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枪响南昌城

黄河行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金秋十月,利用去江西宜春明月山跑越野的机会,特意选择来英雄城南昌八一纪念馆参观,仰视近一百年前,一帮铁血男儿的勇气与担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我本云南人,主要是从云南本土的人情练达,领悟当年南昌城头波澜壮阔的风云聚会。起义当初并不占据主要位置的朱德,是在云南讲武堂完成了从庶民到官佐的转型。起义之初大家非常器重的军头张发奎最后临阵叛变,而向共党传递这一重要消息的,也是滇系讲武堂出来的毕业生叶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滇籍人物目前有史可查的多达十七人。此处特别应该着笔的是保留了南昌起义八百余火种的铁血又有道义的两个人,一个是有云南讲武堂情节的朱德,另一个是滇中名将范石生。他俩当初是同校校友,是不是同班我还不太清楚,但他俩是金兰之交的换贴兄弟,好像当年还特意在昆明老城留下过一张结拜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范乡党侠肝义胆,热血豪杰,将朱元帅的八百壮士留到军中隐而不报,后因奸细告发,蒋下令要求范扣押朱并缴械其部属枪支。万般无奈,云南藉的范石生临危不乱,大智大勇,再送朱元帅枪支弹药,粮秣银元,暗地放走了他这位讲武堂的同班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还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的是当时江西主政的朱培德,他也是云南藉,与朱德同班同学,在云南讲武堂被称为"模范二朱",是他将朱德委任为军官教导团团长,南昌市公安局局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然后就有了朱毛红军的井冈山会师,五次反围剿,长征路上的乌蒙山系,摆脱蒋的围追堵截,最后从云南禄劝皎平渡靠七条小船七天七夜过了金沙江,金蝉滇脱壳,苍龙重发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1年嘉兴南湖的一条船上十二个文化人开完会。宣告了共党诞生。建党之初。力量非常弱小,所以为了实现革命理想,需要盟友。而共党当时的革命纲领与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方向是相同的,再加上孙中山先生也有意与共党进行合作,双方一拍即合。于是第一次国共合作达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共党将主要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民众运动上,在城市组织工人运动,搞大罢工。在农村成立农协,民众运动做得风生水起。但有一点缺陷,当时不搞军事运动,这是极为致命的,随着工会和农协的势力在城市农村日益壮大,极大的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让蒋介石和汪精卫这些国民党人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和恐惧感。蒋汪之流虽然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但实际上却在背后勾结帝国主义,买办阶级。还有大资本家成为了这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蒋汪违约,共党武装意识开始觉醒</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伐结束后,蒋汪二人立刻举起了屠刀。由于当时的共党不搞军事运动,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所以1927年蒋汪搞清党,大肆屠杀共党和革命群众,共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还有萧楚女陈延年陈乔年向警予赵世炎等人先后倒在了国民党的屠刀之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民党一年杀了三十多万人,而且屠刀还在高高举起,可当时共党的领导陈独秀先生却是个右倾投降主义,一味的选择对国民党妥协,不组织有效的抵抗和反击。让共党到了生死危亡之边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既然国民党靠不住,那就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创建和发展属于自己的军队。1927年7月12日,中共紧急会议决定停止陈独秀的领导工作,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13日,共党对外发表宣言,一方面谴责汪精卫与蒋介石的反革命行径,另一方面决心领导中国人民,把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下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经过研究,中央认为要把能够影响和掌握的队伍都拉到广东去,建立根据地,发展实力,等实力壮大后再进行北伐,实现统一大业。为什么是去广东呢?有下面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个广东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当地的老百姓受革命影响深刻,工农运动的基础比较好。第二个广东有出海口,便于取得共产国际的援助。第三个非常重要,那就是张发奎也想回广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发奎是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受共党影响和掌握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就在张发奎的第2方面军里,第2方面军下辖第4第11第20军,其中第4军第25师,第73,75两个团。第11军第24师全部第11军第10师第3师团为共党所直接掌握,第4军第25师第73团团长周士第,第11军第24师师长叶挺。另外,第20军军长贺龙也倾向于共党的政治主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2方面军隶属于武汉国民政府。当时汪精卫和唐生智与蒋介石和李宗仁为了争夺国民党统治,全还有长江下游地区打得是不可开交。汪精卫命令手下的第1第2方面军从湖北挥师东进,东征讨蒋。但张发奎呢,不想跟蒋介石打,他是广东出来的,他想回广东去另立山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共党恰好也想回广东,所以就有了这么一个依张回粤,再行革命的计划。为此,中央决定派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聂荣臻到九江与第2方面军第11军第24师师长叶挺联系,共同执行这个依张回粤计划。当然,依张回粤计划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张发奎不拥护汪精卫。如果发现张发奎跟汪精卫勾结紧密,那就必须立刻带部队脱离,离开张发奎独自南下广东。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初中共根本就没打算在南昌发动起义。那为什么第一枪又是在南昌打响的呢?这也是因为情势所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时,张发奎的第2方面军正按照武汉国民政府的命令,东征讨蒋。其中第4第11军陆续抵达江西九江,第20军也由湖北黄石乘船往九江开进。张发奎虽然不想东征讨蒋,但他却也害怕共党的影响力,尤其是他的第2方面军,有一半都倾向于共党的主张。任由这么发展下去,只怕他张发奎的军队以后就得跟着共党姓共了。所以在第2方面军内清共势在必行。一方面,张发奎下令在第2面军中搜捕共产党人,痛下杀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一方面设下圈套,以开会的名义将叶挺和贺龙召至庐山,逼叶挺退党,逼贺龙率部与他一起回广东。如若不从,就将二人武力扣押。去庐山开会的秘令下发到叶挺和贺龙手上后,二人碰头商量隔天动身。此时还不知道张发奎的奸计,如果真去了庐山,必然凶多吉少。就在此时,一个关键人物来到了九江,将张发奎的阴谋告诉了叶贺二人,此人就是第2方面军第4军参谋长叶剑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叶剑英是共党秘密地下党员。得到叶带来的消息后,叶贺二人都认为庐山肯定是不能去了。而且看样子张发奎已经彻底倒向了汪精卫,我们应该立刻带部队脱离,并将这一消息尽快报告给中央。7月20日,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叶挺,聂荣臻在九江开会研究下一步行动计划。最终会议决定去南昌举行武装起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之所以选择去南昌,是因为从地图兵力分布来看,只有南昌市理想的起义地点。赣州虽然为江西重镇,但有李济琛的第8路军驻守,兵力大约在二万左右,樟树又有朱培德的第5方面军第3军,兵力大约在四万左右,江西其余地区均有敌军力量,唯独南昌城的敌军力量最为弱小,城内仅有敌第4集团军第5方面军各部的少量留守部队,还有第6军的53团一个团人数大约在三千人,而我们能拉过去的部队人数在两万人左右。两万打三千,那南昌城还不是手到擒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旦南昌起义开始,部队立刻开赴南昌与起义部队会合,共同南下。起义时间定为7月30日晚,预计参加起义。除了有贺龙的第二十军全部,叶挺的第11军第24师全部,还有蔡廷锴的10师也争取到了起义队伍里面。除此之外,南昌城内还有共党,即第3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兼南昌市公安局长朱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昌起义的计划上报中共中央后,中央立刻批准同意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同时派周恩来,恽代英到南昌与李立三,澎湃组成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由周恩来任总前委书记。而周恩来则表示,这次武装起义需要一个懂军事的人来帮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周恩来向中央推荐的人是国军暂编第15军军长刘伯承。7月25日开始,叶挺与贺龙的部队陆续从九江开往南昌,准备起义。7月27日,周恩来与刘伯承等人到达南昌。前敌委员会正式组建,聂荣臻则留在九江,负责组织驻九江马回岭的第4军第25师的起义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在起义的准备工作紧张进行的时候,共产国际突然来了指示,表示南昌起义要慎重,如无成功把握,则不可起义,应将党员撤出第二方面军,分散到各地去搞工农运动。对于共产国际的这一指示,中共中央认真研究后认为,在南昌起义是能成功的。所以中国中央就派张国焘去南昌传达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指示,坚定在南昌起义的决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张国焘到了南昌后,却假传圣旨,说共产国际的指示是让我们争取张发奎,如果张不同意起义,那么南昌起义就必须取消。张国焘的意见遭到了前敌委员会的坚决反对。7月31日,前敌委员会决定起义,定于8月1日凌晨三枪为记,口号:河山统一。脖子上系上红飘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朱老总当时是南昌公安局长,敌人在南昌城内的分布位置被摸得一清二楚,并告知了起义部队。所以战斗打响之前,都做了针对性的布置。位于藩台衙门的敌第五方面军指挥部驻扎着五方面军警卫团,这是一支精锐部队,所以贺老总特意安排了两个团对其进行重点照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除此之外,南昌城外的大营房与老营房分别由20军2师与20军教导团负责。贡院处,是敌军3军第23团,由叶挺的第24师72团负责,张勋公馆,顺直会馆和天主堂是敌军六军53团驻守,这一部分由叶挺的24师71团负责,赣江北岸的牛行车站,只有敌军一只巡防队。由贺老总的20军一个团负责进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8月1日凌晨两点,战斗打响,其余部队按照预定计划对各个地点发动了迅猛的进攻。除藩太衙门这一处敌军,因为共方这边有一个营副叛变,提前泄露了消息而有所准备外,其余大部分地方的敌军均因无法组织有效抵抗,贺龙亲自带人冲锋,一番激战拿下藩台衙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关键人物(朱德)</b><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什么其他地方的敌军均无法组织起有效抵抗呢?那是因为在起义前一天晚上,朱德朱老总在南昌城内大摆宴席,将敌军的几个团长团副都给请去喝大酒去了。宴会上觥筹交错,敌指挥官们喝的很是开心,吃完酒,朱老总又带着人去打牌。所以起义战斗打响时,这些人根本来不及回去指挥战斗。战至黎明,南昌敌军三千余人被歼灭,起义部队缴获枪支五千多支,火炮数门,子弹七十多万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斗结束后周恩来让人传密信回九江,将南昌起义成功的消息告诉了聂荣臻,聂立刻在第四军中组织起义,带走了第25师第73团全部,第75团3个营,74团1个连,从马回岭转道德安,再赴南昌。其中第25师73团团长周士第,73团参谋长,许继慎,第74团参谋长王尔琢,第75团参谋廖运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第73团2营7连连长林彪,聂荣臻带着部队于8月2日赶到了南昌。南昌起义的成功举行,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也揭开了共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序幕。更重要的是,一支属于共党的武装力量从此诞生,从此发展壮大。共党的这块大石头砸烂了蒋委员长的那口铁水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昌起义可不光光是就8月1号那一天打响的那一枪哦,在这背后也同样凝聚着的各种力量的倾心博弈。后人们为了纪念有历史意义的这一天,还建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等众多相关的红色景点。今天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来南昌旅游,必须要来当年的南昌大旅社打卡这一红色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迅速南下,朱老总在南下时既担负“开路”任务,又担负"殿后"任务,当时最繁重的任务朱老总几乎都做了。朱老总最终为革命军队保留了火种,避免了起义队伍受到更大的损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7年9月,南昌起义后部队到了三河坝,然后兵分两路。留下的25师,而主力部队由周恩来叶挺、贺龙刘伯承等人率领继续南下。当时计划是直插潮汕地区,然后夺取海陆丰地区,争取夺取一个港口,接受可能来自共产国际苏联方面的军火援助。在这里只是“可能”,也就是当时根本无法确定是否能得到苏共方面的援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德率领的部队,由25师、第9军的教育团,当时有4000多人。阻击敌人三天三夜后,部队伤亡惨重,最后撤出三河坝时只剩两千多人。不过朱老总完成了阻击任务,随即南下准备与主力会合。但不久后,南下主力部队一些走散的官兵跑回来了,他们告诉朱老总,主力部队南下作战失败,只有1200多人进入海陆丰地区,而主力部队领导人正在分散突围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正是南下主力损失严重的时候,周公、聂帅去了香港,叶挺去了南洋,贺龙去了湖南,刘伯承去了上海。朱老总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后来跑回来的士兵甚至还散布灰心丧气的话,他们认为主力都垮了,现在留下的都不是主力,还不如散伙算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种极端情况下,特别是受失败氛围影响,再加上这些人的话,部队很快就出现涣散问题。此时朱老总站了出来,而且是在最为关键时候振臂一挥。朱老总召集人员,他告诉剩余的部队官兵,队伍绝对不能散,主力打散了,我们不能散,我们还有人,还有枪,只要有这两样东西,一切都有转机的时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老同志在回忆当时三河坝艰难时刻,部队听了朱老总的话,当时也是将信将疑,这些人心里当时都有自己盘算。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朱老总率领的这些部队,并不是他一手带起来的,25师是叶挺的,朱老总只是暂时负责指挥。但问题来了,叶挺南下部队全都打没了,而25师也没法走了。所以25师的人就建议先跟着朱德干,看看他有什么好办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老总暂时稳住了部队,也摆脱了追击的敌人,部队在行军时,又时常遭受地主武装和土匪的偷袭,部队不得不走小路,在林中宿营,由于当时正值炎热天气,部队穿着短裤跟着朱老总走,一直到了10月底,部队到了江西安远的天心圩。此时队伍还穿着短衣短裤,天气渐凉,生病的也多了。但部队无衣,无粮,又没有药品,甚至连弹药都没有。队伍越往前走,有的人就开始不耐烦了,开始打退堂鼓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杨至成上将后来回忆:“每个人都考虑同样的问题:现在部队失败了,到处都是敌人,我们一支孤军,一无给养,二无援兵,应当怎么办?该走到哪里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时队伍在困难时期,必然出现人心散的问题。无衣保暖,无粮充饥,无弹迎敌。在这种情况下,靠说教根本不管用。此时部队中一些高级指挥员也开始打退堂鼓了,有的向朱老总或者直接领导打声招呼就走了,有的甚至连招呼都不打,就在途中直接脱离了部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75团的团长张启图在上海写了一份报告,叫《关于75团在南昌暴动中斗争经过报告》,他向中央报告称:“师长、团长逃走,各营、连长亦多离开。”可见当时队伍逃离的人实在太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三河坝分兵后,朱老总经过阻击战,带着两千多人继续前进,到最后只剩下八百多。张启图给中央的报告中,还提到了剩余的队伍中,师以上军事干部就剩朱老总,师以上政工干部一个都不剩,全跑了。团级军事干部是王尔琢,团级政工干部只剩下陈毅。如果此时谁喊一嗓子“不干了,回家!”必然就有很多人会响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面对这种艰苦情况,十月中午,朱德召开一次全体军官会议,在会上朱德说:“不愿继续奋斗者可以走,我那怕只有八支枪,我还是要革命的”,73团政治指导员陈毅,74团参谋长王尔琢当场表示坚持斗争到底。正是朱德、陈毅、王尔琢对革命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才鼓舞了士气,赢得了剩余队伍的信任,稳定了队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0月底,起义队伍到大余。此地正发生李宗仁与唐生智混战,利用这个机会,朱德对部队进行了重新整顿,重新登记党团员,并成立党支部,把党员分配到各连,加强基层工作。同时,把部队调整为“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朱德任司令员、陈毅任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为参谋长,辖四路军,到11月初1、4路在去湖南的路上被敌冲散,部队再次整编为7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迫击炮连,共八百多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1月上旬,起义队伍到了湘粤赣三省交界的崇义上堡后,再次进行整顿,这次整顿的任务主要是纪律作风整顿。此次整顿要求缴获的物资要交公,而且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并改变了战法。经过整编整训后,这支仅剩八百多人的起义队伍最终经受住各种考验,成为可以燎原的红色铁流火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面对部队何去何从的境地,朱德,这位原本不是南昌起义核心的人物,在此时大事大非的革命前途面前,表现出来了一位革命者的担当与气魄,及其坚如磐石的革命信心,力挽狂澜。他在全军大会上说:“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1927年的中国革命,很像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我们中国也会有个1917,只要保存火种,革命就有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恰如黑暗中的一丝亮光。朱德的信心与激情,像一股暖流,传递给了每一位留下来的干部战士。陈毅后来回忆说:“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坚定了革命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之处!”陈毅也上台发言,王尔琢更是当众宣布:革命不成功,坚决不剃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是这支衣衫褴褛的部队,通过天心圩整顿,后来又经过大庚整编、上堡整训,史称“赣南三整”,极大地改变了起义军的士气,为后来的湘南起义夯实了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以说,朱德陈毅王尔琢等居功至伟。1955年授衔时,朱德、陈毅、林彪荣登帅位,此时的班长粟裕名列大将之首,还有赵尔陆、杨至诚、赵镕等开国将军。更具宏远意义的是,朱德主持的“赣南三整”和秋收起义时毛泽东主导的“三湾改编”一样,在解放军的建军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人民军队的创立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民军队的巩固与发展产生过更为深远的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捷报在频频传来。1927年10月,朱德率部队由广东转移到达江西信丰时,从中共赣南特委处得知,秋收起义后的毛泽东,率领部队已经上了井冈山。虽素未谋面,但朱德对毛早已久闻大名,其所部指战员,大多数人也都知道他,一些干部还读过毛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现在听到他在井冈山上树起了旗帜,这无形中,给了朱德这支部队增添了巨大的革命信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期间,由张子清伍中豪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一个营,在遂川大汾遭敌袭击转移到上犹县时,陈毅曾亲自去和他们取得了联系,并通过他们知道了一些关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之前的具体情况,陈毅还把从国民党军范石生部那里搞到的一批弹药和军用物资,补充给了张子清伍中豪的这个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赐良机的是,居然毛泽东的胞弟,原第25师政治部毛泽覃,恰好在朱德所部。1927年11月间,朱德便派他前往前往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络。毛泽覃装扮成国民党第16军副官,代名“覃泽”,由资兴经茶陵到井冈山寻找他的大哥毛润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在宁冈茅坪,见到了朱德派来联络的小弟毛泽覃,两兄弟阔别许久,相见格外开心。毛泽覃向毛泽东详细介绍了朱德所部及其行动情况,并转达了朱德的问候。其实,毛泽东也一直非常关心南昌起义失败后的情况。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曾带领部队向茶陵方向游击,目的就在于打听南昌起义部队的下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毛从报上得知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的消息,即派何长工去与湖南省委联系,打听南昌起义部队的下落。11月中旬,何在长沙找到省委后,于12月中旬辗转来到广州,尔后在广东韶关犁铺头找到了朱德的部队,向朱介绍了毛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的情况,并汇报了这次下山找朱德联系的经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德听后高兴地说:好极了。我们跑来跑去,也没有一个地方站脚,正要找毛泽东同志呢!前些天刚派毛泽覃到井冈山去联系了。朱德又详细地询问了一些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及其井冈山的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天临别,朱德捎信一封,让何长工带回并叮嘱说:“希望赶快回到井冈山,和毛联系上。我们正在策动湘南暴动。”1928年1月上旬,何长工返回遂川,把会见朱德陈毅的情况向毛作了详细汇报。然而,正当朱德在湘南武装暴动之际,井冈山的毛泽东,却不期而遇了他武装起义以来的第一次危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海中央派了一个叫周鲁的要员来到井岗山,毛主席在时隔三十年后的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仍颇有感触地说:“……当时中央开除我的党籍,这就不能过党的生活了,只能为师长,开支部会我也不能去。”也正是这一遭遇,有了后来朱毛井冈山会师时,毛泽东的那一句著名的诙谐之言: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毛得知朱德湘南暴动功后垂败之际,率领万余人(正规军二千人,湘南农军八千余)正向井冈山方向进军之际,立即派出袁文才、何长工率工农革命军第二团西进资兴,接应从郴县撤出的湘南农军;自己率第一团在桂东、汝城方向阻击国民党追击部队。同时派毛泽覃带一个特务连前往耒阳与朱德陈毅部取得联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红军主力被调下山,边界地区无力防守,故而导致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失败,被敌占领一个多月,史称“三月失败”。劫难过后,终于迎来了一个让历史铭记的日子。4月28日,江西宁冈县砻市。朱德与毛泽东所率领的部队终于胜利会师了,这两位心灵相通,革命高度自觉的巨人,似乎在一种巨大的伟力牵引下,两双巨手终于紧紧握在了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主席一见朱德便高兴地说:“这次湘粤两省的敌人竟没有整倒你啊。”朱答:“我们转移得快,也全靠你们的掩护。”两人一顿热情寒暄,从此向世界宣告了一支最大的革命武装的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支武装,从此成为国民党反动派们终生恶梦。朱德与毛泽东,这两位巨人,终生相随,同舟共济,换了旧河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德感怀此间际遇,曾赋诗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领导有方在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井冈山的会师,是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星星之火,红旗漫卷,开遍了全中国。使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范围,发展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全县,吉安、安福各一小部,面积七千二百多平方公里,人口五十多万。用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一文中的话来说,“是为边界全盛时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赵镕云南宾川人,1899年生,早年就读于昆明政法学校经济系,后受五四运动影响,离开昆明到广州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军,任大元帅府拱卫军编修;后进入滇军总部将校队学习,随军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7年进入朱老总创办的国民革命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学习并加入我党,参加南昌起义后又参加了湘南起义并上了井冈山,从此成为红军的一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赵镕在军中先后任红4军军需处军需员、红12军经济处会计科科长、红一方面军总供给部会计科科长、红9军团供给部部长、红四方面军供给学校校长、红二方面军供给部部长等职。抗战时期先后任八路军第120师供给部副部长,冀热察挺进军供给部部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副部长、部长等职,解放战争中先后任晋察冀军区驻涞源办事处主任、兵站部政委、华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政委等。1992年2月7日去世,享年93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丁华,男,1896年出生于牟定县城老南街。1919年考入云南省立一中读书,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第三队,毕业后进入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参加北伐,进驻江西九江。1927年,在十一军叶挺军长的率领下,参加8月1日南昌起义。8月3日随起义军南下广东,在三河坝与敌人的战斗中负伤。10月初,起义军撤离时,他与其他伤员一起,由工农革命军饶埔支队党代表温仰春等负责就地安置养伤,不久,因伤重牺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杨辉远,男,1905年出生于石屏县宝秀镇。早年在云南省立一中读书时参加李国柱主办的“云南青年努力会”,后到广州进入王德三主持的大沙头政训班学习。接着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1927年到国民革命军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四团一营二连任指导员。8月1日,二十四师在叶挺师长指挥下,在南昌市的松柏巷、贡院一带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经过短暂的战斗后,敌人缴械投降。8月3日,杨辉远随起义部队撤出南昌,起义军经抚州、瑞金、会昌、汀州、潮汕,多次与围追的敌人激战。后来,他经广州、上海、到北京,回到云南故乡,1990年病逝。</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患难见真情!是他保护了陷入困境的南昌起义队伍,对中国革命功德无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很难想象在1927年南昌起义后受到国民党军队追击的起义部队如果没有范石生的庇护的话,中国革命会发展到什么境地。正是有了范石生的庇护朱老总带着南昌起义后剩余部队在周围得以喘息和发展,为后来井冈山会师,中国革命开天辟地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滇军革命元老:</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范石生的滇军革命资历说起来要比后来大名鼎鼎的龙云、卢汉还要早。1887年范石生出生于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的一个彝族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胸怀大志,立志要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范石生家族是中医世家,小时候的范石生在读书学习的同时还跟着家里人学习中医,在中医领域也颇有成就,在后来他离职后回乡就靠着这份本事悬壶济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9年云南讲武堂正式成立招生,这是一所和年轻聪慧又有理想热血的范石生进入了云南讲武堂。云南讲武堂当时是全国三所最为著名的讲武堂之一,和东北的奉天讲武堂、天津讲武堂齐头并进,而从云南讲武堂中更是走出了一大批国共双方的元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范石生在云南讲武堂遇到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与同学朱德、邓泰中、杨蓁等人一起义结金兰结拜成为异姓兄弟。也正是这份结拜兄弟情在后来的历史风云中挽救了中国革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马蹄纵横,拱卫革命:</b><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1年10月,范石生参加了昆明“重九起义”,起义军在蔡锷指挥下攻占昆明取得胜利后 ,范石生随军赴滇南,光复滇南地区。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云南组织护国军出师讨袁。范石生部隶属黔军,在湘西作战中屡立战功,被提升为炮兵团团长、师参谋长。1921年,范石生被孙中山任命为北伐先遣司令,率部驻滇、黔、桂边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2年,陈炯明叛乱,范石生率部东下梧州,与桂粤军联合击败陈炯明,收复广州,迎孙中山返穗指挥。范石生以战功升任滇军第三师师长。1923年,桂军司令沈鸿英与北洋军阀吴佩孚勾结,阴谋叛乱,率部犯广州。范石生率滇军出击,迫沈鸿英退兵韶关。同年年底,陈炯明反扑广州,范石生在大花桥与陈军血战,身先士卒,击退陈军,保卫了广州的革命大本营。孙中山亲题“功在国家”四字和军刀一柄相赠,并授予范石生上将军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7年8月,南昌起义爆发,这让蒋介石政府大为恐慌,他们更加认识到必须要把中国的革命幼苗扼杀在摇篮里,于是在之后派遣部队进行围剿。对于起义军来说不仅外部有国民党军队的围攻,内部也有很多问题。南昌起义的队伍内部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很多战士知道起义发生之后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等到反应过来之后思想发生浮动,他们并不想跟国民党军队做抗争,于是有的纷纷退出革命队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蒋介石政府的独裁政策引起了范石生的不满,而此时南昌起义军南下途中遭遇困境,朱德率部辗转至湘南。范石生得知后,立即派人联络商量合作,这一行为既是范石生心中对革命的追求也是当年的兄弟情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范石生和朱德经协商后,南昌起义军余部暂用第十六军第四十七师第一四〇团番号隐蔽于军中,在这期间这部分部队随时可以离开。不仅如此,范石生给朱德余部补充弹药、冬装、棉被等各种装备,并拨发两个月薪饷,帮助朱德部度过了难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中国的红色起义部队最艰难的时候是这位滇军将领伸出了援助之手拉了一把。1928年范石生保护起义军的行为被泄露,蒋介石严令他交出起义部队和朱德,无奈之下范石生只能送起义部队离开,临行之际范石生又送给起义部队几万大洋和自己部队的一个营。革命和兄弟之情拳拳如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范石生收容保护起义军的行为是蒋介石不能容忍的,于是他特意安排范石生前去围剿红军。范石生一生最重忠义二字,为了避免跟红军刀枪相向导于是在1932年离开军队,1937年再次回到老家拾起来自己中医的本事悬壶济世造福百姓。尽管如此两年之后范石生还是被刺身亡,留下无尽的遗憾与惋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德曾坦言说:“我这一辈子遇到最慷慨无私的援助就是范石生这一次。否则,很难说能剩下几个人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曾评价说:“他未清共、反共,未杀左翼青年。他曾冒巨大风险,救援三支工农起义军。他是国民党中爱人民、爱士兵,忠实执行孙中山政策最好的将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国时期政治家宋子文在范石生遇刺身亡后曾评价说:“他善于用兵,卓著功勋;不爱钱不怕死,既爱兵,又爱民;医术精深,著手成春,起我沉疴[kē],康我身心;救国教民,中华精英;闻惊天地暗,雨泣山河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张炽:南昌起义军的军需主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炽,1898年4月16日出生于昆明石林县路美邑堡子村。高小毕业后考入云南省立一中。1923年考入北大政治经济系,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张炽进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1927年初,周恩来派王德三、张炽等回云南,王德三任中共云南特委书记,张炽负责特委宣传工作。不久,党组织决定张炽到武汉进入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任师部军需主任,十一军副军长兼二十四师师长是共产党员叶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7年7月26日,张炽随部到达南昌。8月1日凌晨2点,南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占了南昌城。8月3日,部队从南昌城撤出途中,二十四师在潮州、汕头一带被敌军打散。起义军突出重围后,张炽到了香港。1927年10月下旬,他从香港辗转回到上海,在党中央秘书局工作。1930年5月,张炽在上海鲁班路参加组织工人集会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933年4月1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35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杨青田:协助朱德做起义准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杨青田,1897年出生于保山腾冲县猴桥镇杨家寨。1917年考入昆明省立一中。1924年考入北大经济系,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被党组织派往广州,在驻粤滇军国民革命军第三军任政治部组织科长兼政治教官,后任第三军第九师政治部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党领导的起义军占领南昌,第3天起义军撤出南昌时,杨青田因突患中风,经周恩来批准留在南昌治疗,并将组织关系转到中共江西省委。抗日战争爆发后,杨青田返回云南,利用担任省参议会副参议长等身份开展统战工作。1949年杨青田被捕后被营救出狱,受党组织委派去做卢汉起义的思想工作,为促使卢汉率部起义作出了一定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任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等职,1980年5月病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何正聪,男,1890年出生于寻甸县倘甸镇碑庄村。1917年入滇军当兵,1921年随军到广东,1924年任驻粤滇军中校团副,1925年8月,所在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何正聪任营长。1926年,他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0月该军挥师江西,攻克并驻守南昌。1926年冬,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朱德来到南昌,利用与驻防南昌第三军军长朱培德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同学关系,创办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并任团长,何正聪被保送进入军官教育团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7年6月31日晩,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的命令下达后,何正聪所在的军官教育团第三营的3个连的官兵300多人,负责监视和歼灭驻地附近的敌军,并在起义中立下功勋。起义后,组建成立了以军官教育团为主,南昌市部分工人参加,朱德任军长的共有2000多人的第九军。8月3日,何正聪随第九军撤离南昌。1938年何正聪转至武汉,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受党组织安排回到云南,1946年,何正聪带领陈旭、梁正勤等人到罗平、富源、沾益等县组织革命武装,打出“反蒋自救军”的旗帜。1948年8月22日,由于叛徒出卖,何正聪被捕。1948年12月,国民党反动派下令将何正聪枪杀于昆明黄土坡,时年58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钟德禹,男,1891生于彝良县角奎镇。1915年到昆明加入滇军,同年底参加护国战争。1924年随滇军朱培德部驻广东,1926年随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军进行北伐,进入江西,在朱德任局长的南昌市警察局第5处任上校处长,在朱德直接领导下工作。1927年8月1日,在朱德的率领下参加南昌起义,起义战斗中英勇负伤,起义后编入朱德任军长的第9军,8月3日随起义部队向广东进发的途中,多次遭敌人的围追堵截。部队行至江西抚州临川县时,钟德禹因伤情恶化掉队,被敌人抓捕。敌人对他进行严刑拷打,逼他反省投降,他宁死不屈,坚定地说:“共产党领导的起义是正义之举,我参加了就无反悔投降的道理,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公理、正义,死而无憾。”后被敌人杀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子荣,男,1879年出生于江川县。从小随父亲学习中医,青年时投笔从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进入滇军,是朱德部下的上尉副官。1924年随滇军驻广东,1926年随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北伐,朱徳在第三军成立军官教育团时他任副官, 协助朱德开展工作。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后编入朱德任军长的第9军。王子荣是云南无敌膏药第6代传人,朱德任南昌军官教育团团长时曾为之题词“功效惊人,可以济世”。1928年王子荣因病返回云南,后来在昆明开办以医治骨伤为主的“王子荣药房”,1960年病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赵镕在军中先后任红4军军需处军需员、红12军经济处会计科科长、红一方面军总供给部会计科科长、红9军团供给部部长、红四方面军供给学校校长、红二方面军供给部部长等职。抗战时期先后任八路军第120师供给部副部长,冀热察挺进军供给部部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副部长、部长等职,解放战争中先后任晋察冀军区驻涞源办事处主任、兵站部政委、华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政委等。1992年2月7日去世,享年93岁。</span></p> <p class="ql-block">  参加南昌起义后,任第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七连排长,3日随起义军撤离南昌,南征广东,一路上他们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到达潮汕地区后,罗占云所在部队归属朱德指挥,留守三河坝。在这里,他们与敌军钱大钧部10个团激战3昼夜,歼敌1000余人,但终因敌众我寡而被迫撤出战斗。接着在朱德的率领下转战湘南,参加了湘南暴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8年4月随部队上井冈山,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军连长、营长、支队长,20岁时任红四军12师35团团长,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战斗。1934年10月,罗占云随中央红军长征,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参加直罗镇战斗,后任陕北作战分区司令员、陕北军事部参谋长。抗日战争时,罗占云历任新四军团长、副旅长、旅长,1945年10月任淮南军区独立旅旅长,1947年4月任淮北军区副司令员,战斗中先后9次负伤,因积劳成疾病倒,1948年4日25日经抢救无效病逝,年仅38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培德(1888年10月29日—1937年2月17日),字益之,祖籍云南省安宁县,出生于云南楚雄盐兴元永井。国民革命军南京中央军校校务委员,国民政府军训总监部总监,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1888年,朱培德出生于仕宦之家,书香之门。其先祖朱化孚为明朝湖广按察使,其父朱秉堃系清朝举人。其父出任广通(今属禄丰县)猴盐井山长时,携全家同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92年,父亲去世,朱培德时为4岁,与长兄朱润德、幼弟朱树德一道被叔父朱秉鉴接回安宁,从此朱培德由祖母抚养,先入私塾,后上高小。少年时读书之余,又喜欢弓马骑射。1907年,朱培德进入云南昆明陆军第十九镇营部武备学堂学习。1909年8月,云南陆军讲武堂成立,将该营部武备学堂合并,朱培德11月入学,就学于云南武备学堂第一期步兵科丙班,与朱德、范石生、金汉鼎、唐淮源等同学,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同盟会云南支部在讲武堂和云南新军中甚为活跃,朱培德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常秘密阅读革命书籍,倾向反清革命。为同盟会老会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培德与朱德同为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毕业生。在讲武堂就读时,每逢外国领事来讲武堂参观考察,总办李根源总是指令朱培德与朱德指挥学生操练表演,二人配合默契,时称“模范二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如果可以假设,或许井冈山历史就真的会被改写。譬如在井冈山时期,若不是朱培德在江西主政,极有可能就没有朱毛红军。因为朱培德不在江西,朱德也许就不会去南昌,即便去了南昌,也少了挂靠。那么,南昌起义分兵时,三河坝指挥员就不会是朱德,也许是其他人也未可知,然而有谁的坚定性和忍辱负重程度能比得上朱德?若然,南昌起义的这点余脉就可能不复存在,也就不会有湘南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红四军如何发展就很难讲了,因为只凭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要在这一特定的历史夹缝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就很吃力了。有人认为这是天意,其实从朱德和朱培德的关系里或许可以认为是朱培德的有意为之。历史上,比朱德小两岁、名字只多一个字的朱培德并不那么反动,甚至他“在旧军人中是个比较老实的人,他所部第三军同我们比较接近”——朱德曾如是评价过他的师弟、密友兼上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猝死之谜1937年2月17日,48岁的朱培德在南京鼓楼医院突然病逝,媒体震惊,社会上谣传纷纷。一说日本特务买通护士打毒针,以破坏中国的抗日准备,并造成中国高层之间的猜疑和矛盾;一说是蒋介石买通护士打毒针,因为朱培德与有反蒋倾向的民国军事家杨杰过从密切,也有对蒋不满倾向,蒋遂杀鸡儆猴。不过,谁也没有提出证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