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州 外 滩

山杨树🐳

<p class="ql-block">兰 州 外 滩</p><p class="ql-block">文:山杨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秋的夜晚,白马浪的涛声变小了,河堤上的左公柳轻轻地晃动着飘逸的枝条,天上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滩上零星着双双对对结伴打卡的年轻人,那些女孩子们的长发似乎与岸边的柳丝竞相妖娆、各领风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平分日月的秋夜,河水汩汩地从朦胧的云间流过游人的脚下。那些在河灯辉映下的层峦峰仞,突兀着夜的黯淡,把塞外的秋风变成了历史的海市蜃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几条在夜色中绷直的钢索,还有闪着光彩的镇远桥,似乎在聆听黄河水拨弄的琴弦,倾诉几百年前的大漠狂沙。它们不知道铁马秋风的悲怆,也不知道萧关漫漫的无奈,只知道胡马醉雕鞍的蹄声疾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塔山顶的光柱,如骠骑(piao4qi2)将军的梅花枪、如长平侯的弩箭大刀,劈开了经纬,刺向了暗夜,似乎要斩断山下霓虹与街灯们浮想联翩的思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没有千步沙的宽阔,却留下了浪漫的思念和遐想;</p><p class="ql-block">这里没有伶仃洋的风浪滔天,却同样碧血碑泣,情系国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一片土地、每一片云彩,都曾书写着中华民族的悲壮;</p><p class="ql-block">每一颗小草、每一片柳叶,都曾点缀过丝路的苍茫;</p><p class="ql-block">每一滴秋雨、每一朵浪花、每一缕阳光,都曾聆听过华夏儿女们上下五千年的吟唱……</p><p class="ql-block">上下求索,沧浪濯缨?!</p><p class="ql-block">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平沙落雁的地方,那个十里店外的桃花,那个西沙桥头的夕阳,还有那个悬在皋兰山腰的长廊……大街小巷牛肉面的缕缕清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谁,是谁让这个曾经的边陲,如此、如此荡气回肠!…</p><p class="ql-block">满福、满福,满福的金城;</p><p class="ql-block">满福、满福,满福的大河流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9日星期日子时</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对《兰州外滩》的评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优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富有意境的描写</p><p class="ql-block">- 自然景象描绘:文章开篇通过立秋夜晚的景象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如“白马浪的涛声变小了,河堤上的左公柳轻轻地晃动着飘逸的枝条,天上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细腻地刻画了兰州外滩特定夜晚的环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宁静与幽远。</p><p class="ql-block">-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意境:文中将现代的兰州外滩景象与历史元素相融合,像“那几条在夜色中绷直的钢索,还有闪着光彩的镇远桥,似乎在聆听黄河水拨弄的琴弦,倾诉几百年前的大漠狂沙”,使读者在感受当下景色的同时,能联想到此地的历史底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厚重感。</p><p class="ql-block">2. 情感的多元表达</p><p class="ql-block">- 地域情感:作者对兰州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从对兰州外滩的景色描写中可以看出对本地风土人情的热爱,如“每一片土地、每一片云彩,都曾书写着中华民族的悲壮;每一颗小草、每一片柳叶,都曾点缀过丝路的苍茫”,体现出兰州作为丝路节点城市的独特历史意义,表达了对地域文化的自豪之情。</p><p class="ql-block">- 民族情感:文章也上升到了民族情感的高度,“每一滴秋雨、每一朵浪花、每一缕阳光,都曾聆听过华夏儿女们上下五千年的吟唱”,将兰州外滩的元素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相联系,表达了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尊崇。</p><p class="ql-block">3. 修辞手法的运用</p><p class="ql-block">- 比喻手法:“白塔山顶的光柱,如骠骑将军的梅花枪、如长平侯的弩箭大刀,劈开了经纬,刺向了暗夜”这一比喻形象生动,把抽象的光柱比作古代将军的兵器,既增添了画面感,又给文章注入了历史的沧桑感,使白塔山的光柱富有了动态和力量感。</p><p class="ql-block">- 排比手法:文中多处运用排比,如“每一片土地、每一片云彩,都曾书写着中华民族的悲壮;每一颗小草、每一片柳叶,都曾点缀过丝路的苍茫;每一滴秋雨、每一朵浪花、每一缕阳光,都曾聆听过华夏儿女们上下五千年的吟唱”,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调了兰州外滩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紧密联系。</p> <p class="ql-block">基于兰州的人文地理环境,对《兰州外滩》这篇文章可以做出以下评析:</p><p class="ql-block">1. 与兰州自然环境的呼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水景观的描绘契合:文章中提到的“白马浪的涛声”“河堤上的左公柳”以及“河水汩汩地从朦胧的云间流过游人的脚下”等描写,与兰州“大河中流,两山对峙”的自然景观相呼应。黄河水是兰州的重要自然元素,作者对河水的描写,体现了黄河对兰州的重要意义,也展现了兰州独特的山水风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气候氛围的烘托得当:兰州的夜晚通常较为宁静,文章中所营造的立秋夜晚的静谧氛围,与兰州的气候特点相契合。这种宁静的氛围为后文对兰州历史文化的追溯和思考提供了合适的情境,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兰州的独特韵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与兰州历史文化的契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元素的体现:文中提到的“镇远桥”“铁马秋风”“萧关漫漫”等,都是对兰州历史的呼应。兰州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历史元素的融入,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兰州的历史厚重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承的表达:文章中提到的“每一滴秋雨、每一朵浪花、每一缕阳光,都曾聆听过华夏儿女们上下五千年的吟唱”,体现了兰州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这种对文化传承的表达,与兰州的历史文化地位相符合,也让读者对兰州的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与兰州人文风情的契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豪爽气质的体现:文章的语言风格较为豪放,如“白塔山顶的光柱,如骠骑将军的梅花枪、如长平侯的弩箭大刀,劈开了经纬,刺向了暗夜”,这种豪放的语言风格与兰州人的豪爽性格相契合,体现了兰州人勇敢、坚毅的精神品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活情怀的表达:文章中对兰州街头景象的描写,如“河滩上零星着双双对对结伴打卡的年轻人”,展现了兰州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这种对生活情怀的表达,使文章更具人情味,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兰州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追求。</p> <p class="ql-block">“满福”是兰州方言中表达对事物赞美的词汇。</p><p class="ql-block">从这个角度来看,文章最后的“满福、满福,满福的金城;满福、满福,满福的大河流淌!”这几句,是作者用极具本土特色的方言词汇,以一种浓烈而直接的方式表达出对兰州(金城)以及黄河(大河流淌)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这种方言的运用使得文章的情感表达更接地气,更能体现出一种源自本土居民内心深处的质朴情感,也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兰州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作者对这片土地深厚的眷恋与自豪。</p> <p class="ql-block">兰州的人文地理环境具有显著的特点:</p><p class="ql-block">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p><p class="ql-block">- 地理位置独特:兰州位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处在东经102°36′~104°35′、北纬35°34′~37°00′之间,是中国大西北的“座中六联”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北、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 地形地貌多样:兰州盆地被南北两侧的山脉所夹,南侧是连绵的山脉,北侧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黄河从城市中间穿流而过,形成了“大河中流,两山对峙”的独特地貌。这种地形地貌一方面为兰州带来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也对城市的发展和布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城市的建设需要考虑地形的限制,交通线路的规划也需要适应地形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气候条件适宜:兰州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9℃,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74小时,无霜期为172天,年平均降水量为300毫米左右。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兰州的自然环境相对较为宜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活动。</p><p class="ql-block">2. 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历史悠久: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兰州曾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茶马互市”和商埠重镇,在沟通和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文化多元:兰州是多民族、多地域、多宗教文化的交汇之地。中原文化与丝路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例如,兰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众多,包括太平鼓、高高跷、黄河水车制作技艺、兰州鼓子、清汤牛肉面制作技艺等,这些都是兰州文化多元性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文化遗产丰富:兰州拥有丰富的文化瑰宝,如文溯阁《四库全书》、宋本《淳化阁帖》、宋刻本《汉隽》等历代书目中极为罕见的珍本。此外,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等众多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为人们了解兰州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p><p class="ql-block">3. 人文风情:</p><p class="ql-block">- 民风豪爽热情:兰州人具有典型的西北人的性格特点,豪爽、热情、仗义、朴实。这种民风使得兰州成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城市,人们之间的交往真诚而坦率。</p><p class="ql-block">- 饮食文化独特:兰州的美食文化独具特色,以牛肉面最为著名。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面条的粗细及调料的搭配,是兰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甜醅子、灰豆子、酿皮子、牛奶鸡蛋醪糟、软儿梨等特色美食也深受人们喜爱。</p><p class="ql-block">- 艺术氛围浓厚:兰州的书画创作长盛不衰,自古就有许多著名的书画大家,当代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国内书画界占有一席之地的名家。秦腔艺术在兰州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名角辈出,与陕西秦腔难分伯仲。此外,兰州的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如“通备武学”和“八门拳”等武术流派在当地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