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眼黑鹟(英文名:White-eyed Slaty Flycatcher),是雀形目鹟科黑鹟属的小型鸟类。原生于非洲高地,自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延伸至卢旺达、刚果东部及马拉维。其显著特征之一是独特的白色眼圈,特别是在北部地区更为明显。分布于非洲中部和东部。<div>外形特征:成鸟头部、颈部及上体呈深蓝灰色,翼和尾部为光泽的黑色,边缘略带暗蓝灰色。下体呈淡蓝灰色,腹部中央逐渐变白。侧腹、臀部和尾下覆羽淡蓝灰色,大腿较暗。下翼覆羽和腋羽灰白。虹膜深棕色,喙尖黑色,基部转为蓝灰色,腿黑色。雄雌相似。幼鸟几乎无眼圈,背部蓝灰色,上体烟熏色,头至背部有众多淡黄褐色斑点,胸灰,腹面暗褐色新月形图案,腹部和侧腹乳白色,有暗褐色条纹,尾下覆羽白色。</div><div>鸣叫特征:鸣唱为高音、清脆、甜美的简单乐句,变化仅在首个小‘tsp’音符。叫声为尖锐、鼻音的‘screescreet’,警报声为单个或双重‘tchuiskere cheeweet’。</div><div>区别辨识:与安哥拉黑鹟和灰黑鹟相比,外观更灰,颜色更少偏棕,眼睛颜色更深;与相比,体型更大,尾巴更长,脸部图案不明显。亚种toruensis的眼圈狭窄且不显眼;nyikensis的上体颜色比指名亚种更深,眼圈狭窄但明显;semicinctus类似指名亚种,但白色眼圈在眼前后断开。</div><div>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1350至3380米的密集山地森林,更常见于林缘而非林内深处;同时出现在林地、村庄中的树木以及基伍火山的Hagenia树林。以昆虫为主食,包括蚱蜢、蟋蟀、甲虫、夜蛾、蚂蚁、蜜蜂、苍蝇和白蚁;偶尔吃小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及小浆果。通常成对或家庭群觅食,直至天黑。善于低枝上寻找猎物,也会飞扑捕捉昆虫,或在地面捕食。</div><div>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为2月、5月至6月和8月,在赞比亚和马拉维为9月至10月;东非全年均可繁殖,主要在9月至1月和4月至5月的雨季,但在旱季也有繁殖记录。通常一窝产2-4枚蛋,孵卵期12-13天,雏鸟期16天。雏鸟离巢后至少四周仍与父母同住。</div><div>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东部的高地,包括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卢旺达、刚果东部、赞比亚和马拉维。</div><div> 拍摄于肯尼亚阿布戴尔庄园</div> 落在黄色枝叶上的小鸟和谐自然 幼鸟几乎无眼圈,背部蓝灰色,上体烟熏色,头至背部有众多淡黄褐色斑点,胸灰,腹面暗褐色新月形图案,腹部和侧腹乳白色,有暗褐色条纹,尾下覆羽白色。 起飞姿态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