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早些日子,想给学校提建议,设立严格分类的垃圾箱,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患得患失中踌躇了许久,最终作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日又看到报导"被垃圾分类逼疯的上海人",自然又想起过去的"幼稚想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这想法幼稚,只是因为它不符合世俗的流弊,实在具有极大的讽刺意味。从物质的角度说,在学校设置分类垃圾箱,构思不要钱,买箱子的钱可以用因分类而产生的价值来冲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育人的角度说,如果一个学生能听从号召,严格分类投放垃圾,那么,他就认同和接受了学校教育,而这种认同和接受一定会扩大到教育教学的其它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社会层面说,这种教育从最细微处唤醒了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了危机感和爱已爱人爱家园的美好情感,必将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垃圾分类回收的难题绝对程度是人的落后意识造成的,从教育开始,就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唤醒环保意识,严格分类回收垃圾,只是学校要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的一个细微的部分。理想的学校应该成为人类一切真善美的好性情的发源地,同时也成为假恶丑的终结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曾经读过一个故事:寒冷的冬天,小城下了三天大雪,酷寒和积雪中,许多商店停业学校停课,唯独一所公立学校坚持上课,每天让校车在风雪中蹒跚前行,接送学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很多教员表示不解,当他们带着埋怨询问校长时,听到的是让人泪目的初衷:在贵族学校林立的小城,这所公立学校早已成了平民和贫民的子弟学校,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家里没有的暖气,还可以吃到一顿丰盛可口的免费午餐,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爸爸妈妈不用操心孩子,可以安心地忙于家庭的生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恍然大悟的教员们再也没有怨言,怀着神圣的敬意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说,教育是用爱心温暖爱心,用微笑照亮微笑,用宛转的喉咙召引宛转的喉咙的最崇高、最神圣、人间最美好的行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终结流俗中的假恶丑,是每一个教育人天生的责任和应有的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同的家庭很天然地复制了一个个新生的社会细胞,也同时给这些细胞带上了不同的色彩。可是,这些颜色却十分驳杂,高下优劣、雅俗正误无所不有。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尽可能地把更多的社会细胞培养成正常、健康、友好的个体,从而在根本上构建安定和谐的人文环境,促进社会科学、健康地发展,成了学校天然的职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