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第一次接触酒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我读小学。由于多种原因,我被迫从城市转到乡下老家跟着祖父祖母一起生活。</b></p><p class="ql-block"><b> 回到老家不久我便注意到,每到吃晚饭时,当祖母把做好的饭菜端到桌子上后,祖父总是会从一个盛酒的黑色陶瓷坛子中舀出一小提子酒来,然后再倒进一个小杯子里慢慢品尝。祖父每喝一小口酒就会咂咂嘴,满脸写着知足的笑容,显出一幅很享受的样子。</b></p><p class="ql-block"><b> 祖父这些动作表情时常让我心里痒痒:酒真有那么好喝吗?能比喝蜂蜜水还好?我有点跃跃欲试,蠢蠢欲动!</b></p> <p class="ql-block"><b> 有一天下午放学,见祖父不在家,我终于按耐不住,背着正在做饭的祖母,悄悄地从祖父那个漆黑发亮的陶瓷坛子中舀了一提子酒,也学着祖父把酒倒进杯子里。我可没有祖父的耐性,端起杯子便喝水一般地一下子把酒全都倒进了嘴里。</b></p> <p class="ql-block"><b> 酒一入口,坏了,又辣又苦又涩又麻。原本不想咽下,但随着酒水入口的惯性,不由自主、不受控制地便一股脑地把酒咽到了肚子里,然后便是觉得肚子里忽然有一团火似地燃烧,呛得我满脸涨红两眼冒水。祖母见我咳嗽不止便慌了手脚,竟然把晚饭烧糊了。直到祖父回来发现了异常我仍咳嗽不止。祖父看着我的窘态,没有责怪,也没有心痛,反而爽朗地哈哈大笑起来,他弯腰轻轻地拍打着我的背说:"乖孙子,偷喝爷爷的醉仙酒变成神仙了吧?"</b></p> <p class="ql-block"><b> 见祖父没生气,我便大着胆子立即果断地对祖父道歉并表示:"爷爷,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偷喝您的醉仙酒了,长大了也不喝。难喝死了。"</b></p><p class="ql-block"><b> 祖父带过兵,打过仗。他性格开朗豁达,很像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说话总是大声大调,他拍了拍我的小肩膀:"乖孙子,咱话可不能说绝。长大了这酒可不能不喝,以后你长大了,说不准还会喝成酒仙哩?"</b></p> <p class="ql-block"><b> 正应了祖父的那句话,我现在可不就是被被动地成了"酒仙"。我喜欢祖父当时就有点先知先觉给我起了这么一个十分应景的"网名"。</b></p><p class="ql-block"><b> 后来我得知,尽管那时我父母都有工作有工资,但祖父喝的"醉仙酒"其实就是两毛钱一斤的红薯干酒。他每晚饭前舀那一提子也只有一两,一两酒也就二分钱。不过,那时可是奢侈品。祖父很自律,我从来没有见过他连续舀过两提酒。</b></p> <p class="ql-block"><b> "长大了我也不喝?"不过是儿时的戏言。是男子汉那个不喝酒?参加工作第一个月发工资,我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便迫不及待地聚在一起,喝了个天昏地暗。吐了个一塌糊涂。</b></p><p class="ql-block"><b> 尽管这个喝酒的开场仪式不怎么光鲜,但却从此开启了我从酒鬼到酒神到酒仙的慢长"成长"之路。</b></p> <p class="ql-block"><b> 我1976年参加工作。自从1982年我主管集团公司第八分公司财务工作以后,分公司的招待应酬便成了我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年间吃喝风盛行,那时每个单位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应付不完的迎来送往,喝酒就是家常便饭:会议开幕前喝,报告结束后喝,安排计划喝,传达精神喝;集团老总、副总、各处处长到分公司视察、检查,税务检查,财务审查,审计检查,安全检查,消防检查,爱国卫生检查;三八妇女节慰问,五一节茶话会,八月十五团拜会,国庆节酒会,春节前单位聚会,领导及职工们的婚丧嫁娶宴,领导生日宴,出差前饯行宴,出差回来接风洗尘宴,干部升迁宴,职工生小孩满月宴,职工子女高考升学宴等等,喝酒的理由繁多,举不胜举。</b></p> <p class="ql-block"><b> 那些年,怎么会有那么多想不起来的招待应酬和五花八门的吃喝理由?正像著名相声艺术家们说的讽刺相声那样,连"俄国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巴甫洛夫的诞辰纪念日"也是某些单位领导们吃喝的理由。</b></p><p class="ql-block"><b> 这种极不正常的公款吃喝风,吃掉了党的优良传统,喝掉了民心。吃得莫名其妙,喝得触目惊心!</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酒仙摘抄几段反映当年公款吃喝风盛行时的顺口溜:</b></p><p class="ql-block"><b> 公家出钱我出胃,吃喝为了本单位。</b></p><p class="ql-block"><b> 能喝九两,重点培养。</b></p><p class="ql-block"><b> 一喝就倒,官职难保。</b></p><p class="ql-block"><b> 喝坏了身体喝坏了胃,喝得位单没经费。</b></p><p class="ql-block"><b> 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得老婆背靠背,有人告到纪检委,纪检委说:该喝不喝也不对,我们也是天天醉。 </b></p><p class="ql-block"><b> 这些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经"核查属实"。信不信由你。</b></p> <p class="ql-block"><b> 那些年的公款吃喝现象不仅普遍而且还特别严重,县处一级的领导进京请客招待一桌往往上万乃至几万元,一般领导进市里招待一桌也要大几千,有的领导吃喝完了还会从饭店里再搬走一箱好酒夹几条好烟。乡镇领导吃垮本地大饭店的事件时有报导。多地领导下基层检查工作喝得昏迷不醒送医院挂水的"层出不穷"。就是当场喝死在饭桌前的"上级领导"也屡见不鲜。</b></p> <p class="ql-block"><b> 这种极不正常的吃喝风,要不是2003年中央纪委监察部下达了《关于坚决杀住用公款大吃大喝的歪风的紧急通知》和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和《吃喝风专项治理方案》的连续出台整治,怕是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现象还真要"祸国殃民"!</b></p> <p class="ql-block"><b> 由于我善于组织、协调喝酒场,后来又被大家戏称为"喝酒猜枚协会会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酒内人士"见我就直呼"会长",时间久了,我也就心安理得地很乐意享受这个称呼。有时在人多的地方被叫作会长",我还觉得很有面子。</b></p> <p class="ql-block"><b> 那些年,我几乎天天奋战在酒场第一线,有时迫不得已还要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转场苦战。即便后来经过严历整治并严格限制公款大吃大喝,单位的应酬少了,但喝酒的次数却仍没有减少。下午下班或节假日或周未,几个酒友一商量,AA制也照样吃喝,打牌只出不进"集资"也要吃喝。最常见最简单的也是最实用的方法就是在一张张小纸片上写上"60元、50元、20元、10元,白吃"等数字,把纸揉成团,谁抓着写有多少钱的就出多少钱,抓到"白吃"的就不掏钱。</b></p> <p class="ql-block"><b> 在那些"大吃大喝"的年代里,好像一天不喝酒就对不起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雅号"似地,很少隔天。因为对喝酒有很强的兴趣,我当时曾经为单位能喝些酒的人,包括干部职工,几乎都编有顺口溜。由于我编写的文章耐人寻味,感人肺腑,很有可读性,所以每每编写好一个段子,几乎都会被全公司的人转发。当然,这些段子并不全是说酒,而是在说酒的同时也写一些包括说工作,讲生产,讲效益,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公司规章制度及好人好事或编进一些小笑话等。所以我的"作品"很受大家欢迎。</b></p> <p class="ql-block"><b> 因为我喝酒文明,善干调节酒场气氛,并且很少醉酒,我便由开始自诩的"酒鬼"被提名升为"酒神"。再后来又有人提议说,你能写能画又能喝,有跟酒仙李白一比,干脆就叫你酒仙吧。我一听也是呀,小时侯祖父不就曾预言"等你以后长大了,也许还会喝成酒仙哩"。因此,这"酒仙"的称呼几乎成了我的代名。当然我也乐意被这么叫。不过,如今我毕竟步入古稀之年了。前些天因不服老还喝了个"不省人事",40分钟后才醒来。这一"事故"的发生真的让我对喝酒有了不少收敛。</b></p> <p class="ql-block"><b> 虽然公款大吃大喝在"台面"上已不多见,但公款吃喝风并不会被堵绝。尽管我已退休十年,但我仍然不断听说和看到,有些干部为了应付检查,会从城市驱车几十公里到乡下有特色或很隐蔽的小饭店去吃喝。公款吃喝不报销,但多开些办公用品或低值易耗品或单位搞个路面硬化绿化等费用等,只要不被列入"固定资产"登记名录,只要有税务局的正规发票,还是可以把"吃喝费用"报销呀!</b></p><p class="ql-block"><b> 不过,随着法制的逐步建全和大杀公款吃喝风的专项治理及举报投诉的规范普及,公款吃喝的现象如今的确很少见了。</b></p><p class="ql-block"><b> 我们的山河需要绿水青山,我们的祖国更需要白云蓝天。</b></p> <p class="ql-block"><b> 多年的喝酒经历经验告诉我,无论是招侍领导,接待宾客,商业洽谈,朋友聚会,家庭聚餐等,酒,就是一种无形的语言。它能让沟通变待更顺畅,它能让氛围变得更融洽。无论是上班时期为了工作轰轰烈烈地喝,或是退休之后自斟自饮或是约上几个对劲的酒友慢慢地品着喝,它都是酒文化最完美最真实的体现。</b></p> <p class="ql-block"><b> 酒文化,体现在很多方面,它包括酿造文化、酒风、酒俗、酒礼、文学艺术、历史传奇、健康饮酒等很多方面。</b></p><p class="ql-block"><b> 酿造文化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酒风酒俗酒礼是酒文化的重要体现,它不仅体现在饮酒者对酒风酒俗酒礼的敬重与祝福,还承载着很强烈且深厚重的地方酒文化内涵和人际交往智慧。</b></p><p class="ql-block"><b> 在文学艺术方面,中国历史上最美妙的诗词,历史上最好的书法、绘画、雕刻等作品,有很多都是创作于喝酒之后。</b></p><p class="ql-block"><b> 历史传奇更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刘邦酒后斩白蛇的果敢,曹孟德对酒当歌的潇洒,王羲之曲水流觞的风雅,陶渊明饮酒东篱的超然等。</b></p> <p class="ql-block"><b> 酒文化,不仅体现在各个方面,同时也还有各和表现形态,这其中包括:名人文化、传统文化、福禧文化、养生文化、宗教文化、祭祀文化、时尚文化、市井文化、历史文化和文学表现等。</b></p> <p class="ql-block"><b> 古今的文人墨客,他们都会将品酒视为一种生活艺术,通过饮酒来抒发情感或激发灵感,以便创作出更加优美的诗词书画作品。唐代诗人李白以"斗酒诗百篇"闻名于世,宋代词人辛弃疾以"醉里挑灯看剑,楚国吹角连营"展现了酒对创作诗词的启发等。</b></p> <p class="ql-block"><b>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洒习惯也在不断变化。现代人更加注重个人口味和需求的选择。同时也更加注重饮酒的环境和饮酒期间氛围的营造和对饮酒对象的选择。文明饮酒、健康饮酒、科学饮酒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更加注重饮酒的度量和节奏。这种理念不仅体现了对饮酒者自身的健康关注,同时也体现了对社会的责任担当。</b></p> <p class="ql-block"><b> 有道是"人生如戏,岁月如酒"。不同年龄和不同性情的人同喝一种酒,他们会品出不同的味道。年轻人喝的是豪情,老年人喝的则是修养;心情好的人品出的是生活的甘甜,痛苦的人喝出的可能是苦涩与伤悲。有些向阳却又暂时遇到挫折的人,他们则会把喝酒当成短暂停歇的港湾。而真正会喝酒的人,尤其是有教养有品位的人,他们喝出的则是文化和情怀。</b></p> <p class="ql-block"><b> 喝酒,自古以来都是很多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它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同时也是为了追求自己精神上的慰籍与满足;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情趣,更是人们聚会交流、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录着礼仪社交,表现着民风民俗酒礼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与变迁。</b></p><p class="ql-block"><b> 酒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说起喝酒,必定少不得酒具。而酒具,更是酒文化中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本美篇的图片中,我选用的全部都是酒具。这些酒具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还有外国的;有金的、银的、锡的、铜的;还有玉的、瓷的、玻璃的等。</b></p><p class="ql-block"><b> 我总觉得,再好的酒,如果没有好的酒具,喝起来总是会让酒局失色减分。因此,现在每次与好友到饭店聚餐喝酒,我们总是会带上自己的喝酒"装备":酒壶、酒缸、酒杯"三件套"。</b></p> <p class="ql-block"><b> 如今在中等级别以上的酒店中,他们都配备有我所说的喝酒"三件套"。而一般的小酒馆或农村的饭店,他们大都只配备一次性的塑料杯。有的饭店还自以为特色别致地配备上一些粗糙的黑色、茶色小瓷碗。当然,这种酒具无可厚非。因为它很适合像"张飞"、"武松"、"关云长"一类性格的好汉们和年轻人使用。我不是那种性格的和那些年龄段的人,遇上这种场景,我总也品不出酒品的最佳感觉。</b></p> <p class="ql-block"><b> 酒具,随着时代的变迁都会发生变化。每一个时代酒具的出现,代表着每一个时代的文化底蕴。诠释着中国文明璀璨的一段篇章。</b></p><p class="ql-block"><b> 新石器时代的酒具以陶器为主。夏商周时期的酒具多以青铜器为主。盛唐时期的酒具多以玉石为主。隋唐时期的酒具多以金、银酒具为主。明清时期的酒具多以瓷器为主。而现代人饮酒,则是以玻璃制品为主等。</b></p><p class="ql-block"><b> 历史上,尤其是古代。中国酒具美丽大方的造型、精细华丽的纹饰装饰,对饮酒者所起的美感作用是巨大的,它能使饮酒者在举怀之际得到文化的陶冶和艺术的熏陶。每个时期的酒具,都有着很鲜明的时代标签,都为饮酒活动赋予了一种隆重的仪式感,用不同的酒具喝不同的酒,自是有一种温馨惬意的滋味在心头。</b></p> <p class="ql-block"><b> 古人饮酒,不仅讲究心境,更讲究酒具的使用。读过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的人都知道,书中人物祖千秋大谈酒具的描写可谓是经典精彩。他说:</b></p><p class="ql-block"><b> 喝汾酒用玉杯。玉杯能为青香酒增酒色。喝梨花酒用翡翠杯,其色彩能使酒更精神。喝一般白酒用犀角杯,因为犀角杯能增酒香味。喝百草美酒须用古藤杯,因为古滕雕杯本身就有香味,用来品百草美酒会大增芳香之气。喝高梁美酒须用青铜爵,用青铜爵喝更会突出古色之意。喝葡萄酒要用夜光杯,因为夜光杯更能增加酒色的美感。喝玉露酒当用琉璃杯,因为玉露酒中有如珠细泡,酒入杯时透过琉璃细观大可见其妙处。喝状元红美酒须用古瓷杯,古瓷杯盛状元红更显壮重喜庆等等。</b></p><p class="ql-block"><b> 能使用这些精美精准的酒具饮酒,不仅风雅,而且豪气;不仅悠然,而且飘逸,不仅修身,而且养性,妙不可言也。</b></p> <p class="ql-block"><b> 喝酒,酒具固然重要,但是,更主要的是要找对喝酒对象。要是与人品差,酒德差,酒后乱性,背后说人不是,骂人、怼人、摔东西或与自己不对脾气的人一起喝酒,那喝酒的兴趣兴致就会荡然无存。有时朋友约我喝酒,如果席间有这类人,我宁愿编个理由一走了之,也不会与之同饮。</b></p><p class="ql-block"><b> 喝酒是人生一大乐趣,喝的是一种心情。酒逢知己者饮,暖意融心;话逢投机者饮,岁月静好。每次美酒入口,浓郁的酒香瞬间就会让我心醉神迷,妙美惬意,说不尽的快意。</b></p> <p class="ql-block"><b> 退休了,没有了什么公务宴请之类的烦恼,这时与家人或亲戚或三五友人喝酒,纯属娱乐。酒香与亲情交织,酒香与友情叠加,亲人或友人围在一起,说说笑话,谈谈养生,划划拳,猜猜宝,讲讲祖国都有那些新变化,查查美西方又犯了那些新恶行。乐此不疲,乐在其中。</b></p><p class="ql-block"><b> 喝酒其间,人们大都喜欢划拳游戏,这种喝酒助兴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充满了紧张和刺激。赢了收获的是喜悦,输了依然收获开心。开心快乐尽在饮酒的过程中。</b></p> <p class="ql-block"><b> 我国的饮酒文化历史悠久,不同地域都有其独特的饮酒习惯,北方以白酒为主,南方偏爱啤酒与黄酒,乐观豪爽的黄河流域人饮酒多以白酒为主。</b></p><p class="ql-block"><b> 在很多特定的礼仪场合下饮酒有很多讲究和规距,如座次安排,长幼有序,主次有别,杯口高低,敬酒要求,倒酒顺序,劝酒方法等等,</b></p> <p class="ql-block"><b> 酒,这一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而流传下来的饮品,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饮用功能而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饮酒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酒习惯和饮酒文化。这些习惯与文化,不仅反映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b></p><p class="ql-block"><b>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生活、生存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载体。</b></p> <p class="ql-block"><b>写在后面:</b></p><p class="ql-block"><b> 酒仙我20岁参加工作之后便开始喝酒,至今己有整整50年酒龄。50年的经历经验让我总结出了五大喝酒的最佳要素:一是要有好酒,二是要有好的喝酒对象,三是要有好的喝酒环境,四是要有好的酒具,五是要有好的心态。这五点有一或缺,都会影响喝酒的雅兴。</b></p><p class="ql-block"><b> 因为前些天喝酒喝大那场事,我现在不得不慎重考虑"功成名就"之后"金盆洗手"退出"酒界江湖"。</b></p><p class="ql-block"><b> 我自认为,我这一生因为喝酒,在带动GDP增长,拉动内需,增加消费、活跃生活、安定团结、和谐敬业等方面,也算是为祖国做出了我个人应有的贡献,尤其是在"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壮大方面,其贡献就更加"突出"。</b></p><p class="ql-block"><b> 哈哈,我好像是又喝醉了!</b></p><p class="ql-block"><b> 尽管我的自嘲有不少戏虐成分,但我不能不感叹:中国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酒文化,对酒仙我革命老人家人生的影响确实是很大。(部分图片致谢网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4年10月16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于河南舞阳贾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