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哈尔滨生活了几十年,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和道外区几无交集,以至于对道外的印象还停留在许多品种丰富的批发市场和有些杂乱的环境。近几年朋友们说那里变化很大,而且新开发了一个街区,叫"中华巴洛克"。这个名字最初听起来让我一头雾水,像把两个完全不搭界的事物混搭在一起,我想不会只是个人造的景区吧。 直到今天当我走进这个街区,才惊讶地发现"中华巴洛克"是一种真正的有历史渊源的中西合璧 。</p> <p class="ql-block">刚巧去年曾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参观了巴洛克艺术展,对它有一点点了解。巴洛克最初的意思是超越常规之美的珍珠。后来成为1600年至1750年间在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它含概了绘画、音乐、建筑等多个艺术门类,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和均衡,崇尚豪华气派,强调隆重的氛围感,表达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充沛的想象力;它将动感和变化视为其艺术的灵魂,在建筑上则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来过哈尔滨的人都知道,在道里、南岗区有很多纯粹的西方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是有七个洋葱头的圣伊维尔教堂。但道外的中华巴洛克街区是国内现存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如上面地图所示,街区基本上从南头道街到南四道街都是排列整齐的商铺,而在西侧靠近景阳街有些独立的高楼。那这些建筑是今人所建还是历史遗存呢?</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翻开老道外100多年前的历史。1896年,沙俄开始修建中东铁路,哈尔滨成为该铁路的枢纽。铁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吸引了大批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涌入,使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远东的大都市。其中在与中东铁路相邻的南岗区和道里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始兴起,巴洛克、古典主义等多种艺术风格的西洋建筑纷纷出现。</p> <p class="ql-block">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民族资本家逐渐在道外(当时还叫傅家甸)掘起,他们在核心地带置地,自建住宅、商埠。但他们并不拘于传统风格也不盲目照搬西洋风,而是将中式四合院和欧州巴洛克建筑元素结合,创造出独有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大多是前店后宅的设计,欧式的外观类似现代商业街,而内部则是民宅,通常为二层或三层的结构,当地人称之为圈楼。图中左右两侧新旧对比虽然强烈,但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这里的建筑都是有历史可循的。</p> <p class="ql-block">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凌乱的"批发市场"就曾杂居于此。因为历经百余年,所以清理整治的过程经历了很长时间,有时候恢复性修缮要比重建难度还高。从2007年开始,哈尔滨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这里旧的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修复性改造,目的是重现衍生于此的民间文化,直到今天这种修复仍在继续。</p> <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的立面采用典型的巴洛克欧式风格,包括尖塔、穹顶、大立柱等元素,色彩明亮雕刻细腻。</p> <p class="ql-block">但在局部装饰上也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元素,如铜钱、石榴等象征着多子多福、吉祥如意等美好的寓意。这幢楼是建于1922年的义顺成。砖木结构,装饰以植物和动物为题材的纹饰。曾是商号、票号,经营过汇兑和货币兑换,也做过贩卖杂货的货栈。</p> <p class="ql-block">整个街区这种独立的保护建筑有65栋。</p> <p class="ql-block">这些独立的建筑往往都位于到街道的尽头或者是十字路口。</p> <p class="ql-block">每一栋都有自己的设计和特点。</p> <p class="ql-block">这是建于1920年的纯化医院。位于靖宇街和南头道街交界,建筑立面装饰繁复,有多种壁柱,通体布满了鹅黄与本白色的浮雕。它的前身是著名的同义庆货店,曾是傅家甸最大的绸缎庄。</p> <p class="ql-block">中亚金行就在纯化医院对面,建于1927年,它的特色在于窗户装饰和房顶的露台,使整体建筑格局看起来生动别致。</p> <p class="ql-block">老鼎丰总店建于1915年,是一栋典型的巴洛克建筑。有连绵的卷窗和柱子,但细看它的浮雕是传统中国式纹饰。</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院落的欧式大门,除了65栋建筑,整个街区总共还有25个院落,每个院门都是欧式巴洛克风格,但每个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色。当然每个院落的背后也都有自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小铺。20世纪初,一个杜姓关里人闯关东来到哈尔滨,在这里开了一间叫"愈興号"的杂货店。后其子也投奔到此做生意。到孙辈就已经出生在哈尔滨了,他将商号改得很低调叫 "哈尔滨小铺",但这宽宅大院的,显然实力不小。</p> <p class="ql-block">这个"世昌应"是徐世昌旧宅。他曾在1907年任东三省总督;1918年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并于1922年通电辞职,从此退隐江湖。</p> <p class="ql-block">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所以给宅第取的名字也很有文化!</p> <p class="ql-block">从西洋的大门进了院子就是妥妥的中式大宅。三层都有外梯和外廊,有的室内也有内部的旋转楼梯。</p> <p class="ql-block">当年大宅门院内都是私人空间,并不对外开放,但现在成了博物馆。旁边还开了咖啡厅,供游人参观、休息。</p> <p class="ql-block">老道外最先有的街道是两条东西走向延爽街和平原巷,修建于清朝的1870年。所以1870年算是老道外的城市起点。这所房子现在是个民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还有一个傅家甸城史文物馆。这是一个本地的热爱历史文化的商人自己开办的。他利用巴洛克风情街上的老宅经过修缮后将自己潜心收藏的各种与傅家甸有关的文物陈列于此。</p> <p class="ql-block">展馆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展品多是老道外在傅家甸时期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特别是当时的报纸和画报杂志。应该说小小的文史馆生动地展示和再现了当时此地人的生活状态。</p> <p class="ql-block">我一直在拍这些院落的门楼,但也不过拍了一半。可以看见有些斑驭的门楼匾额上,初建的院名有的依稀可见,有的已模糊。</p> <p class="ql-block">除了名人的宅地,其他院落也一样外洋内中。从外面看是西式建筑,走进就置身传统的中国院落。穿越门洞,便进入豁然开朗的大院,里面"圈楼”里有天桥、天井和回廊,只有临街的一面对外开门,形成店面。</p> <p class="ql-block">外面店铺熙来攘往、热闹非凡,院内则是一家一户的住宅或小作坊。这种“前店后宅”的空间布局非常科学地实现了零距离的职住分离,这也是中华巴洛克建筑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些圈楼,很多是宾馆民宿,踩在这吱吱呀呀的木制楼梯上,有种沉重的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路过相依巷。这个小巷因萧红而得名,据说她当年逃婚住在道外东兴顺旅馆。1932年遇松花江决堤,相识不久的报社编辑萧军匆匆赶来救她于水火。当二萧行至这条小巷时正逢暴雨,他们相依于此故此巷得名相依巷。这些五彩的花伞应该是故乡人对这位命运多舛的本土女作家最温柔的呵护和祝福。希望她来生在风雨中不再孤单,总能有一把伞为她遮风挡雨,护她周全。</p> <p class="ql-block">萧红后来回忆称这是她一生中难得美好的一瞬。</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戏台,如今常常有各种好戏上演,也有许多群众文化活动在此开展。</p> <p class="ql-block">记不请在哪个院子里了,圈楼中也有这样的小戏台。</p> <p class="ql-block">这面墙现在是整条街最大的Logo,仔细看上面除了有土味情话,还有街上主要店仁铺的牌匾、方位。如果把这个街区当成一本书,那这面墙就是目录。</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还有一面矮墙,算是的附录吧。</p> <p class="ql-block">网红面包店。这个窗前的面包被提示是展品,但下面的就可以摘下一块品尝。</p> <p class="ql-block">虽然还没到圣诞节,但这个面包树,不论在什么节日都很有氛围感。</p> <p class="ql-block">许多人都知道中央大街上的面包石,但没想到近年在老道外也发掘出了类似的面包石街道。经专家考证,这些面包石铺设于1925年,迄今已近百年。在中华巴洛克街区第三期改造工程中,他们得以重见光明。而他们之所以没被破坏,是因为当年为了行公交车铺设柏油路的时候,实在没法把它们弄平,干脆就把水泥沥青浇在了上面。这次修缮,工人们除去厚厚的"涂层"从地下挖出了近十万块面包石,重新编号再铺设,才让这些百岁的面包石重新面世。</p> <p class="ql-block">中华巴洛克街区被重新开发后有了合理的布局。美食街和其他商业业态有所区分。其中南二道街专辟为美食街,门前巨大的关公像意在护佑商贩们生意兴隆,当然也必须诚实守信,童叟无欺。</p> <p class="ql-block">美食街体现了原生态、民间市井的生活状态,老道外知名美食齐聚这里,例如张包铺、哈勒滨饭庄、北三酒馆、厚德居、宴宾楼、老仁义等餐馆。美食有香菇肉包子、老式熏鸡、干肠、小肚、金丝卷、口袋豆腐、红豆饭、锅包肉、清炒里脊丝、老厨白菜等。天色渐晚,这里的烟火气渐浓。</p> <p class="ql-block">张包铺始建于1902年,是哈尔滨老道外最有名的小吃铺之一。而追根溯源张包铺还真的来源于包子的故乡天津。相传清末,一位张姓年轻人从天津来到哈尔滨道外区开了这家店。凭一手娴熟的包子技艺,将皮薄馅大的包子发展成当地的名小吃。</p> <p class="ql-block">范记永由姓范的先生始创于民国元年(1912年),是哈尔滨第一家饺子馆,至今已传承百余年。门前那两对带穗儿的灯笼在东北叫"幌儿"。过去饭店好坏不用星级来评价,而是用"幌儿",幌越多越优秀。而且红幌儿是普通中餐,蓝幌儿是回民饭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家经营“摔碗酒”的店。传说两个部族间有了恩怨,为了本族的生存与发展,决定冰释前嫌。于是共饮一碗酒,并将碗摔碎,以饮酒泯恩仇,以摔碗表霍达。今天人们通过“摔碗酒”来解压,在浓烈的酒香和碗盆的碎裂声中与往事干杯。</p> <p class="ql-block">还有最出名的馄饨馆,是红光家的。最初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由石姓老人创建,一度公私合营成为国营饭店。改革开放后又恢复私营。一直专营鸡丝馄饨、棋子肉火勺、什锦叉子饼等。我们在此吃了一碗鸡丝馄饨,汤清味浓,面皮劲道,馅料鲜香,真的回味无穷。只是我们还计划吃个中秋大餐,在这里只能点到为止。</p> <p class="ql-block">当然除了当本地美食,全国各地的美味在这里也能找到。这有个的巨大老北京涮肉的铜锅,在北京也没见到这么大的"火锅"。</p> <p class="ql-block">夜色降临,边走边吃又遇到了夜色中的大Logo。</p> <p class="ql-block">抬头发现一轮满月!</p> <p class="ql-block">真的是月是故乡明!</p> <p class="ql-block">热闹的街市映在一轮满月下更显得祥和喜乐。</p> <p class="ql-block">我们就趁着这中秋夜色好好品一品家乡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月亮下边刚好是哈勒滨饭庄,就它了!哈勒滨应该是老哈们对哈尔滨的昵称,饭庄在道外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新鲜的熏酱。猪头肉去骨带皮,肥而不腻。蘸料是精髓,用酱油、辣油浸泡新鲜大蒜捣成的蒜酱,这料可以完美去除各种油腻,是东北各种熏酱菜的灵魂伴侣。</p> <p class="ql-block">干炸小黄鱼。这道菜是真正的外酥里嫩,外壳炸得酥脆金黄,里面的鱼肉却雪白Q弹。关键是鱼要新鲜,火候要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硬菜儿来啦!当然东北人说的"硬菜″不是口感上的硬,而是品质、档次过硬的"硬"!锅包肉就是东北菜的杠把子!饭店厨师做不好这道菜那绝对上不了台面!而锅包肉现在火遍全国,还被当成小吃卖。但真正正宗好吃的一定在家乡!因为这是道"功夫菜",肉质、切功、火候、配料、酸甜咸鲜味道的配比,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哈尔滨吃了几次找回了记忆中的味道。回来都不敢吃了,怕那个正宗的口味被抹掉!</span></p> <p class="ql-block">哈啤——中国啤酒的先锋,最古老的国产啤酒品牌。瓶身上的1900就代表它的出身!</p> <p class="ql-block">举杯邀明月吧!身在家乡,以家乡的酒敬这轮满月🌕。</p> <p class="ql-block">祝福家乡永远是充满活力的时尚冰城、美丽夏都!</p> <p class="ql-block">也希望无论怎样的日新月异,游子归来都能找回家乡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结语中华巴洛克建筑表现出哈尔滨人的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正因如此,哈尔滨这个城市始终保持着一一种有向上的活力,敢于接纳新鲜事物,勇于创新,但又不盲从,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己的传统风格。</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道格先生</p><p class="ql-block">原创文字:索菲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