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

李泽(李云飞)

<p class="ql-block">  1976 年秋末,我回乡务农的第二年,是个多事之秋,几个伟人相继离世,天上人间阴气沉沉。刚刚忙完秋收,大家还没有喘上一口气,县里就开始总动员:搞方整化。只要跑得动的劳动力,全部集中去挖河,把良田挖成河流,挖出来的黄泥填入自然河流,形成沟田,这些沟田几年甚至十几年都长不出像样的庄稼,纯粹是劳民伤财。</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没有任何机械装备,全靠人力手挖肩挑,非常辛苦。所有的民工按生产队为单位,建成排,连,营等编制,吃住行和劳动统一管理。每个生产队都要在挖河旁边的人家借一两间房子。那时候,农村房子都不多,基本是茅草屋,一户人家也就两三间。一间厨房,一间卧室,一间客堂。主人一般只用一间卧室,作为答谢,主人家的一日三餐全部由民工队负责。</p> <p class="ql-block">  几十个人像沙丁鱼样挤在两间小小的房子里,厨房一般是烧饭的人和不需要到工地挖河的人,所有的人都是地铺,人挤人,男女之间只拉一道布帘子。</p><p class="ql-block"> 寒风凛冽,户外零下几度,不能开门窗,室内空气十分浑浊,墙角各放一只粪桶,分别供男女小解之用,更加臭气熏天。</p><p class="ql-block"> 凌晨五点左右,天还没有亮,生产队长就喊大家起来。没有换洗衣服,更没有换洗的鞋袜,早上把满是皲裂口子的脚塞进湿哒哒的胶鞋里不但非常痛苦,还需要很大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大家简单地洗漱一下,蹲在地上,草草地吃一碗粥两个馒头,就要扛着铁锹,挑着簸箕,踩着泥泞的冰碴子小路到工地上挑泥。</p><p class="ql-block"> 干部们怕有人“磨洋工”,出工不出力,看见谁的泥土装少了,就要被叫过去“过称”,男劳力的担子至少 150 斤,“铁姑娘”的担子至少 120 斤,重量不足就要被点名批评和扣工分。</p><p class="ql-block"> 挑泥爬坡,汗流浃背,一身破棉袄棉裤从早到晚都是潮乎乎的,似乎从来没有干的时候。劳动的时候还好,一停下来,寒风凛冽,冷得直透骨髓。</p><p class="ql-block"> 从河床底挑着重担登上河岸,可以想象有多么的辛苦和艰难。雨后或者小雨天,河堤非常湿滑,不时就有人滑到后滚到河床底。</p> <p class="ql-block">  我们老家在长江边,又近海,自然河流非常多,不适合搞方整化,当时的领导好大喜功。新挖出来的河流,开始很好看,但过了几年,潮水冲刷河堤的沙土,到处塌陷,水流不畅,船舶难行,得不偿失,劳民伤财。</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有过很多繁华的朝代,也有过不少十分暗淡的多事之秋。一个社会,一旦唯我独大,无所畏惧,离无妄之灾的多事之秋就不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