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李清泽

<p class="ql-block"><b>睿智的决策</b></p><p class="ql-block">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就笼罩在原子弹的威胁之中。面对核威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沉着冷静,并以高超的战略眼光打破敌人的核威胁。</p><p class="ql-block">  1955年1月15日,李四光、钱三强等人被请到了中南海的丰泽园。</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专门研究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他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就原子能有关问题请你们来上一课……”</p><p class="ql-block">这一天,中国开始了研制核武器的艰巨而又伟大的征程。</p><p class="ql-block">研制核武器,不仅要从零开始造出原子弹,这颗原子弹必须炸响才算成功。这也就意味着,在核武器研制的同时,就必须要找到一块足够广大、足够荒凉的核武器试验场。</p><p class="ql-block">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开始了原子弹试验场的选址工作。经勘察青海西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东南部等多个地区后,苏联专家建议把核试验场设在敦煌西北地区。</p><p class="ql-block">1958年夏秋之间,一群身穿便衣的军人悄悄来到了敦煌,在古阳关外的大戈壁上安营扎寨。几天以后,在鸣沙山下,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秘密接见了这支队伍(当年4月组建的0673部队)的两个负责人:队长张志善和政委常勇。</p><p class="ql-block"><b>深思远滤的选择</b></p><p class="ql-block"> 1958年10月下旬,敦煌核试验基地即将动工时,0673部队部队长、核武器试验靶场主任到任了,他就是战功赫赫的张蕴钰。</p><p class="ql-block">张蕴钰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入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历练成长,从普通一兵直至军副参谋长。抗美援朝期间,15军在上甘岭打出威名时,军参谋长正是张蕴钰。归国后,张蕴钰任第三兵团参谋长,经陈赓大将推荐,就任0673部队的主任。</p><p class="ql-block"> 张蕴钰对靶场位置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敦煌不合适作为原子靶场:一是敦煌莫高窟是老祖宗留下的中华瑰宝,核试验像地震一样,一下子就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给震没了,这可是负不起的大罪过。二是没有水源,松土层太厚,而核爆炸产生的烟尘太大,烟尘太大就会随风扩散,造成核沾染区。三是试验当量太小,只能试验2万吨TNT当量(苏联专家定的试验当量搞2万吨)。张蕴钰同志非常恼火的说,“可真是麻子不叫麻子,叫坑人。”张蕴钰马上将自己的意见向中央书面上报。说来也巧,中央同时接到了苏联一位专家的来信。原来,苏联专家也有不“坑人”的,信中说敦煌不适合建场,建议将靶场中心区移到罗布泊地区。结合张蕴钰的报告和苏联专家的来信,中央同意核试验基地重新选址,就定在罗布泊。</p> <p class="ql-block"><b>理想的核试验场——罗布泊</b></p><p class="ql-block">1958年12月24日,张蕴钰带领勘察小分队从敦煌出发,经玉门关向西,向罗布泊疾驰而去。直到次年,春天,疲惫的勘察队员们终于在干旱的罗布荒原发现了清冽的博斯腾湖。张志善当时起草了一份电报给中央,电报上写道:“这里土地肥沃,能种菜、种粮,这里水源充足,水是甜的,还带有香味……”据说,万毅看到电报后笑着说:“水还带香味,他们都成了诗人啦……”最终,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罗布泊西端的10万多平方公里被划定为中国唯一的原子靶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面积47万平方公里,比英国还大,而核武器试验场的面积有10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江苏省的大小。作为原子靶场,这里堪称完美:地广人稀、远离城镇,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空阔辽远,渺无人烟,十分荒凉,有水源且不在地震带上。核试验场在罗布泊西端,离马兰生活区数百公里,是理想的核试验场。1959年6月13日,总参谋部正式通知:原子靶场改称核试验基地。</p> <p class="ql-block">核试验是一项大规模的综合性科学试验,气象条件对核试验的影响极大。天气条件影响着各项试验数椐的准确性,决定试验的成败。因此,气象预报要为决策机构提供可选择的试验日期,这个日期的天气条件必须既要符合试验任务规定的要求,又要保证试验时试验区、生活区人员以及烟云经过区居民的安全。所以说,试验中的气象保障工作极为重要。</p><p class="ql-block"><b>气象室收信台的组建</b></p><p class="ql-block"> 为核试验任务需要,场区建立数个气象站,如阳平里、东风渡、辛格尔、南山、二站、兴地……,气象站每小时观测一次天气实况和气球探测高空风。所获得的气象数据,及时传递到基地气象室,为气象预报提供情报基础。这就需要在各气象站与气象室之间,建立无线电通信联络。1964年上半年,从其他部队调入一批无线电报务员。同年五月底,我和朱殿元、彭玉林、張继让奉命从北京总参通信兵独立一团调来基地气象室电台工作。从济南来的有周玉文、王善清、王洪文、徐海龙四位战友;从基地通信处通信站调来的有孙秀英、徐兰花、常彩文三位女战友;从武汉调来的陈桂枝 女战友;共12人组建气象室电台。周玉文任台长。</p><p class="ql-block">  那时气象处处长韩云升、付处长刘洪卿,气象室主任韩华岳,办公地址在基地招待所主楼东面最南边那栋楼上。我们电台男宿舍在主楼三层最东头的房间,后来搬到招待所后边地窝蓬里。</p><p class="ql-block"><b>  我国苐一次原子弹爆炸成功!</b></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一个巨大的太阳般的火球腾空而起,伴随着震天轰鸣和夺目强光,随后,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形成极为壮观的蘑菇云,这是一次将核弹安放在一个102米高的铁塔上,从塔上牵出23公里长的起爆线进行试验。</p><p class="ql-block">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596”,是指1959年6月,正值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关键时期,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国防新技术协定》,终止了所有技术援助。这是一颗“争气弹”,以此表明为民族争气的决心。</p><p class="ql-block">当时为了保密需要,为这颗原子弹制定了一整套密语:管原子弹叫“邱小姐”,装原子弹的平台叫“梳妆台”;连接火工品的电缆像头发一样长,叫“梳辫子”;原子弹装配为“穿衣”,原子弹装配车间,密码为“住下房”;吊到塔架上的工作平台为“住上房”;气象密码为“血压”;起爆时间为“零时”。10月15日18时30分,原子弹开始装配,并向北京发了第一个暗语,“邱小姐”住下房。16日8点,又发了第二个暗语,“邱小姐”在梳妆台,八点钟梳辫子。火工品插好后,原子弹徐徐吊上塔架。之后发了第三个暗语,“邱小姐”住上房,“零时”为1964年10月16日15时。</p><p class="ql-block">我国首次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代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b>核试验最令人揪心的是天气预报</b></p><p class="ql-block"> 罗布泊的天气令人琢磨不定。时而晴空万里,时而沙暴肆虐,飞沙走石铺天盖地。气象成了首次核试验指挥部和所有参试人员最揪心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气象室气象预报,分长、中、短期三个预报组,根据核实验需要的天气条件,翻资料、找规律几个月前就开始捕捉适宜天气。根据国家、总参气象专家和基地气象室预报人员的多次气象预报会商,初步确定首次任务时间为10月15号、16号可以试爆。有的预报员提出,14号晚上可能起大风!这个分析给预报人员增加了疑虑,经再次会商,最后还是确定了16号正式试验。</p><p class="ql-block"> “零前”几天,指挥员、专家、予报员,乃至所有知道天气决定成败的人们,都在仰望天空,祈盼一个好天气。可是,罗布泊风云变幻,诡奇多变,狂风呼啸,沙暴遮天,让人们心里总不踏实。到了14日晚间,果然突然大风起兮,黄沙滚滚,遮天蔽日。各级指挥员、预报员、所有参试的人们,望天长叹,翘首盼望风静日晴。到了15日10时许,风力果真小了,又经多次天气会商,领导最终拍板,首次核试验零时定在10月16日15时。</p><p class="ql-block"><b> 参加 第一次核试验的气象人荣立集体一等功</b></p><p class="ql-block"> 16日凌晨,罗布泊一片寂静,各系统、各岗位紧张有序的“零前准备”。16日晨起,满天是云,不见文絲蓝天。直到上午场区周围天气仍是不太好,人们担心下午是否能进行核试验,观望、等待,……。中午12时场区周围天气突然转好,乌雲消散,一片蓝天。“零前”气象条件适合进行核试验。人们紧张地等待原子弹起爆。下午14时59分40秒倒计时,9、8、7、6、5、4、3、2、1、起爆!15时准时起爆。在原子弹爆炸的瞬间光辐射、冲击波过后,现场地参观的人们,看到原子弹蘑菇云直上蓝天,热烈欢呼雀跃,欢庆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了。由于气象预报室14日准确地预报了16日下午的天气,使核试验能按时进行,所有气象工作人员荣立集体一等功。</p><p class="ql-block"> “一切为了预报”是气象室各班组,各岗位的共同目标。电台、电传、观测、绘图……,各岗位,坚持昼夜值班,认真细致的抄写每一碼,准确无误的収集各气象站发来的气象实况信息,为预报提供充分的资料基础。在第一次核试验任务中,除预报员多人立功外,其它班组也评出了立功人员,我受战友们的鼓励荣立了个人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16日,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这一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的荒漠中成功爆炸。这个成就标志着中国科技和国防实力的重大突破。它向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了核俱乐部的一员,打破了当时西方大国的核垄断。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它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