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起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我是个彻头彻尾的“小白”,原因是从小学到高中只记得学了点《中国近代史》,其它关于历史的课本、书籍在上学期间没有丝毫涉猎。那个时候觉得,历史虽然也算一门知识,但它没有用,以至于有人谈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我都无言以对。更尴尬的是,人家问起关于历史的很多问题时,我总是搪塞“记不得”,其实压根就没看过多少历史类书籍,更没有条件远行,因而也谈不上在此方面有啥见识。儿子上学后,我买了“上下五千年”儿童读本,倒是儿子读完了,我却不知其中有那些内容。自从有了孙子之后,我忽然有一个想法,等他上小学后,领他去省城西安,去洛阳、去北京、去南京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探寻这些城市的前世今生。如果把这几个城市的历史弄清楚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也大概有了轮廓。这样即使课本没弄懂,也能实地看到遗址,看到文物,了解这些城市发展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 了解历史,心中要有模型,这样便于记忆。我是这样切块的:朝代名称、时间跨度、享国年数、社会制度、皇帝顺序、都城所在、疆域面积,人口数量、进步表现等。有了这个框架,就有了比较,也就画出了各个朝代的轮廓,核心内容清楚了,自然心中就有了画面,这样就强化了记忆。</p><p class="ql-block"> 去年我突然有了冲动,想去河南洛阳、开封。河南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的地区之一,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建都。去这里可以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回望中国社会的最初形态。河南与陕西是邻居,高铁百十来元,两小时刻抵达。于是,我叫了博学多识的同学王光荣与我同行。我俩是发小,脾性相投,说走就走,专程看人文历史,在郑州组团游历了五天,一路参观、查考、交流。因为有导游,我俩一边“道听”,一边“途说”,收获颇丰。后来我们又兴致盎然去了陕西考古博物馆,给脑袋灌输了不少历史知识。</p> <p class="ql-block"> 人有时就是这样,依着兴趣旅行,有了“目的性”,就会比被动游历有更多的收获。好像饥饿时得到食品,感觉很香,这大概叫“恶补”吧。比如:参观陕西考古博物馆我们就有了共同的感受和收获:一是这里是全国唯一的考古专题博物馆,说明陕西是文物大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为自己是陕西人感到自豪和骄傲;二是对朝代更替、朝代都邑选址有了大概的了解,对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先民所处的社会形态、生存环境、生活状态、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以及发明使用工具的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三是懂得了“揭开历史面纱,翻开历史记忆”只有考古文物是最有力、最真实的证据。难怪史学家对出土文物这样总结:“可以验证史料的准确性,纠正历史记录中的错误,并解决历史上的矛盾”。同时考古对于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认识到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主要是靠人的智慧去发明、创新,改进劳动工具,进而提高生产力水平,给社会进步增加动能。人类文明史,其实是劳动工具的演进史。五是通过对礼器的品赏与思考,加深了对古人祭祀活动的理解。之所以把祭祀看得非常重要,是因为它不仅关乎个人和家族的福祉,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强化皇权、传承习俗的重要手段。</p> <p class="ql-block"> 走进历史长河,主动接受历史文化的浸染、熏陶有很多益处:首先是能增强文化认同。通过了解人文历史,可以探析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历程,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其次可以 提升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经过和结果,有助于培养和形成个人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再次是理解社会变迁。历史记录了社会的演进过程,学习和了解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演变,预测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当然也能扩展我们的知识面。历史与文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历史,使我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视线变得更加广阔,思维变得更加深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