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甘肃省首府兰州之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朋友,今儿个咱们继续聊聊那场说走就走的《自驾大美西域秘境》之旅,只不过,这趟故事的背景已经悄然换到了甘肃省的璀璨明珠——兰州,一个让人味蕾与心灵同时起舞的地方。时间定格在2024年10月15日,晴空万里,阳光正好,我们的车轮也正好停在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第一幕:驰骋千里,终抵兰州</i></b></p><p class="ql-block"> 想象一下,我们这一群“探险家”,带着四十多天的风尘仆仆,从甘肃的合作市一路狂奔,就像是一群追风的少年,哦不,是中年(咳,别拆穿),历经三个多小时的“速度与激情”,终于稳稳当当地将车停在了“全季兰州大学火车站酒店”的停车场。这一路,我们笑过、累过、也差点因为导航失灵而迷路过,但每当看到窗外那不断变换的美景,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p><p class="ql-block"> 原本计划得满满当当的西域秘境之旅,因为新疆独库公路那场突如其来的天气变脸,不得不临时调整战略。嘿,谁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这不就把原本打算明年才探索的甘南美景,提前收入了囊中吗?这波操作,简直比双十一抢货还要刺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第二幕:离别的不舍,欢送的盛宴</i></b></p><p class="ql-block">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就像兰州拉面里的牛肉,看似大块实则少得可怜(开玩笑啦)。由于工作的召唤,我们队伍中的几位“骨干力量”不得不提前告别这趟旅程,投身到更加重要的工作中去。为了这份难得的相聚与即将来临的别离,我们特意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告别欢送宴会。</p><p class="ql-block"> 宴会上,大家举杯共饮,谈笑风生,但最让人动容的,莫过于对年轻小黄先生的赞美与不舍。这位小伙子,就像是团队里的阳光,不仅迅速融入了我们这群“夕阳红”团队,还用他的乐观、热情和创新思维,为我们的旅途增添了无数欢笑与温暖。每当想起他主动帮忙驾车、提供居住信息和主动联系商家,为临团领导分忧解难,深夜分享旅行趣事、还有那次突发奇想组织的星空露营等等……大家的心里都暖洋洋的,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第三幕:夜游兰州,使命达成</i></b></p><p class="ql-block"> 宴会之后,带着一丝丝离愁别绪,我们一行人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夜游兰州。中山大桥的灯光在黄河上投下斑斓的倒影,仿佛诉说着这座城市千年的故事;黄河水悠悠,带着我们的笑声与歌声流向远方;而白塔山公园的夜景,更是如诗如画,让人沉醉不知归路。</p><p class="ql-block"> 这一刻,我们似乎都忘记了即将面临的分别,只想让时间慢些走,再慢些走。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场自驾游的结束,更是我们友情与回忆的又一个新起点。虽然《自驾大美西域秘境》的使命已基本完成,但那份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永远伴随着我们,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所以,让我们在这兰州之夜的温柔怀抱中,说一声:“再见,是为了更好的重逢。”期待下一次,我们还能再一起,踏上另一段未知的旅程,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重竖兰州镇远桥将军柱</b></p><p class="ql-block"> 黄河铁桥西桥头南大概10米,矗立着一根高达三米,重约数吨的锈迹斑斑的大铁柱——镇远桥铁柱。铁桥建成之前,这里设有浮桥横渡黄河。浮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镇远浮桥建造时,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先后共铸造了四根粗长的铁柱竖立在黄河两岸,用以系栓一百二十丈的铁缆,以固定浮桥。</p><p class="ql-block"> 铁柱长一丈八尺,重数吨,柱上铸有年号和铸造人姓名。现存的一根为先祖邓愈监制,立于黄河中山桥南岸东侧,即所谓的“将军柱”。</p><p class="ql-block">柱呈圆柱形,高5.8米,顶部为出檐式圆椎体,底座为长方体,座长1.2米,宽0.81米,厚0.3米。</p><p class="ql-block">铁柱上铸有铭文34字:“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p><p class="ql-block">一百二十丈”。</p><p class="ql-block"> 镇远浮桥兰州第一座固定的浮桥,洪武五年(1372年),明征西将军宋国公冯胜追击元朝残余势力,为了渡过黄河,派遣守御指挥佥事赵祥在城西七里许建造了浮桥,征西战争取得胜利后,即把浮桥拆除。洪武八年,明朝廷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陲,又派遣卫国公邓愈率师平定河西。为了行军和给饷的便利,在兰州城西十里的黄河上建造了一座浮桥。待邓愈平定河西,建立西凉、西宁、庄浪等卫所后,回师金城。这次浮桥再没有拆掉,保留下来了,取名“镇远浮桥”。</p><p class="ql-block"> 根据史书记载,镇远浮桥的架设方法是:春天河冰溶解时搭桥,需要数百人,有的在河岸上,有的在船上,也有的乘坐着皮筏。用粗大的麻绳拴系着船从上游慢慢地往下放,每只船上装着四五个大筐,筐内盛满石子,等到船飘到恰当的地方,立即把盛满石子的筐抛到水中,等船在河中稳定后,立即用麻绳和铁缆交结,如此一—牵缀而桥成。</p><p class="ql-block"> 整座浮桥“随波升降,帖若坦途”。为了方便河道中过往船只的通行,镇远浮桥专门设有通航孔,当船只要通过浮桥时,即将通航孔的那节桥船拆除,待船通过后再接上。清代刘于义在其《河桥记》中说:镇远浮桥“平直如弦,随波高下,纵怒涛浊浪,奔雷卷雪,任其盘涡于船底,而上则人马通行,如履康庄坦道,制甚善也。”说明镇远浮桥是一座直桥。此后500多年间,用以构筑浮桥的船数和用以固定浮桥的铁柱与木柱数虽有变化,但镇远浮桥却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桥”。</p><p class="ql-block"> 镇远浮桥自明初建成至20世纪以前,历时500多年,一直是黄河上游“控扼冲要,道通西域”的唯一桥梁,在大河桥梁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1909年兰州黄河铁桥(中山桥)建成后,镇远浮桥的历史使命宣告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