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提到工匠精神,我们一下就会想到瑞士名表,将一项技术发挥到极致,顶级品质造就了顶级品牌。其实,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就有记载,故事名叫《庖丁解牛》。</p><p class="ql-block">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音律的。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p><p class="ql-block">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p><p class="ql-block">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当今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工匠虽然日益减少,但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传承不息。小到一颗螺丝钉、一块智能芯片,大到卫星、火箭、高铁、航母,它们背后都离不开新时代劳动者身体力行的工匠精神。</p><p class="ql-block">与工匠精神相对的,是“差不多精神"一一满足于90%,差不多就行了,而不追求100%。</p><p class="ql-block">我国许多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现象,多少与工匠精神稀缺、"差不多精神"显现有关。</p><p class="ql-block">当今社会发展一日千里,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早已超越了工匠群体,延伸到更广泛的行业和群体。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和团队一起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画了4.5万张设计图纸,为了在艇内合理布置数以万计的设备、仪表、附件,不断调整、修改、完善,让艇内100多公里长的电缆、管道各就其位,这是一种工匠精神;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每晚学习到深夜,备课时把讲课要说的每句话都写下来,然后像改作文一样修改,之后再背下来、口语化,最终成为“人民教育家”,这是一种工匠精神……</p><p class="ql-block">“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既对广大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每个人提供了难得的人生舞台。每个人不管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大力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就能在奋斗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