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寺塔、北响堂山石窟、浚县古城两日游留念》

老顽童

<p class="ql-block">  修定寺塔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30多千米的清凉山南麓,是一座单层方型浮雕砖舍利塔。它的塔身由塔顶、塔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通高20米,塔身高9.30米,塔身宽度8.3米。</p><p class="ql-block"> 修定寺塔身四壁全部用模制雕砖饰面,使用了3775块不同形状的琉璃花砖,形状包括菱形、矩形、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等,雕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真人、武士、侍女、飞天、伎乐、童子、力士、龙、虎、狮、天马、蟒蛇及花卉等图案。这些雕砖通过榫卯结构固定在塔身上,使得整个塔身浑然一体,坚如磐石,这种建筑技艺和精美的雕刻使得修定寺塔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修定寺塔的历史悠久,当地人称它唐塔,其实它初建于北齐(注:塔基为北魏建筑基座)天保二至四年(551年~553年),后在隋唐两代重建,至今仍保留着唐代的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遗迹。</p> <p class="ql-block">回看修定寺唐塔牌坊。</p> <p class="ql-block">前进途中。</p> <p class="ql-block">  1961年全国文物普查,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找到修定寺塔,当时塔顶已毁,塔身大部分被白灰泥覆盖,所以当时并没有发现它的价值。直到1973年中央美院王式廓教授发现塔身在白灰涂抹下的精美砖雕纹饰,修定寺塔的显贵前身才重现于世。1973~1978年在国家文物部门支持下对修定寺塔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探测和整修。</p><p class="ql-block">(照片中塔下的大平台不是北魏的建筑基座,而是国家对该塔进行整修时为维护塔的稳定用砖土围砌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平台下洞内佛像是新添置的。</p> <p class="ql-block">  视频中我问:每个框造型都不一样吗?回答每个框都不一样,这是不对的。</p><p class="ql-block"> 菱形砖雕布局上采用了对称统一的设计原则,砖雕内容在上下一条线上是相同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塔身的整体美观和协调性。无论是上下还是左右,图案的排列都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塔身的视觉冲击力,也提升了其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民国时的修定寺塔照片,当时为三彩琉璃塔顶。现在的塔顶是1973年参照安阳灵泉寺摩崖石刻上的唐塔形施工重建的,我就奇怪了,重修为什么不遵循原始的模样呢?</p> <p class="ql-block">四臂金刚。</p> <p class="ql-block">门楣上镌刻三世佛。</p> <p class="ql-block">四臂金刚。</p> <p class="ql-block">擒蛇力士。</p> <p class="ql-block">百年大榆树。</p> <p class="ql-block">来到北响堂山石窟景区。</p><p class="ql-block"> 响堂山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境内,分南响堂山、北响堂山两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山均属太行山支脉,南响堂山原名滏山,北响堂山原名鼓山。于2012年11月5日被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  响堂山景区西接太行山脉,东望华北平原,位于晋冀鲁豫四省区域中心。景区有以"中国三大皇家石窟之一"名闻华夏的北响堂石窟、"中华第一刻经″的刻经洞、史称"河朔第一古刹"的常乐寺等人文遗迹。有钟鸣谷、毓秀峡、凤凰台等山岳景观,还有枣树荒等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部分石窟文物流失海外造像。</p> <p class="ql-block">远处为常乐寺宋塔。</p> <p class="ql-block">  宋塔‌,又称常乐寺塔,据传始建于隋仁寿年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宋皇祐六年进行了重修,保持了现存的建筑形制和风格。然而,常乐寺在1946年被毁,成为废墟,而宋塔则屹立不倒,成为历史的见证者。</span></p> <p class="ql-block">  常乐寺始建于北齐时期,初名石窟寺,后历经智力寺、鼓山寺等名称变更,最终在宋嘉祐年间更名为常乐寺。</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常乐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护法神</p> <p class="ql-block">护法神</p> <p class="ql-block">石塔</p> <p class="ql-block">经幢</p> <p class="ql-block">三世佛</p> <p class="ql-block">常乐寺大雄宝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常乐寺修缮视频。</p> <p class="ql-block">常乐寺边新建的财神殿。</p> <p class="ql-block">  北响堂山石窟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被誉为中国的三大皇家石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女儿陪我步行上山看石窟。</p> <p class="ql-block">响堂山石窟二次检票门。</p> <p class="ql-block">  大业洞,又名第二窟,是北响堂山石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它的开凿始于北齐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这个窟内雕刻着精美的佛像,展示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大业洞位于刻经洞南侧,洞窟较小,阔二点二米,深一点八米,正、左、右三面壁作佛龛,没有主佛,左上方有隋大业七年造弥勒一铺五尊题记,故名大业洞。右边有较大佛龛三、小龛四,左面两佛龛,左右两壁佛龛的佛头俱失,皆为隋代作品‌。</p> <p class="ql-block">刻经洞</p><p class="ql-block"> 刻经洞因刻有经文而得名,洞广7.7米,深5.3米。窟内外勒刻佛经,其中窟内刻有《无量义经》三方,窟外左边刻有《无量寿・优波提舍偈文》,窟内外壁勒有八方摩崖刻经,共刻佛经四部。这些雕刻不仅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也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刻经洞视频。</p> <p class="ql-block">  刻经洞的开凿时间大约在北齐天统年间,其造型明显流露印度犍陀罗风格。刻经洞的雕刻内容丰富,顶部雕刻有莲花藻井,正壁及左右壁开大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四胁侍七尊像。窟外立面与上层第一窟合成一座覆钵塔形,这种造型在早期佛教中是为了安葬佛祖释迦牟尼特意创造出来的,传入中国后成为高僧大德圆寂后的神圣象征。</p> <p class="ql-block">正壁主尊结跏趺(佛首被盗窃至国外)。</p> <p class="ql-block">院门内为释迦洞。</p> <p class="ql-block">释迦洞大门。</p> <p class="ql-block">门外女孩与狗狗(左边的狗狗酷似我家布丁)。</p> <p class="ql-block">  响堂山的释迦洞是一处北齐时期的中心方柱式塔庙窟,位于石窟区中部,是北响堂山石窟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洞窟分为前后两室,后室正中的方柱上雕刻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拱门两侧还有二菩萨和二天王,展现了北齐时期佛教艺术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释迦洞的外立面被塑造成覆钵式塔的形状,这种建筑形式多用于存放高僧的舍利或尸骨,体现了佛教文化的重要元素。</p> <p class="ql-block">  洞内的释迦牟尼坐像尽管身躯保持了北朝时期的风格,但佛像的头部并非原构,而是后代重修或补置的。</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p> <p class="ql-block">畏兽。</p> <p class="ql-block">畏兽。</p> <p class="ql-block">释迦洞视频</p> <p class="ql-block">关帝洞,建于明代嘉靖三年(1542年)。</p> <p class="ql-block">前往大佛洞视频。</p> <p class="ql-block">  大佛洞,又名笫九窟,建于东魏、主体工程完成于北齐,距今已有145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大佛洞是北响堂石窟中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的洞窟,其进深、宽、高均达到十余米,正面龛本尊的释迦牟尼坐像通高5米,佛背光浮雕火焰纹、忍冬纹,造型匀称,线条刚劲,雕刻精巧,装饰华丽,是北齐高超石刻艺术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大佛洞门口的石狮。</p> <p class="ql-block">  大佛洞的装饰极为华丽,其头光装饰有重环纹、连珠纹、缠枝忍冬纹,背光装饰有七条龙纹,这种装饰风格在中国的石窟艺术中极为罕见,显示了北齐时期石窟雕刻技术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  大佛洞的佛教造像组合为“三世佛”,包括过去佛迦叶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佛弥勒佛。这些造像虽然大多残缺不全,但依然能够感受到其宏伟和精美。</p> <p class="ql-block">  这是前壁窟门侧的“帝后礼佛图”,它是国内石窟中最大的礼佛图,采用外减地平浅浮雕手法,雕刻与彩绘相结合,只是可惜因坍塌而残缺了。</p> <p class="ql-block">宋洞,建于北齐。</p><p class="ql-block"> 宋洞位于北区大佛洞南侧,坐南向北。窟平面呈横长方形,正壁开大龛,龛内雕一铺七身像。其造像风格、雕刻技法及莲花座式与北洞北齐像相同。右壁刻七佛,窟门内部两两侧地面现残存莲花形图案,窟门甬道左侧有"宋康定二年(1041年)新修七佛记″铭刻。进深1.5米,宽3米。</p> <p class="ql-block">  文官洞,明代右窟。窟室平面呈横长方形,正壁开大龛,龛内雕释迦像,左右侧为奇狮、象的文殊、普贤菩萨,左右壁各雕一立像,身着朝服为文官形象。窟深3.3米,宽4米。</p> <p class="ql-block">文官洞视频。</p> <p class="ql-block">建于唐末宋初的隋佛龙洞</p><p class="ql-block"> 隋佛龙洞呈纵长方形,后壁开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身像,为唐代雕凿,左右壁为宋代雕刻的龛像,前部券顶为清代修筑。洞5米,宽3米。</p> <p class="ql-block">外面起大雾了。</p> <p class="ql-block">看完石窟再看看百度App关于北响堂山石窟的介绍会加深自己的印象哦。</p> <p class="ql-block">仙人洞</p> <p class="ql-block">仙人洞视频。</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留影。</p> <p class="ql-block">当天入住滑县扬帆永和铂爵国际酒店。</p> <p class="ql-block">酒店大厅。</p> <p class="ql-block">酒店门口外拍。</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游览浚县古城,看他们四个人拍照的架势,好像都是摄影师似的。</p><p class="ql-block"> 浚县古城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 浚县古城至今仍保存有城墙、‌钟鼓楼等多处古代建筑,与古城外的‌大伾山、‌浮丘山及‌隋唐大运河浚县段共同构成“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优美画卷。‌</p><p class="ql-block"> 浚县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三年,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古城因大运河而建,因运河而兴,是古代北方运河城镇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如下</p><p class="ql-block"> 古县衙‌:展示了古代官府的办公场所和相关的历史文物。</p><p class="ql-block">‌‌ 世袭翰林府‌:展示了古代官宦人家的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 云溪桥‌: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连接着古城的南北两岸。</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浚县古城因运河而建,运河沿线的城池、河道、水工设施等都是重要的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浚县古城北大街。</p> <p class="ql-block">下了点儿小雨。</p> <p class="ql-block">街头塑像。</p> <p class="ql-block">浚县古城文治阁(钟鼓楼)</p><p class="ql-block"> 文治阁始建年代失考,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移钟于阁上,又称钟楼、鼓楼,称呼延续至今。文治阁通高约20米,上下分楼、台两部分。四面券洞,相对通行。平台上建筑,高10米,分两层,为重檐四角攒尖顶。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顶镶宝瓶。高峻壮丽,庄重典雅,是浚县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据《翻修文治阁碑志》记载,因年代久远,损毁严重,于1997.4~1997.12进行了翻修。</p> <p class="ql-block">  东大街全长600米,东端衔接黄河路,向西贯穿整个东街村,在古城中心的文治阁与其相会。</p><p class="ql-block"> 这条街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浚县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曾经的德大商场等建筑已消失,但仍保留有宋家旧宅、察院古民居、马家大院、冷家大院等历史建筑,被称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条东大街,半部浚县史″。</span></p> <p class="ql-block">宋家旧宅。</p> <p class="ql-block">西大街。</p> <p class="ql-block">  位于西大街的世袭翰林府‌是端木子贡后裔的宅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p><p class="ql-block"> 端木子贡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位列“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之一。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返京路过浚县时,端木子贡的七十世嫡裔端木嫌作为名门之后有幸迎驾觐见。康熙帝景仰圣门贤人子贡,封端木嫌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代相袭。</p> <p class="ql-block">  到了清光绪年间,由于端木家族人丁兴旺,端木嫌的后人端木涣若在浚县古城西大街大兴土木,建起了这座显赫一时的端木翰林府。这座府邸是典型的清代民居风格历史建筑,原有房屋100余座,几经变革,目前仅剩两组院落。</p><p class="ql-block"> 世袭翰林府坐南朝北,由东西两院组成,西院现存建筑为五门相照,整体建筑格局独特,是豫北四合院中的精品。府邸内还悬挂有康熙皇帝御笔的“贤哲遗庥”匾额,彰显了其显赫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世袭翰林府在解放后由政府接管,端木后裔从府邸中移居出来。如今,经过修复和保护的世袭翰林府已经成为浚县古城的一处重要景点。</p> <p class="ql-block">碉楼。</p> <p class="ql-block">碉楼。</p> <p class="ql-block">账房。</p> <p class="ql-block">廊亭。</p> <p class="ql-block">私塾</p> <p class="ql-block">  世袭翰林府是端木家族的住宅,也是一个集学习、休闲、商务洽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场所。府内设有贵宾室、正堂、碉楼、地下银库、帐房等,后院有餐厅、私塾、书房、马房等设施。特别是府内的花园,拥有水景、廊、假山等景观,走进翰林府,青砖白墙、亭台楼榭交相辉映,仿佛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  长廊外壁上镶嵌着八角木雕字画,分别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p><p class="ql-block"> 联想到我的爷爷为我的父辈取名就是按照"温良恭俭让″排名的,也许他想借此传承家风吧。</p> <p class="ql-block">《良》</p> <p class="ql-block">  世袭翰林府古建筑群不仅是端木家族的荣耀象征,也是浚县乃至整个河南省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更是浚县古城内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若来浚县旅游一定不要错过它。</p> <p class="ql-block">遏云楼</p><p class="ql-block"> 遏云楼‌是一座古色古香、专门用于唱戏的戏楼,位于浮丘山北麓,浚县古城西门南侧,紧邻流淌千年的隋唐大运河。</p><p class="ql-block"> 戏楼的名字“遏云楼”源自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中的一个典故,描述的是秦青在送学生薛谭离开时,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后来人们用“遏云”形容歌声响亮动听,"遏云楼″体现了浚县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遏云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四方平台四梁八柱,歇山顶琉璃瓦,楼上有五脊六兽、四大绝神。戏台中有隔扇,后面设有化妆室。</p> <p class="ql-block">  1938年3月28日夜,侵华日军炮轰浚县城,导致古城沦陷,次日凌晨,日寇在城内进行疯狂大屠杀,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浚县惨案。遏云楼也在这场浩劫中遭到破坏。</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浚县人民在遏云楼旧址上搭建了简易戏院,2013年浚县古城修复时,拆除戏院重建了遏云楼,保持了古戏楼的建筑风格。如今的遏云楼已经成为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古城的一部分,是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在城墙上看大运河云溪桥。</p> <p class="ql-block">城墙内的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背景为城墙内浚县县署院里1952年国建土圆粮仓。</p> <p class="ql-block">城墙外的隋唐大运河。</p> <p class="ql-block">家人在遏云楼下合影。</p> <p class="ql-block">前方是大运河上的云溪桥。</p><p class="ql-block"> 云溪桥‌又名廉川桥,横跨卫河(古代称为永济渠),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p> <p class="ql-block">  云溪桥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最初为木桥结构,后在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因洪水坍塌,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浚县知县魏沣重修为石桥,完成了从木到石的转变。这座桥梁长48.7米,宽9.95米,是一座五孔石拱桥,展现了古代桥梁建筑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 云溪桥作为大运河上的一处重要附属遗迹,它在2014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云溪桥头的石狮。</p> <p class="ql-block">‌ 浚县古城兵役局是河南省唯一保存较好的兵役局旧址,它不仅是文物保护单位,还发挥着国防教育基地的作用。它见证了河南省人民武装委员会的设立以及后来的兵役局和武装部的变迁历史。</p><p class="ql-block"> 1949年,浚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在此设立,1954年国家将县和市辖区的人民武装部改称为兵役局,内设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枪械库等。1958年又改为武装部,1970年搬迁至南大街。</p><p class="ql-block"> 现存兵役局大门门楼为1955年所建,门头造型独特,上书“保家卫国”四个大字,成为该地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据浚县县志记载,1938年3月28日夜,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浚县失守。3月29日黎明,大屠杀开始,4500余名无辜群众被屠杀,500多名妇女被奸污,1000间房屋被焚烧,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p><p class="ql-block">《孙毅将军回忆录》中说:“仅就屠杀而言,除了世人皆知的南京大屠杀外,经中国政府相关机构多年查证,日军制造的千人以上的大屠杀就有100起以上。其中屠杀3000人以上的有8起,即山西朔县屠城、山西宁武大屠杀、血洗河南浚县、山东临沂大屠杀、山东金乡屠杀民工、血洗广东惠阳、南京大屠杀、湖南南县厂窖惨案。”</p><p class="ql-block">下图为经历着控诉。</p> <p class="ql-block">1938.3.29日军屠城浮雕。</p> <p class="ql-block">浚县县署。</p><p class="ql-block">‌ 浚县县署是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浚县县署建于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由知县项如英从浮丘山徙至观澜门内重建,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该县署经历了多次修葺和增饬,尤其是在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但其基本格局和体制保持不变‌。</p> <p class="ql-block">县署外的塑像: 代写诉状。</p> <p class="ql-block">‌ 浚县县署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体现了古代官署的典型特征。‌ 县署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大门、仪门、戒石坊、正堂、二堂、三堂以及两边的监狱和六房等建筑。戒石坊上的铭文“公生明”提醒官员要公正廉洁,正堂用于审案,二堂为办公场所,三堂为休息室。县署的建筑风格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官署建筑特色,展现了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庄重和权威‌。</p><p class="ql-block">下图为仪门。</p> <p class="ql-block">  戒石坊上刻"公生明′′三字,普遍认为出自清代张聪贤的《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p> <p class="ql-block">戒石坊后为正堂。</p> <p class="ql-block">浚县正堂</p><p class="ql-block"> 正堂也叫琴治堂,是知县升堂办案的地方。古代的县令推崇孔子的弟子宓子贱治理单父县的模式,简政轻刑,无为而治。</p> <p class="ql-block">西厢房。</p> <p class="ql-block">东厢房。</p> <p class="ql-block">浚县县署内的土圆粮仓</p><p class="ql-block"> 1952年,浚县开始建造新中国的第一批国建粮仓用于临时储粮。粮仓的建筑形式独特,墙体厚度约一米,顶部设有通风窗和仓门,内部结构以砖圆柱形设计,攒尖灰瓦顶,设计非常实用,每座粮仓的容量达到280万公斤。</p> <p class="ql-block">西班房。</p> <p class="ql-block">三堂瑞凤楼</p><p class="ql-block"> 瑞凤楼不仅是知县升堂办案的地方,也是知县日常生活和接待宾客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厅堂上方匾额“管领九山”,即管理境内大伾山、浮丘山、凤凰山、紫金山、同山、白祀山、善化山、象山、黑山九座山的范围。</p> <p class="ql-block">吏廨。</p> <p class="ql-block">吏廨内的清代官服展</p><p class="ql-block">下图清代武官服从右到左1~9品:</p><p class="ql-block">麒麟、狮、豹、虎、熊、彪、犀牛(素金顶戴)、犀牛(起花金顶戴)、海马。</p><p class="ql-block">清代文官服1~9品:</p><p class="ql-block">仙鹤、锦鸡、孔雀、鸳鸯、白鹇、鹭鸶、㶉鶒、鹌鹑、练雀。</p> <p class="ql-block">浚县县衙介绍视频。</p> <p class="ql-block">  离开浚县县署后来到浚县文庙,这是文庙外墙镶嵌的残损拼接的"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碑,以示对孔子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  浚县文庙,1373年(明洪武六年)建于县衙东。明、清各有扩建,规模逐渐宏大完整。文庙座北向南,院落宏敞,布局紧凑,门前墙上嵌有”以应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以示尊孔。头门之内有唐槐一棵,干粗4米余,中空,生机盎然,郁郁葱葱,内生一径尺榆树,俗称"槐抱榆"。</p> <p class="ql-block">  百度说头门之内有唐槐一棵,干粗4米余,中空,生机盎然,郁郁葱葱,内生一径尺榆树,俗称"槐抱榆"。可我们看到的"槐抱榆″是这样,已找不到唐槐"干粗4米″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百度说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历史因素,浚县文庙大部分建筑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我猜想"历史原因″大概是1966年发起的文化大革命对文物的破坏吧。桥上的石狮被砸的仅剩一尊,我心痛得很。</p> <p class="ql-block">幸存的石狮在问天:为什么?</p> <p class="ql-block">桥下为泮池。</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位于院正中,是文庙的核心建筑。殿中供奉着孔子、四配(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十二贤等牌位,东西廊房内则供奉着孔子72弟子的牌位。</p> <p class="ql-block">  这块大成殿前的二龙戏珠御路浮雕非常珍贵,这可是当年的文物啊。</p> <p class="ql-block">至圣先师孔子。</p> <p class="ql-block">亚圣孟子、宗圣曾子。</p> <p class="ql-block">复圣颜回、述圣子思。</p> <p class="ql-block">  离开文庙后前往浚县隋代仓城遗址‌,遗址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大伾山北麓,地处卫河之畔、黄河之滨,是隋唐时期重要的国家官署粮仓——黎阳仓的遗址。黎阳仓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隋唐时期重要的国家官署粮仓之一‌。</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浚县隋代仓窖遗址。</p> <p class="ql-block">浚县隋代漕渠码头遗址。</p> <p class="ql-block">  行程结束前到中央电视台《乡土》《记住乡愁》栏目拍摄地滑县道口"义兴张″烧鸡老铺买烧鸡。</p> <p class="ql-block">  这是义兴张烧鸡老铺200多年的老建筑,老板娘介绍说她家做烧鸡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仍坚持手工制作,每天卖100只。</p> <p class="ql-block">  中国大运河《卫河永济渠滑县段》堤岸。</p> <p class="ql-block">  运河边"郭府千金出阁",大门内的阁楼采用榫卯结构。</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晚了,千金出阁仪式已经结束,我们登上阁楼参观,沾点喜气儿。</p> <p class="ql-block">  再见了,世界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再见了,两天难忘的历程!这是女儿组织的我家与妹妹家首次出游,在女儿的悉心陪伴下,我们收获满满,特做此篇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