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明朝是丰城历史的文化高峰。拿科举考试做例子,整个明朝一共举行过89届科举考试,其中参与并通过最后的殿试,成功考取进士的丰城人共有191位。殿试通常由皇帝和礼部尚书主持,通过殿试,往往就意味着能在京城当官,走到这一步的考生都是全国的翘楚。而同时,因为明代南方教育水平远远高于北方,朝廷采取的是配额录取,南方的考试竞争就更为激烈。即便如此,明朝江西省的进士总人数,仍然占据全国的12%,而丰城的进士总人数,在全省位列第三,仅次于南昌和安福,成为明朝重要的进士输出地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这些名人当中,有一部分又显得较为特殊,那就是来自丰城段潭湖茫李氏的群体。在重视回避制度的古代,这群来自同一个家族的李氏子弟,一门二尚书,五代八进士,接二连三,成群结片地登上政治舞台,是比较罕见的。通过了解这一群体——以李彬为始的“丰城侯”家族,和以李遂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圈,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与掌握明朝丰城历史文化的两条重要线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丰城侯李彬</p><p class="ql-block">“丰城侯”是明成祖朱棣敕封李彬将军的世袭爵位,从李彬开始一共传了十代,直到崇祯时期明朝灭亡才被取消。现如今北京的丰盛胡同,在明朝时叫“丰城胡同”,就是因李彬的丰城侯府所在而得名,其权势之巨略见一斑。</p><p class="ql-block">元代末年,各地战乱不休,百姓居无定所。根据《湖茫李氏族谱》的记载,遭战火波及的李福就在那时背井离乡,从丰城湖茫(现在的段潭乡湖茫村)迁徙到安徽和州含山县。朱元璋起义后,李福的孙子李信便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一路做到明威将军,在他告老还乡之后,由儿子李彬接过了他的武职。</p><p class="ql-block">李彬(1361-1422),字质文,尽管出道时只有二十九岁,但他少年时就随父亲从军作战,早已是个成熟的军人,在他独自带领军队后,他的骁勇善战很快就显露出来,因此获得了燕王朱棣的关注。恰巧他又被朝廷安排长期驻守北方,这让在北平当藩王的朱棣有了更多了解和争取他的机会。</p><p class="ql-block">于是,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的时候,李彬就成了朱棣的前锋,不仅攻克了蓟州、遵化,打响了“靖难之变”胜利的第一仗,还在后来的战争中累建奇勋,成为他的左膀右臂。在靖难收功之际,李彬作为最受朱棣信任的将军,更是被派往守护皇世子,护送皇后入京。</p><p class="ql-block">朱棣登基后,李彬便因从龙有功,被封为“丰城侯”,但这之后他依旧戎马不歇,从东南沿海御倭抗倭,到西北边疆平叛甘肃,从北征蒙古到南征安南,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史》中有20处关于李彬的记载,更为他专著一篇《李彬传》记录生平功绩。可以说靖难之变成就了他,他也为明王朝的强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他接替父亲的职位开始,就以自己的行为履行着一个军人的职责,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在保卫边疆。</p><p class="ql-block">然而湖茫李氏并非只有丰城侯这一派系一枝独秀,一百多年后,以李遂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圈兴起,与其交相辉映,帮助湖茫李氏逐渐走向高光时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兵部尚书李遂</p><p class="ql-block"> 李遂(1504-1566),字邦良,其生活的年代比李彬晚一百多年,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曾指挥取得“淮扬大战”的胜利,结束了南京被倭寇侵袭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与李彬的武功昭彰不同,李遂既会打仗,也擅理政,在衢州任知府时,全国政绩考核第一,只是后来受到严嵩的拉拢未遂,又被消职七年,直到倭患严重,才被重新起复抗倭(更详尽的叙述,请见拙文《史书上的丰城人:敢想敢干的将与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军事、文治才能都十分突出的李遂为核心,湖茫李氏用两代打造了一个辐射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政治文化圈,其中包括:历官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尚书的李玑;官至德安知府的李逢;历官嘉兴府知府、梧州府知府的李橡;官至浙江按察副使的李浙,历官云南按察使、勋阳右佥都御史的李材;以及历官衢州知府、广东按察使、凤阳巡抚、南京兵部尚书的李遂自己。</p><p class="ql-block">在他们活跃的明朝中期,湖茫李氏进入了一个相对鼎盛的时期,到了李材这一代,湖茫李氏将重心逐渐从政治转向思想文化。作为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李材曾多次反抗朝廷对平民教育的封锁,并且不断呼唤读书人对国家有所担当。这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对当时整个南方的思想进步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也间接促进了清朝“实务兴国”思想的兴起。</p><p class="ql-block">李材的生平行状里记录了他年轻时的志向:“大丈夫直当上下千古,以继往开来为己责”,这和一生南征北战,戎马不歇的李彬不无相似之处。或许也正是这种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才铸就了湖茫李氏在明朝时的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