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学时期,我们曾前往京郊农村参与“三夏”劳动。“三夏”既是夏粮作物的收割及入仓、秋粮作物的播种,以及夏季田间管理。在那个年代,工矿企业、政府机关以及学校都会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帮助农民开展三夏劳动,而这些支援任务则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并分配给各个单位。</p><p class="ql-block">参与三夏劳动期间,我们需在那里暂住一段时间,因此要提前备好换洗衣物、脸盆、毛巾等日常用品。由于正值夏季,无需像冬天那样携带厚重的棉被,从而避免携带大而沉重的行囊。此外,鉴于劳动将在烈日下进行,每个人必须准备一顶草帽以遮挡阳光。</p><p class="ql-block">出发这一天,我和同院的小亭结伴,7点钟就到了学校,这时候已经来了很多同学。在那个时代,在校男女生之间都不说话,即便是同桌也鲜有交谈,倘若发现有男女生频繁交谈,便容易被贴上“不正常”或“早恋”的标签。在操场上等候时,男生们聚成一堆,女生们则围成一群,彼此间界限分明。唯有当集合哨声响起,大家才会汇聚一处,各班同学迅速找到自己的队伍站好。</p><p class="ql-block">回想起小时候,很少有机会出远门,即便是去趟菜市口也觉得很远了。而现在,需要坐车两个多小时去房山参加三夏劳动,可以算是出趟远门了,每个人心里还挺美的。</p><p class="ql-block">送我们下乡的,是红色车身的6路公共汽车,这次是学校包车,来了好多辆,车停靠在学校大门外马路东侧路边,格外引人注目。6路车的常规行车路线,是从莲花池到城东部的体育馆路。回想起那时,我特别喜欢站在马路边,聆听6路车驶过时那独特的马达轰鸣声,它仿佛在吟唱,“歌乐歌乐歌乐”的旋律在耳边悠扬回荡。听大人们讲述,这些汽车的发动机产自捷克,是强劲有力的柴油发动机。</p><p class="ql-block">我们此次的目的地是房山区石楼公社,距离大约五十公里。鉴于路程较长,上车后,每个人都有座位。坐在宽敞的大客车上,大家谈笑风生,气氛十分愉悦。我们望着窗外广袤的农田,心中不禁开始描绘起接下来几天在那里生活与劳动的情景。</p><p class="ql-block">驶向房山的公路异常顺畅,路况良好且车辆稀少。我们的整个车队抵达了一个集合点并依次停下。由于各个班级需分散前往不同的村庄,接下来的路程需依靠我们自己完成了。于是,大家纷纷下车,背上各自的背包,开始徒步前行。</p><p class="ql-block">我们班去的村就叫石楼村。从下车的地方到石楼村,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尽管之前有过拉练的经历,但时值盛夏,背着背包,在烈日炙烤下前行,确实对我们是一大考验。</p><p class="ql-block">石楼村虽未深入山中,却已坐落于浅山区域。沿途翻沟越岭,道路崎岖不平,还真是难走。心里总是觉得应该快到了,却总也到达不了,真可谓是“望山跑死马”的切身感受。</p><p class="ql-block">队伍走在乡间小路上,两旁是无垠的麦田,仿佛铺展到天边。焦黄的麦穗在烈日下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热浪,仿佛与炽热的太阳合谋,共同考验着我们这些已经疲惫不堪、汗流浃背的行者。</p><p class="ql-block">此时,原本在课本里读到的那些,诸如“麦田宛如大地姑娘满头金色的长发随风轻舞”,“麦浪滚滚,闪烁着金色的光辉”等,都已全然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p><p class="ql-block">头戴草帽,我们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在田间小路上,汗水不断从额头滴落。出发时的满脸欢笑,早已被眼前的疲惫和焦虑取代。想象着,接下来的数日都要在炎炎烈日之下,弯腰弓背,面朝黄土背朝天,去收割那“金色长发”,不知会是什么滋味。现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快抵达我们的目的地——石楼村。</p><p class="ql-block">最终,我们抵达石楼村大队部(现今称为村委会),发现已经有几位村民在此等候。经过老师和村干部商量后,我们这五十余名学生被安排在十几户老乡家住下。当日没有安排下地收麦子,而是让我们稍作休息后,集中起来听贫农讲述忆苦思甜的故事,以及老革命分享他们当年抗日斗争的经历,然后晚上吃“忆苦饭”。</p><p class="ql-block">石楼村是个历史悠久的村庄。拥有几百户人家。据传,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亦有说法认为是在明代,由山西石楼县的移民迁徙至此,因为怀念家乡,他们便以“石楼”命名这个新的村落。距离石楼村不远处,还有二站村和支楼村,也是取名于移民原住地的名称。</p><p class="ql-block">此地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由于家家户户都从事农业劳动,依靠挣取工分生活,因此各家的生活水平大致相当。房子多为土墙灰顶,院子宽敞,围墙也是用土坯砌成,几乎每家院里都栽种着柿子树和枣树。除了正房外,多数人家还建有厢房。柴火垛、灶台、水缸、猪圈和一片小菜园是每家的标配。而厕所是用秫秸围起来的简易设施,地面挖个长条坑,放置两块砖头作为垫脚石,离着老远就能听到苍蝇嗡嗡作响,坑里蠕动着无数的蛆虫。</p><p class="ql-block">我和几位同学被安排在村子西头的一户人家住宿,院子外边十来米远有一口水井。由于周口店河从村子的北面流过,导致地下水位较高,因此这口井并不太深。井沿是一整块青石板,中间开凿出一个方形的井口,上面架着打水用的辘轳和吊桶。经过人们多年踩踏,那水井的井沿已经被打磨得十分光滑,显而易见,这口水井拥有着悠久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谢谢收看!</p><p class="ql-block">下期:《流年碎影--乙33号院往事》(43)</p><p class="ql-block">第三集 回忆漫笔 三.7.2三夏劳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