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东西

行云

<p class="ql-block">扔东西是件很伤脑筋的事。</p><p class="ql-block">虽说现在提倡断舍离,但是提倡之前已是积重难返。我的幼少年代,没有可扔的东西。上小学第一次睡单人床,床腿是用砖头码的,床板是几块木板拼的。工作了想有一个台灯,就去北京西河沿劝业场买了个老唱片机,把面板改了个台灯。那时捡破烂很困难,因为连拆面粉的封口线都留下缝衣服了。</p><p class="ql-block">那时提倡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穿件打补丁的衣服不寒碜。</p><p class="ql-block">有个笑话说:老两口子吵架,男的火冒三丈,于是选择半天抄起一个破嘴没盖缺把的茶壶摔了。</p><p class="ql-block">你想想由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把那么多还能用的东西扔了能下得去手吗!</p><p class="ql-block">细想东西积攒越来越多是有原因。</p><p class="ql-block">有人讲,过去开会发个奖状,后来多了个把缸子,再后来就是五花八门了,发个储蓄卡,最后每间屋里配个女的再加一个小药丸。不过最后一样我没遇到过。</p><p class="ql-block">生活越来越好了,讲究也越来越多。过去谁用过纸巾,过去饭后讲究的用手绢,不讲究的用手一抹或者用袖口一擦,如今一顿饭下来要用十张八张纸巾。再加上网上购物和促销,让“有钱不买半年闲”“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为过去式。所以家里成了仓库,尽管有的东西几年甚至十几年躺在“冷宫”闲话说玄宗了。</p><p class="ql-block">引起我注意的是国内外许多老人走了以后,子女除了房子和票子,其余东西一律扔掉,连回来都不回来。我哥哥住燕郊,有个街坊是独居老人,虽然儿子在北京城里,老人病危时托我哥给他儿子打的电话。老人走后,儿子把屋里所有东西任人随意拿取,最后把房子一卖,拿钱走人。</p><p class="ql-block">远处的、身边的事,像深秋细雨打在干枯残叶的滴滴答答的声音,带来阵阵寒意,敲打在老旧的心灵。</p><p class="ql-block">我无意责怪后代的无情无义,但也不愿自己走后给她们添麻烦,更不愿如红楼梦《好了歌》所言:“人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更何况我除了房子只有几两碎银。</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和妻子开启了我们的断舍离。</p><p class="ql-block">出外旅行不再买东西,除了看最美风景吃想吃佳肴住最舒适酒店,买东西只买当下用的。其它全免。在家也是遵循这个原则。</p><p class="ql-block">能卖的卖,能捐的捐。我的弟妹过去做工艺美术工作,喜爱收藏瓷器,为了照顾孙子,腾挪家里地方,依然把瓷器送了出去。 成为我家书柜上耀眼的欣赏品。朋友善解人意,把积攒多年收藏品,一股儿脑卖出,换得银两去旅行了。而我似乎还有差距。虽然制定了“专项整治”计划,但事到临头 摸摸那件都是昨日重现,毕竟都是自己的孩子呀。但依然缓慢进行,虽然很慢。</p><p class="ql-block">这几年陆陆续续给西藏和贵州捐了一些衣物,每次都是自付快递费,把衣物洗净叠好,并想象对方能用的上。</p><p class="ql-block">岁入老境,轻装前行,包括精神和物质,趁着还有能力,不然真的晚了。</p><p class="ql-block">赤条条的来,我做到了,但不是我的选择。赤条条的去,我可以选择了,但很难做到。</p><p class="ql-block">我说的对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