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者近期翻译注解了清末出版的农业古籍《棉业图说》。在译注的过程中,我对这本古籍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像重新认识了一位老朋友,以前只知道他的表面,现在深入到他的内心,为他所经历的沧桑以及为中华农耕文明的赓续发展做出的贡献所打动,情不自禁地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录这本农业古籍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古籍的刊印年份,是宣统三年三月,即公元1911年的农历三月,这是一个多么特殊的年份,从这一年算起到今天,这本古籍已经113岁了!五个月后,也就是这一年的十月十日(农历八月十九),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在这个历史节点走入了坟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次戴上手套,无比恭敬地一页一页翻开这本古籍,我都会为其泛黄的纸张、密密麻麻的竖排繁体字、还有历经百年依然鲜活如初的彩色插图所震撼和感动。原书所配的15幅彩图,是为辨识棉花植株及其花、桃、叶各部所绘,鲜艳生动,精妙之至,而由此可以想象其印刷之资高昂,亦可见当时政府对《棉业图说》编撰发行的巨大支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译注的过程中,我查阅了相关文献,才发现研究它的文献寥寥无几,在知网上只发现两篇十年前的文章,我不禁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它被大多数研究者遗忘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因之一,也许是因为它的出生年份:1911年,这一年是古籍与近代文献的分割点,根据文献相关规定,1911年之前出版的是古籍,之后的不是。我不敢断言《棉业图说》是我国最后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古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也许是最晚纳入研究者视野的一本农业古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因之二,这本书的作者,是当时清政府农工商部的一批官员,包括驻美、德、日、意大利和秘鲁的驻外使节,在摇摇欲坠的局面下,当时的编撰者费尽心机写完这本书之后,自己的政府就垮台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批作者的姓名我现在不得而知,他们之后的命运,更是无从知晓,而这本书随着它的作者的没落,而变得默默无闻,在时代变迁的惊涛骇浪中起起伏伏、飘零至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它的出身,可谓荣耀至尊!它受命于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十一日谕旨而诞生。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908年,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光绪皇帝先于慈禧一天去世,慈禧也在这一年死亡,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正在迅速走向衰亡,而在这一年的正月,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竟然要求农工商部动员国内外的官员编撰一部关于棉花的图书,实在匪夷所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谕旨开始一段,直接点出了编写此书的急迫性(为便于读者阅读,笔者在此将所有引自原书的文字直接翻译成白话文,下同):“近年来,棉花的进口量不断增加,民间纺织业逐渐失去了工作机会。这不仅是因为工作技能不够精湛,更是因为种植棉花的方法不够好。利源外流,何时才能停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个人认为,当时的光绪皇帝已经形同虚设,慈禧太后更无此等关心民生之情怀,想这谕旨的起草者,应该是一位或者几位还心存民族大义的重要大臣,在内忧外患、民族危亡之际,凭着尚存的良知,促发了这道谕旨,来拯救中国之棉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朝末年,中国传统农业随着清王朝的衰败而日趋衰落,进入历史上罕见的低谷.究其原因,经验型传统农业中,劳动者文化水平低下,没有提高的劳动力素质,制约了对农业技术的改进,而始终停留在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农业技术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输入中国的外国机器棉制品逐年增多,传统手工棉纺织业已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洋纱洋布的巨大冲击.当时国内纺织业十分落后,据相关文献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以前,沪上未有纱厂织布,纱线均手车所纺”,苏州亦是如此,“织布纱线, 均手车所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棉纺织技术的落后,传统植棉业的低迷,与国内对棉纺织品的巨大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日益尖锐,外国棉织品及原料棉大量涌入,致使利权旁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4年,我国出口棉花值银24811595两, 1905年12029236两,仅两年相较,就减少12782269两,“有一落千丈之势”,主要产棉国美国、印度、埃及,“皆为华棉劲敌”,中国棉业的内外交困,使改良成为必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谕旨中清醒地指出了当时的中国棉业与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之差距,并命令农工商部:“应详细考查各国棉花种类、种植方法,进行选择和总结,编制图解说明。”并提出了促进棉业发展的几个原则性措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必须广泛寻求外国优良品种,采取良好的培养方法,选用优质原料,精良工艺,才能在全国推广,保障国家利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制定奖励种植章程,颁行各省。各省督抚等应认真提倡,设法改良棉花和纱、布的质量。经过各关卡时,应对改良的棉花和纱、布给予优厚的体恤和照顾,税务部门应妥善筹办,以促进销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关规定或章程尚未正式颁布实施以前,各省的督抚先要深入了解本省的情况,积极劝说商人百姓大力筹划,或选择官地试种棉花,或集资成立公司,多方鼓励所属的地方官员和绅商参与。如果这些尝试能够取得实际成效,应将所产的棉花送交部门查验,并允许他们向上级奏请给予优秀奖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谕旨最后命令农工商部:“这是急需兴办的利民事务,不能将其视为普通的文书,否则会辜负朝廷振兴农业、惠及民生的深切用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工商部迅速展开工作,对国内外棉业进行详细调查,编辑完成《棉业图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宣统二年(1910年)十一月十二日,农工商部向皇上报告编撰经过:“臣等深深体会到先朝振兴农业的决心,以及对百姓生计的极度关切,对此臣等感到无比钦服。臣部已经向各出使大臣、各省督抚发出咨文,并札饬农商总会一体办理,要求他们认真查覆。后来陆续收到查覆报告,臣等督促司员精心纂辑,博采古今成法,参观中外适宜的种植方法,分类整理成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综合大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棉业新法图说,主要介绍各国经过验证的简单易行的棉花种植方法;二是中国棉业成法考略和中国棉业集证,主要记录中国历来棉业发展的源流和一些实例;三是中国棉业现情考略,主要描述现在各省产棉区域的广狭和丰歉情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是美、德、日本、意大利、秘鲁等国棉业考略,主要介绍这些国家植棉的情况,以资借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篇之中又分别列出子目:种类、选子、辨土、布种、验候、灌溉、施肥、用器、治虫、收获、纺织、运销等,按照栽植的程期作为前后先后的步骤。凡是所征引的只就农家常见易懂的方面来说明,以便农民都知道棉业与民生的衣食用途息息相关。如果能够换种改良、广种多获的话,似乎可以挽回一些利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报告的最后,农工商部向皇上请示:“臣等谨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八篇并缮呈御览。等待命令下发后,臣等将立即由农工商部印刷成书并分行各省督抚、劝业道、农商各会进行广泛劝导,实地推行。可以预见按照图解可以一目了然,补救前哲《齐民要术》之不足。希望这些措施能够让百姓感受到温暖和欢乐,辅助圣明的朝廷治理百姓生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这个由国内外各部门和各出使大臣共同参与的国家项目《棉业图说》,终于印刷出版,发行全国各省.从光绪三十四年到宣统三年,这本书的编写出版历时三年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译注谕旨和农工商部的报告时,就好像在漫长的黑夜里看到一丝微光,在历史的深处,总能找到一些被人忽视的细节,发现中华民族在濒临灭亡的千钧一发时,终能跨越千难万险而绵延不息的秘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编写凡例中指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编辑以采用新法为主要内容,参考旧闻,提倡棉业以利益农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棉业虽然必须参考新理论新方法才能精益求精,然而中国种植棉花的旧方法极为简单,颇具可采性,且也有适用的土法的方面,故将旧法汇编成一卷,以便为准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此时棉业究竟采用什么方法为宜,必须参考现状才能适用于各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编写原则的提出,充分体现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其中《中国棉业集证》多原文引自《禹贡》《南州异物志》《木棉图谱序》《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26部著作,到近代美、德、日等列强的棉业考查报告,尤其是《日本棉业考略》播种、耘田、验侯、施肥、收获、纺织等均列表展示实验结果、对比结果、统计结果等,数据说服力强大,亦可见考略之深入,用心之良苦.以他人所长,补己之短,力图振兴,此种编撰图书之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后人们学习参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棉业图说》的出版在客观上推动了外棉尤其是美棉的引种,广 开 风 气,积 极 推 动 了 清 末 棉 业 的 改 良。《棉业图说》广开视野,中外对照,参配实验,辨析措施之原理,阐明因地、因时制宜,科学与实用并举,操作性很强,为棉业改良提供充足的理论和实践基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相关文献记载,《棉业图说》编发期间,1910年中国出口棉花共1247304 担,值银28141234两,“较 前 年 增 多 二 倍”;1911年,各 省 设 立 各 类 农 业 试 验 场 约 100处,成 立 农 务 总 会19处,农务分会276处,至1912年,全国已有各类农业学校263所,在校人数达15379人;1912年,全 国已注册的171家农业公司中,有104家主要从事垦荒种植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上可见,棉业改良的实效明显,不仅直接提高棉花产量,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更深远的影响是推动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棉业技术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动力的近现代化棉业转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棉业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棉花近年来的总产量稳定在500万吨以上,早就超过了美国的产量。2022年,我国棉花产量达到597.7万吨,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棉花生产国之一,尤其需要提到的是,新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占我国棉花产量的比重高达80%以上,占全球棉花总产量的两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棉业图说》中《中国棉业现情考略》这册的第八节,把“陕西甘肃新疆”的棉业情况放在一起叙述,还特别指出:“陕西甘肃新疆地区气候寒冷,不太适合种棉...,新疆北路地气寒冷,不宜种棉。产棉花的地方只有南路、吐番、厅鄯善莎车和四属,其次是于闻库车,再次是疏勒、温宿两府属,收获多少不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昔对比,我国尤其是新疆的棉花产量在一百多年间的巨大变化,不能不令人感叹我国棉业的进步,感激我国几代棉业工作者孜孜以求、前赴后继做出的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母校华中农业大学老校长孙济中教授,连任两届中国棉花学会理事长,毕生从事棉花遗传育种研究和教学事业。他对教学认真负责,讲课有很强的条理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是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他育成了国内第一个常规抗虫品种华棉101,同时系统研究棉花远缘杂种不孕及其克服方法,育成了具亚洲棉细胞质的雄性不育材料和多个陆地棉与野生棉种的杂种。他多次到美国、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进行考察、访问,将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有选择地引入中国,为我国棉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很大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校长事业的继承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张献龙教授育成的“华棉702”等4个(含合作育成)适宜新疆种植的优质、多抗机采棉品种,解决了新疆棉花育种中多种抗性性状难以聚合的问题,为新疆棉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我还是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的一名大学生的时候,有幸曾师从李万九教授和张秀如教授夫妇种植了一季棉花,当时采用了《棉业图说》中没有提到的地膜覆盖技术,已经体现了科技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想起当年作为学生的我,对棉花种植试验并无十分的热情,反而畏惧其中的艰辛,并不十分情愿地在武汉夏季炎热的正午时分,数着棉铃的数量采集数据,而不能像李万九、张秀如教授夫妇们那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从事着这样艰苦的棉花科研工作,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至今想来我的内心十分羞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研究员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人员进行了科研攻关,研制成功国产抗虫棉,打破了由美国抗虫棉垄断我国95%市场份额的局面。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独立研制成功抗虫棉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个国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译注《棉业图说》这本古籍,我对棉花这种植物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感情,从书中追溯棉花的名称,有“吉贝、古贝、斑枝花、攀枝花、白叠、木棉、琼枝”等,这些名称是如此美好,应该是人类给予棉花最高的赞美和感恩之情。自然界没有哪种植物像棉花这样,要求不多,贡献极大!它只要微薄的阳光、水分和养料,就能给与人类无限的温暖和快乐!而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就像这棉花一样,默默地为人民的福祉任劳任怨,无私奉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古以来,描写棉花的诗句并不多,在《棉业图说》中提到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木棉花发鹧鸪飞”,我去查全诗,发现有一字之误,“木棉花发鹧鸪飞”应为“木棉花暖鹧鸪飞”,全诗如下:“绛纱弟子音尘绝,鸾镜佳人旧会稀。今日致身歌舞地,木棉花暖鹧鸪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查其中典故,原来是诗人为了表达对晚唐颇有作为的宰相李德裕被贬岭南的同情,以及对晚唐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极度失望之情:李德裕被贬之后,门生故吏疏远。顾影自怜,置身于昔时的歌舞胜地,举目所见只是木棉自红、鹧鸪乱飞的荒凉景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商隐诗中、李德裕眼中火红的木棉,并没有带给他们暖意,反而是内心的无比凄凉,就像《棉业图说》这本古籍一样,它的价值,只有在百年甚至千年之后,留给后人们去发现和领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