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壶口自驾游2】寻根问祖大槐树

远方(不私聊)

<p class="ql-block">从汾河文化生态景区出来,一搜得知大槐树景区离此不太远。“寻根问祖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流传已久的民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吃过午饭,我们驱车直奔洪洞县。停好车,远远看到了景区的根雕大门,上书“大槐树寻根祭祖园”。</p> 根雕大门 <p class="ql-block">"根雕大门"是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 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 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p> <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祭祖园始建于1914年,最初是一个寻根祭祖的场所,经过多年的发展,园区现为国家级五A旅游景区。它占地3.5平方公里,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区域,拥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p> <p class="ql-block">进入园区,动人的旋律扑面而来,歌曲《想家的时候》一下将人带入思乡之境。《想家的时候》、《母亲》等歌曲在园区循环播放(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所唱),歌唱家动情的演绎,更引发人们的无限情思。</p> 根字影壁 <p class="ql-block">影壁是景区的小型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曾领导设计了国徽;担任过开国大典美术设计工作,在天安门城楼的柱与柱之间,创造性地挂上去8个大灯笼;还设计了政协会徽)题写。</p> <p class="ql-block">影壁之“根”,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 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p> 三桥 <p class="ql-block">过影壁向北,见碧水之上架有三座石桥,从西向东依次为莲馨桥、槐香桥和鹳鸣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桥取名莲馨桥。寓意有二:其一,洪洞自古就有莲花城的美誉,当时县城高而四周低,人们蓄水植莲,到了夏天,莲花的香气弥漫着整个洪洞城,真乃“水包座子莲花城”。其二,“莲馨”谐音“心连心”,喻指老家人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p> <p class="ql-block">中桥取名槐香桥,这里是槐树的故乡,到处充斥着槐花的香气。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 “槐香”又曰“怀乡”、“槐乡” 正是“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p> <p class="ql-block">东桥鹳鸣桥。"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鹤窝”。老鹳窝是一个情结,世世代代为移民后裔魂牵梦绕,它是老家的标志,是祖地的图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百年来,汾水之弯,槐荫之下,鹳鸟群栖,戏水觅草,追逐鸣啭,声犹在耳。游子思乡之情,因鹳鸣而愈浓,移民恋祖之怀,缘鹳鸣而愈切。</p> 同源渠 <p class="ql-block">三桥之下有渠名同源渠。‌此水渠是大槐树景区主要水系之一,其命名寓意着饮水思源,表达了对根源的追寻和对家族、民族同源的认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源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它象征着移民后裔虽然遍布祖国各地,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即洪洞大槐树。水渠和其上的桥梁一起,成为了表达移民后裔思乡之情和认同感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踏上中间槐乡桥北望,即见华丽庄严的献殿。</p> 献殿 <p class="ql-block">大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 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p> <p class="ql-block">明太祖朱元璋御制祝文</p> <p class="ql-block">斗,是古代盛放粮食的木质器具,古时十升为一斗。</p> <p class="ql-block">斗在祭祀大典中用于盛放五谷,即稷、黍、麦、麻、豆。</p> <p class="ql-block">最早知道俎,是一句话: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现在终于见到了实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俎,是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这里的俎是专门用来盛放三性的。参祭时敬献三牲有祈求天下太平、六畜兴旺之意。三牲是传统祭祀礼仪上所具备的最高级别的供品,也代表着祭祀人最虔诚的祭拜之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时的三牲通常有两种:牛、猪、羊或鸡、鱼、 猪。其中前者有的选用牛头、猪头或羊头的,而最高档次的祭祀仪式中用的都是完整的。在大槐树历年的祭祀大典上用的就是最高档次的,可见移民后裔祭祀的诚心之灵。而这就是在祭祀大典时敬献三牲所用的俎。 </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供桌</p><p class="ql-block">供桌,是祭祀大典时摆放三牲、五谷、肴馔、时鲜、面点等供品的桌子。由于祭祀大典所祭的是距今考证的1230个大槐树移民先祖姓氏,代表着从明初迁走的百万移民,其祭祀人数之多、祭祀规模之大、祭祀档次之高堪称天下第一民祭,因此此供桌也被称为天下第一供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堂正中有三张供桌,最北面供桌上十八种水果,象征十八省的移民;中间供桌上为三牲、十种菜肴供奉祖先;最外侧供桌上为五谷和莲藕及葱,意为祈盼五谷丰登,移民心心相连,后代聪明伶俐。</p> <p class="ql-block">杨侯鼎</p> <p class="ql-block">五色土 四海水</p> 天下民祭第一堂——祭祖堂 <p class="ql-block">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东有望乡阁,西有溯源阁。</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 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是全国最大的姓氏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试着找了找自己和家人的姓氏,在东边索引区没找到,就直接走向九个姓氏牌位区的第一区,结果一眼就看到了最下面一排中几乎紧挨着的宋和刘两姓(中间仅隔一姓)。</p> 北门 <p class="ql-block">北门为仿明代单檐歇山顶建筑,整体由须弥座承托。正中圆门上镌刻“北门”二字,两边分别是“胜迹犹存”和“清槐独秀”几个小篆体字,意思是说,时光荏苒,在洪洞依旧可以找得到当年先祖们生活过的足迹。六百多年过去了,那颗牵动着亿万槐乡后裔的大槐树依然风姿秀逸、傲然独立。 </p> <p class="ql-block">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种石灰岩,这块太湖石因为像极了一个人正在回头张望的样子,故名"顾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形象的演示了当年大槐树移民先祖们迁徙时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离开家乡的惜别之情,同时也象征着移民后裔不忘故土及对家乡一草一木的眷恋之情。</p> <p class="ql-block">北门前有一条东西路,向西指示牌为洪洞来历民俗,向东为广济寺。我走向东边,进入一条南北向幽静美丽的秋色小路,发现沿路东边设有一些洪洞当地古人雕塑。</p> <p class="ql-block">伯桥</p><p class="ql-block">普武公之次子,封杨侯,杨侯国即今洪洞其东南一带,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p> <p class="ql-block">造父</p><p class="ql-block">西周著名御车者,受三于周穆王,以功封子赵题(今洪洞赵城镇),为赵姓之始祖。</p> <p class="ql-block">杲陶</p><p class="ql-block">一作咎繇,偃姓,舜帝时掌管刑法,明五刑,弼五教,以正直著称,为李氏之始祖,今洪洞县士师村人。</p> 明代大移民 中国有个洪洞县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的是洪洞县。“洪崖堑壁,古洞连云”,洪洞县名是缘城南“洪崖”,城北“古洞” 而来。它别有“杨侯国”之称“槐乡”之名,它是国人及海外华人魂牵梦绕之家山、寻根问祖之圣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到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达到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p> <p class="ql-block">明代大槐树移民分布地名。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五十年间,大槐树下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26个县。</p> <p class="ql-block">明代大槐树移民路线图。</p> 移民实证展览馆 <p class="ql-block">展览馆也称陈列馆。之所以从山西移民,是因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四周崇山峻岭,易守难攻,社会安定,人丁兴旺,当时一个山西省的人口是河南、河北两省的人口总和。</p> <p class="ql-block">移民后裔名人</p><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中有些著名家族与人物。移民后裔中的部分名人:刘墉、张之洞、赵戴文、阎锡山、张学良(网图)</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展有皇帝宝玺和官府大印</p><p class="ql-block">“大明皇帝之宝”、“永乐御笔之宝”、“广运之宝”三方宝玺都是大明皇帝颁布圣旨用的宝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皇帝颁布的圣旨一般分“诏" 和"制"两种,"诏"是皇帝对具体人或具体事件发布的命令,“制”是有关重要制度方面的皇帝文告。朱元璋的圣旨用的是"诏曰",加盖的是“大明皇帝之宝”、“广运之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示有两枚官印。在广济寺大槐村上的迁徒告示上就有官印。</p> <p class="ql-block">设立移民局</p><p class="ql-block">地处晋南的洪洞县交通便利、是山西省的人口大县。县城驿道边大槐树旁的广济寺,院落众多, 方便官差住宿,明朝政府便在这里设立移民局,办理迁民手续。官员给迁民们办理凭照,相当于现在的户口,发给迁民们川资,也就是路费和安家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移民执照</p> <p class="ql-block">“铜佛郭”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据山东郭氏族谱记载,鲁西张寨乡的郭姓人系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兄弟分手时各执一铜佛为日后相认的标记,故人称“铜佛郭"。这里展示的铜佛像就是郭氏后音专门为见证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移民历史而特意捐赠的佛像份制品。 展柜里还有铜簋、铜豆、蓝釉豆,这些都是祭祖时所用的礼器。</p> <p class="ql-block">“解手”和“连手”</p><p class="ql-block">相传在迁民的路上,官府怕人们逃跑,把人们的双手捆绑起来穿在一根绳子上,押解上路, 因为路途遥远,难免要上厕所,只好说:“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上厕所”"。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上厕所简化成"解手”,从此流传并沿用至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民们的手被一根绳索连着绑在一起,手连着手,经过长途跋涉,同甘共苦,相邻的人渐渐熟知,到了目的地自然也成了患难见真情的朋友。"连手”便成为亲密朋友的代名词。到现在, 洪洞当地和许多地方的人们仍将极其要好的朋友称为“连手"。 (网图)</p> <p class="ql-block">长达五十年的移徒也是一次空前的文化移徙。时至今日,整个中原地区的很多习俗跟洪洞本地都保持着高度一致。例如,现在河南河北很多地方在过端午节时,老人都要为孩子们戴上蒜圪串儿,这种以蒜瓣为核心材料的手工制品,寄托着为孩子驱灾避邪保平安的深深祝福。百家锁、风帽也有相似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览馆展有许多移民日常用物,每一件实物看起来都很普通,却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都是对移民历史最好的见证。</p> 广济寺 <p class="ql-block">绿树丛中的广济寺</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位于洪洞大槐树景区内东北角,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寺庙规模宏大,佛像庄严,香客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广济寺紧邻驿道,北达幽并,南通秦蜀,因此明初移民时,政府于广济寺设局驻员,发放凭照川资,是官府办理移民事务的办公场所,成为明代大移民的重要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广济寺古朴庄严,气势恢宏,殿宇巍哦,错落有致。干年古刹历经劫难,见证迁民,遇祥和盛世,重现辉煌,等待着广大移民后裔回到家乡寻根祭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济寺山门</p> 朝堂决议雕塑 <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中原地区饱经战乱,水、旱、蝗、疫连年发生,使得该地区人丁稀少,赤地千里。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采纳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讷等人的建议,做出了从人口众多的山西向中原地区移民的战略决策。于是一场历经数朝,长达50年的壮举从洪武初年开始了。</p> 大槐树 <p class="ql-block">大槐树下实景演出移民情景,告示一场戏。家中人口“五迁二,六迁三,七迁四,八迁五……无地者全迁”。广济寺方圆三里内归寺方管理,此外属官方迁移管理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代大槐树(仿)</p><p class="ql-block">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是"七腐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腐为五尺,女一腐为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周长有13米多,直径为4米多。</p> <p class="ql-block">园中还有一组“大槐树下”雕塑,反映了当时在大槐树下移民的情景。移民官员正为迁民办手续,老人折下槐枝送给即将远去的亲人,深情嘱托亲人不要忘记老家,永远记着大槐树;手捧槐枝的儿女们,泪水涟涟,驻足徘徊于大树下,依依难舍,不忍离去,只得把随身的饰物,丝带挂在槐树上以示牵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思源潭</p> <p class="ql-block">宋楚瑜植树处</p> <p class="ql-block">福字碑</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祭祖园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全球华人寻找根源、缅怀先祖的重要场所。数百年来,洪洞大槐树作为移民历史的象征,承载着亿万华夏儿女对故乡的思念和记忆‌。</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k68rcp" target="_blank">【山西壶口自驾游1】随心之旅——途经尧都区</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n99l5f" target="_blank">【山西壶口自驾游3】惊心动魄观壶口</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pjcc9g" target="_blank">【山西壶口自驾游4】中国“最早”何其多?(再访临汾博物馆)</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