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杜甫草堂

陶然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5日,阳光明媚,天气晴好,我趁南京宇花66届发小成都聚会之际,有幸来到位于成都青羊区青华路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国诗歌文化中心、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一一杜甫草堂参观游览,追随伟人的踪迹,在古代诗词海洋里畅游徜徉,深切感受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p> <p class="ql-block">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别名杜少陵,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齐名,合称“李杜”。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特征,表现为情感的深沉和表达的节奏起伏。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诗歌的外在结构,还涉及其内部结构,使得诗歌具有沉重的充实感和有控制的律动感。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的诗歌却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是中国文学圣地。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搭建的茅草屋,居住了四年,写下了大约240篇诗文,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等。主要景点有:诗史堂、工部祠、茅屋、大雅堂、千诗碑、万佛楼、少陵碑亭、唐代遗址等,每一个建筑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故事。杜甫草堂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绿色植物茂盛,有盆景园、兰园、梅园等,行走其间,会被一种诗情画意感染。</p> <p class="ql-block">  杜甫在成都草堂创作的千古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描绘个人在秋风中失去住所的困苦生活,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p><p class="ql-block">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p><p class="ql-block">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p><p class="ql-block">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p><p class="ql-block">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歌写的是个人的生活遭际,但诗歌的主旨却最终超越了个人的得失与哀叹,而提升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即对民生的关爱与同情,也表现了以杜甫为代表的唐代儒家文人的悲剧精神和忧患意识,这也正是此诗千百年来感动并震撼了无数中国知识分子心灵的原因所在!</p> <p class="ql-block">  公元770年的冬天,杜甫五十九岁,因战乱在船上漂泊数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终在湘江的舟中去世。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给世人留下一千四百多首诗词,不乏惊世之作。</span>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的诗反映了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川。杜甫把自己比作“葵藿”,他说,“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所以,杜甫的一生即便贫穷潦倒、多病多灾,但他的内心始终保持着坚韧光明的品质,被后人誉为“诗史”、“诗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p><p class="ql-block">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道出了无数后人对“诗仙”、“诗圣”的景仰,今生能夠亲临杜甫草堂,幸哉!幸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