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世间再无张居正</p><p class="ql-block">--再读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p><p class="ql-block">杨惠卿</p><p class="ql-block">虽说是再一次通读这部长达四卷的历史小说,但当读完最后一句轻轻将书合起来,看着封面上那大大的三个黑体字《张居正》,心里却依然是满怀惆怅,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思绪一直都堵在我的胸口。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为张居正的卓越成就而高兴,还是为他的悲惨结局而悲伤。不管是小说的叙述,还是历史档案记载,张居正作为历史上与商鞅、王安石等并肩的改革家、政治家,作为大明王朝三百年间成就最为辉煌的首辅,在我们中华五千年历史上无疑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居正嘉靖帝时入阁,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万历初年成为首辅大臣,利用手中的权力对明代政治、经济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用近十年的时间开创了与唐代“贞观之治”齐名的“万历新政”。抛弃自身之安危扶将倾大厦之于危难之间,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造就了煌煌盖世功业,使一个即将崩溃的大明王朝又苟延残喘延续了近百年。</p><p class="ql-block">张居正的改革从整治吏治开始。万历元年(1573)十一月,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以六部控制六科,再以内阁控制六部。对于要办的事,从内阁到六部,从六科都到衙门,层层考试。改变了以往“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的拖拉现象。考成法的实行,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的政令“虽万里外,朝而夕奉行”。考成法还将追收逋赋作为考成的标准,改变了拖欠税粮的状况,使国库日益充裕。</p><p class="ql-block">另一项改革就是实行一条鞭法,这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要改革之一。一条鞭法首先是清丈土地,针对当时占地多者田增而税减的情况,通过清丈土地,增加了土地2.8亿亩,使不少地主隐瞒的土地缴了税;一条鞭法还统一了赋役,将役归于地,计亩征收,把力役改为雇役,由政府雇人代役。在一条鞭法中,田赋和丁税完成了合二为一,所有的税种都被统一折算成了银子上缴。这一做法不仅降低了运输和清点成本,减少了中间环节,而且还有助于防止官员在征收过程中的贪污行为;一条鞭法还改革了徭役制度,将以往赋役之各项繁复项目取消,一律征收银钱。这种做法使得无地的工商业者部分或全部“免差”,自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p><p class="ql-block">经过张居正十多年的励志改革,大明帝国再次焕发了平静和生机。除了边境无战事以外,国库的收入极为丰厚存银达到几万万两,财政支出消除了赤字,地方粮仓储备充足。</p><p class="ql-block">翻开厚厚的四卷小说,张居正的艰难焦愁,殚精竭虑可说是章章可见。从刚上任因为国库空虚而不得不进行的在京官员“胡椒苏木折俸”,到后来清查子粒田再到清查田亩及“一条鞭”的实行,都是在官僚王室的重重围困中,躲明枪防暗箭,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多谋善断,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而为之。也正是这样瞩目的成就让他自己有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在行为上出现了不检点,让别人踩住了尾巴,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万历朝内阁首辅、上柱国、正一品太师兼太傅、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死后不到十个月,朝里出现了“倒张”苗头,后来愈演愈烈,直至对张居正进行了全面清算。生前名声显赫,位极人臣的“铁腕宰辅”张居正最后落得家破人亡。</p><p class="ql-block">在我业余的读书写作生涯里,也写过不少的人物,有好人,也有坏人,而这个大明首辅张居正无疑是最特殊的一个。他敢于改革,勇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政治家;他也有着致命的缺点,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手捧厚厚的四卷巨著,脑子里翻来覆去想着那个飘着美丽胡须的“美男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场本来能够避免的灾难?除了大明王朝封建制度和道德观念这些不可抗拒的原因外,在张居正本人身上也能找到一些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手握重权,不知收敛。说实话,刚为宰辅时,张居正还是心有戒备,处处小心的,生怕给那些在自己身后穿小鞋的人留下把柄。正如他自己所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所以,在大儿子回老家给爷爷祝寿时,他就千叮咛万嘱咐,不住官家驿站,不吃官家宴请,不收亲朋赠礼。但随着他的一系列改革方略的成功,随着万历小皇帝、李太后信任及内务府掌印太监冯保联盟的进一步巩固,张居正的身上就自然而然地多了些傲气,在一些细微小节上就不太检点了。特别是回老家丧父一行,更是极致显眼。一乘三十多人的大轿,前后仪仗多达千人,一路招摇过市,极尽奢华。就连丧父的场面也是少有的排场。虽说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万历小皇帝所允,但在朝中百官的眼里,这个权倾朝野的“铁血宰辅”确实是有点过分了。正是自己的过分张扬也给敌人日后清算自己留下了一笔百口莫辩的黑账。</p><p class="ql-block">史料里还记载了一件事,这件事甚至对于张居正是否忠臣都打了折扣。有个下属官员给张居正送了一副用黄金打造的对联,内容是:“日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万国仰太岳相公。”对于这样厚重而且对皇上有不恭含意的赠联,张居正非但慷慨笑纳,还堂而皇之地挂在了自己的客厅正中。世上除了张居正,敢干这事的人我看不多。</p><p class="ql-block">过于偏激,有失宽厚。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凡是想干成一番事业的,必然要有一种手段。纵观历史,确实有不少的铁腕人物也确实干成了自己的事业,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张居正也是其中之一,甚至是更加耀眼的那一颗星。但是,所有事情都有一个大的环境,这是对完成你做事业评价的一个标准。大明王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王朝,它所信奉的就是忠孝仁义。所以,你干所有的事,不管对国家有多大的利益,也不管对于臣民有多大的好处,只要是不符合“忠孝礼义”就要有人找你的毛病,甚至是秋后算账。小说里叙述的张居正用人还算是公正,也确实地处理了一些办事推诿,愚弄皇上,祸害百姓的人。但就像因为阻止他“夺情”而受重刑的几位朝官,张居正应该出面保一保,但他却一声未吭。从这方面看,张居正虽说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他仍然是“宰相肚子里不能撑船”。对于《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还没有完全悟透。将朝里一大批孝奉孔孟礼仪的士子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这才导致了后来对他群起而攻之的局面。</p><p class="ql-block">用人失察,遗留后患。对于如何用人,用什么人应该说张居正是有一点体会的。他甚至还专门著有一篇《驭人经》流传至今。谁都知道,想干成一番事业,必定手下要有一大批能臣干将,这也是历史经验。张居正在改革中也确实有一批这样的人,比如户部尚书王国光、户部员外郎金学曾等,以及分散在朝政和县府的一大批能臣干吏。这也是张居正所有的新政虽说每每都要触及王公贵族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攻击抵制,但却仍然能够坚持下来的重要原因。不可否认的是,在用人方面,这个位及人臣的宰辅大人并不是“任人唯贤”,或多或少地也存有一点点的私心或者好恶。就在张居正任期内反响最大的“夺情”事件中,有几位反对夺情的最坚定的就有张居正的学生,而他也并没有因为师生之谊给予宽恕。特别是对待自己的同年王世贞更让世人看着有点过分。王世贞和张居正是同年进士,也是本朝数一数二的人才,曾多次和张居正表示亲近,替他的父母做寿,还送过许多的礼物,希望他能够提携一下。没想到这位张元辅却始终没有重用,白白浪费了一位人才,也失去了一位推心置腹的朋友。让张居正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位同年,在倾朝倒张的情况下,还是这位王世贞却顶着压力上书万历皇上,细数张居正功绩和倒张的后果,才使张居正免遭暴尸之灾。倒是张居正十分看重,全心倚重并亲自挑选入阁的张四维,却在他去世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挑起了清算张居正的大旗,并一跃成为倒张的领头羊。</p><p class="ql-block">整顿学政,操之过急。在张居正所有改革措施中,可以说学政整顿是最不成功的。导致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张居正操之过急是重要原因。张居正所处的年代已进入十六世纪,放眼世界,西方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苗头,各种各样的思想也是鱼目混珠。但张居正利用铁腕手段进行镇压,引起了天下读书人的反对。正如他的同年王世贞在总结他的得失时所说的那样,张居正的做法,是和天下的读书人作对。</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能够传承至今,主要载体就是知识传播。而掌握这些知识传播这些知识主要是读书人,可以这样说,是这些读书人把中华文明传承到了今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传播的知识里也必定有一些和当朝情况不相符的东西,有的时候还可能起到反作用。只要是善意引导,让读书人深明大义,一定会起到积极作用的。</p><p class="ql-block">事必躬亲 积劳成疾。张居正只活了五十八岁,这恐怕是连他自己做梦都没想到的事。但只要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他走过的路,就会想到这样的短寿也是必然的结果。万历朝前的事放弃不说,光说万历年担任首辅后,张居正不管大事小事那是事必躬亲,每事必经过他的批划后才能实施。最初几年,由于张居正改革的措施一直是在风雨飘摇中进行,有许多的问题难题都需要张居正亲自处理。那时的大明内阁只有两位宰辅,而那名次辅吕调阳基本上就是张首辅的跑腿和跟班。而张首辅是天天加班,不是找人谈话就是处理案例,一年四季连个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后来,万历小皇帝和李太后看到张居正实在是太累了,就建议内阁再加两名辅臣,这样张四维和申时行也就入了阁,但丝毫没有减轻张首辅的工作量。就这样,经过近十年的日夜操劳,张居正这盏灯也就熬干了最后的那点油,带着自己未尽的理想走进了另一个世界。我就在想,张居正也是个饱读诗书的人,应该懂得从历史人物的悲剧里汲取教训的道理。不管你是再强势的人,生命对于你来说和别人一样,也只有一次,如果你连生命都没有了,再大的理想也只能是理想。</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像张居正这样积劳成疾的名人确实也是大有人在。比较出名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也只活了五十三岁。所以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个美丽荣耀的光环,但想把她戴在自己的头上,那是要付出生和死的代价的。</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直到今天,大明铁血宰辅张居正仍然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记忆中,只要说起明朝就会提起张居正。人们欣赏他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铁血手腕和雄才大略,也为日后他的遭遇而感到惋惜。</p><p class="ql-block">世间再无张居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