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如果喜欢看戏,是不是说明他真的老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晋梆在高平展演的七场大戏,我未能亲临现场,但在抖音上,在高平电视台的“直播回放”里,我已耐着性子全部看完,耗时将近20个小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七场大戏分别是:《秦香莲》、《雁门关》、《下边庭》、《金水桥》、《三关排宴》、《打龙袍》和《王宝钏》。其中《秦香莲》最为熟悉,看过多个版本,看过无数遍,情节已经烂熟于心,唱词基本能全篇背诵。《三关排宴》也还行,次数肯定比《秦香莲》要少一些。《金水桥》和《王宝钏》则是看过部分片段,相当于“节选”——前者看过吴国华和卢爱琴两位老师的演唱,而后者,关于王宝钏,看过杜建萍和成静云两位老师的版本,关于薛平贵,在第一季《戏剧长治》的舞台上,上党梆子名家郭孝明和青年新秀申晓东,作为师徒演出过《武家坡》一幕,记忆犹新。剩下的三部戏,《雁门关》、《下边庭》和《打龙袍》,则是首次观看,由此可见,作为一名上党梆子的戏曲爱好者,我是不称职的,孤陋寡闻,视野狭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党梆子“五朵梅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张爱珍 吴国华 张保平 陈素琴 杜建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看戏,我有几重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是扩大了知识面,了解到相关戏曲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原来,《雁门关》和《三关排宴》是可以一起观看的,都是忠心耿耿战功赫赫的“杨家将”的故事,前者关于“八郎”杨延光,后者关于“四郎”杨延辉;原来,《狸猫换太子》和《打龙袍》是可以一起观看的,相当于电视连续剧的上集和下集、长篇小说的上部和下部,是同一事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原来,《下边庭》和《潘杨讼》是同一部戏的两个名字,好比《王宝钏》和《大登殿》,遥想小时候,依稀记得,我在电视上看过张保平老师演唱“调寇”一折,上面写的名字是“潘杨讼”,时至今日,这则谜底已然揭开,真相浮出水面;原来,《金水桥》和《打金枝》也可以一起观看,都是皇宫内部的“家长里短”,“家事”和“国事”搅合在一起,意趣横生,饶有兴味,这两部戏相当于“姊妹篇”,有点“乐府双璧”的意思。凡此种种,都是我的新发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是拓宽了视野。以前看戏,只看“青衣”,而且是张爱珍大师的“青衣”,其他角色是“跳过”“跃过”的,属于“过筛子似的”“选择性”观看,而这一次,在篇幅上,我从“名家名段”延伸至整本全场,在角色上,我从“青衣”行当延伸至须生老旦,总之,领域在扩充,疆界在延展。这需要极大的耐心,我是认真研读过王安忆长篇小说的忠实读者,王安忆精雕细刻详尽铺陈,“一条棉裤能写几千字”——有了阅读王安忆的耐心,欣赏戏曲问题不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我观看的时间远远超出20个小时,因为精彩的地方我会后退,前进,游移,往返,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欣赏。比如,我认真聆听吴国华老师《秦香莲》唱段,内心细细比较与张爱珍老师唱腔的区别——吴国华老师的《金水桥》,张爱珍老师没唱过;张爱珍老师的《杀妻》,吴国华老师没唱过;而传统必演剧目《秦香莲》,张爱珍与吴国华,这两位同一年获得梅花奖的艺术家,则都参演过,于是便有了纵横比较的素材和基础,吸引戏曲研究专家的用功和热情。再比如,《下边庭》中,张保平老师饰演的“寇准”,那是几十年艺术生涯的辉煌积淀,“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这是教科书式的表演,一招一式,一板一眼,有传承,有发展,有经典,有特色,张老师宝刀不老,真正是炉火纯青。还有,看《金水桥》和《下边庭》两部戏,我对“皇帝”的人设分外喜欢——至高无上的帝王之尊,也有芸芸众生的人间情感,会偏袒,有私心,会困惑,有忧烦——这样的人设,让脸谱化程式化的提线木偶,一下子有了人情味道;这样的人设,让历史典籍或稗官野史中封存久远的苍白故事,一下子有了烟火气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老了吗?老就老了吧。“附庸风雅”也好,“思乡情结”也罢,再或者是骨子里本身就携带有“上党梆子”的远年基因和遗传密码?不知道,随他去。人到中年,行走在通向衰老的征途上,牵绊无尽无休,身心俱已疲惫,是时候让文学和艺术抚慰一下日渐枯竭的情感和沧桑憔悴的心灵,不然,要她有什么用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然上党梆子以独特的魅力滋养和浇灌了这方土地,既然这片土地以无限的热忱和饱满的情感拥抱了上党梆子,那么,作为这方土地上的人民,我们有理由聆听,观摩,学习,鉴赏,陶陶欲醉,飘飘欲仙。梆腔梆韵,入耳入心。饕餮盛宴,既饱眼福又饱耳福,身心熨帖,有愉悦之感。喜欢戏曲还需要理由吗?区区一个看戏,没什么大不了的,既然愿意,那就随心所欲尽情恣肆去看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