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辣椒的神秘世界之七:无辣不欢,辣椒文化在山西的传播和发展

深海鱼

<p class="ql-block">  亚洲是最热情的食辣区,中国是最辉煌的辣椒之国,山西是钟爱辣椒的后起之秀。</p> <p class="ql-block">  一、辣椒文化在全国的传播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辣椒别称辣子、辣角、牛角椒等,为木兰纲、茄科、辣椒属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人类种植的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原产于中拉丁美洲热带地区。16世纪末辣椒由秘鲁经墨西哥来到中国。</p><p class="ql-block">  在辣椒登上餐桌之前,中国人吃香喝辣主要依赖生姜、吴茱萸、大蒜、花椒和紫苏等传统调味料。</p><p class="ql-block"> 根据明清时期各地方志记载,辣椒由盛极一时的“大帆船贸易”路线远渡重洋而来,最先进入浙江,并向周围地区扩散。或许是由于口味不符,此时的辣椒并没有热烈地登上餐桌,而是栽种在富贵人家的后花园用于观赏。所以辣椒在进入中国的前一百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存在的。</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辣椒从浙江持续扩展到湖南、贵州、四川,然后来到陕西、山东,各地的人们争先恐后地给它取了名字,什么蕃椒、地胡椒、斑椒、狗椒、黔椒、辣枚、海椒、辣子、茄椒、辣角、辣、秦椒……最后定下“辣椒”这个官名,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事了。辣椒在传播过程中,身份从一个观赏作物首先变成为一个药用的材料,一般是作为一种外用药,用作镇痛。之后人们发现辣椒可以食用并且很好吃,那么最先开始食用辣椒的是贵州及其相邻地区。康熙六十年的《思州府志》里说:“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贵州等地称辣椒为海椒(因为是从国外通过海运传播到中国),当时,贵州的土家族和苗族只是用于代替盐的作用,湖南人吃辣的习惯,是到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才养成的。那时候湖南、湖北人食辣已经成性,连汤里头都要放辣椒了。有民谣说,辣椒是穷人的油盐。四川人吃上辣椒的时间和湖南差不多。据清代末年傅崇矩《成都通览》记载,当时成都各种菜肴达1328种之多,辣椒已经成为川菜中主要的作料之一,徐心余《蜀游闻见录》又说:“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湘、川妹子无辣不欢,大概就是那时候开始的吧。</p><p class="ql-block"> “最不能吃辣”的福建,在辣椒传播过程中,也渐渐沾上了辣椒,对辣椒也产生了较高的兴趣,它们培育出了辣椒王等多个优质品种;以鲁菜驰名全国的山东是我国辣椒主要产地之一,产量约占全国10%;相对偏远的新疆也出产益都红、线椒、金塔等多个品种;就连之前将辣椒用来观赏的江浙地区,也会用各色甜椒点缀菜品。</p><p class="ql-block"> 同时,辣椒还多了一些象征的意义:结成串的辣椒挂在农村在房门上、楼上、院内,不仅便于储存,还寓意着丰收,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p><p class="ql-block"> 从中国发展辣椒的历史和现状,中国已经成了一个离不开辣椒的国家。</p>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新鲜辣椒出产国,世界第一的辣椒消费国,而单从国内辣椒种植情况来看,2023年中国辣椒种植面积约为81.4万公顷,辣椒产量为1960万吨,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呈逐年增长态势。辣椒仅次于全国大白菜的种植面积,其产值和效益位居蔬菜作物之首,是我国许多省市县的主要经济支柱作物。从辣度来看:云南涮涮辣、特立尼达蝎子、福建“神椒一号”、朝天椒、云南小米辣、鸡心椒、陕西线椒、甜椒(彩椒)、香蕉辣椒、紫美人灯笼椒依次位居全国辣椒辣度排名1~10位。 现在,贵州是我国最大的辣椒加工制品产地,南方最大的辣椒集散地;“老干妈”也诞生于此,成为出国留学、居家旅行的必备良药。川菜湘菜已经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嗜辣已经不再是长江中上游以及西南地区人民的专属,各种火辣辣的菜肴被全国各地的食客们深深地喜爱。 <p class="ql-block">  二、辣椒文化在山西的传播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醋是山西闻名于全国的地方特色品牌,山西与醋的结缘深沉久远,然而,辣椒作为后起之秀,以强大的爆发力和冲击力快速渗透,不仅种植规模飞速发展,而且食辣椒文化已成为一种非常时尚的潮流火热推进。山西已成为鲜椒和干椒混合种植的大省,品种多样化,几乎是每个地区都有其主流品种,而且近几年的种植面积也是强势增加。</p> 朔州的应县、长治的长子县是国内著名的青椒生产大县,被誉为“中国青椒之乡”。这里产的青椒以其个大肉厚、色泽鲜艳、耐藏易运的独特品质倍受客商和消费者的青睐,生吃可当水果,烹、炒、煎、炸、煮、蒸、拌馅、腌渍食之,香美可口,加工成青椒酱常年尝鲜,享有“天下第一甜椒”之美称,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重要地理标志特色产品,并转口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目前,应县、长子县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青椒生产基地。 临汾襄汾县南部赵康镇三樱椒。朝天椒又名三樱椒,是一种辣味强、植株紧凑、椒果向上生长的簇生型小辣椒。朝天椒在山西主要分布在临汾襄汾县南部赵康镇,赵康辣椒形美味浓,果皮油亮,色泽深红,辣中有香,香中有甜,综合品质极好,属椒中佳品,营养价值很高,堪称蔬菜之冠。目前赵康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北辣椒第一镇,乃至华北地区最大的辣椒集散地。辣椒除在国内畅销外,还销往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 忻州是大辣椒的主产区及制种区,主要品种是北京红、二荆条、杂交线椒等,加工型产品,主要用做辣椒粉。忻州地区的气候利于做辣椒制种,7-8月热量充足,利于辣椒果实生长,9月份气候干燥,而辣椒进入收获期,利于辣椒脱水和种子成熟,所以这里还是华北主要的辣椒种子繁育基地。 代县是我国四大辣椒产地之一,种植辣椒的历史悠久,精心培植起的羊角辣椒,质细、色红、皮厚、肉嫩、籽少、味辣、油性大,实为调味佳品。自从1957年出口以来,先后销往美国、日本、西欧、港澳等15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外商“看上去颜色喜人,吃起来辣得过瘾”的好评。<br>  代县辣椒因有尖、小、辣的特点,所以用药最好。《本草纲目拾遗》中载道,辣椒“性辛苦大热,温中下气,散寒除湿,开郁去痰,消食。杀虫解毒,治呕逆,疗噎嗝,止泻痢,祛脚气。"少量服用,可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外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能治疗冻伤,风湿痛,腰肌疼痛,关节疼,脱发等;内服适用胃弱,消化不良,肠胃充气,胃痛等。 <p class="ql-block">  陵川县色素辣椒,辣椒富含维生素C,抗氧化,具有美白作用,不仅可以鲜食、加工成食品和调味品,还可作为医药、化工、军工等方面的原料,用途十分广泛,开发潜力巨大。从这种辣椒中提取的红色素,是一种天然的着色剂,主要着色成分为辣椒红素和辣椒玉红素,属类胡萝卜素,占总量的50%~60%。此外,还含有一定量非着色成分辣椒素。提取的红色素色泽艳丽、着色力强,主要应用于高档商品、化妆品和制药等领域,需求量大主要出口到韩国等发达国家,整个行业呈供不应求的局面。</p> 三、辣椒在山西的消费呈快速发展态势, <p class="ql-block">  每到秋冬,晋北一带辣椒之乡的农家屋檐下都会挂起一串串、一排排的辣椒,那红艳艳的颜色像用胭脂刚染过一般,鲜灼欲滴,从老远的地方便能望见。而望见这艳丽的辣椒,便会立即生涎引起食欲。他们爱吃辣椒是出了名的,每餐必有辣椒调味。在腌菜、炒菜、面食中,也是非放足辣椒不可。特别是晋南人嗜辣如命,那更是出了名的。晋南一带(尤其是运城)老百姓有一句口头语:“光吃辣椒不吃菜,凳子不坐蹲起来。”这大约是当地老百姓的一种生活习惯,以辣椒代替菜,或者说是把辣椒当菜吃,已经习以为常了。</p><p class="ql-block">  炒着吃,生着吃,调着吃,蘸着吃……晋南人的饭桌上,终年不缺辣椒,而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吃辣,就是做成油泼辣子。油泼辣子的做法很有讲究。油的火侯很难掌握,油温低了泼出来的辣子香味不够,还很辣口;温度过高把辣椒面烧糊了,食用时有苦苦的味道,且色泽发黑。只有把油加热到微微冒烟,油泼辣面时滋啦冒泡,火侯才恰到好处,泼出来的辣子,辣而不燥,色、泽、味具佳,使人食欲大开,爱不释口。</p> <p class="ql-block">  油泼辣子夹馍,那是多少晋南人魂牵梦萦,深深烙印在骨子里的味道。把大白馒头掰成两半,两边蘸上油泼辣子,再合到一起,猛地咬下一个半月,面香与辣椒混合在一起,越辣,越要用馒头止辣,但紧接着更猛烈的一波辣感来袭,让你不得不再次狠狠地咬下一口,如此往复,不断刺激着你的味蕾,简直让你欲罢不能!这就是运城人常说的“油泼辣椒美太太”,真是一种享受。</p> 炒菜时,山西人许多菜肴里也要适量地放些辣椒,以增进或刺激食欲,调节味口。当然,在辣椒收获的季节里,一些人把刚摘取的辣椒在身上一擦,当菜生吃。绿油油,红亮亮,一口下去,脸通红,眼里出泪,舌头又麻又似针扎,像喝了开水似的烫,这叫生辣! 老虎菜。把摘下的辣椒洗洗剁了,红辣椒,青辣椒,有的还放洋葱,蒜苗,葱,蒜,一起拌了,刚入口清凉,但还没等你享受这清凉片刻,马上火山爆发了,无边的辣似火焰般席卷全身,赶紧再夹一筷子,用那短暂的清凉来降下这猛烈的火,但接着就是更猛烈的辣袭来,让你不断地体验冰火两重天,没有吃过的人是万万体会不到的,这就又是一种吃法了。 烤辣椒,有巴掌大小的辣椒,绿油油的,用铁丝串了,放在火上烤。这是个技术活,你得会烤,来回不停地转。时间短了不行,生的,没有烤出来的香味;时间长了不行,烤焦了,吃着发苦。掌握好时间,烤出来的辣椒才香气逼人。<br>  毛主席说过:“不吃辣椒就没有革命性!”辣椒虽然不是价值很高的营养食品,但它可以自种自产,容易通过劳动获得,而且能刺激食欲。辛苦一岁,不求其它,只要在饭桌上摆上一碟辣椒就是极大的口福了。<br>  从地道舶来品到经典中国味,当山西人的餐桌上越来越离不开“辣”时,“辣”也开始从餐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