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8.14~8.17</p> 邯郸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在邯郸的时间轴上,排列着一串极其古老的记忆:八千年前的磁山文化、三千年前的早商文明,东周两汉高潮迭起的赵文化,都可谓独领风骚。此外,开凿于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佛教石窟响堂山石窟,宋代大放异彩的磁州窑窑址,都在今天邯郸境内。了解一座城市首先要从博物馆 邯郸市博物馆集中荟萃了全市文物精华,馆藏文物近万件(套),其中以新石器时代早期磁山文化遗址文物、先商文物、先秦两汉赵国文物、邯郸境内佛造像、各个时期磁州窑精品文物等最具特色。 走进邯郸市博物馆大厅,触目便是三匹奔腾跳跃的骏马。这座被命名为“逐鹿中原”的雕塑。这是以赵王陵出土的青铜马为原型而创作的青铜马群雕,气势恢弘,重点突出了光辉灿烂的赵文化精神。 在一楼大厅的正中央,悬挂着一个巨大的标志:两条龙相对,中间夹着“甘丹”两个字。“甘丹”即“邯郸”早期的写法。双龙相对的形象,则源于赵王陵二号陵出土的透雕夔龙纹金牌饰。 现在它安静地摆放在三楼的展厅,透过玻璃罩,可以看到这件金光闪闪的宝物。 一楼中央大厅三面墙壁还镶嵌有“磁山之光”、“胡服骑射”、“建安风骨”三幅锻铜壁画,面积为210平方米,集中反映了邯郸历史文化的三个重要时期,是目前国内室内锻铜壁画之最。 <b>胡服骑射锻铜壁画。</b>胡服骑射,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赵武灵王开改革之先河,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富国强兵,雄踞战国七强之列。 <b>建安风骨锻铜壁画</b>。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 <b>磁山之光锻铜壁画。</b>磁山之光,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开启农业文明的新纪元。 博物馆常设陈列有“‘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磁州窑瓷器陈列”、“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方圆世界——中国历代钱币陈列”、“走进成语典故之都”。 在博物馆的这些陈列中,有一些馆藏精品,也有的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藏品,可以说是举世无双。其中包括:三件青铜马、金银涂盛舆大爵酒樽、红玛瑙带钩、透雕螭龙纹金牌饰、铜鎏金嵌玉三龙牌饰、笑面罗汉头像、东汉铜熨斗、凤鸟型青铜灯、酒海等镇馆之宝。 <b>文字缸</b><br>磁州窑白地褐彩“康熙八年”文字缸 此器物除了周身花草纹外,再无其他装饰,唯其肩部有一圈饶有意思的打油诗:“康熙八年,造下此坛。出在山西,郡名凌川,附城镇上,西南子山。” <b>酒海</b><br>“酒海”是古时候人们对容量很大酒器称呼。此为邯郸市博物馆馆藏最大的盛酒器物——酒海。它的颈部有一圈文字: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二月韩氏吉造酒海。酒海周身修饰有褐彩花草纹饰,腹部还有八列文字:“贤良是孟江,孝顺是王祥。在家敬父母,何须远烧香。女贤是孟江,二郎担山赶太阳。三人哭活紫荆树,王祥卧冰救亲娘。”都是古代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 “<b>蜀西工”造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b><br> 该器物由三部分组成:酒樽盖、酒樽和托盘。顶端的酒樽盖隆起,重达1705克,上面的三只朱雀展翅欲飞。虽然中间的提环已残缺,但盖面上描绘的两周流云纹清晰可见。中间的酒樽为直桶状,腹部两侧透雕了蟠龙铺首衔环。侧壁外侧是两圈图案带,主要采用了细线镂刻手法和鎏金错银的工艺嵌入各种祥瑞图案形象,描绘有流云、鸟兽、奔鹿、羽人、西王母、侍者、山丘、奇花异草等神仙境界的生动画面。酒樽底部的三足成熊形,熊以肩乘盘,张口吐舌,形貌狰狞,通体镶嵌松绿石和衬以米色的水晶珠,与鎏金的器体相辉映。底部的托盘为宽平沿,浅直壁,三熊形足,比酒樽的熊形足稍小。托盘底部还阴刻纪年的48个隶书铭文。 <div></div> 上面的三只朱雀展翅欲飞 <b>青铜马 </b> <div> 邯郸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三匹青铜马,出土于赵王陵。虽然体积不够大,但在写实一项,却堪称秦陵陶马的先声。正是基于这一原因,这三匹青铜马被誉为“孤品”和“稀世珍宝”,也当仁不让地成为邯郸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div> 三匹马个头并不大,但造型却极为精美,并且采用了典型的写实手法:一匹昂首前行,一匹驻足觅食,另一匹则似乎在打响鼻。把它们并排放置在一起,一个生动的画面顿时出现——三匹无拘无束的马仿佛正在草原上闲庭信步,又似刚从战场归来,卸去沉重的马鞍和铠甲,享受着片刻的宁静。根据这些特征,有专家推断它们是成年蒙古战马的造型。经专家考证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具有写实艺术风格的青铜马,比汉代有名的“马踏飞燕”还要早400年左右。<div> 这三匹青铜马被誉为“孤品”和“稀世珍宝”,也成为邯郸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堪称“国宝”。</div> 铜鎏金嵌玉三龙形饰,出自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 红玛瑙带钩,出自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 <b>东汉刻度天禄架铜熨斗</b>出自东汉(公元25-220年)时期 熨斗柄面设置有12寸刻度的尺子,刻度用三个小圆圈表示一寸,九个圆圈呈菱形表示五寸,十一个圆圈呈菱花形表示十寸,说明五寸为半尺,十寸为一尺。经实测,十寸合今尺20.1厘米。 <b>凤鸟型古铜灯</b>,出自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凤鸟顾首回望,线条简洁流畅,它的使用方式和排烟原理与河北博物院的长信宫灯有异曲同工之妙。灯点燃时,油烟顺着灯罩进入颈管,再导入腹腔,腹腔内盛有清水,有冷却和净化烟尘的作用,古人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相当有环保意识了。 <b>笑面罗汉头像</b><br> 这就是最著名的邯郸微笑<br>这尊红砂石罗汉,体型虽小,却有个响亮的名号,号称“邯郸微笑”,它面带笑容,面颊带两个深深的酒窝,不论从哪个角度欣赏,它都在笑,形态传神,造型逼真。<br>这尊小小的罗汉,可爱中焕发着纯真的欢喜与祥和,虽然历经磨难,身躯不全,但他那份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喜乐,让他就这样甜甜的微笑了一千年。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邯郸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数万件,其中以新石器时代早期磁山文化遗址文物、先商文物、先秦两汉赵国文物、邯郸境内内佛造像、各个时期磁州窑精品文物等最具特色。 《走进成语典故之都——邯郸市成语典故文化展》,以3100年建城史与1584条成语典故文化为基础, 以先秦赵国和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为主体,上至春秋、下至明清,集文学、艺术、哲理、历史于一身,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历史事件、人物、关联而形成的成语。从邯郸成语典故的来源、成语里的人文与景观、成语里的文物与智慧、领袖引用的邯郸成语、成语研究与宣传等五个方面介绍了邯郸独特的成语典故文化,图文并茂,使书本里的成语典故活了起来,浓厚的文化气息沁人心脾。 邯郸成语典故展览介绍感触颇深。<div> 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如胡服骑射、围魏救赵、负荆请罪、完璧归赵、邯郸学步、黄粱美梦、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一言九鼎,青出于蓝、锲而不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白马非马等等,都是以邯郸先秦赵国的相关历史而滋生。<br> 老骥伏枥、对酒当歌、兵贵神速、酒酣耳熟、桑榆暮景、瓜田李下、煮豆燃萁、锋芒毕露、逸群之才、纲目不疏、高不可登、建安风骨等等成语,则是以邺城三国曹魏相关事件、诗赋、歌辞衍生而来。<br>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奉公守法、出言不逊、耳闻目见、格格不入、怒发冲冠、井底之蛙、梅开二度、快刀斩乱麻.....。许多朗朗上口的成语,都源自邯郸或与邯郸有关,它们脍炙人口、言简意赅、精辟神妙、富于哲理、寓于情趣、耐人寻味而成为中国汉语言艺术中的一枝奇葩。</div> 参观邯郸博物馆,穿越时空看三千年前的邯郸城,这始于殷商,盛于战国,历经千年沧海,已成为绽放着璀璨光彩美丽的现代化幸福家园。<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