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南宋岳飞蒙冤

藏在人海

<p class="ql-block">   古今多少事,史料叙述之。 读书贵在思考而不是浅尝则止。 </p><p class="ql-block"> 岳飞庙前五跪铁象历经半个世纪之久。据说是自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立秦桧夫妇铁制跪象伊始。汤阴县岳飞庙重建于1450年。对于岳鹏举之死,跪着的铁人等等当然脱不了干系。因素层次不可一概而论。仅此几人吗?宋高宗当然也算。 </p><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试着从几个角度浅析: 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靠兵变夺取政权而后“杯酒释兵权”,确立了以文制武的管理制度。文官管理武将管理军队,比如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就是防御西夏的边疆统帅。整个北宋时期这个制度不可更改。南宋时期,时局截然不同,金兵追逐,高宗赵构带着一帮文臣逃命,这个时候只有武将让南宋保有长江以南的部分国土。但是南宋依旧沿用旧制,而且对每支部队的规模编制都进行了限制。 </p> <p class="ql-block">  南宋朝廷给岳家军的编制是30将。实际情况是岳飞最初总兵力是一万人。1135年平定杨幺之乱后增兵十万,岳家军将领增至84,大大突破编制限额。整个文官集团包括宋高宗对此颇为忌惮。当时时局之下,只能依靠武将维护朝廷,而且岳家军取得一场场胜利使得文官集团虽有非议也无可奈何。当然如果文官集团想要削弱武将兵权,高宗也是默许的。因为赵构继位之初的刘苗兵变历史还时时刻刻提醒着他不能对武将有好感。而在文官集团眼里,这些武将不仅威胁着自己的权力,军队本来是战争机器,不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感情。</p> <p class="ql-block">  南宋朝堂本来就有主战派和主和派之争。主战派本来应该是一起抗金的中兴四将:张浚、韩世忠、刘光世和岳飞。主和派自然就是秦桧。</p> <p class="ql-block">  偏偏最先与岳飞发生冲突的是主战派老将张浚。 本来张浚是负责指挥全国抗金军事行动的负责人。但是其负责的枢密院事只是文官二品。岳飞因为军功已经被封为太尉,官居一品。这样的话,将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微妙。按照规矩,军事行动张浚是总指挥。实际情况是岳飞要提供作战计划给宋高宗。1137年岳飞提出北伐计划请高宗批示,高宗同意并安排让王德和郦琼的部队交由岳飞指挥。张浚是官场老将,善于体察圣意。张浚不愿意岳飞势力扩张,找岳飞商量另外派将领跟随岳飞北伐,岳飞认为不妥。两人产生矛盾冲突。岳飞看枢密院从中作梗,就上奏提出解除自己的兵权回家服丧。张浚大怒,上奏说岳飞处心积虑兼并其它部队,这是对朝廷的要挟。特别指定参谋官到岳飞部队作监军,引发岳家军将领不满。这让主和派秦桧看到了机会。 枢密院本来是主战派主场,张浚后来因为郦琼叛变引咎辞职。正是张浚的辞职让官场局势发生了大的转变,也正是张浚的辞职让张躲过了一些责任。随后秦桧接任了枢密院事。接着有担任了宰相。政坛风云变换,主和派成了朝廷的主要力量。秦桧力主求和,而岳飞反对求和。矛盾升级。战与和两方都在寻找机会证明什么。1140年岳飞率大军北伐,郾城一战,消灭金兀术主力,进而朱仙镇大捷。金人大为惊恐。岳飞认为中兴机会到来,打算一举恢复中原。南宋朝廷却对岳家军的胜利表现得忧心忡忡。枢密院指挥是秦桧,先令张浚、杨沂中部回师。然后奏请高宗急令岳飞班师。并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岳飞尽忠报国,不得不班师回朝。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历史常常反复。1141年金兵入侵江淮,高宗诏令岳飞救援江州。岳飞认为时机不到,而朝廷又下十七道指令,岳飞不得已出兵救援。朝廷对岳飞抗旨行为议论纷纷,岳家军不听号令?当然少不了文臣集团主和派的添油加醋。秦桧为首的文官集团策划解决武将兵权的计划上演。 </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该说张俊了。他是一个善于揣摩上意、观风望旨、贪财敛色的人。张俊资格比较老,早年在1129到1130年护驾有功得到赵构的宠信。军中地位比较高。岳飞起于老将宗泽所部,因英勇善战迅速成长。后来岳飞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1135年平定杨幺之乱。本来按照宋高宗安排,岳飞所部是受张俊节制的。因为军功,宋高宗奖赏,岳飞获得与张俊齐名的待遇。这让原本欣赏岳飞的张俊颇为不满。岳将军并不是不知道张俊的心量。位置的变化引发的战将之间的嫉妒古来有之。战国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不就是么。岳飞特意送击败金兵后的大车船等战利品给韩世忠和张俊以示好。韩世忠为人坦荡,与岳飞成为莫逆之交。而张俊觉得这是小将岳飞再向自己炫耀。这种事儿不仅岳飞与张俊之间存在。而且同朝武将郦琼和王德不就是因为位置高低问题出现了郦琼叛变吗。 张俊和岳飞在政治立场上存在差异。张俊支持宋高宗和秦桧的议和政策,而岳飞则坚持抗金。张俊为了迎合宋高宗和秦桧的政治需求,参与了陷害岳飞的阴谋。他通过陷害岳飞,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得到了宋高宗和秦桧的信任和支持。1141年,张俊响应文官部分人的意见主动请纳兵权。为朝廷收回兵权作好铺垫…… </p> <p class="ql-block">  此处引一段岳飞传。……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以谏议大夫万俟禼与飞有怨,风禼劾飞,又风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交章弹论,大率谓:「今春金人攻淮西,飞略至舒、蕲而不进,比与俊按兵淮上,又欲弃山阳而不守。」飞累章请罢枢柄,寻还两镇节,充万寿观使、奉朝请。桧志未伸也,又谕张俊令劫王贵、诱王俊诬告张宪谋还飞兵…… 可知:绍兴十一年,金兀术自知无力覆灭南宋,便想和宋廷合议,条件是宋廷必须杀掉岳飞,才可以开始和谈。“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也是值得高宗琢磨的催化剂。</p><p class="ql-block"> 在解除兵权的顺序上,秦桧先选择了韩世忠,并命张俊、岳飞前去楚州阅兵,制造矛盾,肢解韩世忠的部队。岳飞提前得知消息,派人给韩世忠报信,而此事也把张俊、秦桧激怒,随即岳飞被联合害死。韩世忠得知有人要陷害于他,立马就去见皇帝赵构。韩世忠因在刘苗之乱救驾有功,而且依据帝王术高宗不允许秦桧弄掉韩世忠。高宗实际为削兵权采用了另一种手段。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韩世忠被提拔为枢密使,官阶又往前进一级。按照宋朝旧制,有功之臣在致仕之前官位再进一步,以高官厚禄退出政治舞台,韩世忠心知肚明而且深谙‌帝王心术,避免触碰禁忌‌:韩世忠不仅有大功,而且深谙帝王心术,从不触碰敏感话题,让高宗很放心。韩在晚年辞去了所有军中职务,带着夫人悠游西湖,这一举动也让皇帝对他彻底放心了。 刘光世打仗败多胜少,早早交出兵权回家享福。张俊主动请辞,投靠主和派,进而转变成文官。 唯独岳飞,人生命运实在难说。请君细读汉武帝时期何以李广难逢?请您细读战神廉颇何以尚能饭否?请你细读战神李牧何以被害?关羽大意失荆州的真相是什么呢? 岳飞也曾主动辞去军权。也许历史上像唐朝郭子仪那样才是武将最完美的选择。岳武穆,一代名将,多种因素,与秦宰相政见不合也好,引发高宗忌讳也罢。实际岳飞也是勤王,然而什么作弄,高宗缘何不肯像对待韩世忠一样对待鹏举。缘何不肯效法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一样对待鹏举?也许与册力太子有关吧,但在岳飞都是为国分忧,立足点不同不可以小人之量度人。今人多谈“迎回二圣”辞令赵构难堪,不过是说高宗没有大局观。占位帝一派,其人必性恶。占位将帅者,有人说慈不将兵。按照心理学分析:岳鹏举有什么性格特点,因为有具体生辰可考,你可以复原其斗数盘去分析看看……这就见仁见智了。</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世人多言其慧却穷兵黩武,是懂还是不懂?你可以看邓艾两千铁甲使蜀国投降。姜子牙兵谋之圣,武王伐纣前校正贞人卜辞,是懂还是不懂?长平之战后廉颇以少年兵打匈奴绰绰有余,刘邦一统天下难免白登之围。谁懂谁不懂?</p><p class="ql-block"> 古来刀笔吏,杀人不留痕。然而随意给人戴帽子,必是知识分子的耻辱。南宋朝廷主和派将主战派逐个击破。最终导致南宋覆灭。至于何以明朝开始为岳飞封王立庙?是明朝重视武将吗,事实是明朝比宋朝更加重文轻武。不信你去看名将俞大猷的传记。为岳鹏举立庙不过是表面文章罢了。至于和议派如何策反岳家军内部矛盾,另当学习再论。封建时代中央集权,王室贵胄一样在历史尘烟中作出抉择。世间旧事,并非黑白分明,中间的灰色地带也是存在的。叙述者只管叙述罢了。 </p><p class="ql-block"> 故事如同地球绕着太阳转,既有自转又有公转。按现代人说法,君臣关系也好,同事关系也好,岳鹏举遭遇了人际关系中的特殊局面而蒙冤。聊作本文的论调倾向。</p> <p class="ql-block">参考黄文山《历史不忍细看》</p><p class="ql-block">《说岳全传》</p><p class="ql-block">《续资治通鉴》</p>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