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睦通衢大连岭(上)

郑继红

<p class="ql-block">  盘旋于白际山脉中段的连岭,也称“休龙古道”。横跨皖浙两省,途中又有许多支线山道将星罗棋布镶嵌在白际山脉中的村落串联起来,与徽开古道白际岭、仰山古道璜尖岭以及长陔岭、马金岭、送驾岭等干道交互连通,形成一个繁杂的交通网,而连岭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p> <p class="ql-block">  据《歙县志》记载:“三国贺齐出守新都,凿连岭,以通江浙”。连岭开凿于三国时期,是徽州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古道,比隋大业十二年(614年)汪华主持开凿的箬岭整整早了三百年,或为徽州古道之鼻祖;今歙县石门乡石门村至淳安县浪川乡连岭村,崎岖的古道长约六十华里,古称“上二十、平二十、下二十”,也是徽州境内留存最长的古道。</p> <p class="ql-block">一、沧桑古道与徽州天路</p> <p class="ql-block">  从屯溪驱车出发,经休宁榆村辛峰塔和古牌坊后继续沿佩琅河上行,过安阜古桥即达歙县石门村。石门村山青水秀如世外桃源,明代开国谋臣朱升曾在此隐居开馆讲学。</p> <p class="ql-block">  从村头不远一个黝黑的山崖开始登高,用山石稍加雕琢铺设的石阶宽近两米,沿着婆岭山西坡迂回盘旋而上。秋日的蒙蒙细雨中,周围的一切都披上了一层白纱,远处的山峦完全隐去了踪影,空气湿漉漉的,道路有些湿滑,没走多远,裤脚就被杂草上雾气凝结成的水珠打湿。</p> <p class="ql-block">  在林间穿行约半小时,抵达当地人称“东门”的缓坡路段,前些年退耕还林种植的枫树已有碗口般粗大。这里早先有路亭供行人歇息,如今只剩下遗址,往北翻过一道山梁可通往绍廉、小溪、古祝等村落。</p> <p class="ql-block">  上行的道路曲折蜿蜒,山林里的雾气也越来越重,也许是山高林密的缘故,脚下杂草少了,路倒显得宽了些。正值深秋,落叶缤纷,烟雨迷蒙,行走其间,仿佛穿越时空,思绪回到邈远的古代……</p> <p class="ql-block">  元至正十八年(1358)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进军婺源久攻不克,听闻徽州隐士朱升文韬武略,便到访休宁回溪;朱升避而不见,但留下“杀降不祥,唯不嗜杀人者,天下无敌”的锦囊妙计。朱元璋依计而行,一举攻克婺源城后决定效仿刘备三顾茅庐,招贤朱升。当他察明朱升在石门讲学后,便佯装成商队,自严州府(现浙江建德市)出发,翻山越岭来到石门朱升教馆前,请其出山辅佐。</p> <p class="ql-block">  时值元人暴政,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朱升高瞻远瞩,提出了后来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九字国策定江山”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思想。朱元璋当即拜其为中顺大夫,并遣礼相聘。坊间流传说,连岭就是这一时期朱元璋派兵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  经过约一个半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攀上狮石公路。其中陡峭险峻处道路难行,人称“马打滚”,山脊处石铺古道曲直细长被戏称“板凳绳”,共翻越了三座小山峰,分别被称作“莲花一座、二座、三座”。</p> <p class="ql-block">  莲花三座的公路边建有歙县石门林场冷水洼管护站,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一代又一代护林员就驻扎在这周边没有人烟的高海拔地区,年复一年守护着巍巍青山,悉心呵护着一万五千多亩林场内的一草一木,他们被誉为“森林眼睛”“绿色卫士”,见证了脚下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狮石公路被称作最美的“徽州天路”,公路开通后村民出行方便多了,观念也更新了,美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这里的乡民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村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大山深处从此不再是“穷乡僻壤”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  站在古今两条道路的交汇点,伫立东望,群山逶迤,狮石公路宛如一条玉带蜿蜒飘荡在山间;抬头仰视,山高林密,连岭古道就象一架天梯伸向云端,让人对先人的勤劳和智慧肃然起敬,更对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发出由衷的赞叹。</p> <p class="ql-block">二、历史遗迹与自然风光</p> <p class="ql-block">  冷水洼管护站是在狮石公路开通后搬迁过来的,原址在上行约五里路的古道旁,因附近有山泉水,故名冷水洼。</p> <p class="ql-block">  据传古时有人逃荒至此,见地势平缓,土层肥厚,适宜人员居住,便在此开荒种地,定居安身,过着刀耕火种的简单生活。往来连岭的行人也方便在此歇息驻脚,喝口热茶,更有过往的挑夫商旅在此借宿,久而久之这户人家就兼做起客栈的营生,直到六十年代因过往连岭的人越来越少而销声匿迹。如今这里人去地荒,一个被遗弃的石臼孤寂地藏在荒草丛中,似乎有千言万语要向我们这些后来人倾诉;旁边一棵千年古树,树干苍老长满青苔,已枯朽过半仍顽强地活着,似乎也在向每一个过客叙述着自己曾经的芳华和古道的盛衰。</p> <p class="ql-block">  复登高,海拔上升到1300米左右,便是进入了“横二十”路段。青石古道连接起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峰,脚步随着若隐若现的山脊线一起绵延伸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  这其中,有古时徽睦界亭“乌门洞”,又称“无门洞”。有“一脚跨两省,鸡鸣醒三县(歙县、淳安、遂安)”之称。乌门洞为“穿心”亭,古道从拱形门洞里穿过,相传始建于唐代。千百年来,屡废屡修,屡修屡废,如今只见一堆大小不一有棱有角的石块横七竖八地躺在古道中央。</p> <p class="ql-block">  同样完全倒塌的还有龙王坑的古亭。</p> <p class="ql-block">  每每经过古道上的这些遗址,历史的沧桑感会扑面而来,脑海里也会出现古人风餐露宿、艰难跋涉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横二十”里止于观音亭尖。这里部分山体碎石裸露寸草不生,古道伤痕累累,石块凌乱无序。</p> <p class="ql-block">  这是行走连岭全程规模最大的一处建筑遗址,虽然杂草丛生还大致能看出其基本结构。除了可供歇息食宿,想必也是古人祈福求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因为地势平缓视野开阔,传说是朱元璋手下大将胡大海养马放牧和练兵休整的地方,人称“百马场”。有一次,胡将军临行检点战马,发现系于山檵木上的白马将树木连根拔出,消失不见了。从那以后山上再无檵木,山下村民经常在夜空中听到马的嘶叫声。百姓敬白马为神,至今皖浙交界的农村还流传着“跳竹马”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历史如过眼云烟,千百年不变的是沿途的景色。从低海拔的满目青翠,杉林里的郁郁葱葱,到色彩缤纷的混交林,随着海拔的上升,森林植被不同,四时风景各异。</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千年古道上,阴雨天云雾弥漫、如梦如幻,晴日里树影婆娑、石径清幽。秋天的山林层林尽染,色彩斑斓,树叶经过秋风秋雨的抚摸,或挂在枝头或掩盖着山顶的路径。一些不知名的果实随处可见,林深处还藏着那令人垂涎的猕猴桃、八月炸等野果。</p> <p class="ql-block">  令人称奇的是在这海拔千米的高山,竟然有杜鹃花怒放,娇艳的花朵在秋色中逾加妩媚。“乱花渐欲迷人眼”,让人傻傻分不清春秋,还好遍地散布着山楂树,虽植株矮小,色泽鲜艳的果实却挂满枝头,告诉你这才是秋天的本色。</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