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愿亲人早日养好伤……”这是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沂蒙颂》,歌颂的就是抗战时期沂蒙山区的一个特殊群体——“红嫂”。<br>当她们的男人在战场上与敌人拼命的时候,她们把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她们大仁大义、大忠大勇、无私奉献,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支持抗战,谱写了一个个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故事。 明德英出生在山东沂南的一个贫苦家庭,年幼时因病致哑。1941年,日伪军包围了驻扎在村里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一名八路军小战士在突围中身负重伤,明德英发现后,急忙将小战士藏在自己所住的窝棚中。小战士因失血过多晕了过去,眼见小战士嘴唇干裂、奄奄一息,情急之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将自己的乳汁喂进小战士的口中,小战士才渐渐苏醒。 1943年,明德英又从日军的枪林弹雨中救出13岁的八路军小战士庄新民。当时庄新民身体非常虚弱,且伤口化脓,高烧不退,明德英又以自己的奶水喂养他,终于把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以沂蒙红嫂为题材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电影,其原型就是哑女明德英。从此,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的故事被广为传颂,家喻户晓。新中国成立后,她先后把儿子、女儿、孙子等送入部队当兵。 1945年4月,17岁的识字班指导员李凤兰与镇里青年王玉德订婚,并约定第二年10月完婚。可是第二年8月,王玉德就参军了。<br>眼见婚期临近,王玉德却一直没有音信。李凤兰父母便劝女儿推迟婚期,李凤兰却说:“玉德早年丧父,母亲又长期生病,他参军报国、杀敌尽忠,我去照顾老人也是应该的。”于是,按照当地的习俗,由嫂子怀抱一只大公鸡陪凤兰拜了堂。 伟大的“红嫂”远不止这些。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亿多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同志9.4万人,瓦解敌军9.8万多人。<br>大爱不朽,真爱无敌。是她们,把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深爱挚爱演绎到了极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支走向一流的军队,都永远铭记她们的如山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