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目 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生命中的最后一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揭秘毛泽东晚年真实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的最后一个生日:我不是成了神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生命中的最后一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作者:陈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来源:党史博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1975年9月到1976年9月,是毛泽东在世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毛泽东的心情是复杂的。在这一年里,他做出的重要决定虽然有失误,但他做出的一些带有关键性的决策仍然证明了他的英明。他晚年的一些行为,仍然证明他与人民心连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5年9月,毛泽东自己决定评《水浒》收场,他仍然支持邓小平整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5年7月下旬,毛泽东的眼睛做了白内障手术后,看东西很困难,便由中央办公厅找来北京大学教师芦荻帮助他读古典文学书籍。8月14日,毛泽东在读古典小说《水浒》时,谈了一些对这部小说的看法。第二天,芦荻把毛泽东的谈话整理成一份谈话记录。因为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涉及到要重新出版《水浒传》的问题,8月15日,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把这个谈话记录送给分管出版工作的姚文元看。姚文元见这个谈话中提到了“投降派”问题,觉得这是一个向周恩来、邓小平进攻的好机会,便于看到毛泽东谈话稿的当天,提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毛泽东关于评论《水浒》的谈话,“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中国无产阶级、贫下中农和一切革命群众在现在和将来、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把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坚持下去,都有重大的、深刻的意义”;“应当发挥这部‘反面教材’的作用。”姚文元建议把毛泽东关于评《水浒》的谈话印发政治局全体同志。8月15日当天,姚文元便把他写的信送到毛泽东处。毛泽东批准把他关于评《水浒》的谈话印发政治局成员。由此,“四人帮”搞起了评《水浒》运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5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与医护人员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评《水浒》运动搞起来之后,除了“四人帮”及他们在各地的亲信骨干到处去宣讲之外,各地干部群众的反映是冷淡的。毛泽东很快就感觉到了这一情况。他打算,寻找机会,结束这个没有意义的运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巧,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会议上发生了一件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本来,1975年9月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召开的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是邓小平在周恩来的支持下发起的,目的是把全国农业生产搞上去。江青等人也出席了这次会议。她在大寨的群众大会上,多次打断邓小平的讲话,大谈评《水浒》问题。她说:评《水浒》不单纯是文艺评论和历史评论,它是对当代有意义的大事。《水浒》的要害是排斥晁盖,“搞投降”,“宋江收罗了一帮子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占据了重要岗位。”“批《水浒》就是要大家都知道我们党内有投降派。”9月12日,她在大寨群众大会上讲话,强调评《水浒》“要联系实际”。“看看宋江如何排斥晁盖,架空晁盖。”9月17日,江青在大寨召集北影、长影、新影、新华社、人民日报、法家著作注释组、两校写作班子(即北大、清华两校写作班子——笔者注)等共100余人谈话。谈话中,江青特意强调:“评《水浒》就是有所指的。宋江架空晁盖。现在有没有人架空主席呀?我看是有的。”“33条语录(指张春桥、姚文元等人搞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语录33条——笔者注)政治局一遍也没有学完。”“他们反对学理论,反对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党内有温和派、有左派,左派领袖就是鄙人。”学大寨会议结束前,江青找到邓小平,要求在大会上放她的讲话录音,邓小平没有表态。江青又找到当时分管农业的副总理华国锋,要求会后在全党印发她的讲稿。华国锋也没有表态。之后,华国锋把这一情况向邓小平做了汇报。会后回到北京,邓小平在9月24日陪同毛泽东会见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后,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谈到了江青在大寨会议上的讲话和江青的要求。毛泽东气愤地说:“放屁!文不对题。那里是学农业,她搞批《水浒》。这个人不懂事,没有多少人信她的。”不久,华国锋在一次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也向毛泽东汇报了江青在大寨的表现和要求,并请示毛泽东如何对待江青的意见。毛泽东对华国锋说了他对邓小平所说的同样的意见。最后毛泽东指示华国锋:对江青的讲话,“稿子不要发,录音不要放,讲话不要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开展对《水浒》的评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与邓小平、华国锋的这两次谈话,已经向中央政治局明确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评《水浒》运动就此罢休,现在还是要支持邓小平抓整顿工作。毛泽东同邓小平、华国锋的谈话内容在政治局一传达,大家都明白,评《水浒》应该告一段落了。于是,评《水浒》运动立即在全国降温,连“四人帮”也从此不再提评《水浒》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评《水浒》的中止,实际上等于表明了毛泽东对邓小平领导整顿的继续支持。这保证了1975年国民经济下半年计划的顺利实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远新的出现改变了毛泽东对邓小平的看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远新是毛泽民的儿子。由于毛泽民是在新疆牺牲的,当1975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办庆祝建区20周年的活动时,特意请已任辽宁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沈阳军区政委的毛远新去新疆参加庆祝活动。9月27日,毛远新从辽宁赴新疆的途中路过北京,去见毛泽东。毛泽东见到毛远新,想起了毛泽民,对毛远新倍感亲切。毛泽东认为,毛远新在“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参加造反,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受了锻炼”,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发展起来的干部,在“政治”上会是很“成熟”的。毛泽东在与毛远新的谈话中果然感到,毛远新“成熟”了。他有地方工作“经验”,谈话中对“政治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因此,毛泽东对此很高兴。他打算把毛远新留在北京,留在自己身边,当他与政治局之间的联络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但是,由于毛远新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发达”起来的,因此,他与邓小平在政治上格格不入,对邓小平领导的整顿也“看不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与毛远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5年9月27日,毛远新在北京去见毛泽东时,毛泽东与他进行了长谈,向他了解辽宁的情况。那时,由于邓小平领导的整顿,部分地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十分关心中央和社会上的人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因此,毛泽东在向毛远新了解辽宁的情况的同时,还向毛远新了解中央和社会上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毛远新向毛泽东汇报说:“自己感到社会上有股风,就是对文化大革命怎么看,是肯定还是否定,成绩是七个指头还是错误是七个指头,有分歧。”毛泽东问:社会上有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风吗?毛远新回答说:有,在72年批极“左”时就有,现在这股风似乎比72年批极“左”还凶些。毛泽东问:这股风来自哪里?毛远新回答说:我认为来自中央。我很注意小平同志的讲话,我感到一个问题,他很少讲文化大革命的成绩,很少提批判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我担心中央,怕出反复。毛泽东问:你担心中央出反复?毛远新回答说:75年国务院开务虚会,辽宁省有两个人参加,他们把讲话稿带回去,我看了,觉得国务院几个副总理讲话有些问题。特别是中央75年4号文件(指《中共中央批转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的通知》,此件经过毛泽东圈阅同意后下发——笔者注)发下去以后,群众反映很多。有人找我说,形势刚好,社员积极性也起来了,看了4号文件不理解,有情绪,还问主席知道不知道。毛远新的话使毛泽东陷入了深思。他认为毛远新的话是客观真实的。毛远新工作在基层,了解实际情况,了解群众情绪,而且毛远新与邓小平没有任何历史恩怨关系,对邓小平没有个人成见,因此,他说的话,是对的。毛泽东听信了毛远新的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对邓小平的不满通过对两封信的处理表现出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毛泽东听信了毛远新的话,对邓小平日益产生不满。这种不满,通过他处理两封信表现了出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原来,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冰在工作中与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迟群、党委副书记谢敬宜发生了矛盾。刘冰是老干部,而迟群、谢敬宜是通过参加“文化大革命”起家的。刘冰对迟群、谢敬宜在清华大学搞的“左”的那一套做法十分不满,对迟、谢二人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也看不惯。久而久之,产生了矛盾。这些矛盾发展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于是,刘冰直接向毛泽东写信,反映迟、谢二人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中存在的问题。由于迟群是“四人帮”的亲信,谢敬宜是毛泽东直接从身边派出去参加“文化大革命”的,二人都是有特殊背景的人物,所以,刘冰把写给毛泽东的反映二人问题的信,通过邓小平转给毛泽东。邓小平收到刘冰的信后,认为刘冰说得有道理,就把他的信转给毛泽东了。刘冰共给毛泽东写了两封信,都是通过邓小平转的。第一封信是1975年8月间写的,毛泽东看了刘冰的这封信,心中不悦,但没有说什么,指着放文件的柜子对秘书说:“先放着。”刘冰没有得到回音,就又在10月间给毛泽东写了第二封信,这封信也是通过邓小平转的。毛泽东看了刘冰的第二封信,又把刘冰的第一封信找出来重新看了一遍。他对刘冰更加不满,并由对刘冰的不满转而对邓小平不满。他对邓小平不满,出于两条,一条是邓小平转了刘冰的信,另一条是刘冰的信中有对“文化大革命”不满的情绪。他认为,刘冰是代表对“文化大革命”不满意的那些人的意见的,而邓小平转刘冰的信,就是表明他也是对“文化大革命”不满的。联系毛远新对他说的话,他认定邓小平确实是那些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人们在中央内部的代表。10月19日,毛泽东在会见外宾后,把陪同会见的李先念、汪东兴留下谈话,直接表示了对邓小平的不满。他说:“现在有一股风,说我批了江青。批是批了,但江青不觉悟。清华大学刘冰等人来信告迟群和小谢。我看信的动机不纯,想打倒迟群和小谢。他们信中的矛头是对着我的。迟群是反革命吗?有错误,批评是要批评的。批评就要打倒,一棍子打死?小谢是带三万工人进清华大学的。迟群我还不认识哩。”毛泽东接着针对邓小平说,“我在北京,写信为什么不直接写给我,还要经小平转。你们告诉小平注意,不要上当。小平偏袒刘冰。你们六人(小平、先念、东兴、吴德、小谢、迟群)先开会研究处理。此两封信(指刘冰等同年8月和10月的两次来信)印发中央政治局在京各同志。清华大学可以辩论,出大字报。”(1975年10月19日毛泽东同李先念、汪东兴的谈话记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5年,毛泽东在北京留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随后,李先念、汪东兴把毛泽东19日谈话的内容向邓小平做了传达。邓小平敏锐地预感到,他与毛泽东在对待“文化大革命”问题上的分歧已经不可避免,毛泽东对自己已经有了成见,他将面临一场新的政治风暴,而这场政治风暴,对自己是不利的。但邓小平通过这些年的实际生活,已经形成了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固定认识,他对这种认识是不会改变的,是要坚持到底的。为了坚持自己的认识,他不怕失去任何东西,正如他自己说的:不怕第二次被打倒。他毅然决定,把毛泽东19日的谈话,传达给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由政治局去讨论。23日,邓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传达了毛泽东19日的谈话,并决定,按毛泽东的意见,召开清华大学党委扩大会议传达讨论。27日,邓小平、李先念、吴德、汪东兴联名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传达时,其中主席对小平、江青同志批评的内容,建议不传达。”毛泽东批示:“同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决定,让毛远新在小范围“帮助”邓小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月2日,毛远新在又一次向毛泽东汇报时谈到,邓小平从不谈“文化大革命”,实际上是对“文化大革命”不满意,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的路线不对。毛泽东听后,决心把他和邓小平之间的分歧挑开,让毛远新出面“帮助”邓小平。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对毛远新讲:“有两种态度,一是对文化大革命不满意,二是要算账,算文化大革命的账。”毛泽东又一次谈到刘冰的来信说:“他们信中的矛头是对着我的。”“你们告诉小平注意,不要上当,小平偏袒刘冰。”“清华所涉及的问题不是孤立的,是当前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毛泽东还对毛远新说,“你找小平、东兴、锡联谈一下,把你的意见全讲,开门见山,不要吞吞吐吐。你要帮助他(指邓小平——笔者注)提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的这次谈话,明显比上次严厉。毛泽东说刘冰等人的来信是对着他的。在当时,反对毛泽东,是个重大政治问题。毛泽东还说,这是当前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在当时,把事情上升到路线问题,就意味着要搞一场大运动。而且,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批评,语气也是十分重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月2日上午毛泽东同毛远新谈的话,当天下午,毛远新就按照毛泽东的意见,把邓小平、汪东兴、陈锡联召集到一起开会,“帮助”邓小平。毛远新倒是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开门见山,一开始就以很大的、居高临下的口气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这段时间的路线不正确,在各方面都有复辟现象,是否定“文化大革命”。邓小平一开始坐在那里默默地听着,他抽着烟,并不讲话。当毛远新再一次重复地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三个多月的路线不对时,邓小平把烟在烟缸中熄掉,沉稳而又坚决地反驳说:按你的描述,中央整个是执行了修正主义路线,而且是在所有领域都没有执行主席的路线,这个话不好说。我主持中央工作三个多月是什么路线,全国的形势是好一点还是坏一点,实践可以证明。(1975年11月2日毛远新笔记)邓小平接着说,把生产搞上去,安定团结,是主席的指示,执行这个指示是对的。毛远新见说服不了邓小平,而在场的汪东兴、陈锡联只说些无关紧要的话,会没法再开下去了,也就结束了会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最后十年的住所:游泳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天,也就是11月3日,毛远新向毛泽东汇报了他与邓小平、汪东兴、陈锡联开会的情况,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这种态度,是有所预料的,他对毛远新说:“你没有精神准备,他也没有料到,顶了起来。你有理,顺着不好,顶了他,这就叫帮助。”邓小平“要有个转弯”。(11月3日毛远新笔记)当毛远新问下一步怎么办时,毛泽东说:再开会,“帮助”邓小平,扩大一点人,让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张春桥也参加,你们八个人先讨论,不怕吵,吵也不要紧,然后政治局再讨论。毛泽东还对八人会议定了讨论范围和调子,他说:讨论限于文化大革命问题,做个决议。文化大革命是干什么的?是阶级斗争嘛。对文化大革命,总的看法:基本正确,有所不足。现在要研究的是在有所不足方面。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错误。你们八个人先讨论,一次开不好,两次,三次,不要着急。毛泽东此时的用意,是帮助邓小平转弯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远新第二天,即11月4日,就召集八人开会。会上,毛远新传达了毛泽东的谈话后首先发言。他从对毛泽东谈话的理解,说到邓小平的“问题”,他指责邓小平否定“文化大革命”。接着,毛远新让参加会议的其他人发言。这些人中,除了张春桥外,大多数人的发言根本不涉及争论的焦点问题,即肯定还是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问题,而邓小平更是不谈“文化大革命”,他只是强调现在搞生产、实现安定团结是正确的。毛远新见在这个问题上很少有人响应他的话,会议开不下去了,便停止了开会,由他去向毛泽东汇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月4日晚,毛远新向毛泽东汇报了八人会议情况。毛泽东特别注意到,参加会议的其他人也不涉及“文化大革命”问题,邓小平更不承认“文化大革命”正确。他对此十分不满。当毛远新汇报到邓小平坚持说要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实现安定团结时,毛泽东说:“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毛远新汇报道:汪东兴说:主席是让路线上团结,不是一批就打倒。毛泽东说:对。对邓小平不是打倒,而是让他改正错误,团结起来,搞好工作。我批江青也是这样。当毛远新请示下一步怎么办时,毛泽东说:会议还要开,要逐步扩大几个人,开会就是帮助邓小平及大家,互相帮助,搞好团结,搞好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5年,毛泽东在书房同邓小平及工作人员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此时还是希望邓小平能承认“文化大革命”正确,在认识上和他保持一致,这样,既可肯定“文化大革命”,又能发挥邓小平的才干,让他继续领导国务院工作,把经济搞上去。因此,他不采取开政治局会议的办法,而是采取指定几个人开会,以及逐步扩大几个人开会的办法,“帮助”邓小平。毛泽东还考虑到,开政治局会议,江青等人会借机做文章,那样的话,在政治局会议上就会发生争吵,对邓小平也不利,因此他指示毛远新,扩大的“帮助”邓小平的会议,不要江青参加,会议的情况也不要告诉江青,“对江青,什么也不要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远新马上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又扩大了几个人来参加“帮助”邓小平的会议。但是,开会时,邓小平一直和毛远新说不到一起,他坚决不承认“文化大革命”对,只是说自己主持中央工作时,在一些具体工作中有缺点和错误,但在路线上没有错,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的,把生产搞上去没有错,安定团结没有错。邓小平还表示,自己愿意写书面检查。会后,邓小平写出书面检查,交给毛远新转给毛泽东。但邓小平的书面检查,也只检讨具体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不谈“文化大革命”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决定把邓小平的问题拿到政治局会议上去解决,但没有收到预想效果。毛泽东要求邓小平主持政治局会议,以形成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文件,被邓小平婉言拒绝,他决定发起一场“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扩大”的“帮助”邓小平的会议之后,毛远新向毛泽东汇报会议情况时谈到,邓小平不谈“文化大革命”,只检讨具体工作上的问题,并交上了邓小平的书面检查。毛泽东听了毛远新的汇报,又听工作人员读了邓小平的书面检查,很不高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一次,毛泽东同毛远新说了很多话,他重复前几天说过的话:文化大革命是干什么的,是阶级斗争嘛。现在有人就是要算账,算文化大革命的账。毛泽东还再次谈到他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说:对文化大革命,总的看法:基本正确,有所不足。现在要研究的是在有所不足方面。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错误,看法不见得一致。文化大革命犯了两个错误,(1)打倒一切,(2)全面内战。打倒一切其中一部分打对了,如刘、林集团。一部分打错了,如许多老同志,这些人也有错误,批一下也可以。(我们)无战争经验已经10多年了,全面内战,抢了枪,大多数是发的,打一下,也是个锻炼。邓小平这个人是不抓阶级斗争的,历来不提这个纲。还是“白猫、黑猫”啊,不管是帝国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这次同毛远新的谈话中特意谈到了如何看待邓小平问题的性质,他说:对邓小平批还是要批的,但不应一棍子打死,邓小平“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引导得好,可以不走到对抗方面去”。很明显,毛泽东的这些话,都是针对邓小平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毛远新问道:对邓小平要求解除他担负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之责任如何处理时,毛泽东思考了一下,说:“小平工作问题以后再议。我意可以减少工作,但不脱离工作,即不应一棍子打死。”毛泽东的这个话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同意邓小平不再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了,这也意味着不让邓小平接周恩来的班任国务院总理了,但对他的现任职务暂时不动,同时继续批评他,“帮助”他“提高认识”,等待他转过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时毛泽东对邓小平还是手下留情的。他指示毛远新,要把问题拿到政治局会议上去解决,政治局会议由邓小平主持。但是,这次政治局会议也没有达到毛泽东的期望。会上,大多数人不发言,邓小平本人仍同以往的态度。邓小平表示,还可以再写一篇书面检查。邓小平写出的这份书面检查,也仍然同上次的差不多。毛泽东听毛远新汇报了政治局会议情况,又听工作人员读了邓小平的第二次书面检查,对邓小平十分不满。他决定,发动一场“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同时决定,在发动这场运动之前,开一次“打招呼”会议,向那些对“文化大革命”有抵触、有“右倾翻案”问题的领导干部“打招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做出开“打招呼”会议的决定,是因为他吸取了“文化大革命”发动前没有向广大干部“打招呼”以致许多领导干部被打倒的教训。他做出这个决定后,亲笔写了一个“关于打招呼问题”的批语,他写道:“过去(指“文化大革命”发动前——笔者注)只有河南同百分之八十的县委书记打了招呼,所以没有受冲击。在多数人身上复杂一点。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遑论魏晋。要估计这种情况。一些老同志打了招呼,如周荣鑫、李昌、胡耀邦、胡(指胡乔木——笔者注)、刘冰、李井泉等几十人也要打招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主席堆满书的大床一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开始,毛泽东还是想把事情限制在一定范围。他提出:在开“打招呼”会议之前,让邓小平主持开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次政治局会议要形成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文件。毛远新向邓小平转达了毛泽东的意见,邓小平接过毛泽东的话婉言拒绝说: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遑论魏晋,由我主持开这样的会不适宜。毛远新向毛泽东汇报了邓小平说的这些话,毛泽东当然很不高兴。毛泽东决定,“打招呼”会议扩大范围,让一百多人都来参加“打招呼”会议。他让邓小平拟一个参加“打招呼”会议的人员名单,并且让邓小平主持“打招呼”会议。这两件事,都是邓小平不愿意做的。拟定参加“打招呼”会议的人员名单,实际上是让邓小平认定哪些人有“右倾翻案”问题;主持“打招呼”会议,实际上是让邓小平主持解决自己“问题”的会议,但在当时邓小平已经婉言拒绝让他主持政治局会议形成肯定“文化大革命”的文件的情况下,他对这两件事不好再推辞,不得不同意做这两件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月21日,邓小平给毛泽东写了一个报告,由毛远新转交给毛泽东。报告说:“遵照主席指示,向一些同志打个招呼,免犯错误。现拟了一个一百三十六人的名单,并拟了一个打招呼的谈话要点,都是由政治局会议讨论修改了的。现送上,请审阅批示。打招呼的方法是,把大家召集到一块谈,政治局同志都出席。政治局商量,准备把谈话要点发给各大军区司令员和政委以及省市委第一书记,也给他们打个招呼。此点也请主席批准。”邓小平还在这个报告的后面附上了“打招呼”谈话要点。这个要点中,按毛泽东的意见提到:毛主席对刘冰等人的来信很重视,认为这是当前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是一股右倾翻案风。毛泽东听工作人员读了邓小平的报告和谈话要点后,在邓小平的报告上批道:“很好。但不仅只是老同志,要有中年、青年各一人同听同议,如此次十七人会议那样。即也要对青年人打招呼,否则青年人也会犯错误。请政治局再议一次,或者分两次开,或者先分后合。”毛泽东的这个批示,由邓小平在政治局会议上做了传达。毛泽东写完这个批示的第三天,又考虑到,有青年人参加(即让造反派参加——笔者注)“打招呼”会议,不太合适,这些人参加会议,就会对其他人大批特批,反而会把事情搞复杂了。于是,毛泽东写信给邓小平说:“还是先给老同志打招呼,青年问题暂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月24日,中央开“打招呼”会议。邓小平主持了“打招呼”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了“打招呼”的《讲话要点》,余下他再不说什么话。参加“打招呼”会议的人大多数不表态,少数表态的人,也只说些无关紧要的话。这种情况,与前些日子中央开的几次会一样,没有出现毛泽东所期待的结果,毛泽东肯定不会满意。由此,邓小平预感到,一场大的政治风暴即将来临。因此,邓小平的这次会上表情严肃、坚毅,一句话也不说。参加会议的王震对他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要多保重。”邓小平听了,也只是点了点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果然如同邓小平所预料的,毛泽东对“打招呼”会议的结果十分不满意。他决心在全国范围发动一场“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1975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在全国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文件,一场政治运动又在中国大地上开展起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周恩来逝世,毛泽东十分悲痛,二人友谊之深,由此可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当“四人帮”跃跃欲试,想尽快把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推向全国时,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全国广大干部和群众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早在周恩来逝世前一个月,就指示中央办公厅,要用最好的医生和最好的医疗办法,全力抢救周恩来,并把治疗情况和病情随时报告给他。在周恩来逝世的前几天,毛泽东已经连续接到有关治疗和抢救周恩来的报告。报告说:周恩来的病情已无法控制和挽救。自己也身患重病的毛泽东是躺在病床上听到这个报告的,当时他面露十分难过的表情,从工作人员手中要过报告,默默地读着,一句话也没有说。1976年1月7日和8日,周恩来病情恶化,医疗组全力抢救。这两天,毛泽东一直没有睡觉,他在关注着抢救周恩来的情况。8日上午,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向通宵未眠的毛泽东报告了周恩来逝世的消息。毛泽东听后,沉默很久,微微点头表示知道了。当天下午,中央政治局送来《讣告》清样,由工作人员读给毛泽东听。毛泽东听后,慢慢闭上眼睛,两行泪水从眼里流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4年5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中南海,这是两位伟人的最后一张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时,毛泽东已经无力行动了。他不能参加周恩来的追悼大会了。1月14日,在召开周恩来追悼大会的前一天,中央送来了周恩来的悼词稿,由工作人员念给毛泽东听。毛泽东听悼词稿时,再也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失声痛哭。这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是极少见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对周恩来的逝世,感到十分悲痛,二人几十年的友谊和深厚感情,由此可见。自从周恩来逝世后,毛泽东的情绪一直很低沉,不愿意讲话,每天拼命地读书、看文件,以此来排泄自己内心的悲伤。从此,毛泽东的身体更不好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没有把权力交给“四人帮”,他还是要保邓小平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周恩来逝世后,毛泽东集中了几天时间,考虑由谁来接周恩来的班的问题。“九一三”事件后,中央日常工作是由国务院总理主持的。此后,由国务院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就成了中央工作的惯例。现在,由谁来接周恩来的班,非同小可。实际上,接周恩来的班当总理的人,就意味着要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且最后极有可能接毛泽东的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时,由于毛泽东与邓小平在对待“文化大革命”问题上发生重大分歧,毛泽东已经对邓小平不信任了,不准备让邓小平来接周恩来的班了。到1976年初,邓小平实际上已经处于闲置状态。除了邓小平之外,还有谁能接周恩来的班?对此,毛泽东进行了认真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周恩来生病时,“四人帮”就打算推出张春桥来当总理,并且进行过密谋。对于他们密谋的情况,中央专案组在1980年提审张春桥时,他说漏了嘴。审讯组审讯张春桥时,先从风庆轮的问题谈起,谈得很平和,很随意,忽然,平和地问张春桥:“你们准备在搞了周总理、邓小平以后,由谁来当第一副总理并在以后接替周总理呢?”张春桥吞吞吐吐地说:“他们(指江青、姚文元、王洪文——笔者注)的意思是要我……。”张春桥一下子说漏了嘴,感到不对,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说话了。(史料见汪文风:《从“童怀周”到审江青》80页)很明显,那个时候,“四人帮”就打算让张春桥当总理。正在毛泽东考虑安排由谁来接周恩来的职务的时候,“四人帮”便加紧活动了。江青通过毛远新,多次向毛泽东提议,由张春桥来当总理。毛泽东没有表态。他不打算把权力交给“四人帮”。毛泽东的考虑主要是:“四人帮”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没有威信,而且确实存在着搞帮派的问题。对此,毛泽东在1975年5月3日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就尖锐地指出来了。当时,毛泽东表示:对“四人帮”的问题,上半年解决不了,下半年解决,今年解决不了,明年解决,总之,一定要解决。但他对“四人帮”维护“文化大革命”的成果,还是赞赏的。因为他自己认为,搞“文化大革命”是他一生中干的两件大事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四人帮”之外,毛泽东选谁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把目光放在了华国锋的身上。毛泽东对华国锋很熟悉。华国锋长期在他的老家湖南省工作。过去,毛泽东每次回老家,在听地方领导人汇报工作时,大都能与华国锋见面。他对华国锋的印象很好。早在“九一三”事件发生之前,毛泽东就在南巡途中对一些地方领导人说,要选一些年轻干部当接班人。在当时毛泽东点到的几个年轻干部中,有华国锋一个。“九一三”事件之后,毛泽东一直对已经调到中央来工作的华国锋十分赏识,认为他“厚重少文”,类似于汉刘邦手下的周勃。因此,毛泽东决定,选华国锋来接周恩来的班。当时,有人向毛泽东反映说:华国锋水平低。毛泽东说:“我就选这个水平低的。”(1976年10月13日汪东兴在中共中央打招呼会议西北组会议上的讲话记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选华国锋接周恩来的班,还有一个考虑,就是他听话。此时,毛泽东要肯定“文化大革命”,继续反击右倾翻案风,对此,华国锋是会认真执行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1月21日,毛泽东提议,经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确定了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2月2日,中央正式发出《通知》(中共中央1976年1号文件)。华国锋上任后,果然继续贯彻了毛泽东关于维护“文化大革命”“成果”、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意见。虽然如此,但华国锋在本质上毕竟与“四人帮”不同。他在贯彻反击右倾翻案风时,讲话是慎重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2月,毛泽东与华国锋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毛泽东选取华国锋当周恩来的接班人,是动了脑筋的。毛泽东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华国锋不是“四人帮”的人,跟“四人帮”在本质上不一样。显然,毛泽东已经下了决心:不把权力交给“四人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4月5日,天安门广场上爆发了以悼念周恩来、支持邓小平、反对“四人帮”为主题的伟大群众运动(史称“四五运动”)。这个运动受到了“四人帮”的仇恨。他们操纵政治局,把“四五运动”说成是反革命事件,并且要毛远新把他们定的意见报告给毛泽东。毛泽东听了毛远新的报告后,轻信了他们对天安门运动的定性,同意了他们的定性。“四人帮”借此机会,动用武力把“四五运动”镇压下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虽然错定了“四五运动”的性质,但他并不想把邓小平一棍子打死。当时“四人帮”加上受到他们鼓动的一些政治局成员,通过毛远新向毛泽东提出了这样一个意见:开除邓小平的党籍,在全国开展批邓运动。毛泽东经过慎重考虑,没有同意他们的意见。他决定,对邓小平要保留党籍,以观后效。至于批邓,毛泽东也认为属于思想上的批判问题,是党内矛盾,不能批得过分。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还考虑到了“四人帮”的毒辣,顾虑到了邓小平的人身安全。为了保护邓小平,他特意把叶剑英、汪东兴叫到自己的病床前,指示他们,对邓小平要保护,不要使他落入“四人帮”手中。在毛泽东的亲自关怀下,由叶剑英、汪东兴秘密安排,邓小平住进了东交民巷一处宅院里。不久,邓小平在那里生了病,毛泽东听到汇报后,派出最好的医生,去给邓小平治疗。由于毛泽东的保护,保证了邓小平的生命安全和一段时间的平静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唐山地震牵动着毛泽东的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自从周恩来逝世后,毛泽东的身体越来越差。他的心情一直处于沉闷状态,脸上几乎没有任何笑容。他还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过:“哪有不死的人呢?死神面前一律平等,毛泽东岂能例外?‘万寿无疆’,天大的唯心主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到1976年夏季之后,毛泽东开始喜欢回忆往事了。他在与身边工作人员的接触中,常常在不经意间谈起往事。虽然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发音不清,但一回忆起往事,脸上总是浮现出光彩,讲的话也多了。他经常谈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的事情,愿意看这方面内容的电影。他还经常讲青年时求学、革命的事,讲起他与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相处的日子。他还经常让工作人员把他的一些旧照片找出来反复地看。其中,他1942年在延安给120师干部作报告的照片和他骑马转战陕北的照片,他最爱看。一次放电影时,毛泽东看到人民解放军整队进入刚刚攻克的某城市,受到市民热烈欢迎的画面时,感情激动,不禁失声大哭。(史料见《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在重病期间,仍然十分关心唐山地区的救灾工作。这是他看过的部分有关文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发生大地震,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这时的毛泽东,大多数时间是处于昏迷、半昏迷状态,靠鼻饲生活。但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唐山地震使这个100万人口的工业城市成为一片废墟,几十万人伤亡,北京、天津也进入紧急防震状态,这使毛泽东十分牵挂。由于毛泽东自从1975年以来视力就很不好,每次送来的文件,都由工作人员代读。唐山地震后,每天送来的地震情况材料,他都要亲自过目。当看到唐山地震造成极其惨重损失后,他哭了。他叫来秘书,亲自交待,要党中央、国务院紧急调集解放军部队、医疗队、工程技术人员,日夜兼程,赶赴唐山,抢险救灾。8月18日,他亲笔圈阅了中共中央《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一向主张人定胜天,但在他的晚年,有两个自然现象却使他深思良久。一次是1976年4月下旬,毛泽东从工作人员的读报中,得知不久前吉林省降落了一次大范围的陨石雨。陨石雨散落的范围约有五百多平方公里,其中有三块陨石的重量超过100公斤,最大的一块重量为1770公斤,超过现存世界上最大陨石的重量。毛泽东一听到这里,少有地从床上坐起来,让工作人员搀扶着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天际,陷入深思。一次就是唐山发生大地震时,毛泽东每次听完地震情况汇报时,都陷入深思。他为什么陷入深思?他自己没说,但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的一句话,很能反映他的想法。那一次,是工作人员在他从“游泳池”转到较安全的地方之前,几个护士怕地震使屋子上什么东西掉下来砸到毛泽东,便把一张大床单拉起来,罩在毛泽东躺着的病榻上面。昏迷中的毛泽东醒来后,看到这一情景,就问是怎么回事?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防止地震掉下来东西砸到他。毛泽东微笑了一下,对他们说,这样做,是防止不了天上掉下来东西砸下来的,那是自然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叶落归根”的愿望没能实现。他在生命的最后两天,还在读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的韶山,他对那里有深厚的感情。建国后,他虽然很少回韶山,但他留恋着那片土地,热爱着那里的人们,热爱着那里的一草一木。同任何进入晚年的老人一样,他也很想“叶落归根”,即去世后埋葬在家乡。1976年初,他向中央政治局提出了这样一个心愿:回到故乡韶山休养,就在那里终老一生。但是,中央政治局没有同意毛泽东的这一请求,原因有二,一是毛泽东在北京,重大事情请示毛泽东,比较方便。毛泽东如果到韶山休养,就不方便了。二是毛泽东的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好了,任何移动,都可能对他的生命造成威胁。当中央政治局把这一意见告诉毛泽东时,毛泽东长叹一声,沉默良久后,表示同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自知去日无多,但仍然坚持看书、听工作人员读文件。1976年9月7日,已经处于病危状态的毛泽东还要求看书、看文件。他要工作人员拿来一本书,但由于声音微弱,吐字不清,工作人员没听明白他是要哪一本书。毛泽东有些着急,用颤抖的手握着笔写下了一个“三”字,然后用手敲敲木制的床头。工作人员猜出他想看有关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书,便把这本书找来。毛泽东点点头,露出满意的神态。但毛泽东只看了几分钟的书,就又昏过去了。8日这天,毛泽东从昏迷中醒来,还要求看书、看文件。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看文件、看书11次,共2小时50分钟。“他是在抢救的情况下看文件看书的:上肢插着静脉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文件和书是由别人用手托着。”(《历史的真实》154页)毛泽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坚持看书的。他最后一次看文件,是8日下午4时37分。在病危中,毛泽东看文件、看书时间长达30分钟。这离他去世只有8个多小时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首都各界和全国各地代表到人民大会堂向毛泽东遗体告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他的一生,真是学习的一生,奋斗的一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现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瑞典群众9月17日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火炬游行和追悼会,沉痛哀悼毛泽东主席逝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9月11日,法国巴黎群众在街上游行,哀悼毛泽东主席逝世。标语牌上写着毛主席语录:“群众是真正的英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晚年,张玉凤一直伴其左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的晚年究竟有多少秘密还未公开?让我们听毛泽东身边最重要的女性之一——机要秘书张玉凤披露晚年毛泽东的生活真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0年,我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时,他老人家已是七十七岁高龄了。从1970年到1976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六年。当然,在这之前,与毛主席也有接触。我曾在毛主席乘坐的专列上工作,多次见过他。后来,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不够,就把我调去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晚年患了老年性白内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主席晚年身体不好,他的腿走路很困难。1971年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上汽车时,毛主席几次想踏着车门台阶上去,但就是上不去。后来还是我扶他上了汽车。他的腿困难到这种程度,令人惊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来,他的两只眼睛程度不同地得了老年性白内障。医生说,只有等到白内障长成熟的时候,才能动手术。在他双眼看不见外界期间,给他请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老师芦荻来帮忙。芦荻在毛主席身边呆了七八个月,等毛主席眼睛恢复光明后,芦荻就回到人民大学工作了。毛主席要看古典文学作品和其它古文书籍时,由芦荻念给他听。现代文和一些文件,由我为主席读。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毛主席就是这样来读书和办公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5年7月的一天,给毛主席做了白内障手术。那天天气很好,毛主席也难得睡了个好觉,一共睡了六个小时。下午四点钟他醒来时,我问主席,“你今天休息得怎么样?”主席说,“我休息得很好,睡了一大觉。”我接着说,“主席,既然您休息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把那件大事办了吧。”主席问,“什么事呀?”我说,“不是动白内障手术的事吗?你不是已经答应过的吗?”那段时间,只说要做个手术,但没确定哪一天做。我想,这天是个很好的时机,就动员主席做。参加值班的唐由之大夫也说,根据主席近几天的身体状况,可以实施手术。主席点头表示同意,并说“做!”于是,医生为主席量了血压,听了心脏,又测了脉搏,一切正常。就在游泳池的一间休息厅里进行了严格的消毒,做好了动手术的准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晚年会见外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眼睛复明激动得流了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时,有一个为毛主席治疗的医疗小组,负责人有周恩来、邓小平、汪东兴和王洪文。手术由广安门中医研究院和同仁医院的医生参加,由唐由之大夫主刀。当时大家都担心手术有没有把握。事后,我也问过唐医生有多大把握,他说他有百分之九十五点多的把握。白内障手术实际上也不算什么大手术,赤脚医生就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做过多少次。但现在是为毛主席做,就感到特别紧张和担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晚年毛泽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手术前听昆曲缓解紧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看到过有的护士在给毛主席打针时,手都直发抖,一连几次就是打不进去。在这种情况下,主席总是跟护士谈点别的事情,以消除她们的紧张情绪。等到手术准备工作做好后,毛主席也没有马上做。毛主席对做手术心里也很不安。他一生从未做过手术,一旦这次手术不成功,那还不如不做的好,虽然眼睛看不见东西,但别人看不出他的眼睛有什么毛病。他还想到,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丢下这个世界他放心不下。因此,他让我放了一段昆曲演员蔡瑶诜唱的岳飞《满江红》的录音。——“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陈词慷慨激昂,曲调催人奋进。毛主席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下,踩着昆曲的节拍走上手术台的。医生首先在他眼睛周围打了一针麻醉药。这个部位很敏感,也非常的疼。但第一针扎过后麻醉药不管用,主席说他眼睛还有感觉。于是又打了第二针麻醉药,他的眼睛才失去了感觉。这时,我就关掉了录放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手术时间不长,前后十五分钟,实际动手术时间只有八分钟。手术过后,周总理、邓小平、汪东兴、王洪文他们怕影响刚做完手术的主席,没有跟主席打招呼就走了。临走时,周总理对我说,毛主席的手术做得很成功,让我转告毛主席。我这样做了,并特意告诉毛主席说总理也是刚从医院里来的。主席听后就说:“谢谢他。”手术后,毛主席的情绪很稳定。一个星期后,医生给毛主席眼睛上的绷带拆了。毛主席的左眼终于能重新看到了他所熟悉的房间,看到了他所熟悉的身边工作人员的面孔,并一一叫出了我们的名字。这时,毛主席激动得流了泪,因为他一年多没有看到这个世界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会见外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全身是病 睡眠不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主席以前很注意锻炼身体,但晚年全身都是病时,他就没法锻炼了。只在累了的时候,把头来回扭一扭,活动一下脖颈。两臂舒展一下,练习“左右开弓”。他有心脏病、支气管炎、腿浮肿,等等。支气管炎主要与吸烟有关,后来在晚年大家动员他把烟戒了。他看书不再是伏案工作,而是散漫地躺在床上,靠在一个很高的枕头上。毛主席从来不喜欢戴眼镜,他看书总是用一个放大镜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会见外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手术后我们为他准备了三副眼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时间手里拿着放大镜是很累人的,后来我们给他换了一个轻一点的放大镜。但手术后我们为他准备了三副眼镜。考虑到他在床上看书的习惯,一会儿左躺,一会儿右侧,手术后,在医生的建议下,我们就给他做了特殊的眼镜,一副是没有左腿的眼镜,一副是没有右腿的眼镜,还有一副是供他坐在椅子上和沙发上看书时用的平常的眼镜。我们就不停地给主席换眼镜。当他左躺时,就给他戴没有左腿的眼镜,右侧时就给他戴没有右腿的眼镜。老年人本来睡得就少,而像毛主席这样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的人睡眠就更少,他经常在服过安眠药后仍长时间地不能入睡。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都有体会,对于他老人家来说,睡眠的确是一个大问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主席的最后一个生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5年12月26日这天,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个生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外边,照例是热热闹闹。大报、小报、广播、电视都在若明若暗地宣传着。每逢这一天,单位、家庭、个人都要在中午吃长寿面。这已是不成规矩的规矩,没有成文的信条。虽然,没有指示,没有文件,没有布置,但人们都已自觉与不自觉地进入了“祝寿”的氛围之中。这是“文化大革命”后形成的习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一天,也自然被友好邻邦、国际朋友记着。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特意派人送来了苹果,阿尔巴尼亚的霍查派专员送来了香蕉,越南、菲律宾也各送礼品。湖南家乡的人民送来包装精致的名副其实的长寿面,这种面一根的长度足有十米,是家乡人民取其“长寿”的“长”字,极力发挥,特意制作,把长长的寿面盘成一个长圆形,放在盒子里送来,家乡人还送来了礼花……礼物源源不断地送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然,这些祝寿的礼品,毛主席并不能都看上一眼。有的给主席送到面前,有的只是跟他说一声,有的根本不送上来,甚至连说也不说,因为太多了,不计其数,主席要是每件礼品都看上一眼,那会要花去他多少时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礼品只要送上来的,主席过目之后,一般都分给了工作人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你们拿回家里去,分着吃了吧,放在我这里,我吃不了,也是浪费。你们吃了好。”主席对小孟、小张这样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于是,长寿面、苹果、芒果大部分给了工作人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日成送的朝鲜大苹果,用竹制的圆形果篮装着,篮子的把上缀个红色缎条,上面有金日成亲笔用朝鲜文写的“祝毛泽东主席长寿”几个字。当小孟把这一篮子苹果拿到毛主席面前时,主席把盖打开,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他放在手里端详着。这么大的苹果,的确罕见,但牵动他情感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稀奇,而更多的成分却是因为它来自朝鲜这片不寻常的国土。在那里,在那儿的一个静静陵园里,他的儿子,他的长子永远睡去了。他对来自朝鲜的每条消息,甚至于每次谈起有关朝鲜的事情,都怀着一种异样的感情。金日成送来的苹果,又勾起了他对20多年前往事的回顾。但他又很快地从片刻的回忆之中转了过来:“这苹果,留下两个,其他你们分着吃了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几个姑娘一一跟主席碰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5年12月26日这一天,中南海毛泽东的家里,也显得比平时热闹些,平时总是静悄悄的深宅大院,这天,也能听到些欢声笑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天,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来了。她们平时很少来看望父亲,但每次过生日,那是一定要来的,她们都带来了对爸爸的祝福。这天,以前的护士长吴旭君、护士俞雅菊和李玲师的到来给毛泽东带来了喜悦,他那早就有些木然的脸上,一下子添了笑容,有了些生气。毛泽东今天没有长久地躺在床上,他自己提出去大厅里坐坐。他由小张、小孟搀扶着来到大厅里,坐在沙发上。小孟说:“今天是您的生日,按我们家乡的习惯,孩子要给老人磕头。”主席听了高兴地说:“你的意思是要给我磕头,我可不敢当,我承受不起噢!”小孟听了,很随便地说:“您都不敢当,还有谁敢当,我先给您磕。”说着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就跪在了主席面前,郑重其事地磕了三个头。主席也不时向前起身表示回敬。见小孟磕了头,吴旭君、李玲师、张玉凤也都先后去磕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看来,毛泽东这时是很高兴了。他说:“记得小时候,在我的家乡,母亲常常带着我去庙里烧香拜菩萨。那时,我比你们现在小多了,我很信神。一边给菩萨磕头,一边嘴里边念叨着要菩萨保佑。你们今天给我磕头,我不是成了神啦,你们也让我保佑吧!”“我们当然心里也想着让您保佑啦,只不过没说出声来。”张玉凤抢着说。“现在不是我保佑你们,而是你们保佑我噢!”听了主席的话,几个女孩都笑起来,还是张玉凤来得快:“咱们都互相保佑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天晚上,主席请这几个女孩在他这里吃饭。五个姑娘陪主席吃饭,有说有笑,吃得很开心。“这胖头鱼汤,今天味好香噢!”毛泽东边说,也用颤颤抖抖的手,又盛了一勺往嘴里送。小张看见主席很费力,赶紧接过主席的勺子,为他送进嘴里。主席并不为此而感到丝毫的难堪,这已是习以为常了。今天为了大家欢聚,毛泽东坚持自己夹菜,其实平日,一般都是由小张喂他吃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提议,咱们都举杯祝愿主席长命百岁。”吴旭君站起来举着杯说。几个姑娘都站起来举杯,小孟杯里是红葡萄酒,小张是茅台酒,小吴、小李是香槟酒。几个姑娘一一跟主席碰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谢谢你们,祝长命百岁比祝万寿无疆好,但能长命百岁也就不错了,有几个能百岁呢。”主席高兴地说。当姑娘们跟他碰杯的时候,他把头微微一点,并不把杯子举起来,只是用手把酒杯向前推一推,示意一下罢了。此时的毛泽东,已不能够稳稳地举起个小小的酒杯了,因为他的手抖得厉害。其实,医生曾判断他手抖的原因,是肾虚的表现,曾用补药,输液给他治疗过,有几次,还颇为见效。但毛泽东并不十分相信这些,他还是坚持着“医生的话只能信一半”,一贯反对吃补药,因此,没治几次,也就中断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夜幕低垂,毛泽东的卧室里,弥漫着温馨,华丽的荷花型壁灯泛着柔和的光,几个姑娘陪主席吃完了生日晚餐,休息片刻主席又躺在了床上。晚上十时正,征得主席的同意之后,警卫员为毛主席放起了礼花。这礼花是湖南家乡人们送来的礼物,他们几乎年年如此,送长寿面,送礼花。礼花是在离主席房间十几米处的窗外燃放的,五彩缤纷的花束升起了,又隐落下去,明亮耀眼的银星向天空奔腾着,仿佛永远跑进了浩瀚的宇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半躺在床上,透过宽大的玻璃窗,向外望着,这是特意为他生日放的礼花啊。多少次“五一”、“十一”在天安门城楼上,他和中共领导人,和外国友人,共赏着节日的焰火。那时,天安门广场的夜空,曾使他怎样的陶醉啊。今日的夜晚,在他的卧室里,与几个姑娘,几个身边的工作人员,欣赏着生日的礼花。他却没有出现过那样沉浸的片刻,他对此虽然没有反对,却也没有更大的兴趣,看看而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本文摘自《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来源:新华网、新民晚报、凤凰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