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遇三盛公

呆二马

<p class="ql-block">巧遇三盛公</p><p class="ql-block">夕阳染色上黄河,</p><p class="ql-block">我为三公唱颂歌。</p><p class="ql-block">大坝巍然禾稼喜,</p><p class="ql-block">养鱼灌溉战功多。</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6日5时,一群黄石“发烧友”在内蒙古导游带领下,赶往居延海观日出。然后,8时30分从居延海出发,奔赴磴口县三盛公水利工程景区,与纳林湖景区相邻。</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长途跋涉,9小时长驱近700公里,于17时30分到达磴口县三盛公水利公园。</p> <p class="ql-block">磴口”名称来源于黄河西岸旧稀口村(今阿拉善左旗巴音木仁苏木驻地),磴口村又是黄河东西交通之重要渡口,有石头台阶为磴,故名磴口。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国民政府批准正式设置磴口县,划归宁夏省管辖;1954年,撤销宁夏省后,磴口县改隶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1956年4月3日,磴口县随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百度)</p><p class="ql-block">从区划变更就可看出,磴口位于三省(区)交界处,可绝对不能“鸡鸣三省”。黄河从甘肃、宁夏进入内蒙古,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形。磴口县位于“几”字撇画上半部,也是黄河上、中游的分界地带。 </p><p class="ql-block">下河沿至河口镇河段,河道长990公里,河段开始由南向北,至三盛公逐渐折向东流,到河口镇则又转向南流,构成为著名的“黄河河套”。</p><p class="ql-block">磴口至河口镇,黄河蜿蜒于内蒙古河套平原之上,河长585公里,河宽500~2500米,比降1.3‱,水流缓慢,是弯曲型的平原河道。</p> <p class="ql-block">(王昭君)</p> <p class="ql-block">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1959年,坐落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的总干渠的入口处。拦河闸全长309多米,巍然屹立在波滔滚滚的黄河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成为八百里河套独特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关于“三盛公”的由来,还有一段传奇故事。“三盛公”这个地名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早在乾隆初年,晋商的杰出代表乔贵发,为生计而走西口,在包头一个当铺当伙计。十余年后,乔贵发和秦姓同乡开了一个小字号“广盛公”,后来改名“复盛公”。到乔致庸成为乔家第二代掌门人做东家时,“复盛公”已经是包头第一大商号,几乎垄断了整个包头市场,有句话说“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当时乔家在包头有11处商号,其他地方也建了商号。</p><p class="ql-block">由于河套地区紧邻包头,又是历史上农业富庶之地,所以乔致庸就产生了在此设分号的想法。“三盛公”就是乔家设在阿拉善和硕亲王管辖地“三道河”(今磴口县)的一家同号,是个油坊。“三”取字地名“三道河”,“盛公”取意买卖公平,昌盛发达。掌柜姓袁。</p><p class="ql-block">1875年,比利时神甫德玉明经阿拉善亲王同意,开始在其领地传教,买了“三盛公”油坊的部分房屋。后来,“三盛公”商号渐渐没落,而在“三盛公”商号原址上兴建的“三盛公教堂”,却成了西南蒙古地区的主教府,并随着人员的增加和教会影响日盛,“三盛公”被叫了出去,且远近闻名,而原地名“三道河”却被人遗忘。</p><p class="ql-block">巴彦淖尔盟政府迁址“三盛公”,并另建新区,将教堂附近改为旧区,而新区以蒙语命名为“巴彦高勒”,意为富饶的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三盛公公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望着浩荡黄河,</span>游览三盛公工程,感到这就是现代“都江堰”,都江堰富裕成都平原,三盛公造福河套平原。感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感受毛泽东主席的英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大搞水利建设,功在当代,造福后人,利在千秋!“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感谢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百度图片)</p> <p class="ql-block">离开三盛公园之时,正是夕阳西下之际,一轮红日缓缓下沉,红日之下就是滚滚黄河,是“长河落日圆”胜景,画面感十足!</p><p class="ql-block">能在黄河边遇长河落日,此生足矣</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