><h1><b> 卡伦:“内稽逃人,外控荒服,延边定界”,维护边疆社会稳定。</b></h1></div> <h1><b> <font color="#167efb">各族协力 平定叛乱</font><br></b><b> 锡伯营驻守伊犁期间,先后参与了多次平定叛乱。乾隆二十四年(1757年)大小</b><b>和卓之乱平定后,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子萨木萨克逃至浩罕国。嘉庆二十五年(1820</b><b>年),萨木萨克次子张格尔,在浩罕汗国支持下,企图建立地方政权,时常进犯南疆。</b><b>每当此时,守卫在卡伦的锡伯、索伦官兵英勇杀敌、视死如归,和兄弟民族一起击溃</b><b>和卓后裔的多次进犯。在出征南疆平定张格尔叛乱中,锡伯和索伦官兵全力以赴,大</b><b>部分官兵为国捐躯。特别是索伦官兵几乎全部阵亡,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b><b>了爱国主义的光辉篇章,印证了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b></h1><br><h1><b> 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八年(1820—1828),平定张格尔叛乱。</b></h1><h1><b> 道光十年(1830),平定玉素甫和卓之乱。</b></h1><h1><b>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平定“七和卓”之乱。</b></h1><h1><b> 咸丰七年(1857),平定里罕和卓之乱。(右配图为:出征喀什噶尔锡伯索伦150名阵亡官兵悼文(节选))</b></h1><h1><b> (下图为:伊犁锡伯营总管额尔古伦满文呈文(部分)、《道光御制平定回疆张格尔叛乱得胜全图》(部分))</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反抗侵略 捍卫统一</font></b></h1><h1><b> 十九世纪中叶,清朝国力衰弱。同治年间,伊犁割据政</b><b>权“苏丹汗”妄图分裂祖国;阿古柏势力与英帝国主义勾结,</b><b>支持“苏丹汗”并企图侵占整个新疆,伊犁人民苦不堪言。</b><b>锡伯营军民动员了一切力量来维护祖国统一。他们把各牛</b><b>录的余粮收集起来,凑齐960万斤粮食支持伊犁河两岸军</b><b>民的反抗斗争,极大鼓舞了新疆各族民众的信心。光绪元</b><b>年(1875)左宗棠收复新疆,锡伯军民踊跃参加,并将屯垦</b><b>的大量粮食运往前线。仅用一年时间,新疆重归中央政府</b><b>管辖。锡伯营军民从同治初年的两万余人锐减至一万三千</b><b>余人,七千余人死于战乱之中。(右配图为:左宗棠。)</b></h1><h1><b> (下图为: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抗击沙俄 英魂永存</font><br></b><b> 19世纪初期,沙俄开始觊觎我新疆版图,伊犁地区情况十分严峻。同治十年(1871),</b><b>沙俄殖民主义者大举进犯伊犁地区,并用大炮轰城。锡伯营派出五百名官兵与维吾尔、</b><b>哈萨克、回、蒙古、汉、达斡尔等官兵一起,几乎以白刃战的形式英勇抗击敌人,谱写了</b><b>抗俄史上的壮烈篇章,但最终寡不敌众,伊犁失陷。<br></b><b> 沙俄侵占伊犁后,锡伯营军民在总管喀尔莽阿带领</b><b>下继续不屈不挠斗争到底。对沙俄的凌迫,喀尔莽阿拒</b><b>不合作,最终举家被驱逐,临行前匍匐痛哭,仍交代各旗</b><b>佐领,要按照清朝章程办事,不得损害祖国利益。他毁家</b><b>纾难,将家产、妻儿首饰和多余衣物等统统变卖,购入籽</b><b>种,想方设法开荒耕种,誓为官军收复伊犁储备军粮,后</b><b>不幸为奸细刺杀。喀尔莽阿的事迹极大鼓舞了新疆各民</b><b>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斗志,成为各族人民的榜样。(右图为:锡伯族抗击沙俄勇将喀尔莽阿)</b></h1> <h1><b> <font color="#167efb">挖渠垦荒 造福后代</font><br></b><b> 嘉庆七年(1802年),锡伯营总管图伯特力排众议,带领锡伯营军民开山凿渠引</b><b>伊犁河水,历时七年,成功开凿一条全长二百余里、深一丈、宽一丈二尺的大渠,被</b><b>称为“察布查尔大渠”。大渠极大鼓舞了锡伯营军民的生产积极性,很快就开垦出了</b><b>78704亩土地,并且逐年增加至二十余万亩农田。察布查尔大渠的成功开凿,是中国</b><b>水利史上的一个奇迹,是锡伯族人民留给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如今,察布查尔大</b><b>渠已经奔腾不息二百多年,昔日荒漠变成塞外江南。图伯特也因此成为锡伯族的民</b><b>族英雄。后人为感念图公的丰功伟绩,在察布查尔大渠龙口和正蓝旗(七牛录)建立</b><b>了两座图公祠,以纪念图公不朽的历史功勋。(配图为:察布查尔大渠龙口图公纪念碑)</b></h1><h1><b> 既浚新渠,辟田千顷,遂大丰殖,雄视诸部,郑白之沃,不足云也。</b></h1><h1><b> ——(清)徐松《西域水道记》</b></h1> <h1><b> <font color="#167efb">民族团结 共建边疆</font><br></b><b> 当时,锡伯营军民在农业和水利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人才优势,成为伊犁其他</b><b>各营的典范,他们积极帮助兄弟民族兴修了一系列水利工程,传授先进的耕种技术,</b><b>有力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此过程中,新疆几</b><b>大民族拧成一股绳,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团结态势,发展了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大融</b><b>合大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br></b><b> 皇渠:道光年间修建,察布查东的姐妹渠,长达二百余里。<br></b><b> 阿不都拉大渠:同治十年开凿,长达六十余公里。<br></b><b> 哈尔博户大渠:光绪初年开凿,长达五十余里。<br></b><b> 特古斯塔柳锡伯渠:光绪末年开挖,长约一百余里。</b></h1><h1><b> (配图为:皇渠龙口、皇渠灌溉的良田。)</b></h1> <h1><b> 第四部分:</b></h1><h1><b><font color="#167efb"> 红色战线 赤子之心</font></b></h1><h1><b> 辛亥革命爆发后,</b><b>锡伯族官兵解甲归田,</b><b>安家落户,但仍时不</b><b>时被招入伍,承担极</b><b>重兵役。九一八事变</b><b>以后,新疆全省各族</b><b>人民同仇敌忾,伊犁</b><b>锡伯营各牛录每年举</b><b>行纪念会,声讨日寇</b><b>暴行,并积极捐款支</b><b>援全国抗战。很多锡</b><b>伯族仁人志士参加了</b><b>抗日战争、人民解放</b><b>战争等革命斗争,立</b><b>下不朽功勋,献出宝</b><b>贵生命,为共和国作</b><b>出重大贡献,体现出</b><b>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b></h1><h1><b> <font color="#39b54a">锡伯儿女 革命伉俪</font></b></h1><h1> <b>李芳、陶翙鸣 李芳原名关玉梅、关碧云。其夫陶翙鸣1926年在奉天省立第三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做了大量工作,1946年壮烈牺牲,年仅37岁。在陶翙</b><b style="color: inherit;">鸣的启发和引导下,李芳加入共</b><b style="color: inherit;">青团。1930年4月因叛徒出卖,团省委机</b><b style="color: inherit;">关遭到严重破坏,李芳被软禁随后伺机</b><b style="color: inherit;">逃脱,并向组织报告情况,减少了革命损失</b><b style="color: inherit;">。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先</b><b style="color: inherit;">后被派往营口和哈尔滨,推动了两地的</b><b style="color: inherit;">革命工作。1936年6月被派往东北抗日联</b><b style="color: inherit;">军二军二师四团任政委,在穆棱、宁安等</b><b style="color: inherit;">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同年底前往苏联</b><b style="color: inherit;">工作,因误会被捕入狱。1954年回国,后</b><b style="color: inherit;">被安排在吉林市工作,1987年去世。李芳、</b><b style="color: inherit;">陶</b><b>翙</b><b style="color: inherit;">鸣夫妇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和考验、</b><b style="color: inherit;">受人尊重和爱戴的无产阶级革命</b><b style="color: inherit;">战士,是辽沈地区锡伯族的优秀代表。(附图:李芳 (1909—1987))</b></h1> <h1><b> <font color="#167efb">守土抗日 血洒疆场</font><br></b><b> 张占元(1906—1931)1929年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九期,1930年加入张</b><b>学良卫队旅任</b><b>五连连长,驻扎在北大营东侧500米旧无线电台院内。九一八事变当晚,虽然已经接到</b><b>不抵</b><b>抗命令,可以撤退、保存自己,但张占元为了</b><b>国家民族大义,主动抵抗日寇,率部向盘踞在</b><b>铁路上的日军发起进攻,身中三弹,不幸壮烈</b><b>牺牲,成为抗战中殉难的第一批中国军人。(附图:张占元(1906—1931))</b></h1> <h1><b> <font color="#167efb">抗日救国 矢志不渝</font><br></b><b> 佟锡久(1892—1936)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佟锡久毁家纾难,发</b><b>起抗日,自任司令,司令部就设在自家大院,竖起一面红色大旗,上</b><b>书“平日救国军”,两个多月就发展到1000多人。他率众打击日</b><b>伪军,多次展开殊死战斗,1932年4月,平日救国军被东北民众救国</b><b>会编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军,佟锡久被任命为旅长。1932年6月,佟锡久联合</b><b>台安抗日义勇军,会合了 3000多人,伏击日寇取得桑林子</b><b>大捷。1936年腊月三十,佟锡久在躲避日伪军追捕时不幸身受重伤,为不被</b><b>俘虏而悲壮自戕,时年45岁。佟锡久爱国爱民,抗日到底,纪律</b><b>严明,颇受群众拥戴,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锡伯族的骄傲。</b></h1> <h1><b> <font color="#167efb">屡创日寇 威震辽东</font><br></b><b> 温富林(1901—1934) 九一八事变后,邓铁梅组建“东北民众自</b><b>卫军”,温富林任抗日支队副官、代副官长,辅佐邓司令处理日常事务。</b><b>।在邓铁梅司令的指挥下,温富林主动出击,发起攻打龙王庙、岫岩城、</b><b>关门山、砂岗子、哨子河、洋河以及保卫大营子等战斗,与日军作战</b><b>几十次,屡创日军,威震辽东,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后因奸</b><b>细告密被俘,受尽各种酷刑,灌凉水、灌辣椒面,全身被打得皮开肉绽,</b><b>青紫难分,被日军拴在大车后拖着走。但温富林始终坚贞不屈,毫不</b><b>松口,顽强斗争。敌人恼羞成怒,用刺刀刺其30多刀,温富林英勇就义。</b><b>1989年,经辽宁省政府批准为烈士。(附图:温富林烈士之墓)</b></h1> <h1><b> <font color="#167efb">抗日救亡 抗美援朝</font><br></b><b> 关靖寰(1903—1990)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b><b>堂,服役于东北军。九一八事变之后,关靖寰</b><b>极度悲愤,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参</b><b>加了山海关、热河、冷口、喜峰口、古北口、</b><b>台儿庄等战役。1939年9月关靖寰在中共特别</b><b>党员、111师师长常恩多的指引下,与进步军官</b><b>共同发动了“九二二”锄奸运动,并于1942年</b><b>带领近3000名起义官兵投奔八路军参加革命,</b><b>事件震惊中外,给予国民党反动势力以沉重打</b><b>击,为迅速改变敌我态势,扩大巩固山东解放区,</b><b>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3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关靖寰加入中国共产党。</b><b>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关靖寰率部参加了辽沈战役。1951年3月关靖</b><b>寰正式任中国人民志愿军辑安办事处主任,提出“建成一条打不烂、</b><b>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战斗口号,抢修交通线,协调物资供应,抢</b><b>运救治伤员,从根本上扭转了战争初期辑安口岸混乱局面,有力地</b><b>支援了前线,保障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进行。1955年9月被授予</b><b>大校军衔。(附图:关靖寰(1903—1990))</b></h1> <h1> <b><font color="#167efb">白杨哨所 边防英姿</font> <br> 白杨哨所位于中哈边界中国境内塔城地区裕民县,原名叫塔斯提哨所。</b></h1><h1><b> 1982年,在塔斯提哨所服役的一名锡伯族战士程富胜回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老家探亲,母亲富吉梅鼓励他在部队好好干,别想家,还挖了十棵自己培育的白杨树苗,让他带回部队种在哨所旁,并鼓励他说:咱们锡伯人活着是戍边的将士,死去是卫国的忠魂。你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为祖国守好边防!<br> 返回边防哨所后,程富胜将白杨树苗栽在了哨所旁。由于哨所驻地地环境恶劣,戈壁黄沙,冬季风雪严寒,夏季酷暑干燥。战士们吃水都要用牛车到山下几公里外的河渠里去取。为了省下水来浇灌树苗,战士们平时洗脸都舍不得用香皂。尽管战士们精心呵护,但小树苗还是在严寒、暴晒及风沙的恶劣环境下,相继枯死,十棵中只有一棵顽强地活了下来。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日夜陪伴着守卫边疆的战士们。<br> 1983年,部队军旅作家到新疆边防部队采风,为锡伯族战士和小白杨的事迹所感动,创作了歌曲《小白杨》,1984年,由阎维文在“八一”建军节文艺晚会上第一次唱响,很快就唱遍祖国大江南北,激励着戍边将士。小白杨成了戍边军人的象征。“塔斯提哨所”也更名为“小白杨哨所”,现已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歌曲《小白杨》让锡伯族扎根边疆,爱国奉献的西迁精神代代传扬。<br> 在程富胜的家乡——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扎库齐牛录乡,小白杨戍边文化纪念馆也于2019年10月建成开馆。(附图:小白杨戍边文化纪念馆于2019年10月建成开馆。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扎库齐牛录乡——程富胜的家乡)</b></h1> <h1><b> 第五部分:</b></h1><h1><b><font color="#167efb"> 灿烂文化 代代传承</font></b></h1><h1><b> 在漫长岁月的流转中,锡伯族像一个慢慢长大的孩子,形</b><b>成了自强不息、忠诚守信的性格与仁爱孝礼、聪慧巧智的精神。</b><b>截止到目前,锡伯族民间故事、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锡伯族</b><b>西迁节、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锡伯族剌绣等9</b><b>个项目分五批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b></h1><h1><b> <font color="#39b54a">独特信仰 喜利妈妈</font><br></b><b> 锡伯族的祖先崇拜比较繁杂,崇拜对象包括喜利妈妈、海尔堪玛法、祖先、贤明官吏、</b><b>哈拉莫昆头人、萨满祖师、已故祖父母、父母及英雄人物等。其中“喜利妈妈”是保佑锡伯</b><b>人子孙繁衍兴盛的“女性祖先神灵”、锡伯族没有文字时代的家谱。每逢春节人们便将代</b><b>表“喜利妈妈”的索绳取出,由西北墙角拉向东南墙挂上,家人焚香叩头,顶礼膜拜。索</b><b>绳上系着小弓箭,红绿布条,羊髀骨、吊篮、靴鞋、木锨、铜钱等物,各种物件按不同时间顺序排列,</b><b>有各自的象征含义。如挂小弓箭表示生男孩,挂彩色布条表示生女孩;挂小靴小</b><b>鞋,是祈求子孙众多,香火鼎盛;挂木锨,为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挂铜钱,寄希望于发</b><b>家致富,家道兴隆;挂一块羊髀骨,表示新一辈的开始。2011年5月,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b><b>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附图:喜利妈妈崇拜)</b></h1> <h1><b> <font color="#167efb">刺绣技艺 韵味独特</font><br></b><b> 锡伯族刺绣技艺在锡伯族日常生活用品上有完美体现,尤其女性</b><b>服饰,家居装饰用品等。年轻女性与小女孩的绣花衣裙、鞋、鞋垫等,都</b><b>用手工刺绣上各种花鸟图案,锡伯族尤其喜欢牡丹、蝴蝶等图案。老年</b><b>女性百年之后的装老衣服也是刺绣的长袍和绣花鞋等。家居窗帘、门</b><b>帘、枕套、被蒙、拖鞋等,都用手工刺绣制品。(附图为:锡伯族传统服饰、锡伯族刺绣)</b></h1> <h1><b> <font color="#167efb">弓箭制作 技艺传承</font><br></b><b> 锡伯传统弓箭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b><b>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把好的锡伯传统弓箭不仅仅是骑射的工具,更</b><b>是一件精湛的工艺品,它是锡伯文化的凝聚。除了严苛选材的制弓过程,</b><b>锡伯人还极富创意地在弓把处按上箭台,不仅使用起来方便,而且大大</b><b>提高了射箭的稳定程度。<br></b><b> 锡伯人对箭的叫法和使用也很讲究,根据箭身长短、重量大小及箭头</b><b>特点将箭分为重箭和轻箭。其中,箭身较长、重量较大、箭头宽大的叫</b><b>做重箭;反之,箭身较短、重量较轻、箭头尖利而精小的叫做轻箭,其射</b><b>程比较远,杀伤力比较大。(附图:锡伯族弓箭)</b></h1> <h1><b> <font color="#167efb">民俗艺术 巧手生花</font><br></b><b> 民间剪纸是民俗艺术的基础部分之一,就锡伯族的民间剪纸艺术</b><b>而言,可说是锡伯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种特殊途径。年轻人特别</b><b>是女性在接触和学习剪纸等技艺的过程中,也从长辈那里承接了传统</b><b>的民族文化观念与思想,也往往在这个长辈对晚辈的传习过程中,她</b><b>们能够听到老人们几天几夜也讲不尽的“讲究”(故事,民谣等),而且,</b><b>这些所谓的“讲究”几乎都是由那片剪纸或一根线头或一个花样</b><b>子所引发出来的。(附图:锡伯族剪纸)</b></h1> <h1><b> <font color="#167efb">民族节日 家国情怀</font><br></b><b> 锡伯族民间节日有农历三月间的以鱼为祭供品“鱼清明”、农历</b><b>七月间以瓜果为祭供品的“瓜清明”、五月的“孙扎拜义车孙扎”(端午</b><b>节)和八月的中秋节。民族节日有“四一八西迁节”和正月十六“抹黑节”</b><b>等。欢度这些节日的方式,是以本民族的习俗方式进行祭奠、饮食和娱</b><b>乐。为了纪念西迁,锡伯族把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西迁节”。每逢此日,</b><b>全国各地的锡伯族同胞都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以纪念先辈为国戍边</b><b>的英雄业绩。锡伯族西迁节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b><b>产保护项目名录。<br></b><b> 二百多年以来,锡伯族以口头传承和书面的形式,用不同的语种吟</b><b>唱本民族的西迁史,如锡伯族民间叙事诗《西迁之歌》、满文民歌《告别</b><b>盛京》、汉文艺术诗《离乡曲》等。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疆锡伯族人</b><b>回东北寻根、调查、互派代表访问。两地族人共同推动东北锡伯族的社</b><b>会历史调查、建立锡伯族联谊会、学会或研究会,同时开展学术交流和</b><b>情感沟通、举办西迁节纪念活动等,共同为传承锡伯族文化谱写新篇。(附图:西迁节)</b></h1> <h1><b> <font color="#167efb">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font><br></b><b>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b><b>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b><b>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br></b><b> 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文化上</b><b>相互影响、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锡伯族的</b><b>喜利妈妈、优美的贝伦舞、精美的刺绣、传统的弓箭技艺,这些文化瑰宝</b><b>无一不是在中华文化的丰厚滋养下形成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如同涓</b><b>涓细流,汇聚成中华文化这条奔涌不息的大江大河。中华文化不仅是各</b><b>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是56个民族牢固的</b><b>精神纽带。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加深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承载</b><b>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各民族文化</b><b>枝繁叶茂,中华文化根深干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结语:</font></b></h1><h1><b> 二百六十年前锡伯族的万里戍边之路,是一</b><b>条为国为民屯垦戍边的英雄之路,也是一条民族</b><b>交往交流交融之路,更是一条弘扬爱国奉献、民</b><b>族团结、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爱国主义精神之</b><b>路。经历了这次大迁徙的锡伯族,灿烂的民族优</b><b>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更</b><b>加丰盈和昂扬。<br></b><b> 二百六十年来,西迁新疆的锡伯族及其后裔</b><b>一直驻守在祖国的西北边防,不仅传承了锡伯族</b><b>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了汉文化的精神气质,又</b><b>接纳了蒙古、满、维吾尔、哈萨克、俄罗斯等多</b><b>民族的文化内容,形成了具有鲜明独特性而又呈</b><b>现融合特色的文化。锡伯族与各族人民团结合作,</b><b>为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开发建设祖国的西</b><b>北边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b><b>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br></b><b> 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锡伯</b><b>赤子万里西迁的历史佳话,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b><b>体意识树立了良好的典范。</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锡伯族刺绣</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傅氏锡伯族木雕</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傅氏手工刀</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何氏传统布艺</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锡伯族剪纸</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锡伯族文化著述</font></b></h1> <h1><b> <font color="#167efb">锡伯族剪纸</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font><font color="#333333"> 。。。。。。</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锡伯族传统服饰</font></b></h1> <h1><b> 。。。。。。</b></h1> <h1><b> 。。。。。。</b></h1> <h1> <b>。。。。。。</b></h1> <h1> <b> 。。。。。。</b></h1> <h1> <b>。。。。。。</b></h1> <h1><b><font color="#167efb"> 这个展览虽然很短,却表达了锡伯族人对祖先的伟大壮举——西迁戍边的无尽怀念和敬仰。关于锡伯族西迁的故事,在过去的访锡伯族博物馆及头一次探“稻梦空间”时,我曾经作过一些介绍。这次的“锡伯赤子的家国情怀——纪念锡伯族万里戍边260周年图片展”,让我们再一次地领略了锡伯族人在260年前远赴新疆戍边的英勇事迹的全过程。真的很不错!</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