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从上海出发 百年中国油画掠影》展

海上良友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3日星期日上午,我去了在延安西路的刘海粟美术馆,参观《从上海出发 百年中国油画掠影》展,这个有意义的画展10月15日结束,所以要抓紧时间去看看。</p><p class="ql-block">中国的西洋画最早可追溯到160年前(1864年)的上海徐家汇土山湾的孤儿院图画工场,是目前所知最早以学徒方式培养中国西洋画人才的重要场所。故称之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p><p class="ql-block">很多中国近现代画家都是从上海坐邮轮出发,去日本或欧洲学习西方绘画,学成回国后就成了美术教育的中坚力量,培养了大批有成就的学生也成了大师……</p><p class="ql-block">所以,这个“从上海出发 百年中国油画掠影”的画展,展现了中国油画的发展脉络,对我们学习油画水彩画有很大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刘海粟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中国西洋画之摇篮﹣﹣土山湾画馆</p><p class="ql-block">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美术工场图画间(习称土山湾画馆)创立于1864年(同治三年),是目前所知最早以学徒方式培养中国西洋画人才的重要场所。近百年间,有三百余名学生先后在此接受严格的西洋画训练,画馆的作品遍布中国及世界各地。上海的第一代西画家,如陆伯都、刘德斋、王安德、范殷儒等均从那里走出,他们也是中国近现代西画活动中的先行者。1942年,徐悲鸿在其《中国新艺术运动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评价说:"土山湾亦有可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p><p class="ql-block">土山湾画馆的创始者是西班牙籍耶稣会士范廷佐( Joannes Ferrer ),主要从事素描和雕塑教学,而油画则由意大利传教士马义谷教授。1856年范廷佐病逝,中国修士陆伯都作为范廷佐的第一任弟子全面接管工作,扩大了学校的经营规模,逐渐发展成由素描、油画、雕塑、彩绘玻璃、木工、印书馆、照相与影印凹版等十几个工场组成的工艺学校。</p> <p class="ql-block">西画初菁</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下半叶,徐汇上海天主教会开办土山湾孤儿院并内设"土山湾美术工场"(下设图画间,习称"土山湾画馆"),开设了近代中国最早的职业美术教育机构。画馆引进了西方现代美术教学体系,引进从素描、水彩画到油画的西方绘画技术,开创了中国的西洋美术教育之先河,培养了刘德斋、徐咏青、周湘、张充仁等一批西画人才。他们中不少人离开土山湾后又在出版、舞台布景、广告等产业以及西式美术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19世纪末,上海租界中的外国洋行已经广泛开展外国油画的展示、销售和拍卖业务,西文书店也大量销售西画颜料、技法书籍和图册,这为国人提供了一个直接了解和学习油画的窗口。</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上海引进外国技术举办的现代照相馆、剧场、游乐场都为国人提供了西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张聿光、谢之光等在此接触到了西画。现代出版业也提供了大量西洋美术的学习机会,1909年当时上海乃至中国最大的出版企业一﹣商务印书馆招收练习生,聘请德、日等国专家前来开展美术职业教育,颜文棵、李咏森等就从这里成长起来。商务印书馆图画部还开展月份牌绘画的专项教育◇邀请土山湾出身的徐咏青主持,培养出杭英、金梅生等一大批广告画名家。同样受过土山湾影响的周湘在举办了包括布景画传习所在内的多个美术教育机构,培养了丁悚、张眉莎、刘海粟等西画家。起家于照相馆布景画的张聿光则在四川北路青年会学堂培养出陈抱一、汪亚尘等西画家。1912年,上述西画先驱中的乌始光、刘海粟、丁悚、汪亚尘、陈抱一、张聿光等创办了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这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近代美术院校。</p><p class="ql-block">由于近代上海主要由现代工商业所驱动,西画在上海的发展也是带有鲜明的工商业文化属性。更为实用的素描、水彩、水粉在西画中的比例很高,土山湾生产的宗教题材油画也多用于国内外日常销售,油画并没有被看作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画种。对于西画的学习多采用临摹方式,缺少写生的训练,美术教育局限在技术层面而未深入到审美层面。不过,由于社会实用需求的推动,早期西画家们已经开始用各类西画媒介材料去绘制表现当时中国的题材和内容,而且通过新闻出版等媒体广泛传播,无疑开启了对外来文化的引进及其本土化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海上旧梦﹣﹣上海的月份牌绘画</p><p class="ql-block">近代著名报人郑逸梅说:"自欧风东渐,市贾注意于广告,于是有所谓月份牌者。每逢年尾岁首,藉以投赠其主顾。中为彩色画,货品之名附列其下,俾张诸壁间,以宏其广告效力。"月份牌最初是作为洋商们用于商业竞争、为满足本土消费者审美喜好推销商品的广告画手段,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戏曲故事为主题,由于套用传统木版年画、历画的形式,参照工笔国画以"画中有戏看不腻,出口吉利合人意,人物俊秀得人喜"的表现手法,也称"月份牌年画"。在构成上,年画占据主要地位,而商品陈列与介绍退居从属地位。又由于配有月历节气之存在,人们愿意整年张挂家中,其影响力呈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p><p class="ql-block">最早画月份牌年画的画家当属周事桥、丁允先,使用勾线加色彩的方法。1914年,郑曼陀始创擦笔水彩法,创造性地融合了照相擦笔画和水彩画,并加以天才的发挥,演绎出了中国人处理肖像的一种特有的美学风格。他把目光对准了现代都市的时髦女郎,从此,仿古画的月份牌形式开始让位于新式时装女性,其画法风靡月份牌画坛。1930年代杭英和"樨英画室"的崛起,为上海月份牌年画注入了新鲜血液。1930年前后,受到社会的欢迎和承认的月份牌广告画便逐步取消了月历,不再附加广告内容,由商品宣传演变为独立发售的年画作品,题材也扩大至吉祥祝福、明星女郎、四季时装与四时风光等等。在此期间,画坛涌现了一批月份牌画家,主要有徐味青、周桐、谢之光、何逸梅、杭樨英、金梅生、金雪尘、李慕白等,造就了以"形式喜闻乐见、主题内容突出、表现手法细腻、色彩鲜艳明丽"为特征的月份牌年画。</p> <p class="ql-block">月份牌绘画以水彩画为主,主要是水彩画的干画法……当然也用了叠画法晕染法……</p> <p class="ql-block">熠熠华彩﹣中国早期水彩画</p><p class="ql-block">李叔同在《水彩画略论》一文中说,"西洋画凡十数种,与吾国旧画法稍近者,唯水彩画。"水彩画是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从西方直接传入或通过日本转口而来到中国的,与西学东渐的历史同步。在中国画深厚的美学文化底蕴下,水彩画逐渐与本土结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水彩画。</p><p class="ql-block">西方水彩画艺术引入我国的历史,远可追溯到1715年来华的意大利人郎世宁和稍后抵北京的法国人王致诚,他们带来了水彩画艺术,并成为清朝著名的宫廷画家。而真正意义上的水彩画传入民间,是在晚清,土山湾画馆所在的上海是中国水彩画发祥地,是西方水彩画在中国传播的重镇。而土山湾画馆的掌门人刘德斋是我国最早引进和推广西方现代水彩画艺术的开拓者。20世纪初,在法国杂志 L ' ILustration 上,刘德斋发现了法国水彩画大师维涅尔( Pierre Vignal ,1855-1925)的作品,就在画馆积极地推广其现代水彩画艺术,一改画馆以往绘制西方宗教题材为主的绘画传统。</p><p class="ql-block">其时刘德斋和任伯年交往密切,二人互相学习。在画水彩画时,刘德斋很自然地融入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笔墨情趣,这使他画的水彩风景画在上海名重一时!</p> <p class="ql-block">参观时,恰巧有美女导展小姐在为观众讲解,讲得非常专业详细,对每位画家的经历绘画特点都做了详细介绍,近两小时的听讲,仿佛听了一堂专业的中国油画发展史的课,获益匪浅,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留学精英</p><p class="ql-block">中国留学生赴国外学习油画目前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目的地国为与中国商贸往来频繁的英美和日本。比如,广东人李铁夫于1887年在加拿大阿灵顿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06年李岸(即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1907年李毅士考入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学习。民国后,留法学习美术者开始出现,新文化运动前吴法鼎、李超士已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就读。</p><p class="ql-block">欧洲方面的留学潮发生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五四运动的启蒙以及勤工俭学运动使得大批学生赴法,其中不乏学习美术者,部分还转赴比利时,意大利、德国等国。徐悲鸿、方君璧、林风眠、李金发、吴大羽、林文铮、蔡威廉、孙福熙、江小鹣、张道藩、潘玉良、常玉等是其中的代表,时间多在1919年至1925年之间。他们中不少人都首先在上海获得西画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又是从上海乘坐邮轮出发的。比如江小鹣、徐悲鸿、林风眠、潘玉良在留法前或在上海美专工作或曾短暂学习过,吴大羽早年在上海也向张聿光学习并为《申报》工作过。这一时期,提倡勤工俭学、美育的民国元老级人物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或在法国居住或主持中法里昂大学,对于上述留欧青年学生多有推重和褒扬,使得他们声名鹊起,回国后即主持国内美术教育事业。</p><p class="ql-block">这些早期留学者回国后对于中国西画教育的正规化有开拓作用。李叔同回国后先在家乡天津任教,很快就到上海,在城东女学担任艺术教员。不久又到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新建立的艺术专科担任音乐、图圆教师,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等艺术家。1919年丰子恺等建立了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该校成为后来上海艺术大学、中华艺术大学等多所艺术院校的前身。吴法鼎、李超士回国后先在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任教,五四运动之后南下,成为上海美专西画系教学的主力。</p><p class="ql-block">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北伐成功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使得江浙沪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教中心,留法学生回国之际即以此为主要舞台,上海在其中处于枢纽地位。1927年秋天,在上海思南路的李石曾寓所,林风眠作为主任主持了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确定了国立艺术院的建立。学院虽然建在杭州,但是招生仍在上海。国立艺术院初创时期的西画教授李超士也是来自上海美专。徐悲鸿回国后首先在上海发展,应田汉的邀请负责南国艺术学院美术教育。</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的有特色的中西合璧人物油画</p><p class="ql-block">林风眠(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创始人。1919年留法,先后在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画。1925年回国,任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1928年,在杭州主持创办国立艺术院,任首任院长兼教授。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代宗教"思想影响,倡导新艺术运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与创作实践,后曾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早期创作多为油画,代表作《摸索》《人道》等蕴含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后期主要致力于中国画创新。一方面继承中国艺术传统,对战国漆器、汉代石刻、六朝壁画、宋代瓷器以及民间木版年画、剪纸、皮影等均有所撷取;一方面兼容西方艺术中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手法,又重视外师造化,悉心体会感悟自然中的生机、节奏与诗意,遂融合中西,尽脱窠臼,别开生面,独创出一种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而又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其画好用正方形构图,不留或少留空白;笔法灵动奔放,富于变化;墨与色的交融郁勃淋漓,浑然一体。所作静物、花鸟、风景、人物,无不气韵生动,情趣盎然。出版有论文集《艺术丛论》及画册《林风眠全集》等。</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 油画 渔港码头</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p><p class="ql-block"> Wu Guanzhong </p><p class="ql-block">吴冠中(1919-2010),宜兴人。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7年留学法国,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1950年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取中西绘画,长期从事油画民族化实践,其油画清新、明快,富于民族特色和抒情意味。后又从事水墨画创新,其画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注重点、线与墨块交融的韵律感,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和现代气息。吴冠中也从事艺术批评活动,出版有《绘画的形式美》《风筝不断线》等文集,另有画集多种行世。1991年获法国文化部授予的文学艺术最高勋章。</p> <p class="ql-block">刘海粟(1896-1994),原名槃,又名九,字季芳,后改名海粟,武进(今常州)人。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912年,与友人乌始光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后定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15年起自任副校长,1919年至1952年任校长。建校伊始即实施了旅行写生、男女同校,成立艺术组织,创办《美术》杂志,倡议举办全省和全国美展。这一系列创举,造就了大批影响当代中国美术史的杰出人才,至1930年代,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民国时期公认的顶级艺术学府,享有"新兴艺术策源地"的美誉。上海美专确立了中国现代艺术大学的基本构架,尤其在学科创建及学制改革上对现代美术教育建制影响深远。1952年,经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迁至江苏无锡社桥。刘海粟接受任命为华东艺专校长。1958年,华东艺专迁校南京,址于丁家桥。同年6月更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再被定名为南京艺术学院,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方君璧(1898-1986),福建闽侯人。出身名门望族,兄姐中多人留学海外并参加同盟会和广州起义。1920年作为第一个中国女生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1922年与曾仲鸣结婚。1924年方君璧的作品《吹笛女》作为第一位中国女性的作品入选巴黎美术展览会。1925年,回国并被广东大学执信学校聘请任教,1928年赴法进修,于1933年归国。1939年因追随汪精卫在越南河内遇刺,曾仲鸣身亡,方君璧受重伤。1949年去法国,后移居美国。1984年巴黎博物馆举办"方君璧从艺六十年回顾展",给予其充分肯定。在工具材料和技法语言上探索中西融合,将严谨的轮廓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相结合,西画的逼真和东方神韵兼备。</p> <p class="ql-block">汪亚尘(1894-1983),杭州人。1909年参加上海书画研究会。1912年,入上海青年会夜校,跟张聿光学画。次年在上海图画美术院任函授部主任兼教员。又开办华达公司,专画照相馆及舞台用布景。1916年赴日本,192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系。回国后为上海美专教授兼教务主任。从1923年至1925年,担任《时事新报.艺术周刊》主编。1924年与荣君立结为夫妻。1928年至1930年赴欧洲作艺术考察。1931年任新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47年赴美在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讲学并举办画展,传播中国绘画。1980年回上海定居。擅长西画、国画、雕塑、版画,印象派技法和东方情调是他绘画的两大根基,尤以画金鱼著称。1935年出版师范学校教科书《美术》上下两册及简易师范学校教科书《美术》上下两册。</p> <p class="ql-block">潘玉良</p><p class="ql-block"> Pan Yuliang </p><p class="ql-block">潘玉良(1895-1977),桐城人,原名陈秀清,又名张玉良。14岁被舅舅卖入妓院,17岁被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赎出,纳为小妾。1913年随潘氏定居上海,向洪野学习绘画。1920年,插班进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学习。1921年,赴欧留学,先后入读中法大学、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罗马国立美术学院。1928年,回国任上海美专西画系主任、教授、艺苑研究所导师、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旅居巴黎至去世。临终前,要求友人将其作品悉数运回中国,现为安徽省博物院珍藏。印象派技法和东方艺术情调是她绘画演变的两大根基,用笔干脆利落,用色主观大胆。对雕塑、版画、国画等门类和风景、人物、静物等题材都有涉猎且造诣很深,尤其女性人体贯穿其创作始终,彰显自我观照、自然本真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王济远</p><p class="ql-block"> Wang Jiyuan </p><p class="ql-block">王济远(1893-1975),原籍安徽,生于江苏武进。1912年毕业于江苏第二高等师范学校。1914年毕业于上海图画美术院西画选科。1920年参加西洋画社团"天马会",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教务长。1926年赴欧洲旅行,考察西洋美术,1928年参与创办"艺苑绘画研究所",数次赴日考察。1929年作品《花影》《都门瑞雪》入选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1932年参与决澜社的创办和相关活动。1941年赴美国,创办华美画学院,传授中国画和书法。兼善中西绘画,油画和水彩以后印象派风格为主,并融合东方意趣,对早期中国水彩画普及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出版《王济远欧游作品集》《王济远水彩画集》等。</p> <p class="ql-block">张弦</p><p class="ql-block"> Zhang Xian </p><p class="ql-block">张弦(1901-1936),青田人。早年求学于上海美专,后赴法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进入法国大画家埃内斯特.洛朗画室,主攻油画,深得老师赏识,被称为"第一高材生"。1928年回国,受聘于上海美专西画系。1929年,受邀担任刘海粟法文翻译,随同刘海粟夫妇欧游考察美术。1931年继续担任上海美专西画科主任。1930年代,上海美专西画教学采用了"画室制",设立了五个工作室制的西画教室,潘玉良、王远勃、倪贻德、张弦、刘抗分任导师,与同是留法国的刘抗比较开放,最受学生欢迎。先后加入艺苑绘画研究所、摩社、决澜社等社团,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绘画兼具野兽主义、印象主义等西方现代派之特色,并糅合中国特有的民族情怀,富有写意性,用色单纯,线条简洁但坚实沉着,确立了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p> <p class="ql-block">丘堤(1906-1958),原名邱碧珍,福建霞浦人。13岁就读福州女子师范学校,已突显新女性之特点,带头剪短发,利用暑期挨家动员家庭主妇学习文化,组织补习班。1925年入上海美专西画系,1928年毕业后赴日学习绘画,受后印象派影响。1931年,回到上海美专任绘画研究所研究员。1932年开始参加"决澜社",同年与庞薰梨结为伉俪,是唯一获"决澜社奖"的画家。1939年为支援前线,亲自设计制作百余个布娃娃义卖捐赠。194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绘画系教授。1953年调入北京中央美院实用美术研究所。业余爱好是建筑设计与服装设计等。在时局动荡、家务繁重的情况下抽空创作,依然出手简静沉着,敷色浓淡得宜,气息恬淡不俗。</p> <p class="ql-block">梁锡鸿</p><p class="ql-block"> Liang Xihong </p><p class="ql-block">梁锡鸿(1912-1982),中山人。1929年,就读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中国画系。1931年就读上海艺术专科学校,翌年入该校绘画研究所学习。1933年入日本大学艺术科深造。返回上海后,经常撰写并发表介绍西方近代美术画派的文稿。抗战初期,任教于香港岭英中学,后任广州市立艺专西画科教授。1948年发表《中国的洋画运动》一文,对西画传人中国后的发展作了周详的回顾。1949年后,任华南文学艺术学院教务科长、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教务科长。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在广州美术学院生产科、教具组等工作。1980年,广州文化公园和美协广东分会联合举办"梁锡鸿水彩画展",加入美协广东分会。</p> <p class="ql-block">吴大羽(1903-1988),宜兴人。初从张聿光学画,1920年任《申报》美术编辑。1922年留学法国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后又入布德尔工作室学习雕塑。1927年回国,在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翌年转任国立西湖艺术院西画系主任教授。后居沪上,在上海油雕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处从事创作与教学,曾为上海画院副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吴大羽多取法法国现代绘画诸流派,早年好作大幅具象画,色彩强烈,富于视觉冲击力,主要作品有《岳飞》《血手》等。晚年绘画多为抽象、半抽象之作,色彩浓郁绚丽,对比鲜明,笔触流动畅达,舒卷自如,形色交融间自显东方艺术之韵致。出版有《吴大羽画集》。</p> <p class="ql-block">俞云阶</p><p class="ql-block"> Yu Yunjie </p><p class="ql-block">俞云阶(1917-1992),常州人。1934年报考苏州美专,为校长颜文破格录取。1939-1941年入读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傅抱石、吕斯百、黄君璧。曾任国立艺专、苏州美专西画教授。1950年,入上海陶行知育才学校任教,1952年任职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任职华东美术家协会。1956年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进修。1957年被错划"右派"。1960年起在新创立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执教。1965年入上海油画雕塑室。1979年平反。1980年应邀赴日本讲学。历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艺术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画风写实,注重表现现实题材,"勇猛精进"于为人生的艺术,油画《日日夜夜》(1956年)是新中国首次入选法国(巴黎)春季沙龙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时代芳华</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油画在现实主义创作和现代艺术探索上仍然不断拓展,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和现代化贡献着十分重要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至于现代艺术的文脉,上海从未真正中断过。1950年代开始在国际艺术舞台大放光彩的赵元极始终保持着与上海亲人以及杭州国立艺专时期老师林风眠、吴大羽的联系。林风眠、吴大羽也会通过赵无极的渠道关注着世界现代艺术的最新动向并传递给上海以及国内其他地区的学生,诸如闵希文、朱屏、吴冠中、苏天赐等。在这样的背景下,1970年代,上海的院校油画教学也在悄然接起现代艺术的脉络。上海戏剧学院的陈钧德、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的余友涵等普受到老一辈油画家刘海蒙、林凤眠及其学生闵希文的亲炙或是影响,开始在西画教学中进行现代探索、尝试重新了解西方现代艺术井结合中国本土特色进行创新。</p><p class="ql-block">由于民国时期积累的丰富油回资源,上海为全国输送了众多相关人才。195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吴名油画家王式即、置名文、文中信、莫朴、朱乃正、蔡壳等或是上海出生或是在民国中后期的上海美专等校学习过。现代艺术方面,吴冠中、赵无极从上海出发前往法国留学,贺慕群则前往巴西。上海音乐学院创始人菜友动之了萧勤则去了台湾合。青年时代曾在上海求学的李实萍、沙青则因为各种原因流落乡间,但是依然顽强地从事着个性化的创作。</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之际,上海的高等院校全面恢复和新建油画教学,李天祥、澎炳模等重碰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油画数学,汪志杰开创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油画教学,而上海交通大学则聘消孟光主持美术教学,吴大羽、俞云阶、朱怀新等担任艺术。国际,国内交流也再次打开,赵无极、贺慕郡、萧勒等上海游子也纷纷回国访问,那些中国近现代油画史的失踪者诸如李青萍、沙杏也通过办量、定居和报聘等方式重回青年时代的求学地。上海油画的历史在改革开放中被不断发现,上海的文脉在重新复苏,</p><p class="ql-block">1952年上海美专迁历上海以及此前一系列私立美术院校保办,上海一度没有美术院校甚至系科的存在。关术教学领域,西画的基础教学主要依托私人画室。1950年代,张充仁、陈秋草、哈定、孟光,任被音、陈盛择等都在家中开设私人间室,培养青年学生描和色彩能力,这也很人程度上接续了上海的油画传统。</p><p class="ql-block">此后1960年,上沟新建了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以吴大羽、周楼初等老一帮油垂家为导师,以食云阶、徐克、孟光、张隆基等中青年国家为基础教学力量,重新开展油画教学,培养出冻速飞等一批青乐学子。同时局济大学的陈盛铎、朱以及上戏学院的义也在建筑,舞台美术等系科中尽力维持着油画的教学和创作</p><p class="ql-block">在现实主义创作领域,由于宣传画、涂环画的重要地位,俞云阶、哈球文游龙姑等即曾在上海的美术出版社工作过,这一经历类似于20世纪初期那些上海西园的先芒。媒介的多元与实用化有助于油画创作构思的新预磨和语言生动性,1966年,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停办,师生主休转为上海油画雕创作室,极大地充实了上海的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力量,从而出现了1970年代陈送飞、额萧山等人的主题性油画创作的高峰、同时,肖牌、全山石等留学苏联和回家中的代表人物也在上海工作,进一步提升和扩大了上海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水准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谢谢观看 海上良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