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读书往事——官厅湖闲话(26)

阎世俊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的读书往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些年,记得一部南斯拉夫电影《临时工》里的一句台词:书是人类最忠诚的伴侣,朋友可以背叛你,妻子可以离开你,而书,却会永远静静地陪伴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多伦多湖畔北极光,下同</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朋友约我写一篇读书的文章,那就从中学那个乱哄哄的年代说起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五十年前,青涩的中学岁月</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中学不是名校,但是学校位置显赫,放在北京城里也找不到第二家,学校位于中国第一街长安街,天安门正西侧二三百米,与中南海一墙之隔,我们在校门口踢足球,一脚球直射中南海大门,让警卫战士抬腿一脚又踢回来了,成为美谈,换个人敢不敢射中南海大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红墙琉璃瓦大门,蔚然壮观,走进大门是一座大操场,后面是三四进大院子,一色高大古建筑,是我们的校舍,院子里的古树足有上百年,早年是清朝附马府,我的六年中学生涯就是在这里度过,这里散落着青少年时代的快乐时光碎片,今天,从记忆的脑海中,随手拾起几枚飘落的记忆碎片,或许还能感受到半个世纪前的余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文革,高中毕业那年文革结束,整个社会都不读书,我的中学、高中毕业,不过是徒有其名。体格弱,和同龄的小伙伴玩不到一块去,男孩子上房、打群架的事找不到我,于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和中学好伙伴张爱中去北京图书馆读《资本论》、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能读懂多少,可想而知,但是哲学的三大定律和八对范畴,还是略知一二,上大学后重开《资本论》课程,再次捧读马克思这本巨著,心中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我中学时代就已经翻阅过,当然只是知道点皮毛。这段往事,今天想起来实在好笑,真是有点奇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到中学老师,首推数学课高老师,也是我们班主任,平面几何课讲得好,内错角、同位角相等,其中的形式逻辑互相推导过程,深深地吸引了我,初次领会到数学世界的奇妙,把枯燥复杂的数学课讲的妙趣横生,能把一个复杂问题讲的通俗易懂,这就是水平。反观我们有些专家学者,往往把一个简单问题复杂化,能推导出背后的五六条原因来,这种学问只能是令人摇头叹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课是枯燥乏味的,金老师却把中国近代史讲的趣味横生,大家象听评书一样,我至今还记得金老师站在讲台上,根本不看讲义,倒背着手,微笑着,嘴巴有点歪,张嘴就是: 1840年呐,鸦片战争爆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语文组组长李老师,周末下午,学校广播站经常播放李老师的散文,一位女老师略带沙哑的嗓音,从周末晚餐谈到生活中的点滴琐事,颇有生活情趣,他不讲革命大道理,只讲生活中的一餐一饭和生活琐碎事,至今让我难以忘怀,虽然没有听过您的语文课,但是您的情趣散文,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有一天,我也要象您那样写散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或许,老师已经不记得每个学生了,特别是象我这样一个当年不起眼的学生,毕竟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太多了,但是,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永远是那么高大,连同她(他)的精彩课程,永远被学生珍藏在心里,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还是记忆犹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中毕业,我被命运抛向极少数的一头,留城打零工糊口,好象一个命运的弃儿。谁知塞翁失马因祸得福,一年后赶上恢复高考的好年头,我从一个普通工人考上大学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轮回,当命运之神把你抛向社会潮流的少数一端时,你似乎就是别人眼中的另类,但未必就是坏事,决不要气馁,等到局势一变,抓住机会乘势而上,你或许就是时代的宠儿。在人生的跑道上,往往是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有幸成为赢家,因为人生是循环的,当人生的摩天轮向回转时,最后一名就变成了第一名。</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四十年前,厉老师概率论留给我的启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忆四十多年前的大学课堂,我们这些刚从文革十年浩劫走过来的知识贫乏的穷学生,面对色彩缤纷的知识殿堂,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许多老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至今难以忘怀,例如古汉语课常老师,教英语的徐老师,讲人口课的王老师,还有数学课厉老师,课讲的都挺好,很吸引人,甚至有同学当场录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厉老师。数学课厉老师是旗人,好象是镶黄旗,五十多岁,性格开朗,个头不高,秃顶,读过英国教会学校,英语好,讲课中张口就是Probability,还崇拜英国文化,冬天穿一件短款呢子大衣,课间时,我和同学们围着老师聊天,有同学夸老师穿上呢子大衣帅气,厉老师开玩笑说,这是英国纺的呢子,老牌英国货,结实,出门走路挂上铁钉子,钉子刮掉了,大衣没事,厉老师说着说着抬起胳膊一比划刮钉子的动作,大家都被逗的笑了,谁都知道二百年前的英国工业革命是从纺织业开始的,此话不虚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厉老师的概率课讲的很精彩,什么是几率?真不容易讲明白。概率就是预测事件未来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人们常说这是大概率事件,是指这件事下一步很有可能发生,并不是说一定会发生,世界上就没有百分之百的事,也许那仅有的百分之几就是发生了,人们称之为黑天鹅事件。几十年后,厉老师的精彩解说,他从兜里掏出多种颜色的乒乓球,比喻几种可能性的同时存在,人们说百年一遇的水灾或地震,不是说一百年只发生一次,而是说每年都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发生,他站在讲台上那副激动而得意的神态,至今依然历历在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觉得,概率论是与社会生活融合最为紧密的一门数学,比如我们今天常说的股市与楼市,下一步是涨还是跌?再大号的专家也只是预测楼市上涨的可能性有多大,而不敢断言一定要上涨或下跌,因为不确定性就是当今世界的最大特点,而预测未来发展的若干不确定性,正是概率论的最大亮点,也是达芬奇画笔下最迷人的蒙娜丽莎式微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几年的国民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原因不言自明,美国这两年连续加息,全球资本流向美国,欧洲经济因俄乌战争而衰败且资本涌向美国,今年9月18日美国开始大幅度降息,一次就降50个基点,天量美元开始流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抄底优质资产,要撸全世界羊毛,中国政府抓住机会出台多项重磅政策支持股市楼市,促使两市止跌企稳,人气明显上升,市场究竟是反弹还是反转,舆论场上众说纷纭,你敢出手抄底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摘录一段2020年初,我写下的庚年生日感言: "人生就是一场康波,六十年一个大周期循环,十年、二十年一个小周期循环,人生选择永远胜过努力,今后十年的人生机遇在哪里?按照中国周期大师周金涛的推测,2030年前后还有一波房地产大潮,这两年正是楼市横盘整理的低点,正所谓万劫不覆之年。周先生成功预测了08年世界金融危机,提前预测到09年、13年两次楼市暴涨,提醒人们15年以后不要买房子,并且要尽快抛掉手中多余的房产,哪怕是一线大城市的核心房产,指出16年房价上涨只不过是上一波楼市上涨的B浪,千万不要跟进,否则就站在山岗上了,今天回头一看,16年底、17年初正是本轮行情的顶峰,今日京城房价比三年前下跌18%,那个期间买房子的都成了接盘侠,一一验证了先生的预言,都是人生金句呀。今年的楼市开局有点冷,如何布局今后十年,我们普通人扭转不了局势,只能顺势而为挣几个小钱。先生把预言放在那儿了,敢不敢放手一搏,那是你自己的事。眼下要收拢五指,把拳头攥紧,随时准备出击,今年底明年初,京城楼市或许有一波大行情,先跌后涨,至于何时下手布局?周先生英年早逝,无人指点迷津,只有看自己的悟性与胆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几年后的今天,再来品味这段话,还是有点预见性的,与市场走势大致不错。宏观经济分析,不是算卦,经济学家也不是算命先生,只能预测今后将发生什么事,不能说何时何地发生,否则就是算命了。在大势面前,有所预测,总比什么见解都没有要好的多,那是悲哀,事后诸葛亮,没啥鸟用,有个风趣的比喻: 还没有下雨的时候,要给自己准备好一把伞;夜幕还未降临的时候,要给自己准备好一盏灯;还未下大雪的时候,要给自己准备好一个火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股市楼市预测,有点象概率论,好比一场赌博,赌的是未来几种可能性的出镜概率,又好比天气预报,不能不报,却往往出乎意料。你看,厉老师一堂概率课,引发这么多题外话,有点借题发挥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十年前,雪域高原夜读书</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我响应党中央号召支援西藏,与孔繁森同属一批援藏干部,北京市劳动局批准我火线入党,并奖励我一套房子,让老婆孩子有个安身立命之地,这是我作为一个男子汉的最大心愿,援藏是我人生道路上的第二个台阶,那年刚好三十岁,我们四百多名援藏干部来到雪域高原,支援西藏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拉萨漫长的冬夜里,我的睡眠也少得可怜,机关大院里的狗吠之声此伏彼起,更添了几分心烦。望着窗前如水的月光,心思早就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那间温馨的小屋,仿佛又听到了熟睡中的儿子那熟悉的鼾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萨多雨,百分之七十是夜雨,拉萨的星星月亮可以见证:三年援藏,上百封家书,其中有多少是在不眠的拉萨雨夜写就的?妻子信上说,每次拉萨来信,都是精神上的莫大安慰,也是一家人最高兴的时光。我那三岁的儿子坐在地毯上,听着妈妈轻声读信,每当提到我儿的时候,昊儿总是笑出声来。回首往事,母子俩灯下读信的情景,至今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岁月的流逝也没有丝毫的褪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其冥思苦想,倒不如读一读历史小说,《李自成》、《星星草》、《吴佩孚传》、《刘伯承用兵录》、《西藏文史资料选辑》一至九册和《班禅传》、《达赖传》等,灯下读史,倒也津津有味,有些书还看了不止一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看点闲书,写写家信,给《西藏日报》副刊写点文章,我还裹着棉大衣,穿着羊绒裤,足登毛皮靴,手捧一杯热茶,在灯下翻译了一本十万字的英文著作《 WORK STRESS 》,共九章十万字,原作者是美国人阿兰.麦克莱恩先生,以后陆续发表于《中国劳动报》、《西藏日报》、《中国劳动科学》、《编译参考》、《北京工人》和《高级经济师通讯》等报刊杂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它更象是一部心理学著作,作者从临床医学的角度,用医学实验的科学方法,研究上个世纪大工业时代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对劳动者造成的生理伤害和精神伤残,读后让人耳目一新,探讨外界紧张刺激与劳动者的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生化指标的依存关系,这种严谨的量化研究手段与中国的劳动保护研究存在很大差异,引起学术界的反响,国家劳动部主办的《中国劳动科学》编辑部还约我长谈,以示关注,并给予鼓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往事如烟,30多年前雪域高原援藏生活,当年拉萨没有取暖设施,零下十几度的寒夜很象是北京的冬天,奇冷无比,一杯热茶,一卷外文专著握在手,度过多少个漫漫长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读书,是我一生的爱好,读书不需要理由,不论在我困难的日子里,还是在我蓬勃向上的大好年华,即便是在长途旅行的路上,书,始终带在我身边,默默地陪伴着我,分享我的喜怒哀乐。</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阎世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年10月16日 官厅湖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