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百金堡有座孔天胤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尚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水县西槽头乡百金堡村有一座“孔天胤纪念馆”。一个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上午,我们驱车去参观学习。经打听,我们在百金堡村南找到了这座新兴建规模宏大的“孔天胤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迎面走过来一位老者,打过招呼后我跟他攀谈:“这座纪念馆是不是在孔家祠堂原址上扩建的,比之前规模大多了吧。”老人纠正道:“不是这样的,原来的孔家祠堂早包裹到村子里了,虽有主院和偏院两个院子,很排场的,但怎么能比得上新选地址修的这个气派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到孔家祠堂,还有个故事。从前一位新上任的汾州知府乡下巡查,走到百金堡村南,突然看到一座祠堂前有高高的旗杆,房顶上还安筑有神兽,不禁非常生气,心想谁有如此胆量,竟敢在祠堂置神兽,因为在当时只有高级职位的官员和得过功名的府邸才允许安置神兽。知府下轿走进祠堂,见院内有两棵高高挺拔的古槐,祠堂分两院。主院里正殿、东西厢殿各五间,偏院正殿两间,对面建有一座戏台。所建殿屋厅堂高大,雕饰精致,看上去用料也极其讲究。知府进了主院正殿,只见殿东神龛里供着孔天胤的像,他急忙跪倒在地,叩头参拜。原来这里是百金堡的孔氏宗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天胤可不简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天胤(1505—1581),字汝锡,号文谷,又号管涔山人,汾州文同里百金堡(今山西省文水县西槽头乡百金堡村)人,是孔子第60代裔孙。他出身名门,其祖父孔大褫是太原明晋王府晋王朱棡的女婿,其父孔麟是汾州庆成王(朱棡的第四子即郡王)朱济炫的女婿,被封为奉训大夫。孔天胤从小聪颖过人,嘉靖十年(1531)乡试中举,第二年又以一甲第二名的成绩进士及第,当地人称他为孔榜眼。明代的制度规定,宗室外戚不准担任京城官职,孔天胤只好去陕西担任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不久又降为祁州(今河北安国)知州,后来又被提升为河南按察佥事,复以布政司参议,提督浙江学政,历陕西按察司、右布政使,转河南左布政使。他做官清正廉明,每到一地都受到人们的称赞。辞仕回籍后,筑“文苑清居”“拙园”等小园,常与朋友们在园中吟诗谈文。孔天胤以精研理学闻名于世,其学说继承了宋代儒者的“格物、致知、明辨、笃行”的宗旨,讲求教学者首先要端品励行,其次才是研求文词,教育人要重视反省自己本人,然后才能以自身做为弟子的典范。他曾与王道行、吕仲和、裴邦奇等组织诗社,以诗唱和,很受当时学者的推祟。他一生著有《孔文谷文集》20集,孔文谷诗集14卷,《霞海篇》1卷,均被《四库全书》著录。他还编著了《汾州志》8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天胤纪念馆坐北朝南,馆前是一个很宽阔的尚未硬化的大广场。其正门叫“崇圣门”,门前有五级台阶,说门其实是一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双坡悬山顶。插飞锦瓦,脊翎两段鸱吻相望,其他脊端瑞兽追随,额枋彩绘,深红色夹扇门窗,明装修的两中间明柱各挂一块黑底金字竖匾,左为“孔天胤纪念馆”,右为“孔天胤文化研究会”。正门两旁不远处各有一偏门,长长的院墙壁上左书“仁义礼智信”,右书“温良恭俭让”。孔天胤是研究理学的,属儒家学派,故而墙壁上突出的是儒家修身养性自我完善的核心理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崇圣门,东墙壁上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摘要:“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墙壁是孔天胤纪念馆简介。此纪念馆是为明代中期杰出的理学名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诗学理论家孔天胤而兴建的纪念场所,建筑面积近1000 平方米,由广场、崇圣门、文谷轩、文源阁、东西碑廊、圣恩堂等组成。馆内主要陈设展览孔天胤的生平事迹、家世源流、文物碑刻、雕塑壁画等相关内容,是全国唯一系统展览展示孔天胤及其家族历史的纪念性场地,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儒学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砺志研学活动的基地,也是接待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体验的新的旅游目的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崇圣门(北)是一个很宽敞的大院。东西厢房各七间一房,进深五椽,双坡悬山顶前出廊。插飞锦瓦,额枋彩绘,夹扇门窗,六根深红色明柱一字排列,甚是俨然,雀替粲然,其中间两明柱挂黑底金字楹联,房门开在正中间。正北面为圣恩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厢房为文谷轩,展陈孔天胤的生平事迹。两明柱楹联为:“文章资国一枝妙笔推冠冕,德政惠民几许高怀寄道心”,门口亦有一副楹联:“文华丕著八斗才高钟麟趾,德泽长绵百世楷模起凤毛”“流芳代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是一方神奇的土地,在中国历史上属熠熠生辉的文化圣地。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涌现出了许多影响中国历史文化进程的杰出人物。诸如大周女皇武则天、开宗立派的净土宗师道绰、中唐名相武元衡、北宋枢密使狄青等。明朝中期,一代理学名臣、享誉一时的北方学界领袖孔天胤就诞生于此。无论求学中榜、出仕治政、兴学育人,还是研究理学、出版文学典籍,他被人称道为“八斗才华惊海上”,成为我国儒学史上承前启后、赓续文脉道统的重要人物,也是孔子后人中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名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天胤生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八月十六日。他的出生给县君(位号)母亲和仪宾(女婿)父亲带来了极大喜悦,一生不得出仕的父亲看到能替自己实现志向的人,打定主意,倾尽自己所学来培养他。作为皇亲国戚、儒门之后,孔天胤自幼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朝为防止外戚干政,采取了很严格的措施,包括严格限制外戚选拔,禁止外戚进入权力中心,通过科举制度和内阁制度来防止外戚干政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外戚们的仕途。比如孔天胤父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天胤一天天成长起来,据他晚年自述,幼年时“尝学剑,学剑不成去学书,学书不成去学为儒”。他曾经师从冯恩翊,受王崇庆、刘储秀、陈讲等高人的教导与影响,打小就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在他读书的正德、嘉靖初年,学校体制已基本完善。在学校,他不但可以学礼、律、书、乐、射、数六门课程,还能听教授、学政、教谕等官员的亲自讲授,再加上他课余勤学苦练,都为他日后的仕进、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他感物就事、口占歌咏不因他人,都有创新,吟诗作对,出口成章,被人们称为少年奇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十岁冠礼时,其父为他取了字汝锡,锡古同赐,汝锡为承天所赐,希望承天得佑,建功立业,光耀门楣,而名天胤是希望上天保佑子孙相续。孔天胤没有辜负父辈的期望,自此更加有意识、有方向地学习写诗作文。因为他明白,学文是为了通古今之道,并进行记载和表达,说的大一些,是承续文脉,为天地“立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嘉靖十年(1531)为乡试之年,他在太原试考,几位考试官对他试卷的批语为:“甚善。”融会诗意成文,可取。”最后以治《诗经》在当年中式的六十五名举人中排名第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年冬,何体乾、李天锡、孔天胤、赵世禄、王文翰五位年轻举子结伴从汾州出发赴京,将参加于次年二月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会试很快就有了结果。汾州五举子中,只有孔天胤一人被录取,有资格参加三月举行的殿试。皇帝朱厚熜策问的试题是向天下举子探问时政,希望从中获得有价值的治国良策。孔天胤长期生活在民间,对于民众的生活状况可谓耳闻目睹并亲身经历。他的《嘉靖壬辰科廷试》策论提出的论点是:“臣闻帝王之治,敦本以厚天下之生,达权以通天下之变,则天德孚而王道成矣。”其实是指出了帝国治国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是“敦本”,一方面是“通变”。这篇三千四百余字的策论,阐明“敦本”“厚生”“通变”的治国之道,得到了圣上的肯定。两天后,结果出来了,孔天胤中的是榜眼,状元是林大钦。孔天胤殿试中榜眼后,汾州府为他立了“榜眼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于孔天胤中榜眼,民间有一段奇妙的传说。进京会试临行前,他的老师冯老李嘱咐他:“此次赴京会试,千万不要忘记你的名字。”孔天胤心想,老师说得真奇怪,我怎能忘记自己的名字,但碍于老师的面子,还是点头称“是”。到京考试时,孔天胤提前交了试卷。可是当主考官阅卷时,看到他的卷子和一位南方举子的答卷不相上下,主考官犯难了,一时难以确定谁为第一,谁为第二。于是主考官只好奏请嘉靖皇帝(即朱厚熜)定夺。殿试时,皇帝有意出了许多难题让他俩答,结果俩人又都对答无误。皇朝可从来都没有并列状元呀,情急之下,皇帝问他俩第一问:“一人为大,还是二人为大?”孔天胤抢先答:“一人为大。”南方举子却说:“二人为天,再大莫为天大”。第二问:“天下什么最肥?”孔天胤说绵羊的尾巴最肥,对方说三寸春雨最肥。第三问:“天下什么最干净?“孔天胤说山间泉水最干净,对方说眼不见最干净。皇帝当即点了南方举子状元。如此,孔天胤便与状元失之交臂。得中榜眼归来,孔天胤去看望老师,老师责备道:“临行时我怎样嘱咐你来,怎能忘记自己的名字?去吧,以后不要来见我!”此时,孔榜眼才如梦方醒,连忙跪地叩头认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明朝规定藩王的宗亲、姻亲不得在京任职,所以孔天胤于嘉靖十一年被授为陕西按察司佥事,提调学校,正五品,时年他27岁。从此,开始了他23年的宦海生涯。陕西提学任上,他勇于改革,受到陕西名流张治道、康海等人的肯定。张治道说他“敦崇教化,严制科条”“以复成化、弘治博雅浑厚之气,士彬彬然盛矣”;康海说他“所启迪士类,一皆因之于心而求诸理,故士子沛然兴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工作做得风生水起,然而于嘉靖十三年被降职别用。怎么回事呢?明朝规定,各地岁贡廷试不中五名以上者,提学官员降一级别用。这一年因陕西贡考未完成指标被左迁(降低管职)为祁州(今河北国安县)知州。当时有人提醒他,说贡士之例甚严,可以多从西安选贡,三边文化水平低的地方可以不选,七府之地则可以减半,这样可以免于迁谪。但他坚持原则,不忍作“俗败、政紊、乱作”之事,终遭迁谪。中秋节后离开陕西,关中名士康海、许宗鲁、刘储秀、张治道、张光宇等人设宴赋诗送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嘉靖十四年,孔天胤主持修建祁州庙学,历时三月修成,为祁州教育做出了贡献。同年,他创建贞文书院并写了一首《贞文书院谕诸生》,以激励诸生明了“贞文”之意,立志于“大成”。孔天胤被祁州祀为“名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嘉靖十五年夏秋之际,孔天胤升河南按察司佥事,兵备(负责军事方面的官员,相当于如今的正厅级)颍州。在颍州任上,保护了颍上《兰亭》碑。说来很有意思,此碑于嘉靖八年掘出于农田,县官和学官都不知道它是何物,也不知它有什么价值,就移到磨坊当了一个石凳,来磨面的人就都会坐在上面。直到嘉靖十六年清明,颍州兵备孔天胤听说此事后,才到磨坊把这块石碑找了回来,并命当地官员将它置于庙学的明伦堂中。嘉靖十六年夏,吕景蒙修西湖书院,他还帮助筹措经费。嘉靖十七年五月,孔天胤升陕西布政使司右参议。同年十二月二十日,其父孔麟去世,他急回汾州奔丧守制。丁忧(官员若遇到父母去世必须按照礼制辞去官职回家守丧)期间,孝义人赵讷拜孔天胤为师。赵讷祖籍文水,经孔天胤指授,于嘉靖十九年乡试中举,后考中进士。此后师徒二人各奔东西,但师生情谊坚如磐石。孔天胤晚年,赵讷为其校订诗文集;孔天胤去世后,赵讷又为他撰写了墓志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嘉靖十九年开始,蒙古吉囊、俺答等部不时入侵山西、河南等地。嘉靖二十一年,孔天胤任河南河北道分守左参议,三月,在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魏有本的指示下,孔天胤派官员在十八盘的诸多关隘口创立边城、楼橹(无顶的瞭望台),以防御蒙古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嘉靖二十二年三月,孔天胤升浙江提学副使。次年与杭州知府陈一贯改凝真道院为扬清祠,祀四川按察佥事王琦和刑部郎中项麒;又在斯如里建先贤祠,祀先贤曾子。嘉靖二十四年,杭州大饥荒,他倡议行救荒法,建议让愿意入学的学生家庭交米五十石代替学费,此法得以施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嘉靖二十三年春,孔天胤开始上任后第一次循行课士(考核士子学业),到达湖州、嘉兴、绍兴和宁波四府。拜访各地名士,多有佳话。嘉靖二十四年春到达金华,金华有一位隐士叫方太古,一生不出仕,负气傲岸,视名利为无物。由于方太古不愿见当官的,孔天胤去了几次都没见到。后来孔天胤就把车藏在远一些的地方,徒步前去拜访。进入方太古家后,说愿与他结“布衣交”,方太古才开始接纳他,二人一见如故,欢若平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嘉靖二十五年,孔天胤主盟“西湖书社”。书社成员包括方九叙、田汝成、沈仕、李元昭、童汉臣、张太华等七人。嘉靖二十五年三月十四日,母新郑县君病逝,他急回汾州奔母丧。“哀音忽仆,督学登途,大教孺慕,出涕滂沱,士子群奔,莫攀素车。”当时名士钱薇、熊过、施经等人有祭悼诗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嘉靖二十九年,孔天胤起复为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第二年由参政升陕西按察使,第三年春升陕西右布政使。三年连升,可见政绩卓著。嘉靖三十一年因延宁马市重开,他随陕西官员被朝廷赏银。也是这一年末生子孔阶,时年他已48岁,此前生有一女。也是这年八月,两京及各布政司举行乡试,孔天胤主持陕西壬子(第49)乡试,作《陕西壬子科乡试录序》。当年举人后来有十二位考中进士,其中王学谟、孙丕扬、胡嘉谟等皆成名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嘉靖三十二年春,孔天胤因身体原因上《乞休疏》未予允准,第二年春,孔天胤由陕西右布政使升任河南左布政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隐归故里,孔天胤建树颇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嘉靖三十四年,孔天胤开始了汾州致仕(辞职退休)生活(为官23年,时年他50岁),一直到二十六年后去世。他为地方政事、教育、修建等多有记文。如汾州修金龙四大王祠成,他作《金龙四大王祠记》;嘉靖四十一年秋,汾州始设题名碑,作《汾州题名记》;嘉靖四十二年春,知州吴道南主持创建泮宫亭桥,作《创建泮宫亭桥记》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嘉靖三十八年,汾州增修《汾州志》,由分守冀南道彭范主持,孔天胤主撰,共八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嘉靖四十三年五月一日,孔天胤修成文苑清居。文苑清居在汾阳城北,内设十二小景:平霞馆、读书台、双树轩、杏花亭、桐竹山房、长春洞、春草茵、果庵、槐井、药栏、鱼镜、菊柴。孔天胤有《题文苑清居十二咏》《园约二首》《解嘲一首》《园中赏花赋诗事宜》等文,阐释园主人之志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嘉靖四十四年寒食节,“后七子”之一、浙江名士谢榛来访,二人有唱和诗各数十首,从春天一直持续到秋天。隆庆三年秋,“四明山人”吕时来访,一直待到隆庆四年,吕时的到来使孔天胤的诗歌创作又呈现了一个小爆发。谢榛、吕时也是汾州王府和潞州王府(朱模)的座上客,孔天胤也与潞州王府多有诗文往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隆庆元年九月,蒙古俺答部入侵山西,杀掠数万人。蒙古入侵因封贡而起,隆庆四年,孔天胤致信三边总督王崇古,对俺答封贡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远人来贡,所出犒赏对于国家财政来说不过九牛之一毛,朝廷不应吝惜这点经费;经费可通过省防税、积官粮得到,这种办法还可以使国家实力强大,实力强大了,外寇就不足为患了。王崇古听从了孔天胤等人建议,向朝廷上奏了关于俺答封贡、互市等八件大事。明穆宗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先后命在宣、大及延绥、宁夏开马市。自此明蒙战事停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天胤还成为庆成王府教师。第八代庆成王朱慎锺诗中称孔天胤为“文翁”“孔师”。孔天胤也为朱慎锺开列书单,为朱慎锺书斋取名“宝善堂”,并为其诗集《宝善堂稿》作序。孔天胤也与王府教师多有交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天胤在汾州结有“天真四友”诗社。他与王道行、裴邦奇、吕阳还结有异地诗社。在他的提议操持下,汾阳庆成王府和永和王府在万历二年前后各自成立了诗社,庆成王府为金兰社,永和王府为青莲社,孔天胤经常参加这两个诗社的活动,创作了很多诗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历九年十一月十一日,孔天胤卒于汾州,享年七十六岁,葬于城北人美厢官道西。万历二十八年,孔天胤入祀乡贤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天胤坟墓老百姓呼为孔榜爷坟,今已不存,只有当年镶嵌在孔茔神道碑楼上的一幅由大书法家傅山书丹的石联,今砌于汾阳博物馆南廊壁,现复刻于本馆西碑廊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天胤一生饱读圣贤之书,儒家思想对其影响很深,就为官来说孔天胤提出“仁人心”是为官者需具备的品质之一,为政者仁心执政,政教则为一体,重教化, 轻刑法;天理明,则人心正。在具体施政时,他重实德而轻虚誉,重实绩而轻浮名。他理想的形象,就是能秉持儒家思想的循吏,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而不汲汲于名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理学方面,他对六经及孔、孟之学皆有自己的理解和阐发。他认为“六经圣人之心也。所谓天地之道,民物之彝,宇宙之极,而非言语文字之云尔也”。六经的作用就是“救厥乱,遂俾天下之陷溺者回心而向道,岂曰简牍文字而已?”对于孔孟之学,他更是抓其根本,认为“四书”莫不指向人心,格物致知的根本就在于正心诚意。“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心即性也,性即理也,理即道也”。他融汇前人之解,总结“圣人之学” 的本义,认为心、性、理、道四者皆为一体。他赞同王阳明“圣人可学而至”“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反对朱熹批评王通《中说》为“僭拟圣人”之作 。 他的教育思想核心是“正心”,所以他反复强调“学术之不明也,心术之不正也。”学业有所成必须正心,即端正态度,“一正心,而德明矣。” 他又指出“夫学,犹种树者也。心则其本根也。文章事业,其枝叶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天胤一生刊刻图书三十余部,其中影响和意义最大的是《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考异三十卷,其次《唐诗纪事》八十一卷、《集录真西山文章正宗》三十卷等。除了自己刊刻图书,他还为他人刊刻图书写书序,不少已散佚不存的图书,均可由孔天胤序推知其书的内容及作者情况。这些都为中国文学文化史上保存了珍贵文献。 他还撰写了汾州历史上第二部《汾州志》,也是体例最为完备的第一部《汾州志》;为嘉靖版《山西通志》《介休县志》等写了序,为河南卫辉府及山西汾州、宁武关写了题名碑;宦游全国,为当时名宦写了大量的文字,记载了这些卓有影响的人物的生平、性情、政绩等。特别是回到汾州之后,汾州及山西的大小事务,水利、教育、王府及其历任官员、山西乡贤,都在他笔下都有记载。可以说孔天胤的记载,就是山西嘉隆万时期的半部山西史。 他一生著述颇丰,仅其诗文集所传,文章三百八十一篇,诗歌两千二百四十二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天胤为官清廉,以能著称,是一位颇具家国情怀、刚健有为的循吏;又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理学家,对六经及孔、孟之学皆有创见,尤以精研理学名世;他还是一位注重实学的教育家,他倡导为学要先正心,并“先行实而后文艺”,其实学思想至今都有现实意义。孔天胤著述成果丰硕,对诗学理论贡献尤大。他首提“神韵”,后被王士祯发展为“神韵说”。较早提出“性情说”,这比袁枚的“性情说”整整早了一百多年。作为一位卓越的出版家,孔天胤特别注重通过典籍的刊刻印行,扩大正统文化的传播。为保存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为我国文献学和版本学界所珍视。”赵桂溟《孔天胤评传序》 中如是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著名作家郁达夫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孔天胤正是值得我们爱戴、崇仰的历史人物。他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广受赞誉怀国为民的循吏,一位杰出的学问家、文学家、出版家,虽然离我们远去已450多年,但他的治政理念、人格精神、文学文化遗产等诸多方面依然是需要我们学习、借鉴的。我们要像他那样“抱道自娱,不竞利达”,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正心诚意,兢兢业业,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东厢房为“文源阁”,详述落籍百金堡孔家的家世源流。有楹联:“先圣后贤名教垂天下,左仁右礼文华耀古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植根于中华大地,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对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对后世影响深远,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他的思想核心内容是仁和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的要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首自先祖落籍百金堡村(明属汾州府,今属山西省文水县西槽头乡)以来,汾州孔氏开枝散叶,子孙繁衍,他们都始终秉持诗礼传家良好的风尚,成为享誉数百年的文化世家,带动了整个地区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孔天胤便是汾州孔氏家族的杰出代表,至今影响广泛而深远。他既为孔子世裔,又为帝室之甥,特殊的家庭背景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加之个人高尚的理想信仰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使他通过科举、仕宦、治学等社会实践,忠实践行了一个传统士君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境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天胤父亲孔麟性格“资性纯粹,简远笃诚”,且接受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不仅通《诗经》《尚书》,且才思敏捷,落笔成文,被当时考核学子的地方官大为赞赏,本希望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谁料赶上朝廷“诏选宗姻”。地方署司因其“茂才异等”,故“以其名上达”,其结果以明代选取仪宾的标准“家道清白、人物俊秀、年岁长成者”被“诰封奉训大夫,宗人府仪宾,配新郑县君,岁食禄米四百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天胤母亲新郑县君朱氏为朱元璋玄孙,出身于王室之家,父亲是辅国将军朱钟铛。她生性静正庄严,纯洁清朗,敦族睦邻,敬长爱幼,身处安宁不骄,事遭困顿安然,无论是锦衣珍食,还是吃糠咽菜,都毫无怨言。夫妇相处相敬如宾,对家人儿女和亲戚,都特别敬重,不敢有半点冒犯,堪称母仪典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是父母典雅高贵的精神气质、谦逊严正的人生态度、安贫乐道的儒家风范,给予了孔天胤重要的精神传承,使他在后来的学习、生活和治政生涯中,始终秉承着父母的优良品格和谆谆教诲,将父亲没有实现的金榜题名、勉力为官的理想,做到了最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子文化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五百年,而且对其家族后代的影响也很巨大。杰出人物孔天胤作为孔子后裔,我们能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历史贡献中,感受到儒学文化对他的作用。如今,孔天胤故乡百金堡村的孔氏后人,也一直秉持着诗礼传家、仁爱至上的精神,像他们的先辈们那样与时偕行,在更加广阔的天地开拓进取,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院正北为雄宏庄重的圣恩堂。圣恩堂坐北朝南坐落在五级台阶之上的大基座上 , 之前为一宽阔的月台,整个建筑包括月台均以汉白玉栏杆拱围。汉白玉栏杆庄重典雅,栏裙、栏杆均雕有花卉图案,望柱划一,柱头雕有花纹。圣恩堂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双坡歇山悬山顶。正脊两段螭吻相望,四脊端处瑞兽追随,飞檐翘角,插飞锦瓦,两坡金色琉璃菱形;斗拱叠加,椽头、飞头金色描画,额枋彩绘,图案对称,夹扇门窗,深红颜色。堂门一主两次,主门悬蓝底金字一匾“圣恩门”,挂黑底金字楹联一幅:“阙里平阳同脉圣恩奕世宗风远,汾河泗水共流诗礼传家俎豆长”,两次门同样各悬一匾“天地正气”“慎终追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堂门,迎面为三尊坐姿塑像,正中间为中华文化思想集大成者、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额悬一匾“万世师表”;右为百金堡孔氏远祖孔弘正,悬匾为“昭武厥德”;左为榜眼孔天胤,悬匾为“博文惟精”。三尊塑像尽管服饰不同、冠饰有异,或双手持笏,或单手持卷,但都神态安然,目光炯炯,集睿智儒雅博学端庄为一体,座椅均有金龙、花瓶饰之。整个东半部墙壁绘有“孔子圣迹图”,跋山涉水,到处讲学,弟子仰视,师徒融洽。西半部墙壁绘有“孔氏家族历代名贤事迹图”,当朝为官,人皆仰之,衣锦还乡,乡民相欢。仰望堂顶,桁木彩绘,图案对称,二龙戏珠,金枝玉兰,明珠相间,闪闪发光,流云饰边,莲花嵌间,斗拱叠加,绿蓝相间,色彩艳丽,斑斓耀眼;再配以深红明柱,三尊塑像,整个大堂,肃穆庄重,古色古香,富丽堂皇,美轮美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恩堂两旁即文谷轩与文源阁之北为东西碑廊。这些碑刻,既有历次维修(重修)孔家祠堂的碑记,也有功德碑。既有古代名人王庭筠、孔天胤、冯绍恩、傅山等的手迹,也有梁漱溟、孔德墉、阎振堂、孔垂长、释演觉、李光富、苏士澍、李留澜、孟养玉、李本深、赵国柱、姚国瑾、赵建功、赵桂溟等当代(现代)名家的书法真迹,是不可多得的名家碑刻荟萃之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崇圣门,艳阳高照,晴空万里,秋风习习,甚是惬意。站在广场中央回首纪念馆,瓦蓝瓦蓝的天空下,红墙灰瓦,飞檐翘角,深红色东西厢房的博风板甚是醒目,这些都给纪念馆增添了浓厚的庄重色彩与文化氛围,而圣恩堂顶那菱形金色琉璃瓦,在阳光映射下,泛着红黄色的色彩,且熠熠生辉,也闪耀着浓浓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天胤纪念馆,镶嵌在文水这块钟灵毓秀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