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嘉兴海盐,品人文荟萃

LY069

<h5>  海盐县,位于浙江省嘉兴市东部,地处杭州湾畔,钱江潮源,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的特点而得名。</h5><h5> 海盐始建于秦王赢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千年聚落”、“千年盐都”、“千年海塘”、“千年港埠”、“千年古刹”名扬天下,其中以“千年海塘”的鱼鳞石塘筑起“海上长城”而保盐城千年安澜,最为有名。</h5><h5> 走进才发现,海盐还出了很多文化名人,有张乐平、张元济、余华、黄光升,让我们细细慢讲。</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张乐平</font></b></h3> <h5>  张乐平先生(1910-1992),系海盐县海塘乡人,著名漫画大师,一生创作了大量漫画作品,"三毛系列"漫画为其代表作,誉为“三毛之父”,华人界无人不知。</h5><h5> 海盐县张乐平纪念馆门前矗立的一座26米高的张乐平与“三毛”凝视微笑的铜像,很是传神。正如他所创作的三毛形象,影响了几代读者,他作为“平民画家”,一直关注平民阶层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感情,铜像底座镌刻张乐平手书:大树是由苗苗长大的,对苗苗我们要精心灌溉。更是表达了张乐平的“时刻关心下一代”的可贵品质。</h5><h5> 台湾作家“三毛”陈懋平,在三岁时读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关于笔名三毛本人还曾说过:“起初起此名,看了陈乐平的漫画《三毛流浪记》,觉得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h5><h5> 十五年的写作生涯中,三毛一直惦念着那个给予她笔名和精神感染力的漫画家张乐平。直到1989年,千里来沪寻父,被传为文坛佳话。</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张元济</font></b></h3> <h5>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海盐县张元济图书馆门前他亲手书写的读书名联。</h5><h5>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他非常重视教育,注重个人思想修养,廉洁修身,强调言行一致,认清开发民智、昌明教育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关键的超凡认识远见和国家情怀,让世人敬仰。</h5><h5> 张元济清末被朝廷诏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因参加戊戌变法, 被判永不叙用。后任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编译院总校并代理校长三年。民国时期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抗日战争时期,他与同仁创办的合众图书馆被日本人炸毁,对日本人邀约做事,他坚决拒绝。同时,他作为中国出版界巨子,也是商务书局的创始人之一,注重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具体而有效的工作来推动社会进步,并着力于鼓励年轻人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余华</font></b></h3> <h5>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海盐县文化大使。</h5><h5> 1995年,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在《收获》杂志发表 ,该书讲述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老百姓们饱经着沧桑,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许三观作为一家之长为生活所迫,一次次卖血,靠着“卖血”为生,可尽管生活艰苦,他骨子里的乐观、坚强,依然对未来生活充满着希望。</h5><h5> “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当许三观落座在胜利饭店,吃上一盘炒猪肝,喝上二两温黄酒,那便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这是余华老师笔下《许三观卖血记》的桥段。</h5><h5> 如今位于海盐北大街被誉“海盐地标菜”的胜利饭店,在本土之味、价格实惠的加持下,可谓半部生活史,海盐真味道,完美的将余华老师的影响力融入到海盐文化中来。</h5><h5> 方桌坐下,一份猪大肠、一块稻草肉,二块豆腐干,还有一份必点的雪菜炒猪肝的家常菜,很是简单,在二两黄酒的啜抿下,依稀能感受和重温《许三观卖血记》中水灾带来了饥荒之年,底层老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无法得到保障的状态。余华是知性的,他将人们在生存困境和精神异化的双重压迫下呈现出贫困与饥饿、深化对苦难的表达,将苦难渲染到极致。在胜利饭店能得到如此难得体验,很是受教,不虚此行。</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黄光升</b></font></h3> <h5>  黄光升(1506-1586年),明福建晋江(今泉州)人。明嘉靖年间的进士,曾任职浙江兵部侍郎,后官至刑部尚书。</h5><h5> 1542年他以浙江水利佥事主持修筑海盐海塘期间,总结前人筑塘的经验教训,在细致的观察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精心讲究塘基处理和条石纵横叠砌方法,首创了“五横五纵”鱼鳞石塘,取得巨大成功,是我国古代海塘工程建筑技术上的一项突破。此后,明、清两朝按此修筑了总长300余公里的鱼鳞石塘。至此,人工修建的挡潮堤坝保留至今,也是“千年海塘”的由来,海盐观海园内的雕像就是为纪念黄光升而建。</h5><h5> “千年海塘文化”是海盐特殊的文化符号,承载着这座千年古城的优秀文化记忆,记录了海盐人民抗御海患的英勇斗争历史,凝聚着海盐人民艰苦奋斗、威武不屈的精神内核。同样的,是如今海塘文化体验的蓬勃发展,现代大风车、横跨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与潮音阁,守望相助,融为一景,黄光升都可以看见。</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钱塘潮观景</font></b></h3> <h5>  离开海盐,因感受到鱼鳞石塘的抗潮能力,决定到海宁市盐官观潮胜地去看看。钱塘潮即为钱塘江入东海口的海潮。钱塘潮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钱塘江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从明代起以海宁盐官为观潮第一胜地,故亦称"海宁观潮"。而海宁盐官以“一线潮”最为著名。</h5><h5> “乍起闷雷疑作雨,忽看倒海欲浮山。万人退却如兵溃,浊浪高于阅景坛。”《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观钱塘潮》诗句这样描述的。</h5><h5> 候潮良久,未见潮影,先闻潮声。耳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雾蒙蒙的江面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线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h5><h5> 就看见“一线潮”就如同一堵白墙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来到眼前,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势不可挡。短短几分钟,还未回味,浪潮已远去,很是惊奇。</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后记</font></b></h3> <h5>  回味这次旅程,事有始终,从海盐到海宁,从杭州湾到钱塘江,从观海园到盐官观潮胜地,我们全方位了解了这个毗邻大海的奇特之地,还有文人荟萃的历史故事,跨越时空及场景转换的几经感受,眼界渐开。中华历史历经千年文明的迭代更新不断,唯有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脉脉传承,很是精彩,回味无穷,收获满满。</h5> <h5>  余华老师说过,“我不看其他地方的日出,因为最美的日出就在海盐”。<br>  因天气原因,这次海盐之行唯一遗憾的是没有看到余华老师笔下描述的海盐最美日出,这也给了我们下次再来的理由,感觉很有欣喜留给下一次的再次发现,很是期待。<br>  别了,海盐。</h5><h5> 后会有期。</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