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坡感驮岩摩崖石刻揽胜

崔霄

<p class="ql-block">那坡感驮岩摩崖石刻揽胜</p><p class="ql-block">文、图/崔霄</p><p class="ql-block">那坡感驮岩位于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城城北后龙山脚下,是一处天然洞穴遗址;也是一处冬暖夏凉、风景绝佳的人民公园;更是一处每个那坡人引以为傲、说得出口、可娓娓道来的人文胜景;还是一处天南地北宾客慕名而来、到达那坡必须前往“打卡”的网红名胜。</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水”是感驮岩的“神韵”,“洞”是感驮岩的“本源”,“景”是感驮岩的“天然”,“绿”是感驮岩的“心肺”,那么“石刻”绝对是感驮岩的“灵魂”。</p><p class="ql-block">感驮岩的摩崖石刻正是巧借她的天然洞穴地势自上而下、从古到今、由外向内在悬崖峭壁间巧夺天公的绘刻着几十幅。</p><p class="ql-block">好了,感驮岩的美景咱暂且不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说道说道这些石刻,说说的她的“灵魂”吧!</p><p class="ql-block">“灵魂”之一当之无愧便是感驮岩洞口巨幅横额“吸尽天云”;反向朗读“云天尽吸”也是神笔。</p><p class="ql-block">身处感驮岩中,但见感驮岩的洞口向外敞开,洞高1到20米、目测宽20至70米,进深约30到50米,岩顶石壁斜伸入内,斜壁下方便是一个数百平方米的洞厅;一泓清泉从洞内汩汩流出,水底卵石大小可见,清澈无比;洞的前方是流经那坡县城的东泉河、涝水河和那赖河三条河流的交汇处,由于洞口宽阔,恰似一面包罗万象的大圆宝镜,把蓝天白云、远山近水、绿树红花和田园村舍都尽数映入其中;而天然的巨大洞口又恰似一只威风凛凛的大老虎张开巨嘴,似乎要把天上的云彩悉数吸尽,充盈内气,使整座山洞常年冬暖夏凉;也不知是何方神圣,何年何月,游历至此,感慨她的气势,她的仙灵,她的壮阔,她的神威,硬生生把大老虎的额头上的“王”字变成了额刻“吸尽天云”四个大字,字为黑底白字,应属正楷字体,“尽”和“云”为繁体字,每个字高宽约1米见方,整幅石刻高约1.5米,长近20米,她极尽形象的表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这一份苍劲宏大的气魄以及逸气横霄的雄伟壮观,远在数百米开外望来,依然黑白分明,清晰可见,耀眼夺目。</p><p class="ql-block">说它是那坡的门面之一一点都不为过,因为众多的那坡人都喜欢与“之”合影,摄影爱好者们更是春夏秋冬、日出日落、刮风下雨从不同的角度远拍近拍,仰拍侧拍,将“吸尽天云”极尽所能的拍摄;县人民政府官网一度将它作为门面以示众人;有远方的亲朋好友前来那坡,我们也总是喜欢先把他们请到感驮岩一游。而南来北往的游客更为它的大肚,它的吞天气概所折服,纷纷举起手机相机争相与之合影或独拍,它的名字它的风景传遍了九州,敢驮岩也因此名闻天下,斐声海内。</p><p class="ql-block">现今大家看到的“吸尽天云”四字是民国八年(1929年)时任名仕黄道中(据说是靖西人氏)组织题写的,文革期间,曾经遭到了破坏,1980年县人民政府按原貌进行了重新修复;但“吸尽天云”四字真正并非黄道中所题。而如此的“神来之作”,到底是何年何月?是谁先题写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摩崖石刻上去的?我曾咨询主管单位等相关负责同志,得到的答复竟然是没有查到具体的历史记载,也确实无从考证,今天或者今后大家只知道是民国八年(1929年)黄道中所题写了。我不得不遗憾的说,这真是那坡文化历史的一个重大缺失或者说是一个重大损失。</p><p class="ql-block">“灵魂”之二,我认为当属伟人毛泽东主席在60年代初创作的三首诗(词)石刻。这应该是在那个火热的年代伟人诗词题写后传遍祖国大地,当然那坡也不例外,所以革命的建设者们就在感驮岩内精心组织刻写上去的。</p><p class="ql-block">第一首:《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p><p class="ql-block">暮色苍茫看劲松,</p><p class="ql-block">乱云飞渡仍从容。</p><p class="ql-block">天生一个仙人洞,</p><p class="ql-block">无限风光在险峰。</p><p class="ql-block">诗的大意是,暮色苍茫中看那傲然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它仍然泰然自若。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伟人1961年根据李进同志照片的内容和生活的实际情况,塑造了“劲松”和“仙人洞”两个主要形象,然后让“暮色”“乱云”“险峰”等次要形象作为背景,从而构成了庐山仙人洞这一“无限风光”的艺术境界,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一种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全诗语言通俗自然,风格含蓄遒劲,寄情于景,寓理于景,形象生动,气势宏伟。</p><p class="ql-block">第二首:《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是伟人在1961年为身边一位参加民兵训练的工作人员个人照题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该诗通过对女民兵军事训练的勾画,描绘了中国妇女前所未有的飒爽英姿,赞美了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颂扬了新中国妇女崭新的时代精神风貌和随时准备保卫祖国的不平凡志气。</p><p class="ql-block">诗言:</p><p class="ql-block">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p><p class="ql-block">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p><p class="ql-block">或许是有感于当时内经济困难和国际紧张形势的压力,毛泽东主席的题照诗也写得有些沉重,但基调仍是明朗的进取和对胜景的赞美。传达着毛泽东主席乐观自信的精神。这也是当今社会的新人们应该拥有的人格志向。</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表明,写完这首题照诗,毛泽东还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们年轻人就是要有志气,不要学林黛玉,要学花木兰、穆桂英!</p><p class="ql-block">这首七绝,因为简单明了,琅琅上口,在六十年代曾谱成歌曲,唱遍神州,妇孺皆知。</p><p class="ql-block">第三首:</p><p class="ql-block">《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p><p class="ql-block">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p><p class="ql-block">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p><p class="ql-block">蚂蚁缘槐夸大国,毗蜉撼树谈何易。</p><p class="ql-block">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镐。</p><p class="ql-block">多少事,从来急;</p><p class="ql-block">天地转,光阴迫。</p><p class="ql-block">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p><p class="ql-block">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p><p class="ql-block">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p><p class="ql-block">该诗词是伟人于1963年创作的。</p><p class="ql-block">诗的大意是:小小的地球上,有那么几个国家,像几只碰壁的苍蝇一样嗡嗡叫唤,貌似声色俱厉,又像哭泣声一样。这些国家好比那大槐树下的蚂蚁一样吹嘘自己的国家有多强大,却不知道他们的所做所为,就像毗蜉撼大树一样可笑。我们吹响冲锋的号角(飞鸣滴),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席卷他们。天下的事情,从来都是那样急切;日月轮回,光阴紧迫。要等一万年后才等来胜利,实在是太久,我们要抓紧时间,力求主动,只争朝夕。当今的世界上,四海翻腾,风云变幻,五洲震荡,形势诡谲,我们要消灭所有危害人类的败类,还世界一个太平。</p><p class="ql-block">创作的背景当是1962年冬,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的困境,中苏关系又开始紧张,苏联再在其报刊上连续刊登文章攻击中国共产党。我国的一些媒体也连续发表文章,予以还击。同年年底,郭沫若填《满江红》一词,借此表达中国人民面对反华势力,团结一致坚持斗争的必胜信念,同时也歌颂了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和坚强的中国人民。毛泽东读后当即作此和词。本来郭老诗词写得理直气壮,富有激情。但无意间似乎把反动派的声势过分的看中了些:诗中的“沧海横流”、“天垮下来”、“世披靡矣”,未免言过其实。毛泽东的和词,正是针对这一点而发的。诗人高昂着时代巨人的头颅,对几伙苍蝇、蚂蚁、毗蜉等害人虫,投以蔑视的目光,给以憎恶得申斥;并意气风发,大义凛然,发出了战斗的号召,显示了最终胜利的坚定信心。</p><p class="ql-block">这三首伟人诗词的题刻反映了边陲那坡人民紧紧响应和跟随主席的号召,树立信心,学习楷模,战天斗地,克服困难,精诚团结,建设稳定好边疆的斗志和信心。</p><p class="ql-block">如今的中国已如伟人所愿。</p><p class="ql-block">而穿行在感驮岩内,仰视伟人这白底红字的墨迹,高声朗诵着它们,仍能给人以无穷的伟力,令人振奋,让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而这些时代印迹也给了感驮岩无限的灵气,恰恰成就了那坡文化历史的浓墨重彩。</p><p class="ql-block">“灵魂”之三,便是现代著名诗人古迪先生所题:吞吐山川。</p><p class="ql-block">古迪,本名施学贵,广西南宁市南阳镇人,中共党员。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广西永淳、南阳等粮支前委员会委员、宣传干事,解放军0060部队文艺战士,广西邕宁县文化馆馆员,广西歌舞团创作员,广西艺术创作中心调研员,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编制。获广西壮族自治区荣誉勋章、首届国际文化艺术金球奖、首届人类贡献奖文学金奖。</p><p class="ql-block">古笛先生是中国音乐文学、歌谣、诗歌、音乐、戏剧及曲艺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人物,拥有丰富的学术和艺术成就。他于1990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并在广西艺术创作中心担任调研员和研究员,同时还是多个协会的会员,如中国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等,兼任多个学会和杂志的理事和编委。</p><p class="ql-block">古笛先生在当代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南古北乔”之一,也被称为中国先锋诗人和诗坛楷模,曾荣获中华诗词特殊贡献奖,并被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荣誉勋章。他的艺术作品硕果累累,如《毛主席来到我广西》、《春播》等多部歌曲入选全国艺术院校和大中小学音乐教材,他的诗词集《山笛》、《茶江浪花》等出版,歌曲卡带《美梦之歌》发行,还有电视专题片《唱诗》和古笛艺文集《壮山情笛》等;1950年的《边疆军民联欢舞》舞曲在全军会演中荣获三等奖,1958年的作品在广西文艺会演中获奖。他参与编创的歌舞剧《刘三姐》更是获得全国戏剧一等奖,他的代表作《赶圩归来啊哩哩》更是屡获殊荣,包括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p><p class="ql-block">古老是受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邀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多次到那坡县讲学采风。期间游历感驮岩胜境,也深深被其“吸尽天云”的气势所感慨所折服,兴之所致,词由心生,毅然写下了“吞吐山川”之名句,大家今天在石壁上所看到的“吞吐山川”正是古老所题;而字则是时任自治区书法协会副主席李雁先生狂草所致;整幅石刻是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完成的。</p><p class="ql-block">“吸尽天云”与“吞吐山川”一横一竖,一外一内,东西呼应,吸尽天云,吞吐山川,把感驮岩的雄奇壮阔,山势洞美写得淋漓尽致,美仑美奂,恰如其分,血脉喷张,动人心魄!</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感驮岩还有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语录石刻,本地名人的石刻,那坡县名来历石刻,“马”字石刻等等。</p><p class="ql-block">徜徉在那坡感驮岩,游人在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馈赠于世人美景的同时,品读欣赏这富含文化信息和时代精神脉络的石刻,在感观和心灵上得到了独特的享受与洗礼,收获了满满的美丽和幸福!</p><p class="ql-block">--------作于2024年金秋</p> <p class="ql-block">《吸尽天云》石刻</p> <p class="ql-block">感驮岩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感驮岩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七绝.为李进同志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石刻</p> <p class="ql-block">《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石刻</p> <p class="ql-block">《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石刻</p> <p class="ql-block">《吞吐山川》石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