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盐”的十年追访

三亚文艺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20px;"> “三亚盐”的十年追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创/伍志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b style="font-size:20px;">从“最后的盐田”说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3年,我们带着“曾经辉煌的三亚盐田怎样了?”的疑问,<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第一次采访了三亚榆亚盐场驷轩分场。</span>由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经济开发与城市建设,三亚市区的大部分盐田已被征用,<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只剩下驷轩分场里的这一千多亩盐田,所以这里可以算是三亚“最后的盐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记忆中的三亚盐田十分宽阔,一大片一大片雪白的粗盐堆满了盐池,那时的盐工还很多,大家带着帽子,拿着盐耙忙个不停,时不时还能听到拖拉机作业的声音。在阳光的照射下,一座座小盐山闪闪发光,如镜面一般的盐池清澈见底,盐工们忙碌的身影配上纯洁静默的盐田美景,呈现出千年盐场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望着驷轩分场仅存的这一千多亩盐田,不禁感慨:海南并不是所谓的“文化沙漠”,这里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只是欠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恰如我们眼前的“三亚盐文化”,如果再不去积极保护它,也许他很快会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呢。</p> <p class="ql-block">2020年,我们<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第二次采访三亚榆亚盐场驷轩分场。</span>时隔七年,这个“三亚最后的盐田”又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盐田更少了,从七年前的一千多亩,<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减少到现在的一百多亩,</span>远处七年前还是盐田的土地,现在已经被填了土、铺了路、修了桥,一座座新楼盘正在拔地而起。其次,截止到2020年,<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盐场不再招收新盐工了,</span>原先驷轩盐场里的老员工,只剩下二十几人。我们在与工人们简短的交流中,得知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保障问题如何得到解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询问:这些年来是否政府或企业,考虑过在这里建立盐文化的博物馆或收藏馆吗?是否收藏过盐场的老工具或一些承载历史记忆的实物?得到的答案都是“无”。同时,盐场或个人也提供不出与“盐文化”相关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凝望着这片仅存的盐田,内心满是惋惜与遗憾。</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我们<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第三次采访榆亚盐场驷轩分场,</span>“那些仅存的盐田如今怎么样了?”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继续追踪与关注“三亚盐”的老话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现场,眼前还是熟悉的那栋两层小旧楼--驷轩分场的办公楼--我们问道“现在盐田还有多少亩?”正在伏案执笔的毛大姐抬起头来,看着我们热情地回答:“现在的盐田啊,不要说一亩了,一分地都没有了。”我们惊讶地睁大眼睛,不由地“啊”出声。毛大姐放下笔,站起身,说带我们去现场看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我们看到的盐池,不再清澈明亮,池里长满了杂草和青苔,加上刚下过大雨,池水浑浊不堪。远处的盐田早已被沙土填平,旁边尚未使用的沙土,垒得高高的,像一个长长的土坡。毛大姐介绍说,政府已经征用了驷轩盐场大部分的盐田,正在做绿化,已经填了土的地方计划建设成河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这边呢?还有那么多没填土的盐池呢?”我们问。</p><p class="ql-block">毛大姐说:“之前听说有个计划,要做遗址保护,供大家参观,但后来也被征用了。而且正在进行中的施工,堵住了制盐的入口,导致剩下的这些盐田无法生产,彻底荒废了。所以我们场<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从2022年5月起,就停止了生产</span>。”</p><p class="ql-block">我们站在土坡上,望着长满杂草的池水、旁边的沙丘,以及远处的高楼,不禁感慨:三亚最后的盐田荒芜了,“三亚盐”最终还是成为了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b style="font-size:20px;">回顾“三亚千年盐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盐,曾经是三亚的重要经济产业。唐代设置临川县(今三亚)时,三亚就有了盐场。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乾元元年(758年),琼山、宁远、振州等县有盐”(振洲即今三亚),三亚的盐史记载可以追溯到1200多年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三亚的盐场规模小而分散,制盐技术很原始,而且从唐朝开始,海南制盐业被官府控制着,盐民们被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来。虽然到了明朝,海南盐业生产的规模与管理制度等都有了改进与发展,但是产盐户的生存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仍是不堪重负。相关数据显示,明朝时期的临川(三亚)盐场的产量,仅占全岛盐业产量的3.5%,是海南岛6个盐所中规模最小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晚清,三亚盐场才有了大发展。同治八年(1869年),广东大陆客商与崖县人合办盐场,开始引进大陆已经出现几百年的直晒产盐法。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三亚港已经设有盐商会馆,专门销运三亚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福建华侨胡子春在三亚港大规模开发盐田,直接引进海水晒盐法,使三亚的盐产量大幅上升。而胡氏三亚盐场,是海南盐业近代规模发展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五年(1916年),两广盐运使公署在三亚港设置“三亚场”,管理全岛的盐务(后来迁往了海口)。这是海南岛盐业史上,首次由三亚地方管理全岛的业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1928年的数据统计,海南岛共产盐3万吨,其中三亚临川、榆林两地的盐产量就达到了1.6万吨,超过了全岛产量的一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三亚建设盐田的条件优越,加上晒盐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政府的鼓励措施,许多私人盐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而且三亚生产的食盐品质优良,影响力越来越大。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广东省民国政府派遣视察团先后深入崖县、昌江县等地考察制盐情况,他们在考察之后撰写的《琼崖视察团经济组调查报告书》(第五册)中提到了三亚的盐场:“盐田集中在三亚、榆林港……单以三亚一区的出产,几占广东全省百分之四十。”从此记载中得知,三亚盐曾在整个华南盐业中占有重要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二战改变了三亚的盐业发展态势。1939年2月,海南岛沦陷,各盐场经理纷纷逃亡,很多盐田无人管理,几近荒芜。日本人掌控了部分三亚盐田,但经营不善,大部分盐田残破不堪。1945年日本投降后,三亚盐场恢复生产的有72处,但由于管理不善与自然灾害,盐田受损严重。根据《榆亚别集》,“1946年遭遇两次风灾摧残,盐田一片汪洋,房屋设备荡然无存,整个盐场成为一片废墟。股东不再投资,单由经理依靠生产收人,以漏养漏,因陋就简,致使产量一落千丈,1947年年产量仅9万余担。”</p> <p class="ql-block">1950年海南岛解放后,三亚盐场与田独盐场合并,组建新的“榆亚盐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榆亚盐场发展的辉煌时期:老式盐田被改造,制盐规模扩大,由块连成片,划分出详细的区域,在生产技术上和运输上逐步得到优化,提高了机械化程度与科学管理程度等。据榆亚盐场负责人介绍,由于盐田的面积扩大,为了便于管理,当时榆亚盐场还设立了不同的工区,一共有6个工区,分别是港门工区(场部附近、白鹭公园)、榕根工区(政府东侧)、月川工区、红沙工区、盐田坡工区(山水国际附近)、驷轩工区。每个工区再划分几个小组管理盐田生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制改后的三亚盐场,盐产量大幅度提高,成为崖县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据资料显示,当时崖县税收的60%来自榆亚盐场。1952年至1984年,榆亚盐场的年产量超过3万吨,尤其是1977年,年产量“翻一番”,高达64000吨,创历史新高。谈到这一段历史,几位盐场老员工纷纷叙述记忆中的榆亚盐场辉煌“战绩”,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一年我们的盐产量上来了,从一月到九月天气都挺好,生产出好多盐啊,多到没地方放”“那时候盐场设计储盐的盐仓是3万吨,结果仓库都爆满了,好多盐只能堆到仓库外面。我们还买来一大堆防雨布遮住仓库外堆放的盐,怕下雨啊”,话语间能感受到盐工们内心的骄傲与自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据《三亚日报》报道,直到上世纪80年代前,榆亚盐场拥有着11000亩盐田,其中有9000多亩在三亚市区内,从三亚主城区的月川、商品街、临春河畔,一直到鹿回头、红沙、南边海等地,都有着大片的盐田。可以说,当时“三亚是一座盐田上的城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榆亚盐场在生产上依旧保持着高产量,且质量上乘,“三亚盐”在市场上享有盛誉。榆亚盐场负责人介绍说,1987年之前,三亚的盐主要销往广东与中国香港等地,甚至远销到了韩国、日本等国家。据有关资料,1990年榆亚盐场产品合格率达100%,3个品种获部优称号,3个产品获省优称号,全年产盐19604吨,产值491.44万元。<b>截止到上世纪90年代初,榆亚盐场已经保持了半个世纪的辉煌时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上世纪90年代的海南房地产开发热潮,使当时还“随处可见”的三亚盐田,在之后的短短十余年间,几乎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殆尽。进入21世纪后,虽然是“新”世纪,但我们已经看不见三亚城区的“古”盐田踪迹了。对三亚这段辉煌的盐业历史,或者说是“三亚盐文化”,今天的很多人已经知之甚少。<b>如果我们不刻意保留一些三亚盐场盐田的“历史古迹”,后人恐怕再也难以寻觅到这段历史踪迹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最辛苦的职业”——盐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书云“天下人惟盐丁最苦”。盐工的工作不仅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还长期受到剥削和压迫。今天的盐工被国家列入了特殊工种,盐工的身体健康也得到关注,退休年龄也比一般行业要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采访的当天,下起了倾盆大雨。一群退了休的老盐工们正在休息室里聊家常,毛大姐看我关注盐场的情况,便向我推荐了杨师傅做访谈对象。杨师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盐工,在榆亚盐场工作了34年,由于盐场停工,用他的话来说,现在的他也只能“守好这里,不让外来人占用”。不制盐的日子里,他主要管理小区的卫生。我问他“干了这么多年盐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身型壮硕、皮肤黝黑的杨师傅笑了一下,挠挠头说:“我们也是二代,不过是盐二代,这个二代真的太苦了,跟富二代相比差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要聊起“盐工”这份工作,坐在休息室喝茶聊天的盐工们,不管是退休的还是在职的,都不约而同地说出一个字——“苦”。</p> <p class="ql-block"><b>这是一份“靠天吃饭”的“苦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首先是工作时间长,时常加班,休息时间不固定。</b>天气好的时候,因为可以多产盐,盐工们就要加班加点地收盐、运盐。头顶烈日,在盐池里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夜深了,盐工们还在忙碌着,因为夜里天气凉爽,他们可以把白天收不完的盐继续收完。天气不好的时候,盐工们要想方设法去保护盐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盐工们的工作就是这样不分昼夜,不顾风雨,只要听到场里有人敲钟了,就会全员出动,因为抢盐的动作要求快、麻利,而作为盐场的主人翁,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辛苦几个月的劳动成果被雨水冲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二十几岁,有一天夜里下雨了,我们正在睡觉,年纪大的盐工用我们收盐的那种长长的盐耙敲窗户,喊我们起床。然后大家就冲出去了,拿着各种工具去‘抢盐’。以后的工作中,像这种半夜突然起床干活的情况很常见……我们工作了这么多年,真是一心一意为了盐啊。”毛大姐回忆起自己的往事,感慨万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其次是盐田的劳作非常繁重,十分耗费体力。</b>海水晒盐的制盐过程,要经过纳潮、制卤、结晶、收盐等工序。晒盐时,盐工们每天要去结晶池,用盐粑搅动卤水,以防结晶盐粘附在池底;收盐时,也是用原始的工具,一粑一粑地把结晶盐堆在一起,推到田埂上,然后装车运到仓库。为了连续生产,保证盐的产量与质量,有一位盐工说:制盐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按照顺序进行,“要想产好盐,不仅要天气好,还要盐工‘有技术’‘够勤劳’”。他说,制盐过程有盐工(组长)实时观察与监督,严格控制时间与浓度,“这是个技术活,要多下一点功夫,产出的盐才会好,偷懒肯定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师傅说,以前没有拖拉机运盐的时候,盐工们最早使用的是木板制成的独轮手推车,而一辆装满盐的独轮车约200斤重。即便后来有了现代化运输工具,遇到盐田路面狭窄的地段,拖拉机开不进去,还得靠纯人力运输。一旁的毛大姐补充道:“运盐的工作对于我们女生来说,真的太重了!记得有一次,我好不容易把独轮车从盐池推上了坡地,但因为体力不支,路面又窄,走着走着车就翻了,人也掉到了盐田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盐工们继续说,那时候最辛苦的工作,除了抢盐、运盐与收盐外,还有人工碎盐。根据盐的大小不同,把盐分为粗盐、细盐、精盐三种。经过蒸发,结晶池结出的大颗粒腌制盐,人们称为“原盐”(粗盐),这种盐未经过任何加工,颗粒饱满,晶莹剔透。而“细盐”和“精盐”,在当年没有机械化工具的年代,全靠盐工们一点一点做出来:在盐池里把粗盐碾碎,不停地推啊碾啊,基本上没有休息时间,“因为干完了这道工序,马上又接着要干下一道工序了”。杨师傅伸出了手掌,“你看看,我现在不干活了,手掌的茧都扁下去咯,以前那茧啊是又厚又大又粗,那些老盐工的脚底的茧更厚。大家都顾不上喊累,满脑子里都是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b style="font-size:20px;">发展与保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百年来,盐业成为三亚河口乃至整个崖州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b>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三亚盐场一直是海南岛最大的盐场,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三亚市内很多地方都是盐田。</b>但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三亚的古盐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这段“盐田产业史”或“盐文化史”,年迈的长者逐渐记忆模糊,而年轻的新生代几乎浑然不知。值得一提的是,<b>我们在“寻找三亚市区古盐田踪迹”的过程中,意外地获得了一个“惊喜”——当年三亚种植的红树林,与三亚盐田有关系,可以作为三亚盐田的一种“可视化”印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盐场负责人介绍,三亚城区内的很多红树林都是榆亚盐场的员工栽种的。盐场栽种的红树林以临春河为主线展开,大茅河上的红树林也是盐场职工栽种的。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树林”(临春河两岸和大茅河两岸有红树林的地方),以前就是榆亚盐场的盐田所在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当你置身于三亚城区,想要寻觅或感受三亚盐田的踪迹时,不妨把“红树林”作为参照物:眼前的红树林,就是昔日曾经的三亚盐田,那一片片银白无垠的广袤盐田啊。通过这样的想象,可以拉近我们与历史,与古盐田的距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盐田的变迁,我们也看到了三亚城市的变化,这座曾经的“盐田上的城市”,今天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心目中的“度假天堂”。美丽三亚,万象更新,“旅游”成为三亚的新优势产业之一,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b>尽管有人说,年轻的三亚缺乏“文化底蕴”,但如果我们挖掘与守护住像“三亚盐田”这样的老文化,“美丽三亚”一定会更“浪漫”,也更有“文化底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年前,一位“候鸟”发表的图文美篇,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这位热爱拍照的“候鸟”,用相机记录下了驷轩盐场的变化,通过这些图文,读者领略到了大茅河两岸的美好:一边是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象,白鹭在红树林的滋养下翩翩飞舞,另一边是广阔无垠的盐田景象和盐工忙碌的制盐画面,两者结合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从这些图文中,我们也看到了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变化:盐田周围高楼林立,越来越多的房子建在了盐田上,工程车川流不息地往来,挖掘机持续不断地轰鸣;红树林里的白鹭,也变得越来越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三次探寻“三亚盐史”的采访过程中,笔者也在不断思考着:一座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是一种趋势,有些“老文化”也注定会渐行渐远;但是,老文化又是城市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化的城市需要保留住“老文化”的底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来到三亚的国内外游客,大多爱慕三亚的“容颜”,鲜少有人知道她的“经历”与“故事”。比如,三十年前还拥有万亩盐田的“盐田上的城市”,今天又有几人能关注到呢?国际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在装扮自己美丽容貌的同时,也应该花些气力,挖掘与保护自己的历史文化,特色文化,让美丽三亚更美丽,让浪漫天涯更浪漫。让三亚,真正成为一张内外兼备的海南自贸港靓丽名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