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逸士杨士璋

杨观达

<h1>  张家堡曾经有这么一位清高的逸士,他出生在士绅家庭,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归来,却不愿从政,以教书为业。他先后为温属联立初级中学和平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谱写校歌。共和易帜后,却因一场意外的打击而不愿再教书,从此过着飘泊隐居的晚年生活。</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士璋留学日本前与父母在杭州合影)</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出身名门</div> 清光绪戊戌年(1898)闰三月十九日的凌晨,后仓大夫第的南头大屋里传出一声洪亮的婴儿的啼哭声,而大人们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脸,原来是十七岁的杨家嫡长孙杨悌当上爸爸了,母亲郑氏更是喜上眉梢‌,为了让儿子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也让孩子能够走上仕途,于是他们给孩子取名杨士璋(字峨甫)。<br> 不知是当上父亲后的喜悦,还是儿子带来的好运。1898年7月19日,温州府试次排列前十名,杨慕侗排名第一;同年7月22日,郡试总案前列前十名,杨慕侗排名第五;1901年8月,县试总案前十名,杨志凯排名第二。1906年,杨悌考入日本中央大学政法系,回国后考中法政科举人,先后担任七品京官、宁波检察厅检事长、临安知县、省参议会参议员、上虞县知事和萧山县法院院长等职位。<br> 杨士璋就是在这样浓郁的家庭文化中成长,在父亲的教导和影响下,他不但学习传统的科举文化,他还学习了日本先进的文化知识,也为他日后留学日本打好扎实的基础。<br> 1917年九月初五日,杨士璋迎娶近代温州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刘绍宽的五女刘少麟(又名茀卿)为妻。刘绍宽既是父亲的表哥,又是父亲的老师,这种门当户对的婚姻更增加了两家的亲情。<div> 刘少麟1900年出生在张家堡中仓,自小伶俐乖巧,在自家私塾念过几年书,懂得礼数,善于治家和用人,她是刘绍宽六位女儿中最能干的人。进了杨府成为少奶奶后,很快掌握了全家大权,全部田地都她经手出租,家中杂活由男女佣负责,把杨府上下整治得窗明几净、有条有理。她一生养育了十个子女,且子女们都是学有成就。</div></h1><h1> 1919年的秋天,杨士璋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他是张家堡的第四位留日学生。早稻田大学对学生的要求很高,陈独秀、李大钊和彭湃等革命先辈都曾经留学早稻田大学,周恩来总理1917-1919年在日本留学期间,也在早稻田大学旁听过,1907年,年仅15岁的中仓杨霁朝就在早稻田大学普通科学习。</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档案)</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教书育人</div> 1923年秋,杨士璋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归国。 虽然他家学渊博,学贯中西,又是政治经济系毕业,但他并没有像父亲一样选择从政, 而是以教书为业。先后在温属联立初级中学、省立十中、省立处州中学高中部、省立温州师范学校师范部、平阳县立初级中学、平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等校国文教员。 <br> 1930年6月11日,杨峩甫携长子世煌去温州报考省立第十中学,为此刘绍宽还专门函致陈叔平关照。<br> 1931年春,温属六县联立初级中学(现温州二中)成立,杨峨甫应校方聘请,担任国文教师。期间他曾给温属联立初级中学撰写一首文采飞扬的校歌 :“吴越之秀兮,山水所钟。雁荡之亘南北兮,云气空蒙。听瓯海潮声之澎湃兮,腾蛟起凤。仰永嘉学派之不坠兮,后起所宗。萃英俊于一堂兮,惟六属攸同。熔一炉而冶兮,毋问学问之西东。益孜孜而不怠兮,将造福兮无穷!”<br> 抗日战争时期,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各地的学校也纷纷迁到偏僻山村中去,比如浙江大学搬到贵州,温州中学搬到青田,温州师范学校搬到泰顺。杨峨甫也开始艰辛谋生。<br> 1940年11月24日省教育厅郑式钦来电,欲聘请杨峩甫为绍兴中学史地教师,次日,通过阮伯陶致电郑式钦,商订教科,因为杨峩甫精通政治文史。但商量无果,次年正月,杨峩甫携长子世煌同往丽水碧湖省立联高,担任国文教师。<br> 1941年4月23日,传说日寇要轰炸瑞安城,峨甫三子世钺和林官仓表哥林墨印一起从瑞安中学逃出,夜寓友人家,次日到平阳祖父家住二日。林墨印中途分散,后来找不到瑞安城姨母的家,只得夜宿蔡族人家,次日跟随峩甫次女碧弘一起到姨母家。后来林墨印跟随到沙垟牛乳厂工人回平阳。后来,峩甫次子世煜及仲讷子忠道(著名美籍华裔数学家)从青田温州中学回到张家堡,虽然日寇已经退去,但一路上到处克见战争的痕迹,经过瑞安的时候,发现日寇轰炸瑞城是个讹言。<br> 1941年10月4日,省立温州师范学校副校长给杨悌寄来应聘书,聘请杨峩甫担任师范学校国文教师。<br> 1942年4月,日军在温州、瑞安登陆,有逼进平阳可能,刘绍宽儿子刘缙一家紧急 疏散人员财物,刘缙老婆亲自押运十只大樟木箱到张家堡杨家住下。</h1><h1> 当年初冬,张家堡杨府大院突发火灾,当晚风力很大,火势迅速蔓延,眼看即将烧到自己房子,首先想到要抢出刘缙家的十只箱子,最后一只箱子出来时已被烧坏一角,而她家的大部分家具财物因来不及抢出来都毁了。第二天,林官仓二姐家马上腾出两间房,让杨士璋一家接来暂住,后来他们全家又搬到中仓三退居住。刘少麟这种保护别人的财物而造成自己财产损失的精神值得提倡。<br> 1944年春,在“平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任文史教师,并为学校谱写校歌:“宜岑之麓,佳气葱笼。自昔多士,弦诵相从。会事先素,良玉在攻。昌黎师说,蔚为道宗。嗟尔学子,济济融融。及时敦勉,德业以隆。”</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阳县立简师第二届毕业生合影)</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传统夫子</div> 平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的教师各有特色。他们不惟为教书传道解惑之人,更以处世立身之道的人。专教历史的王栻先生不是按本照读,而是围绕课题中心演述一个个动听的历史故事;博物教师方仲友善于启迪学生重视科学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数理教师杨士琳对于每一个数学原理和难题,演绎得清楚易懂;而文史教师杨峨甫,擅长古文学,常常深夜为学生选写补充教材,并亲自刻写腊纸,印发给学生阅读。<br> 新华社高级译审,翻译家林楚平在他的文章《我的语文老师杨峨甫》中回忆道:<div> “我读初中三年只有一个国文老师--杨峨甫先生。他中等偏小的个儿,大脑门尖下巴颏儿,目光沉静而有神,有点像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他有时穿西服,有时穿袍子,但最常穿的却是一身浅靛蓝色的学生装--即左上胸只有一个插笔兜、不翻领的那种服装。这些服装都半旧不新了,只因为都是做工讲究的料子服,所以穿起来总很挺合身。<br> 他上下课都很准时,总是上课钟打到第二响,他已经一脚迈进课堂了;下课钟一响,他也同样义无反顾地昂首走出课堂,哪怕是这时候一句话只说了一半。他讲课很特别,不论教的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注重的都是念,即朗读课文,抑扬顿挫,富于表情。有时候读到动情处,声音都会有点儿发颤。<br> 先生平日不苟言笑,落落寡合。路上遇到时他鞠躬行礼,稍一颔首就过去了。课余斗室独坐,不是批改作业,就是读书备课,但是左手边总放着一把宜兴紫砂壶,一边看书做事,一边不时把紫砂壶举到嘴边啜一口。据说,那壶里是绍兴酒而不是茶。<br> 在为我们班毕业而举行的全校欢送会上,先生居然上台表演了一个节目:清唱京剧《独木关》,记得头一句的唱词是:“在月下,惊碎了英雄虎胆……”那高亢的嗓音把整个礼堂灌满了。</div><div> 记得儿时有个小伙伴曾告诉我,他小学毕业时,语文老师曾给他们写了一首赠别诗:“同堂三百已经年,件件忠谋阵阵烟。他日相逢如点首,私心犹不悔青毡。”充分表达了一个“孩子王”苦涩的心绪。每逢我想起这首诗,就会回忆起杨先生讲课时的音容笑貌,并且在心里说:“是的,先生,有一天如能相逢,我一定不忘垂手道旁,向你深深地鞠躬。”</div></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峨甫中年照片)</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清高逸士</div> 1949年新中国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50年下半年平阳县开始土地改革,给分到土地和房屋的农民颁发农民土地证与房产所有证。新成立的平等乡政府动员书写较好的人员集中到平阳统一编造本乡土地证,被选中的人员有:张东村杨峩甫、仕家垟村陈敬仲(教师)、韩家垟村郑辅民(教师)和吴桥村吴启雅(账户先生)。他们都是全乡书写能人,而且大多是地主成分,书写认真,不会差错。 <br> 杨峩甫在土改时也是被划为地主,但他和夫人刘少麟都比较开明,愿意接受改造,能够如期摘掉地主帽子,以能获得政府批准离开家乡随子女生活。<br>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然而一件意外事件打乱他们的愿望。1951年3月 11 日在县城召开2万余人参加的原平阳县县长张韶舞的公审大会,在游行斗争途中,书生气十足的杨悌因向张韶舞作揖诀别,导致招祸上身,被法警以同情万恶当场擒拿,罚处陪审。张韶舞宣判死刑,执行枪决时杨悌被拉去陪毙,当场受惊吓,再次中风。<br> “陪毙”风波后,杨悌回到了张家堡老家,虽有家人请医救治,然终因年事已高,重度中风,于1951年3月27日不治而亡。<br> 而父亲杨悌的这次事件彻底改变了杨峩甫的人生轨迹。虽然当地政府没有给他扣上帽子,也邀请他到学校教书,但是杨峩甫内心那种传统士大夫清高亮节的气质让他再也不愿去教书育人,从此过上隐士的生活。<br> 土改结束后,后仓的房子被政府分给了贫下中农,他一家只能住在张西村南岸的堂亲家中。1959年,他一家又移居到雅店桥大女儿家,1968年江南垟发生陈杨宗族械斗,因为姓氏冲突,杨士璋一家不得不从雅店桥搬到张家堡西村河尾头居住。不久后,他们一家又从河尾头搬到东村七间居住。<div> 1975年农历七月23日杨峨甫去世,享年78岁。<br> 杨峨甫有四个儿子:长子世煌,1942年就读于贵州浙江大学,因溺水意外死亡;次子世煜,毕业于北洋大学工学院,在北京铁道部工程总局工作;三子世钺,毕业于英士大学农学院,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四子世铖,1949年解放时正读高二,因为个人成分,不能考大学,留在家中,终身未娶,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担任过白沙农中英语老师,2019年在芦浦敬老院去世,一生孤苦伶仃,悲惨不堪。<br> 杨峨甫有六位女儿:长女芸裳,适雅店桥陈志祺;次女碧泓,适金乡镇东门方克祺;三女苑田,嫁平阳城关东门游寿澄;四女瑞芝,适温州第一桥夏国尧;五女美苑,又名美纨,又适陈家堡陈岳夏;六女十遗,又名日苇,适台州三门陈明金。目前美纨住在南京,日苇住在三门。峨甫公的孙辈和外孙辈都很优秀,真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br></div></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峨甫与刘少麟夫妇中年合影)</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君松甫六旬晋二寿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峨甫</div> 余自张家堡移居雅店桥二年间,时往来芦浦,于芦浦医院始识君松甫,与君医务之暇时,时与谈议往还。乃知君宅心仁厚,信守贞固,盖今之君子人也。<br> 君拓园人,先世务农,及君始以医起家,卓自砥砺,为一时名医师,君长甫三岁。岁值壬寅,里中大疫,死亡相枕。君怙恃亦不幸罹疫,先后见背,孤苦伶仃。赖祖父为提携抚育,年九岁就村塾读塾,无良师而所课,古籍文艺艰涩,讲解不尽,子子君颇厌弃之,以为长此以往,不能求深造其能,实事求是,是出而为,世用者莫如医,于是始蓄志习医焉。<br> 君年十三,祖父以老病终,君遂舍村塾人缪家桥同宁药局为徒,主人陈明山颇知医,君于作苦之暇,从探研药性,并不时浏览医书,积年之后,以君之聪悟绝人,已渐得医中之三昧矣。<br> 厥后,问业于湖北傅文蔚及福建林同生,傅林皆负医界重名,既得其悉心指示,后立自精学,遂大进,于是始以其学出而问世。初设松济诊所于拓园,而求诊者药到病除,已门庭若市,踵相接矣。其时君年甫二十有二,君在拓园,更思有深造,遂往上海入中医指导社为社员。沪上名医挤集,指导有方,君再经陶铸返里,后声誉益隆。乃由拓园徙钱库曷称松甫诊所,其后转徙龙船埩复回拓园。解放后入芦浦联合诊所,人民医院今以众望所归,膺芦浦医院院长之评。<br> 今君年六十有二,盖服于医界,积四十年矣。君于学尤长外科麻疹或合汤或刳割,患者无不应手立差,计四十年之间,活人已无算矣。君以宅心仁厚,遇贫病无力医治者,辄于药,不计资,故环数十里内人皆敬重之,咸称陈君不绝口,此岂一朝一夕之事耶。君又以信守贞固,自院以来,擎划院事,以至计会凌杂,无不躬亲,纲举目张,业务因而蒸蒸日上矣。而又于同僚之间相朂,以按时应诊,勿稍怠懒,有负患者之企望,其存心济世,活人又何可及耶。<br> 君初娶郑氏,早殁无出,继娶黄氏,举丈夫子四。其长君钦芬,余执教平中时之高材生也,自毕业杭州师范函授学校后,现任温州瞿溪中学教员;次君钦芳业农,颇谙外科;三君绍英,毕业温州卫生学校,现任泰顺彭溪医院院长;四君绍茂,肄业平阳高中。两女,长郑梧,适芦浦黄洪祥;次雪梅,适监后垟杨志斌。孙如明、如星、如昱;孙女雍容、菲菲。<br> 孺人性和厚善,治家一门之内,肃肃雍雍,均能相处以诚,恪自守。诸子既聪明岐嶷,诸孙亦皆瑶环瑜珥,家门蔚盛,洵为拓园陈氏之冠。余于是益叹君之行修,于身化成,于家贵及,于孙枝进,而大亢厥宗者,岂偶然者耶!<br> 昔荣启期言:生人之药有三寿,居其一,夫寿,固不可强而致然,亦可以自致者,盖德修,则祜笃虑澹,则天全,此论语仁寿之说,寿为仁徽,今乃于君得之矣。今君年逾六秩,而躯体康疆,神明不衰,卿所韶美意延年者,斯其左卷。欤今年夏,钦芬来乞余为寿言,余虽不文,以与君有二年之雅,且熟知君行事有足,为人表率者,其又奚辞,故不怿芜杂覙缕,言之既足持为君寿,而又为世之大,言诞妄华而不实者,有所借镜焉是为序。<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公元一九六一年辛丑夏月榖旦</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张家堡杨峨甫谨撰</div><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峨甫与刘少麟夫妇中年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