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五):梁庄王的财富流量

可爱鱼头

<p class="ql-block">湖北省博物馆有一个展厅,没有一个女生能进去后,内心波澜不惊地走出来,它就是<b>梁庄王珍藏展厅</b>。</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展出的是梁庄王与魏妃的<b>合葬墓</b>中出土的物品。2000年年底有人乘着除夕爆竹盗墓,被警觉的村民发现报警,之后2001年抢救性发掘,共出土文物5300多件,金银玉器1400多件,金器重量达16000多克,珠饰宝石达3400多件。一共有18种700多颗,主要有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水晶,绿松石,珍珠等等。其墓葬规格虽不高,但出土文物数量及精美程度,<b>仅次于</b>明十三陵中的万历皇帝的<b>定陵</b>。</p> <p class="ql-block">首先来介绍一下<b>梁庄王生平</b>:梁庄王朱瞻垍ji, 永乐九年 ( 1411 年) 生,明仁宗第九子, <b>宣宗(朱瞻基)之弟</b>。 永乐二十二年 ( 1424年)被册封为梁王, 宣德四年 ( 1429 年) 就藩湖广安陆州 ( 今湖北钟祥 )。朱瞻珀垍"好学乐善, 孝友谦恭", 深得宣德皇帝喜爱。他于正统六年 ( 1441 年) 也就是<b>30岁去世</b>, 谥日 "庄", 故称梁庄王, 身后未留下世子继承封地、爵位。梁庄王有正妃纪氏、继妃魏氏、夫人张氏和两位女儿。纪氏早夭。梁庄王于宣德八年 (1433年 ) 续娶魏氏为妃。 魏氏在梁庄王故去十年后去世, 享年三十八岁,与梁庄王合葬。</p> <p class="ql-block"><b>魏妃</b>:自洪武末年, 藩王始与平民联姻。梁庄王继妃魏氏是襄阳县民魏亨之女, 宣德八年 ( 1433年) 魏氏被册封为<b>梁王妃</b>, 于是命其父为南城兵马指挥 。王妃在梁庄王逝世时"欲随王逝",但皇帝降旨命其继续照顾梁庄王两位幼女,且"仍主王宫之事"。景泰二年(1451 年), 时年38 岁的魏妃去世。</p><p class="ql-block">图片为梁庄王妃圹志。</p> <p class="ql-block"><b>鎏金银封册</b>:封册由两块等大的长方形鎏金银板扣合而成, 板内有册文 88 字: "维宣德八年,岁次癸丑, 七月壬子朔, 越三日甲寅, 皇帝制日: 朕惟太祖高皇帝之制, 封建诸王,必选贤女为之配。 朕弟梁王, 年已长成, 尔魏氏乃南城兵马指挥魏亨之女, 今特<b>授以金册</b>, 立为<b>梁王妃</b>, 尔尚谨遵妇道, 内助家邦,敬哉。' "</p><p class="ql-block">封册是王妃受封时朝廷发放的,一般这个封册在王妃死后要收回的,但这个封册却随王妃下葬了。</p> <p class="ql-block"><b>金锭</b>:梁庄王墓出土的两件金锭可能是皇帝赏赐给梁庄王的<b>定亲</b>礼物。据万历《明会典》卷69《婚礼三.亲王婚礼》,亲王的定亲礼物有“金五十两”。梁庄王拥有的<b>两枚</b>“伍拾两重"金锭,可能与他先后<b>两次婚姻</b>有关。</p><p class="ql-block"><b>第一枚金锭</b>:正面錾刻有 "永乐十七年四月 日<b>西洋等处买到</b>/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 铭文,表明此金锭金料是<b>郑和</b>船队第五次下西洋时在 "西洋等处" 购得。锭铭 "八成色金"与实测含金量 83.24% 相符; "伍抬两重", 实重 <b>1937</b> 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u>小黑板</u></b>:西洋的概念:泛指当时南海西部印度洋沿岸地区,古籍中将爪洼岛和加里曼丹岛南部涵盖其中。这枚金锭意义重大:填补了郑和下西洋采买金锭的实物空白。</p> <p class="ql-block"><b>第二枚金锭</b>:正面錾刻有 "随驾银作局销镕/捌成色金伍拾两重/作头季鼎等/匠人黄关弟/永乐拾肆年捌月 日" 铭文, 表明该金锭金料来自<b>内库</b>, 该金锭重 <b>1874.3</b> 克. "<b>随驾银作局</b>" 刻款的器物多集中于永乐、宣德时期出现, 随驾银作局的出现与消亡可能与明初复杂的定都过程有关。 作头为管辖工匠者。</p> <p class="ql-block"><b>银 锭</b>:梁庄王墓共出土银锭8枚, 其中大, 小银锭各4枚。 <b>大银锭</b>属于<b>王</b>的随葬品, <b>小银锭</b>属于<b>王妃</b>的随葬品。四枚大银锭的功用与两枚金锭相同, 是朝廷赏赐给梁庄王的<b>定亲</b>礼物。据万历 《明会典 》卷69《婚礼三 . 亲王婚礼 》, 亲王定亲礼物有 "花银四百两" 。此墓内仅随葬四枚 "伍拾两" 花银, 共计二百两, 不足 "四百两" 之数。</p> <p class="ql-block"><b>玉禁步</b>:本副二挂玉禁步为<b>婚配喜庆</b>之物, 可能是皇帝为梁庄王纳继妃而特赐的礼物。根据饰件名称的谐音和特点, 其吉祥寓意如下: <b>叶</b>寓意 "金枝玉叶", <b>瓜</b>寓意 "瓜熟蒂落", <b>鸳鸯</b>寓意 "鸳鸯戏水",<b>鳜鱼</b>寓意 "鱼水之欢" (或 "富贵有余"), <b>石榴</b>寓意 "多子多福", <b>桃</b>寓意 "平安长寿"。</p> <p class="ql-block"><b>描金龙纹玉佩</b>:珩 、瑀、花 、冲牙的正面各阴刻五爪<b>单龙纹</b>, 龙曲体腾跃。冲牙反面阴刻三朵并列的双层<b>如意云纹</b>, 两琚、两璜的正面各阴刻一朵双层如意云纹。纹饰之上皆描金。</p> <p class="ql-block">玉佩上五爪单龙纹图案</p> <p class="ql-block"><b>凤纹玉佩</b>:此件珩、瑀、花 、冲牙的正面阴刻<b>单凤云纹</b>, 反面阴刻<b>如意云纹</b>; 两琚、 两璜双面饰如意云纹; 滴为素面。 金钩内面刻有 "银作局洪熙元年正月内造捌成伍色金伍钱”铭文。 玉佩是亲王妃礼服中的<b>礼仪饰物</b>, 是垂挂于裙裾之上的饰件。永乐三年 (1405年) 规定, 亲王妃玉佩与东宫妃佩制相同。</p> <p class="ql-block">玉佩上的单凤云纹图案。</p> <p class="ql-block"><b>金凤簪</b>:凤簪是明代<b>礼仪用物</b>, 其形制大都为扬尾振翅 、足踏祥云的<b>凤凰</b>造型。《明会典》中关于亲王妃冠服, 有 "金凤一对, 口衔珠结" 之记载。簪头为镂空单立凤, 凤立于镂空祥云之上。</p> <p class="ql-block"><b>金凤纹帔坠</b>:器钩内壁有 "随驾银作局宣德柒年拾贰月内造柒成色金壹两玖钱"</p><p class="ql-block">铭文。<b>帔坠、凤簪为礼仪用装饰品</b>, 银作局通常成批制作此类物件,以备宫廷礼典和册封赏赐之需。</p><p class="ql-block">大家咋一看,以为这是项链上的大金坠子,它叫帔坠,下面我们来看看<span style="font-size:18px;">帔坠是用在哪里的。</span></p> <p class="ql-block"><b>凤纹帔坠</b>:凤纹帔坠是霞帔的坠饰。<b>霞帔</b>是贵族女性礼服中的饰带, 以丝罗制成, 由颈肩垂下, <b>底端</b>有压脚的<b>帔坠</b>。皇室使用的帔坠, 大多由银作局统一制作。永乐三年( 1405 年 ) 规定, 亲王妃用深青色霞帔、凤纹金坠子。</p> <p class="ql-block"><b>冕冠</b>:冕冠是衮冕服制中的礼帽。永乐三年 (I405年) 规定, <b>亲王</b>冕冠前后各<b>九旒</b>,</p><p class="ql-block">冕旒串珠应有<b>五色</b>。梁庄王墓所出的冕冠, 串珠颜色仅四种。 出土时冕冠𫄧板 (冠顶板) 和冠卷 (冠周沿) 已朽, 尚存 140 件金玉附件。今据山东鲁荒王冕冠复原。</p> <p class="ql-block"><b>皮弁</b>:皮弁是古代帝王和士大夫在祭祀或朝会时戴的<b>礼冠</b>。永乐三年(1405 年) 规定, <b>亲王</b>皮弁外用乌纱, 前后各<b>九缝</b>, 饰<b>五色玉珠九颗</b>。</p> <p class="ql-block"><b>青白玉镂空云龙纹带</b>:此玉带形制特殊, 由 "<b>六桃</b>" "<b>两辅弼</b>" "<b>双䤩尾</b>" "<b>双鞢躞</b>" 和前后 “<b>三台</b>" 组成。和标准革带形制不太一样。前后 "三台" 的中心方、 "双䤩尾" "双鞢躞" 均饰双层镂空云龙纹, 前后 "三台" 左右小方和 “六桃" 均饰单层镂空云纹, "两辅弼" 则饰浮雕云纹。其斜向浮出立体深雕工艺为元代特色, 云纹均呈缠枝灵芝形。</p> <p class="ql-block"><b>金镶青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带</b>:由“<b>三台”“六桃””两辅弼" "双䤩尾" “七排方</b>”和两件金带扣组成。带銙的花纹构图为一条龙穿行于缠枝牡丹之间。”双䤩尾"底面錾凿有镂空云龙纹,其中一件“辅弼”的鋬面上刻有“金拾两伍钱外银底板叁两肆钱”十三字铭文。</p> <p class="ql-block">带銙的花纹构图为一条<b>龙穿行于缠枝牡丹</b>之间。</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代亲王革带带銙的组成结构图与梁庄王革带的对比图。</p><p class="ql-block">玉带等级最高。</p> <p class="ql-block"><b>白玉吐鹘带</b>:这条玉带由浅浮雕<b>海东青</b>捕天鹅纹金针玉带扣、 浅浮雕海东青捕天鵝纹玉镶金带箍、 长条形海东青捕天鹅銙、椭圆形海东青捕天鹅鞢躞环、长方形海东青捕天鹅䤩尾组成。梁庄王墓出土的白玉吐鹘带原本或为金皇室用品, 曾经历过改制和转赐。按明制, 皇帝至文武官员的常服使用束带, 只有一品以上官员的束带才能用玉带銙。</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u>小黑板</u></b>:吐鹘带:<b>海东青天鹅束带</b>, 金代人称之为 "<b>吐鹘</b>",其材质有玉、 金 、犀象骨角。 皇帝衮服所搭配的腰带上也有七件玉鹅饰件。吐鹘带的装饰题材有春水, 秋山等。 金代将辽代 "四时捺钵" 制度改为春、秋两季的捕猎活动, 皇帝<b>春天</b>到河边纵海东青以<b>捕鹅雁</b>, <b>秋季</b>到山林中<b>狩猎</b>鹿虎熊兔。金代人将此题材定名为<b>"春水" "秋山"</b>。</p> <p class="ql-block"><b>金镶青白玉隐起云龙纹绦环</b>:中心方饰降龙纹, 龙周围饰卷云纹; 左、右小方饰升龙。</p><p class="ql-block"><b>绦带</b>:丝( 布) 质绦带常在闲居时使用。绦带的<b>带头</b>有 "<b>绦环</b>" "<b>三台</b>" 等名称, 由中心方和左右小方3件带銙组成。梁庄王墓共出土6件绦环, 每件带銙上均镶嵌有玉饰、玻璃或宝石。</p> <p class="ql-block"><b>金累丝镶宝石带</b>:该带 "排方" 九件, "小方" 四件, <b>较定制各多两件</b>。銙面主体以极细的金丝掐成卷云纹, 銙面镶嵌宝石。 "双䤩尾" 底面饰有镂空云龙纹 。全带共存镶红<b>宝石</b>、蓝宝石、祖母绿、东陵石、长石共 <b>84 颗</b>。中心方、 "九排方" "双䤩尾" "六桃" 銙面缺少的一颗镶嵌物疑原为有机物质。</p> <p class="ql-block">銙面主体以极细的金丝掐成<b>卷云纹</b>, 銙面镶嵌<b>宝石。</b></p><p class="ql-block"><b>之前的玉带已经很好看了,</b>但是直到看到这条金累丝镶宝石带,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珠光宝气”。接下来继续亮瞎眼吧。</p> <p class="ql-block"><b>金镶宝石自玉云龙帽顶</b>:此帽顶底座的覆莲瓣面上存镶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顶饰为一件<b>白玉透雕云龙饰</b>, 龙身蟠曲于云丛中。</p> <p class="ql-block"><b>金镶无色蓝宝石帽顶</b>:金镶宝石莲花底座上镶嵌红, 蓝宝石, 仰莲瓣面上镶嵌五颗红宝石,覆莲瓣面上镶嵌红宝石一颗, 蓝宝石三颗, 座顶端 "<b>栓丝镶</b>" 一颗约 <b>200</b></p><p class="ql-block"><b>克拉</b>的橄榄形<b>无色蓝宝石</b>。</p> <p class="ql-block"><b>金镶蓝宝石帽顶</b>:该帽顶的七重瓣覆莲底座上镶嵌有红、蓝宝石, 中层造型为十瓣仰莲花, 顶面托内镶嵌一颗蓝宝石。郑和下西洋沿线重要的<b>蓝宝石产地</b>为印度、斯里兰卡。</p> <p class="ql-block">梁庄王墓中共出土<b>6枚帽顶</b>:帽顶是立帽的装饰,<b>立帽</b>在元代很流行。图片中是明宪宗,便服仍是胡服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b>花簪</b>:明代承袭了唐宋男子簪花的习俗。<b>男子</b>在立春、科举及第、婚礼、出征、生活休闲等节令、场合簪花。</p> <p class="ql-block"><b>云形金累丝镶宝石掩鬓</b>:簪头以花丝平填作满卷草纹底衬, 托内存镶红宝石, 蓝宝石, 祖母绿。郑和下西洋沿线重要的<b>红宝石产地</b>为泰国、斯里兰卡。</p> <p class="ql-block"><b>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香瓜簪</b>:整体造型由瓜形主图与簇拥主图的花与叶构成, 花丝平填作满卷草纹底衬。 底衬上嵌玉裝饰框周围的石碗中存镶红宝石、绿松石, 花叶上的菊花式托座内存镶红、蓝宝石, 玉饰件形为花叶相簇的瓜实, 与元式瓜头簪几乎相同。 元式瓜头簪流行至明前期。</p> <p class="ql-block"><b>金累丝镶宝石牡丹花鬓钗</b>:鬓钗双层锁空, 花丝平填作满卷草纹底衬, 其上的花丝托内存镶红、蓝宝石。牡丹鬓钗的累丝枝叶伸展披垂于花朵之间, 生意盎然。 鬓钗在盛妆之下通常<b>插戴于额角两边</b>。</p> <p class="ql-block"><b>金累丝镶玉嵌宝双鸾鸟牡丹分心</b>:此件以金累丝卷草纹为底衬, 正面做出嵌玉的边框和抱爪。边框周围是金累花叶和十八个石碗, 内嵌红宝石, 蓝宝石, 绿松石和锆石。边框里嵌有一玉雕牡丹鸾鸟图, 一双鸾鸟环于正中的牡丹左右。</p> <p class="ql-block"><b>金钑花钏</b>:金钑花钏由数道金圆环相叠而成, 外壁饰串枝灵芝纹。镯头用粗丝缠作活环与下层的连环套接, 以便左右滑动调节松紧。 南宋时, <b>金钏、金镯、金帔坠</b>一并称为富贵之家聘礼中的 "<b>三金</b>"。</p> <p class="ql-block"><b>金镶宝石镯</b>:此副为活销式开闭手镯。镯外壁面装饰有金累丝缠枝卷草地纹, 上面八个金累丝菊花托内分别镶嵌<b>红宝石、蓝宝石、东陵石、 祖母绿</b>。 就样式与工艺而言, 金累丝嵌宝镯<b>最具明代特色</b>。金钑花钏、 金镶宝石镯原置于王妃棺内的一件漆木匣中,出土时棺、匣均已垮朽, 钊 、镯紧邻安放。镯与钏配套使用。</p> <p class="ql-block">梁庄王展厅中除了金银首饰、礼仪用品外,还有一些和<b>宗教</b>有关的物品。</p><p class="ql-block">图片为<b>金大黑天舞姿神像</b>:此神像<b>一面二臂, 三目</b>圆睁, 獠牙上出, 双耳悬蛇, 头戴五骷髅冠, 肩饰帔帛,颈系骷髅璎珞, 以蛇为钏镯, 腰缠二蛇、围短裙, 胸前横置一杖, 裸脊赤脚, 足蹈地神女天, 右手执金刚杵柄钺刀, 左手托嘎巴拉碗。烟火背光, 下设莲座。 背光边缘一周有十个小穿孔, 可能为系缀于衣帽上的护身像。</p> <p class="ql-block"><b>金大鹏金翅鸟像</b>:大鹏金翅鸟由 日轮环绕, 金翅双展, <b>鹰嘴猴面</b>, 三目圆睁, 双耳坠饰, 头戴宝冠,肩披飘带, 嘴手执蛇, 双足握龙, 能为世人灭除毒龙毒蛇, 盘旋于佛顶以施护卫。大鹏金翅鸟是迦楼罗 (Garudla) 的译名, 是<b>印度教主神</b>毗湿奴的<b>坐骑</b>, 也是佛教天龙八部之一。</p> <p class="ql-block"><b>金梵文种子字</b>:种子字即代表佛 、菩萨、天王或象征佛教经义的<b>梵文符号</b>, 念诵梵咒和观想种子字都是密教的修行方法 。该种子字音为 "吽 (hõng)", 原出于牛吼 、虎怒之胸喉中声,乃古代吠陀仪式所用之真言, 有疑惑 、承诺 、忿怒 、恐怖 、催破等义。 密教将其圣化为诸天总种子字, 其中含一切万法, 故吟一字犹诵万法。</p> <p class="ql-block"><b>金时轮金刚曼荼罗咒牌:</b>时轮金刚曼荼罗象征时轮金刚乘的全部宇宙观, 表达了无二密乘时轮宗的<b>最高教义</b>, 所以被认为具有最高的神圣意义与巨大的神秘力量。<b>密教</b>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派别,藏传密教是在西夏时期传入内地,<b>极盛</b>时期是在<b>元朝</b>,明代洪武、永乐年间,密教诸派仍受朝廷重视。密教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轨为特征,修炼者可通过秘密修法快速成佛,这种简便的修行主张非常契合贵族们的精神需要,梁庄王墓出土大量密教法器,正是当时上层社会密教流行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梁庄王生活在明朝永乐、宣德、正统年间,这一时期,明朝派<b>郑和</b>前后<b>七次</b>出使<b>西洋</b>列国(1405-1433年),扩大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墓中许多名贵宝石和黄金皆购自西洋,见证了郑和时代的辉煌。另有银器、玉器及首饰、佩饰、冠饰、腰带和佛教密宗法器,均是明代早期金玉工艺的代表作品,具有深远的学术和艺术价值,也体现了明朝初年强盛的国力。</p><p class="ql-block">至此,湖北省博物馆的全部重要展品已介绍完毕,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