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月金秋,百果飘香,千种美景,万般风情。2024年10月13日,原西北农学院七四级六、七班的22名老同学及4个家属,在1974年11月毕业五十年后,再次回到位于杨凌的母校一一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寻梦。</p> <p class="ql-block">为了使活动有序进行,在9月26日,两班的10位同学组成筹备会,初步确定了记念活动的时间、集合地点、活动方式和内容等事宜。荣杰、素梅拿来珍藏美酒、挑选高档菜肴款待大家。会后合影留照,前排左起:文银菊、张生芳、<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素梅,俞国华。后排左起:柴岩、高相泉、刘维治、李荣杰、鲁伯江、孟令伦。分工:</span>素梅、生芳考察聚会地点,相泉联系租用大巴车,柴岩负责杨凌参观事宜,国华、素梅、柴岩、伯江分别联系两个班的榆林、延安参会同学。小编负责编发群告示。</p> <p class="ql-block">经荣杰、素梅进一步考察,以方便通行为要,把聚会地点确定在位于西安市未央区三桥新街的希尔顿欢朋酒店。该酒店毗邻秦阿房宫及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地铁1号线三桥站C口无缝衔接。酒店以其高性价比、优越的地理位置、时尚的装修风格以及贴心的服务,可以让同学们得到了一个舒适而豪华的住宿体验。</p> <p class="ql-block">按照约定的10月12号聚会报到时间,参会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22位同学与4位亲属</span>相继到来并入住酒店。同学有西安本市的,有延安榆林的,还有来自首都京城的,有从南方回省参会的。</p> <p class="ql-block">张建国(中)同学从北京来西安参会。</p> <p class="ql-block">陈旺尚与黄玉兰夫妇从南方回陕西参会。</p> <p class="ql-block">下午五时半开始聚餐,柴岩同学主持!</p> <p class="ql-block">李荣杰致欢迎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喜逢著名作家贺敬之的百岁华诞,李荣杰在致欢迎词后,激情背</span>诵了贺敬之的名作《回延安》,表达同学们回母校同样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荣杰、素梅拿出金茅酒和干红葡萄酒为同学们接风洗尘。</p> <p class="ql-block">甘醇美味,盖不住五十年的离愁别绪,欢言笑语,饱含着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p> <p class="ql-block">众同学共举杯、频相邀,三杯美酒唇边过,一树桃花脸上开,仿佛从饱经岁月苍桑的脸庞上又看到了当年的俊男靓女容貌,还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动人。</p> <p class="ql-block">彼此从陌生的面孔中寻找记忆中的姓名。这是李荣杰!</p> <p class="ql-block">李海明!</p> <p class="ql-block">马素梅!</p> <p class="ql-block">紫岩!</p> <p class="ql-block">杨桂芳(左)与刘艳!</p> <p class="ql-block">蔡国玲(左)与刘艳!</p> <p class="ql-block">马剑琴(左)与杨桂芳</p> <p class="ql-block">鲁伯江</p> <p class="ql-block">13日早餐后,同学们乘大巴车前往杨凌母校。</p> <p class="ql-block">上了杨凌五台山,心中感慨万万千。漫漫求学路,让人万分留恋;悠悠同学情,使人回味无穷。曾经的校园时光,见证了我们的共同成长;纯真的同学情谊,凝聚了生活的美好瞬间。我们来到了让我们魂牵梦萦的西北农学院。</p> <p class="ql-block">大门依旧在,只是朱颜改。昔日的母校已改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p> <p class="ql-block">进了大门,共同的第一目的地就是西北农学院三号教学楼。此楼原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旧址,曾被誉为“西北第一高”。这座教学楼不仅因其建筑结构和功能而著名,更因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视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西北农学院)的重要象征。它建立于1934年,见证了学校自诞生以来的整整90年历史。是当年毕业时同学们纷纷留照纪念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居住在学校家属区行动不便的高振虎同学(左二)及其家属(左三)也赶来参加在校区活动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高振虎感慨道:</p><p class="ql-block">岁月柒白头发,</p><p class="ql-block">驺纹爬上脸颊,</p><p class="ql-block">老同学老朋友,</p><p class="ql-block">竟是生面孔。</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台阶依旧,</p><p class="ql-block">教室在培栋梁。</p><p class="ql-block">宿舍楼不知何处去?</p><p class="ql-block">校园换了新颜!</p> <p class="ql-block">大家在三号教学楼前尽情留影。有两个班的合影,有六班、七班的分班合影,有各班男同学、女同学的分别合影。还有夫妇照,单人照。</p> <p class="ql-block">六班参会同学和家属合影。</p> <p class="ql-block">七班参会同学和家属合影。</p> <p class="ql-block">由于篇幅有限,仅将全体合影列名如下。前排左起:柴岩、鲁伯江、张志清、张生芳、杨桂芳、强新存(宗世新夫人)、马素梅、胡可(高相泉夫人、四班校友)、刘瑞华、文银菊、刘艳、孟聘莲(李世雄夫人)、高振虎。</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李荣杰、张建国、梁怀朗、郑虎荣、刘维治、胡光武、李海明、高相泉、宗世新、陈旺尚、黄玉兰、李世雄、孟令伦。</p> <p class="ql-block">会后,李新华、马素梅同学分别发来珍贵的1974年毕业时在三号教学楼前的全系合影和六、七班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为存念,将六班同学姓名按毕业照排列位置记载如后。</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蔡志海、霍抗美、杨桂芳、马剑琴、王兰英、黄玉兰、张生芳、文银菊、李新华、柴俊周。</p><p class="ql-block">中排左起:阎克文、柴岩、王德甫、刘清斌、吉秦文、傅明胜、鲁伯江、冯智亮、白世斌、方维金。</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汪祖友、李世雄、王志荣、刘启泉、秦长林、李继权、许志发、李海明、常培荣、陶相东、郝国让。</p> <p class="ql-block">七班同学姓名亦按毕业照排列位置记载如后。</p><p class="ql-block">第一排左起:呼改珍、马素梅、贺芳兰、陈慧、林红、俞国华、刘瑞华、蔡国玲。</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高振虎、孟令伦、王治德、胡光武、张建国、高相泉、宗世新、刘振国、张志清、高久英。</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左起:刘艳、刘金海、陈旺尚、郑虎荣、王玉山、刘维治、梁怀朗、贺万才、李荣杰、胡耘、杨志发。</p> <p class="ql-block">三号楼前留影后,进入楼内校史馆参观。看到了当年的院领导张益增军代表记载、院党委代书记白纪年及院革委会副主任刘敬修遗照。耳边响起刘副主任当年讲话中洪亮的“院内的五角枫…。”声音。</p> <p class="ql-block">院党委代书记白纪年。</p> <p class="ql-block">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校史中除了上述三位院领导和赵洪璋、周尧、李振声、王性炎几位知名的老牌教授外,1972年至1978年即工农兵学员在校学习期间的校史基本上是空白,甚为遗憾,这毕竟是一个存在过的历史事实。</p> <p class="ql-block">在校史馆看见曾经别在胸前引为自豪的校徽字样依然眼热心动。</p> <p class="ql-block">李新华同学将珍藏的校徽拍照发群,让我们找到了当年佩戴校徽行走在社会上的自豪感觉。</p> <p class="ql-block">参观罢校史馆,大家不再集体行动,有的去当年多次光顾的图书馆前留照。</p> <p class="ql-block">当年在图书馆前留照!</p> <p class="ql-block">有的在当年居住过的3号宿舍楼前留影。可能此楼非彼楼,但大体位置错不远。</p> <p class="ql-block">小编根据住宅入口方的编号“3”,认定这就是当年住过的三号楼,只是把外表重装而已。</p> <p class="ql-block">马素梅、杨桂芳、刘艳三位女同学找到了当年上课的四号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四号教学楼当年属于我们农学系上课的4129教室正好敞开着。</p> <p class="ql-block">室内虽然座椅更换了,但总体装饰模样未变,大家坐进去感受一番,心情五味杂陈,感慨不已。这里曾承载过我们的梦想,见证过我们的勤奋,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小编当年曾代表工农兵学员上讲台讲课,在这个教室这个讲台上给全系七个班讲了12节《水平梯田》课,第一节课有几十位院系领导和教授旁听,差点吓得尿了裤子。这次再站上讲台拍张照片作为留念。</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母校的林荫大道上,虽然行走迟缓,但心潮澎湃。这里是我们学习、成长的地方,也是我们这一代学员生命长河中最重的节点。母亲们孕育了我们的生命,母校的教育则保障了我们的生存。从这里出发,我们在加入农业科技队伍的同时,也进入了旱涝保收的公务员体制,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有了上膽养老人、下养育子孙的能力。让我们再次感谢母校,感恩西农。</p> <p class="ql-block">众同学离开母校时,又在大门口恋恋不舍地合影、拍照。</p> <p class="ql-block">离开五台山,在向南的大道两旁,原来熟知的农校、水校、植物研究所、土壤研究所、乌黑脏乱的火车站、实习农场、畜牧站早已改名换貌,无从辩认。杨凌,一个镇级行政区域扩展成副省级农业高科技示范区。目光四顾,到处是高楼林立,绿树成蔭,一派大都市景色,不由得抚掌称颂。</p> <p class="ql-block">恢弘大气、豪华装饰的建筑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中午,由居住在杨凌、曾任西北农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院长的柴岩同学做东,招待众同学品尝了杨凌的地方特色一一蘸水面。</p> <p class="ql-block">不亏是名小吃,汤香鲜,面筋道,大家吃的满嘴流香,满腹饱涨。</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去参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p> <p class="ql-block">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博览园占地面积200亩,总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包括逸夫科技馆、动物博物馆、昆虫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和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等5个专业博物馆,以及蝴蝶园、植物分类园、树木园及多种种质资源圃。这是我国首个博物馆群,具有较高的科研和科普价值。</p> <p class="ql-block">博览园内的各个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珍贵标本和文献资料。昆虫博物馆拥有120万号昆虫标本,55万份植物标本,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动物博物馆收藏了数十万号动物标本,其中富含农林专业特色的珍稀动物8000余件。土壤博物馆则展示了丰富的土壤类型和研究成果。植物博物馆拥有大量的植物标本,而农业历史博物馆则收藏了大量线装古籍,包括全国农林院校之冠的五万余册古籍。</p> <p class="ql-block">下午五时,从杨凌安全返回希尔顿酒店。晚餐自然是丰盛有加。文银菊赞助的一箱赖茅酒几乎清零。</p> <p class="ql-block">酒逢古稀同窗三杯多,话遇半世知己万句少。酒宴结束了,话匣子关不上,回到住房,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虽然半夜凌晨,聊天方兴未艾!大家心里清楚,这样相聚的机会越来越少了,索兴聊个痛快,谝个尽兴。</p> <p class="ql-block">没有不散的宴席。 14号早餐后,告辞的时刻到了,大家依依不舍,一一握手告别,互致祝福。</p> <p class="ql-block">会后,张建国同学深情赋诗:</p><p class="ql-block">《感恩毕业五十年》</p><p class="ql-block">重九重逢聚长安,</p><p class="ql-block">同乡同舍展欢颜。</p><p class="ql-block">毕业半世方相见,</p><p class="ql-block">久阔重逢共话谈。</p><p class="ql-block">老骥宛如一奋青,</p><p class="ql-block">青春容貌不须还。</p><p class="ql-block">今宵追忆当年事,</p><p class="ql-block">无限风光酒里间。</p><p class="ql-block"> 张建国</p><p class="ql-block"> 十月十五日晚</p> <p class="ql-block">刘艳同学在微信群发表感言:金秋十月,秋高气爽,让我们又一次欢聚在这美丽的季节。岁月如歌,五十年间记忆中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在时光的洗礼下依然闪烁着青春的光彩。我们畅谈往昔,分享彼此的故事,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校园。每一个笑声都承载着深厚的友谊,每一段回忆都让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仅重温了同窗友谊,更感受到岁月的珍贵与生命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他(她)们两位的诗作与感言,说出了本次参加聚会同学们的共同心声,代表了大家难以忘怀的期盼心情。</p><p class="ql-block">祝愿我们在五年后、十年后依然健在,再次团圆相聚。</p> <p class="ql-block">小编用美篇记载毕业五十周年再相聚的片断,留下美好记忆,定格瞬间回味,分享给老同学,让我们拥有共同的笑泪。祝老同学建康长寿,青春永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谢谢观看!欢迎指正。</p><p class="ql-block">鲁伯江 2024年10月 16 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