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诗经》是先秦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楚辞,唐诗、宋词之先河。《诗经》全集三百零五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逾半,一百六十首。“风”是周代各地歌谣,雅是正声雅乐,颂是周朝庭和贵族祭祀宗庙乐歌。</p><p class="ql-block">据说,孔老夫子特别看重《诗经》的教育价值,曰 :“ 不学诗,无以言” 。意思是:《诗经》是重要的文化典籍,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语言表达、情感抒发和社交礼仪,如不学习《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难以恰当地表达想法和情感。</p><p class="ql-block">孔子对《诗经》进行逐字逐句审定,风雅颂一跃成“经”了。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这句话,既是孔子对《诗经》评价,也可以理解,是孔子审定《诗经》所坚持的思想理念、道德底线和审美标准。</p> <p class="ql-block">《诗经》中的“风”是民歌,内容质朴、语言清新,情感真挚,文学价值在雅、颂之上。民歌是带有民族风格特色的歌谣,通常反映民族生活、劳动、爱情、历史、风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承载着民族情感和记忆。</p><p class="ql-block">民歌形式多种多样,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上古最早民歌是劳动号子,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伐檀》和《硕鼠》是前秦“风”中代表作。</p><p class="ql-block">“风”来源于社会底层,不外乎三种渠道。一是纯粹歌谣,无文字记载,口口相传;一是由采风者收集加工润色;一是民间底层文人创作。总之,“风”来自民间,贴近生活,有情,有味,有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蒹葭》是在秦地流传的一首民歌。秦地在函谷关以西的地方,也就是如今河南以西地区。这首歌既不像大众口传,也不像经过采风者润色,应该属于底层文人作品,看一看原文就知道了。</p><p class="ql-block">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p><p class="ql-block">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p><p class="ql-block">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p> <p class="ql-block">全诗分三段反复叠唱,构思新颖,语言非口语化,用词讲究,意蕴悠长,充满着想象空间。不要说与民歌号子“杭唷杭唷”不同,就连《伐檀》和《硕鼠》风格也不一样。如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一字之差 ,却精准地表达了路途长远,险阻和曲折。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其中“方”、“湄”、“涘”指的都是水边陆地,有些咬文爵字,用不同的字表达,凸显出可望而不可及的情境与美感。</p> <p class="ql-block">至于民歌主题,可以理解为追逐爱情,为了“伊人”,歌中主人不怕山高水远,路险曲折,沿着河流一路追寻意中人,用 “ 溯洄从之” 和“溯游从之” 交替出现,形象地展现了苦苦寻求的决心。而“伊人”,不是宛在水中央,就是宛在水中坻,或是宛在水中沚,一个“宛”字,表明飘忽不定,惆怅之感溢于言表。也可以理解是底层士人对理想和美好愿望追求。</p><p class="ql-block">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符合逻辑。因此民歌中 “伊人” 未必指人,也可能指代某种愿望。底层文人想改变现状,目标有了,但实现起来很困难,必须上下求索,不屈不挠,矢志不渝,希望从迷雾中得到一缕曦光。</p><p class="ql-block">前者追求爱情,后者追求理想,皆属援翰者写心也。大家关注了没有?这首民歌标注为佚名,佚名不等于没有名,只是不知道此人姓名罢了,这也间接地证明了我对底层文人作品的判断。</p> <p class="ql-block">不论谁的作品,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每次捧读《蒹葭》,读着,读着,把自己读进去了,有一种无形力量撞击心扉。说实话,我有一段经历与诗境颇为相似。高中毕业,一度陷入人生低谷,前途极其迷茫,像掉进冰窟似的,感觉不到一丝丝温暖。回乡知青推荐上大学免谈,招工无份,连参军也受名额限制无缘。</p><p class="ql-block">前途在哪?不要说像“伊人”飘忽不定,甚至连“伊人”都没有。而我偏偏又是一个心气较高的人,不想甘于现状。更巧的是,家乡也有一条河,河中长满了芦苇。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就会对着黑黢黢的芦苇发呆,银光在芦苇叶上跳跃着、闪烁着,常常产生一些奇思妙想,而这些臆想总是稍纵即逝。</p><p class="ql-block">问苍天,路在哪?月光冷漠,河水澹澹,芦苇静默,似乎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找不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忽然有一天,答案有了:路在脚下。于是,我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如诗中所说: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怕道路曲折险阻, 决心用自己的脚板走出一条路来。</p> <p class="ql-block">我的一孔之见也许有些偏颇,但确实因《蒹葭》产生共鸣。常常会自我陶醉在这种情境中。想想走过的历程还是比较刺激且富有挑战性的。有些人是含金钥匙出生的,一路都是坦途,那是有人为之填平道路,铲除了荆棘,而我必须依靠自身力量掀掉挡在路中心的大石头,一路披荆斩棘。</p> <p class="ql-block">原创/听雨</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