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和诺贝尔经济学理论的应用

白春骝

<h1><b>2024年10月14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MIT教授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MIT教授西蒙·约翰逊(Simon Johnson)、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A·罗宾逊(James A. Robinson)三人共同获得这一奖项,表彰其“对制度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影响国家繁荣的研究。</b></h1> <h1><b>从左至右,土耳其人,英国人,美国人,但三人都一直在美国大学任教。</b></h1> <h1><b>评审团认为,法制不健全,体制剥削国民的社会,不会产生增长或正面的变化。</b></h1> <h1><b>三人通过考证欧洲殖民地导入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发现社会制度的差异会导致各国间经济繁荣程度的巨大差异。</b></h1> <h1><b>评审团认为,如何缩小国家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异是现代社会最大的课题之一。</b></h1> <h1><b>评审团还认为,三位获奖者的研究将对继续进行政治经济两个领域的研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b></h1> <h1><b>趁着一年一次的诺贝尔奖得主揭晓的热度,媒体也不失时机地介绍人们身边诺贝尔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例子就让我们来看看东京都八王子市政府的例子吧。先说结果,仅仅修改了一下注射疫苗的通知文字,市民的接种率就猛然上升了。</b></h1> <h1><b>那么,什么样的文字竟然有如此的魔力呢?注意引号中的内容:“本年度接受了大肠癌诊断的市民,将会在明年收到大肠癌自测试剂盒。”</b></h1> <h1><b>“本年度未接受大肠癌诊断的市民,将不会在明年收到大肠癌自测试剂盒。”就是这么两句话,就产生了广大市民们积极踊跃地前来就诊的巨大效果。</b></h1> <h1><b>原来,八王子市政府是利用了由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提出的“助推”(Nudging)理论,便收到了成本小收益大政策效应。不谈深奥的理论,简单说就是,注重微观个体行为的精细化促进方案,将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有效性。</b></h1> <h1><b>这个助推理论,似乎与“四两拨千斤”有相似的道理。</b></h1> <h1><b>或者说,在经济学理论中导入了心理学理论,就巧妙地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正如史记所记载的那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红尘百姓,脱不了俗,芸芸众生,都在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不想受损,那就别等了,赶紧去医院接受诊断吧。思路对了头,理论用得好,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b></h1> <h1><b>你看看,仅仅修改了一下文字表现形式,强调了一下不接受诊断要吃亏的,政府忧郁的脸立马就由变得到有点阳光了,理论应用对头了,政策效果就令人惊叹。</b></h1> <h1><b>政策效果的直接表现就是尽早预防和治疗就能节省人均614万日元的政府医疗费负担。</b></h1> <h1><b>所以推而广之,可以说,即便不在政府部门工作,学一点理论看来还是大有必要的。</b></h1> <h1><b>再比如,硬性要求吸烟的人不要乱扔烟头,不如改变一下方式,扔烟头的烟灰箱设计成投票箱的形式,让其思考问题决定将烟头投入哪个烟灰箱。</b></h1> <h1><b>对的,就是轻轻地点一下,按一下,“助推”嘛,不用使很大的劲,效果却意外的好。同样价格买房地产,你选择买100坪山里的土地,还是选择买东京都内1坪的土地。看看你把烟头投向哪边?补充一下:1坪约合3.3平方米。</b></h1> <h1><b>如果吃一碗拉面,你是选择吃不放油的拉面,还是选择吃不放盐的拉面?“助推”理论,咋看起来有点像“诱惑诱导”理论了呢?</b></h1> <h1><b>理论的名称且放一边,实际的效果是,随地乱扔烟头的现象减少了90%。类似的理论应用例子还有很多,介绍太多会有疲劳感或逆反效果,所以就此打住吧。</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