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国庆假期的第4天,为不辜负阳光明媚而略有秋凉之意的时光,我和女儿来到花都塱头古村游玩。</p><p class="ql-block">塱头古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古村立村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距今已有651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塱头村现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有近200座,其中祠堂、 书室、书院共有26座,炮楼、门楼共3座。村内还有17条巷道,以及历史悠久的升平人瑞牌坊和青云桥。它以古建 筑品种多、保存建筑规模大以及文化内涵丰富而著称,是迄今为止,广东保存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2008年塱头古村成为广东省首批认定的27个古村落之一, 2010年被评为广州十大特色街道(村落)。2012年5月,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13年8月,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2月,入选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p class="ql-block">塱头村是珠三角地区著名的“进士村”,历史上,塱头村有云南左参政黄皞等12人考取进士、10人考取举人、8人考取庠生、15人考取秀才。塱头村有"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奉旨放木鹅,不忍多占地"之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广州往塱头村游玩,坐地铁9号线在飞鹅岭站出站后转花都15路公交车,在塱头村站下车就见路边醒目的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村口新建的牌坊,利用国庆假期自驾到此游的车辆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b>升平人瑞牌坊</b>,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是为黄氏十二世祖黄祯(明进士)的夫人崔氏太婆所立。步入有故事的古村子第一个古迹就是这里。故事是这样说的:村里的南海县令黄祯在30岁时染病身亡,而他的夫人才24岁,她活到103岁去世,79年间始终未再嫁,于是乾隆皇帝下旨立碑纪念这位夫人崔氏太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塱头村的炮楼、门楼是古建筑群中的一大特色。这些炮楼和门楼分布在村的出入口,它与风水塘及周边水体围合成弧形防御结构,结合封闭的巷道、内敛的建筑形式,下层有大门可关闭,上层设有窗眼用于观望和射击,为保卫村落安全筑起了坚固的“防盗门”,形成了粤中传统民居特色的防御系统。</p> <p class="ql-block"><b>宣重光门楼</b>(东炮楼)南门,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2000年重修。</p><p class="ql-block">匾额书:爽挹南薰</p><p class="ql-block">对联书:财帛无私求庇佑,升君有道赐神恩</p><p class="ql-block">内供奉:洪圣帝</p> <p class="ql-block"><b>履中蹈和门楼</b>(西门),始建年代不详,民国14年(1925年)重修。该门楼属于塱头村三级防御体系中的第一级防线,与村落周边的簕竹林和围墙(今已不存)共同构成了村落外围防线,守卫着古村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b>经纬阁门楼</b>(北楼),始建年代不详,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修。</p> 经纬阁门楼首层是乡贤馆 黄氏祖源图 功名榜及乡贤简介 始祖黄居正简介 <p class="ql-block">走进古村落,几十间公祠书院首尾相接,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排排岭南特色的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这在古代是有功名的人家才可以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宗祠是村落的精神皈依地。由塱东至塱西,明清祠堂渔隐公祠、留耕公祠、景徽公祠、黄氏祖祠……,这些宗祠大多数建于清代,部分建于明代,一般为三间三进或三间两进,人字或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或龙船脊,石雕、砖雕、木雕及灰塑工艺,古色古香,让人发思古之幽情。</p> <p class="ql-block"><b>渔隐公祠</b>,始建年代不祥,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1984年重修。</p><p class="ql-block">渔隐公,十一世黄宗善的第五个儿子,名黄俊(1410~1481),字景才,号渔隐,生3子,与子黄聚瓒(号留耕)、黄聚璋(号东庄)同为进士。</p> <p class="ql-block"><b>留耕公祠</b>,建年代清嘉庆四年(1799年),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该祠供奉黄氏十三世祖黄聚瓒(1437——1484),号留耕,曾任广西桂林知府,与其父黄俊(号渔隐),其子黄友连同为进士。</p> <p class="ql-block"><b>景徽公祠</b>,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该祠供奉黄氏十二世祖黄良(1403~1469),字景徽,号良才,为乐轩公的儿子,考取进士。其后代黄伯伟也考取进士。</p> <p class="ql-block"><b>黄氏祖祠</b>,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该祠供奉黄氏十一世祖黄宗善(1349~1404),号乐轩,生7子,3子(黄祯、黄俊、黄良)考取进士。</p> <p class="ql-block"><b>云涯公祠</b>,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该祠供奉黄氏十二世祖黄庆(1398-1445),字景刚,号云涯,为乐轩公的儿子。</p> 内景 山脊 <p class="ql-block"><b>乡贤栎坡公祠</b>,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该祠供奉黄氏十四世祖黄皞(1440~1522),字时雍,号栎坡,明成化乙酉(1465年)科举人。正德间,任云南左参政,时值云南大饥,民不聊生,黄皞急民所急,不及奏请朝廷而自行开仓赈灾,故而忤牾权贵,以贪污舞弊之罪而被黜职遣返。后因朝廷委员查实澄清无罪,而复职加官,人称“铁汉公”。又因教子有方,7个儿子5个考取功名(黄学裘为进士、黄学炬为举人、黄学玲为举人、黄学准为进士、黄延年为解元),又与五子黄学准同为乡贤,乡里有“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之说。</p> <p class="ql-block">门上方悬挂:恩荣匾</p><p class="ql-block">对联书:七子五登科留芳百世,乡贤两父子享义万年。</p> <p class="ql-block"><b>友兰公祠,</b>始建年代不详,1801年、1927年重修。该祠供奉十五世祖黄学基(1468~1529),号友兰,为乡贤黄皞的长子。</p><p class="ql-block">友兰公祠是众祠堂当中最有名气的公祠。因祠中建有一座十分罕见的接旨亭。在友兰公祠的门匾上方,有一幅壁画,画中有四棵白菜。别小看了这四棵白菜,其中的立意却非常深刻:先祖们认为即使粗茶淡饭也要供孩子读书。果然,这家人"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为此皇帝恩赐两道楹联,带动全村好学成风。</p> 接旨亭 <p class="ql-block"><b>以湘公祠</b>,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2005年重修。</p><p class="ql-block">以湘公是十八世祖,菽圃公的第四子。</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上各种题材的砖雕、彩塑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些精湛的雕刻点缀在古祠的梁架、廊檐、壁面、瓦脊上,虽已卸下昔日风华,但仍诉说着日渐深厚的积淀。</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村子可以看到很多书室,很多人会想到这里书屋之多,很多人想成以前的学校,可见这里文化的鼎盛。但去了解一下历史之后才知道这里很多古建筑名为“书室”,实为“祠堂”。以前,宗族里如果没有做官的人,是不能立祠堂的。清朝中叶后,只要有钱就可以立祠堂,所以最开始的时候的书室和祠堂基本一样。</p> <p class="ql-block"><b>谷诒书室</b>,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1999年重修。</p><p class="ql-block">谷诒书室是为奉直大夫黄谷诒所建的生祠。黄谷诒(1777~1857),该村黄氏第二十二世祖。据族谱载,原名黄挺富,字友,号谷诒,别名剃刀友。清道光年间,捐献家财救济灾民,被赐封奉直大夫,从五品官阶。生7子其中3子(黄玉章、黄旋章和黄瑶章)均为进士。</p> <p class="ql-block">书室采用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红泥阶砖铺地。全祠梁架、檩枋、木柱均为坤甸木料,花岗岩经水磨抛光处理,石雕、木雕、砖雕、灰塑、壁画等工艺精湛,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我认为谷诒书室是全村中最大最漂亮的书室。</p> 虾公粱石构建 <p class="ql-block"><b>文湛公书室</b>,建于清代,一偏一正,总面阔5.6米,总进深12.2米,建筑占地69平方米。硬山顶,绿灰筒瓦,青砖墙,红砂岩石脚,红泥阶砖铺地。目前里面开办有国学学习班。</p> <p class="ql-block"><b>台华公书院</b>,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是供奉黄菽圃之子、黄氏十八世祖黄台华公所建的生祠。</p> <p class="ql-block"><b>稚溪公书室</b>,建于清代,一偏一正,总面阔9.5米,总进深10.8米,建筑占地103平方米。硬山顶,绿灰筒瓦,青砖墙,红砂岩石脚,红泥阶砖铺地。</p> <p class="ql-block"><b>俭斋公书室</b>,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1米,总进深12.3米,建筑占地152平方米。硬山顶,碌灰筒瓦,青砖墙。头门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两间3米共七架。凹斗式门面。青砖承托出檐。后堂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三间6米共十一架。4根硬木金柱,柱脚刻有纹饰。后堂前带两庑,六架卷棚顶,前设两架轩廊。左庑已毁。大门嵌花岗岩门夹,石门额阴刻“俭斋公书室”,上款刻“同治癸亥(1863年)夏月建”,下款刻“谭国恩敬书”。封檐板雕刻人物、花草等纹饰。左次间山墙镶嵌砖雕门官神龛。门面嵌花岗岩石脚。</p> <p class="ql-block"><b>南野公书舍</b>,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南野公是塱头村第十五世祖,景徽公的后代,父亲是俭斋公。</p> <p class="ql-block"><b>菽圃公书室</b>,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2.1米,总进深13.1米,建筑占地168平方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青砖墙。头门面阔三间12.1米,进深两间3米共七架。凹斗式门面。脊上灰塑山水花草图案。两侧檐墙嵌宽1.2米、高1.2米的绿琉璃花窗,檐下灰塑较为精细。后堂面阔三间12.1米,进深三间6.1米共十五架,前设四架轩廊。次间砌墙间房。天井阔5.1米、深2.2米,花岗岩条石铺地。石门额阴刻“菽圃公书室”,落款刻“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仲秋吉旦鼎建”。神龛砖雕图案繁复,上刻“福德”二字,工艺精细。次间砌墙间房,后墙楣灰塑山岭、树木、花鸟等图案,工艺精细门面嵌花岗岩石脚,七级石阶。</p> 前进内左墙的五方土地公神位 天井墙上灰塑,塑“留香”两篆体字 <p class="ql-block"><b>耀轩公书室</b>,始建年代不详,2002年重修。该书室旧时曾为武馆。耀轩公是十二世祖渔隐公之孙、十三世祖聚璋(东庄公)的二儿子,生于明朝正统八年,由蔡金花夫人所生,七十一年,葬于土地头、石路仔的鸦边墩。</p> <b>梅窗公书室</b><div><br></div> <p class="ql-block"><b>云伍公书室,</b>始建年代不详。黄云伍(1440~1500),十三世祖黄留耕之子、黄友连的二弟。</p> <p class="ql-block">塱头村共有18条街巷,每一条街巷的名字都有典故,相当有文化味,被称为“18礼”,即中国传统的18种礼仪。塱西社有永福里、益善里、仁寿里、泰宁里、福贤里、西华里、琢玉里等;塱中社有参槐里、兴仁里、安居里、近光里等;塱东社有善庆里、新园里、敦仁里、业堂里、光迪里、三园里、积墨楼巷等</p> <p class="ql-block">永福里</p> 益善里 仁寿里 泰宁里 西华里 安居里<div><br></div> <p class="ql-block">近光里</p> 善庆里 新圆里<div><br><div><br></div></div> 三余里<div><br></div> 丛桂里 农家乐里 青云得路巷 <p class="ql-block">以上这些古雅幽深的巷里,曾掠过多少书生乡贤儒雅的声影。</p> 积墨楼 <p class="ql-block">青砖灰瓦,镬耳高耸,古巷寂静无声。但我仿佛听到当年朗朗的书声落在石板路上,回荡诗书礼乐的余韵。</p> <p class="ql-block">大多数房子已经人走楼空了,只是依照传统,过年过节依然回来上上香,祈祷祈祷,贴上对联或者门神。但现在搞旅游开发不少古屋被用于展览展示供游人参观。</p> 现在朗头村已经作为旅游区开发了,只是没有收门票罢了 <p class="ql-block">塱头村崇尚孝道,村内专辟“孝道文化广场”,孔子塑像耸立其中。孔子塑像与古祠堂相视无语,却让我品出文化的真味。</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古村游玩至16:30时,村里著名祠堂、书院基本走到,其故事也了解得差不多了。但塱头村悠长的余韵依旧牵着我的心,让我步步感怀,步步不舍。</p><p class="ql-block">遗憾放眼望去,古村南面荷塘尽是“枯叶残梗”,只得安慰自己是来的不是时候,待夏日便有“满塘接天碧莲”。</p> <p class="ql-block">谢谢观看。</p><p class="ql-block">手机摄于2024年15月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