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传说浅议

读山老农

<p class="ql-block"> 地名传说浅议</p><p class="ql-block"> 王志祥</p><p class="ql-block"> 某日,笔者在临汾解放路某书摊路过,一本关于临汾市地名来历传说的书吸引了我,翻开书页看目录,竟然有关于乡宁县双凤渰村的条目。内容说很久很久以前,卫壁里老君圪塔有两只凤凰,为一方之祥瑞,后来在现在的双凤淹这个地方被坏人淹死,当地人为纪念两只可爱的凤凰,就把这个村改名叫双凤淹。</p> <p class="ql-block">  这使我想起一件往事。</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天,我去乡宁县城办事,返回途中行至胡村,天色向晚,离家尚有四十华里,天黑前肯定回不去了。这时恰巧遇到初中时要好的一位同学,在他盛情挽留下,便决定投宿他家。在路边生产队的饲养处,遇到同学的伯父。老伯热情的问我是哪里人,我便回答:“双凤渰的。”老人随口重复了一句:“双虎渰的。”我听了觉得有点好笑,为啥要叫成“双虎渰”呢?接着,与同学两人沿村中坡道一路向上,又碰到几位老者,同样,都是“双虎渰”。这时,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双凤渰地区方言与管头地区方言发音差别较大,才形成这种转音现象。</p><p class="ql-block"> 直至今年春天,我为研究南崖及周边地区的近代史,需要了解晚清时曾在南崖居住并发家的双凤渰王氏的一些情况,于是赴双凤渰村王氏祖茔拓取碑文。发现该碑立于民国十五年,碑文明确记载:王氏系祁县东乡间村人,始祖懋赏翁讳树功于“道光末年与太谷程姓来乡宁县南崖村货殖,生意茂盛,二姓分业,咸丰六年翁徙居双虎渰村”。此时,我才明白,将“双凤渰”叫成“双虎渰”并非方言转音之误,而是双凤渰历史上确实叫双虎渰,而且起码到民国十五年(1926)还是这个叫法。因为一个从咸丰六年(1856)至民国十五年(1926)在此村居住了七十年之久的家族,绝不会将村名写错的。</p><p class="ql-block"> 民国版《乡宁县志》乡镇谱东北区二局村名中,也明确记载该村为双虎淹(渰)。</p> <p class="ql-block"> 那么,“双虎渰”怎么变成“双凤渰”的呢?这就要说到民国时期山西的一次村政改革。</p><p class="ql-block"> 1937年,阎锡山为了强化统治村政权,在原来邻闾制的基础上,实行村政革新的"新村制"——编村。全县共设34个编村,双凤渰(当时还叫双虎渰)为其中之一。编村设村长1人,书记1人,村警3人,村副2人。从此,有了村级行政机构——村公所。编村村长多由学校教员中选拔思想进步能为群众办事的,经过群众选举,报由县上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并且由县上组织统一赴省城培训后才履任。也就是说,这些村长都是文人。</p><p class="ql-block"> 某村长莅任,一听此村名“双虎渰”,自然觉得不舒服。虎是独居动物,领地意识极强,所以古有“一山不容二虎”之说。二虎相争,焉得安宁?如果把虎改成凤,渰为云兴之貌,双凤乘着上升的云头腾飞,这便是一幅绝佳的祥和画图啊!得!就双凤了。</p><p class="ql-block"> 有史料记载,双凤渰第一任村长王维平,双凤渰村有个王维塀,是不是同一个人,村名是不是他所改,这些都还要做进一步考证。反正从那时起,双虎渰就成了双凤渰。</p> <p class="ql-block">  既然双凤渰历史上不叫“双凤淹”。那么,文章开头所述的那个传说就是传说作者的从我开始传、从现在开始说的杰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千万不要从我开始传!</p><p class="ql-block"> 千万不要从现在开始说!</p><p class="ql-block"> 因为,一个“传”字就决定了传说的根本性质。它必须是前人传下来的,是先民对过往的陈述,没有丝毫杜撰的成份,这是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也就不成其为传说了。</p><p class="ql-block"> 传说往往是历史的影子,可以反映出历史的概貌。除神话传说外,绝大多数传说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尽管在久远的流传过程中逐渐加进了一些传奇成份,以至于与当初的事实有较大的出入,但并不影响它们曾经发生过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那种杜撰的所谓传说,是无中生有的,它丝毫不具备反映历史的功能。这样的传说多了,就会使传说发生质的变化,就会使传说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这样的传说如果任其流传后世,将会混淆视听,给后人认识历史带来不应有的困惑。</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遗留下许多谜。我们切不可急功近利,妄想着一天之内就把这些谜全部解开,解不开就搜肠刮肚造它一个出来,这不是一个史学工作者应该做的。我们只需要努力做我们能做到的,剩下的可以让后来的人接着完成,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上述传说的作者绝对是出于一种非常好的动机,想为自己的家乡增加一点文化气息,套上一层光环。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做法却万万不可取。做这种工作,首先要通晓家乡的过去。否则,杜撰出一个从我开始说的传说来,难免会给后人留下一个美丽的文化垃圾,从而贻笑大方。</p><p class="ql-block"> 您不妨换一种方法,用心去探索、去观察,不定哪一天,或许就有可喜地发现。因为只要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事,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的。</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点,传说作者说老君圪塔属卫壁里,这也是不对的。古代行政区划是不断变化的,并不同于今天的行政格局,当时的老君圪塔并不隶属于卫壁里。</p><p class="ql-block"> 古人有歌谣传世,曰:“卫壁三条梁,金城一条川。”三条梁,即崖下东梁、西梁和双凤渰这条梁,如果加上老君圪塔所在的西村孝义这条梁,岂不成四梁?显然,它不属卫壁里。那么,它属哪个里呢?</p><p class="ql-block"> 首先看它的西南方向。这个方向接壤美泉里,包括今天关王庙、安汾、尉庄等大片地区,如属此里则过于边缘化了,且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因而,属美泉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它的东北方向虽有金城里,但中间还隔着当时属上余里的南崖地区。所以属金城里的可能性为零。</p><p class="ql-block"> 最合理的归属,应该是它正西方向的上余里。这样,与正北方的南崖一起,与如今的下善和管头一部就连成了一个布局相对合理的区域。</p><p class="ql-block"> 因此,老君圪塔所在的这条梁应该属上余里,这仅是个人的推断。相信以后发掘出的证据会证明这一点,那时方可定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了半天,宗旨只有一个,就是我们文史工作者必须坚持重证据、求真、求实的操守,坚决不臆造、不杜撰。我们的刊物书籍特别是史志类书要严把审稿关,杜绝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流向社会,贻害后昆。</p><p class="ql-block"> 对历史负责,对后世负责,是我们应该也必须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本文所用图片为网络图片,如有不妥请联系)</p> <p class="ql-block">  2015年岁在乙未6月草于敬山堂之读山草庐,2024年10月编入美篇,少有删节和补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