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10月16日,原本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是从60年前的今天开始,有几件改变中国人命运的重大事件都在这一天发生,让这个日子变得超乎寻常,值得我们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1964年10月16日</b></p>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它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核讹诈、核威胁,标志着中国国防和科学技术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br> 东方巨响,震惊世界。蘑菇云升腾的那一刻举国沸腾,无数人欢呼雀跃,无数人热泪流淌。彼时,电视还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纪录片《新闻简报》中看到了这激动人心的画面。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外虎狼环伺、暗流涌动。美国佬悍然发动侵朝战争,扬言要用原子弹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br> 弱国无外交,原子弹永远是谈判桌上最后的筹码。<br> 毛泽东主席说: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br> 尽管当时刚刚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消耗,国内的经济力量、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都十分落后,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毅然做出了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即使在后来的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和十年之乱中,在经济面临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依然是勒紧腰带,集中力量,形成拳头,奋战攻关。<br> 以两弹元勋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甘愿以身许国,挺进西北荒漠,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国之重器,就是国之底气。中国人从此挺直了腰杆。<br> 两年后,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枚带有核弹头的东风二号甲导弹从甘肃酒泉发射升空,实现了“让子弹飞”。如今,我们的东风快递已是全球速递,使命必达。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1991年10月16日</b></p> 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表彰这位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杰出科学家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献身精神。<br>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两弹一星”元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弹一星”先进群体</h3> 1996年7月30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进行了最后一次成功的地下核试验,并宣布自1996年7月30日起暂停核试验。有报道说,从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得爆炸,至1996年的32年间,中国进行了45次成功的核试验。而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说:中国实际上进行了46次的核试验,有一次因为降落伞没有打开而失败了。就是这一次失败的核试验,邓稼先受到了辐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03年10月16日</b></p> 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中华民族飞天第一人。<br> 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顺利完成各项预定任务后,返回舱于2003年10月16日返回内蒙古主着陆场。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是21世纪中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21年10月16日</b></p>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任务完成,中国空间站即将进入建造阶段。<br> 神十三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位航天员驻留6个月,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的新纪录。 <p class="ql-block">“两弹一星”——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60年来,成为一个让老百姓熟知的约定俗成、如雷贯耳并为之自豪的“尖端”科技名词,成为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特别是国防科技和国防现代化光辉伟业的代名词,是真正的大国重器。</p> 从导弹到原子弹、氢弹再到自主研发的核潜艇、核电站,从人造地球卫星到探月探火再到中国空间站,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嫦娥奔月、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天眼巡空……数十年来,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接力攀登、团结合作、协同攻关,一次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蘑菇云背后是无数人的艰苦付出,一代又一代人用青春用生命书写着中国国之重器的发展创新史,他们中有我敬仰的两弹元勋、老一代科学家,也有我的父辈、战友,同窗。 当年,由总后勤部牵头,与军事医学科学院、301医院派出相关专业的骨干人员组成核试验效应大队,奔赴罗布泊,代号XXX工程。 <p class="ql-block">原总后某科研单位张连璧副所长曾任效应大队大队长。有一天,张伯伯和队员们乘坐苏制嘎斯69吉普车外出。嘎斯69的后车厢是顺车辆方向的两排座,双门后开,俗称“大屁股69”。吉普车在戈壁滩盐壳构成的搓板路上颠簸前行,车上的人都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有人醒来,发现车门被颠开,张伯伯不见了。队员们一下子急了,赶忙调转车头向回寻找,直到走回几十公里,才发现张伯伯坐在沙地上动弹不得,他从车上被颠下来,腰椎骨折了。幸亏那天没刮沙尘暴,但张伯伯的腰从此直不起来了,落下一个绰号“罗锅”,那是战友们对他的尊称。</p> 院里参加过核试验的叔叔们有的才40岁,牙齿、头发就掉光了,还有的患上肿瘤。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首次核试验爆心</h3> <p class="ql-block">佳石是我中学时的同班同学,一位个子高高,皮肤比女孩子还白皙的帅哥。他在家中排行最小,当然是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宝贝疙瘩。然而他却是我们班参军的同学中走的最远、条件最艰苦的,部队就在中国著名核试验基地——新疆罗布泊。</p>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佳石在核基地无线通讯连当报务员。由于他天资聪明,文化基础好,又勤奋好学,肯于吃苦,加上从小生活在部队大院养成的良好素质,很快就成为副分队长。</p> <p class="ql-block">他曾受核基地委派,与战友一起带无线电台随中国科学院罗布泊考察队横穿罗布泊。</p> <p class="ql-block">罗布泊湖心昼夜温差极大,白天帐篷里温度40多度,周围所有物品的温度都比体温高,人在里面汗流如注,体力消耗极大。夜晚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盖棉被都冷。他和战友在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科学考察的通讯保障任务。</p> <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他们还主动做了大量辅助工作。</p><p class="ql-block">科考队员都是50岁上下的专家,佳石和战友刚刚20岁。科考队测量罗布泊湖底,两个年轻战士扛着测量杆在盐碱壳上奔走。科考队用最原始的文物级人工驱动钻机在罗布泊各关键部位打孔取样,他们就化身“电机”,无数圈地围着钻机跑。</p><p class="ql-block">科考队仅有一位炊事员,他们就帮助炊事员做一日三餐。</p> <p class="ql-block">科考工作结束时,队员们说从未见过这样高素质的战士,一致要求为他们请功。为此,佳石和战友荣获核基地颁发的个人三等功。</p> 我所在的合唱团女中音声部长是一位漂亮的姐姐,名猎美天涯。她音色美、音域宽,从女中音到女高音,横扫女生各声部。她具有优秀音乐素养,拉得一手好听的手风琴。猎美天涯姐姐还是摄影和写作的高手,编纂出版了《大漠岁月》系列丛书。这套书是她和新疆库尔勒“六站”战友们的回忆录。<br> <p class="ql-block">六站,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训练基地第六航区测量站。第二十训练基地即现在闻名遐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六站主要承担导弹飞行实验区的跟踪、观测、遥测、雷测并对导弹落点的弹片回收等项任务。从1958年组建起,数千名官兵在那遥远的边疆住地窝、喝苦水、冒风险,以“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豪情,追逐“拼命也要把导弹搞上去”的梦想,在大漠戈壁留下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也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和眷恋的情怀。</p> 猎美天涯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驻守荒漠多年,曾是当年六站唯一的女性工程师。她说,拉手风琴、写作和摄影都是在六站时自学的。写到此,我顿悟她名字的含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邱小姐”</h3> 1986年,“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提出想再去看一看天安门。望着长安街的车水马龙,他问道:“30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br>同样在这条街上,199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研制“两弹一星”功臣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br>怎么会忘记呢?两弹元勋的精神已经刻入中国人的DNA。 前几天,网上有一段获赞、支持和转发都超10万的短视频,作者老姜讲事。视频说,明明中、日、韩都是亚洲面孔,为什么美国大兵能在韩国大街上一眼分辨出中国人? 一位中国网友在韩国留学时,同学邀请他参观驻韩美军基地。排队入场时,韩国同学都顺利进去,但美国大兵却拦下他,要求出示护照。网友好奇的问是怎么看出他不是韩国人的?美国大兵说:就凭你排队时站姿和眼神最嚣张。韩国和日本人看到美军,唯唯诺诺,一般都不敢对视,但是中国人却总用一种挑衅的目光打量着我们,就像在看一种什么奇怪的动物。<div>还有英国网友说,当驻韩美军出现在大街上时,日韩人一般会远离,只有中国人会用蹩脚的英语上前打招呼,感觉他们从美军身边经过都下意识的在昂首挺胸,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div><div>一位美国网友说自己曾在驻日部队服役过两年,日本人很好分辨,他们眼神里会投来谄媚的目光,甚至还遇到很多鞠躬致谢的路人。但如果遇到中国人,他们大多是好奇的眼神,没有丝毫畏惧、尊敬。<br></div><div>其实不管在韩国还是日本的中国游客,都有一种他们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的自豪感。这是一个在军事基地上建国的国家体会不到的。更何况一个你爷爷曾被中国爷爷揍得抱头鼠窜的国家。那句投降不杀、优待俘虏的中文也应该刻进美军的基因里。<br></div> 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和普通人的不懈拼搏,让10月16日成为特殊而闪光日子,为世人铭记。 <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